小成靠聪明的勤奋,大成靠明智的选择。从短期来看,心态认知方法论最重要;从长期来看,开阔视野、做好选择、借力系统是人生复利。
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拖延到现在来读,打算二刷,三刷和n刷,古典老师的文字太温柔了,不是那种批判指责,也不是向谁施加压力,就是娓娓道来让人读完之后自己就想要成为更好的人,感谢古典老师,感谢拆墙[爱心]
小时爱看人物传记,但是慢慢长大,却发现看了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现在想可能是没能把书籍的智慧内化成自己的力量,为我所用。愈发的不爱看成功学书籍了,但这本书从翻开就一口气读完了。书中的很多道理我想大家可能都知道或是听过。但是作者结合具体案例很全面细致地给我们传递一些观点、认知。于我而言:是一种唤醒吧!引人思考。比如关于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安全感从哪里来?这些我也思考并困惑过。作者提出观点还给了切实建议,后文对求职/职业规划、亲子关系等等都有一些探讨和建议。如作者而言,很适合迷茫的人儿去读。整本书像是作者的演讲,也像是给我们聊天讲故事。第一次写书评,值得一看!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很接地气,很真实的人,我想他的建议/感悟一定也跟他的种种经历有关,也是他人生路上的宝贵经验。 (一) 思考意义→想不明白+很不快乐→我一定是还没找到答案→继续思考意义→更加迷茫和不快乐 结果就是,你要么陷入迷茫,要么进入虚无,觉得凡事不如“躺平”。 这是不是完全和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初心背道而驰呢? 人除了眼前的苟且,得有点诗和远方,但要去远方,你往往先要走出眼前这摊苟且。 伟大的梦想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想说的是,你现在能感知什么意义、认同什么目标,就先好好地体会这个意义,为这个目标行动。 如果你现在希望自己在某方面做个很厉害的人,那就踏踏实实地让自己去练习;如果你觉得当下重要的是赚钱,让自己租个好点的房子、养只喜欢的猫,那就踏踏实实地去赚钱。 你可能并不需要马上就成为精英,拯救世界,你可以先把自己“捞”出来。当你有一天能改变世界的时候,你会有感觉的。 (二) 当走入觉得过不去的低谷期,就放自己一条生路,好好“躺平”:可以锻炼身体,相信好的体魄无论是承受低谷还是迎接高潮,你都需要。出去走走,多遇见些有趣的人和事;不爱动的,也可以好好读些人物传记。工具书之类的,可以先放一边。或者就像一只冬眠的熊一样,好好睡觉,静待未来。 躺着躺着,你会看到黑暗里隐隐闪光的点,那是漫长隧道的另一端,然后你向着那里走出一步。哪怕这一步超级超级小——有意思之路也就开始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去想什么憋不出来的大意义,就从你感到有意思的事开始做起。能看到诗和远方固然好,如果看不到,实践一下你关心的小目标也挺好。
看了这本书,感觉自己白白浪费了几十年,好多好多的懵懂都解决了,原来如此!第一感觉就是要买一本送给孩子,希望在他还没有踏入社会,还在为以后人生规划的时候就先了解如何去树立自己的目标,把自己活成想要的样子。哪怕他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也要知道行动的重要,不要画地为牢更不要混日子。如果不知道做什么,就去读书,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就去读书,不要让时间白白在等待和彷徨中流失!
这本书说了好多故事,但只破不立,有点泛泛而谈。归根结底一句话:认清现实,勇敢面对。个人不觉得一个真的遇到人生瓶颈的人可以在里面获得什么有用的干货,不过作者起这个书名大概也不太想被人喷这方面吧,毕竟思维、心态这种事,挺虚的嘛,你悟了就懂了,没悟就是思维里那堵墙没拆呗(摊手🤷♀️)(个人主观感受哈,也不是不喜欢作者,就是很想看看真的从中受益的朋友的例子,那一定会让我改观!)
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继续读下去,就属于作者讲到的沉没成本。乱拆一通,一句话能讲出的事情,要用几页,凑字数嫌疑明显,文采糟糕,章法凌乱。。。
拆掉惯性思维里的墙,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惯存在 1、尊重=保住面子。这是错的,尊重是不是保住面子,不是无条件的满足你,尊重是我能站在你的角度你的思维去理解你所反应出来的言语。这很难做到,因为潜意识里我们所认为的尊重就是你要听我的(面子问题)。另一点大多数人不具备很强认知能力,没法理解对方的角度和思路。 2、感受就是潜意识+感觉。大部分来自于潜意识行为,容易引起冲动和点燃情绪。当发现情绪不对时,最不容易犯错就是先不做决定,保持沉默和微笑。然后进行理性分析。 3、安全感不是靠索取。说到安全感我就联想到了“三脚支架”,当三脚支架失衡,你把重心全部放在某个地方时,你就会不断去索取(也就是常说的缺乏安全感),然后陷入受害者心里,最后一点而爆。尝试做自己,满足内心需求,当满足溢出时,给予别人。 4、成功是越靠越近。当觉得迷茫时,先做一些感觉有意思的事情。有意思≠有意义。
励人心志、开人视野的一本书,尤为适合我们 90 后这一代甚或更年轻一辈的读者。书中故事经久难忘,广州亚运“口罩男”,美国高考卡普兰,都是摒弃定式、直面挑战的优良榜样。而最让我牢记在心的一条建议是: 不要急于买房安顿下来。 人受身边的“场”影响。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人就陷入了安逸的泥淖,丧灭了奋斗的志愿。租房“寄人篱下”(忍受测试火警如儿戏的物业、天越冷越没暖气的寒冬),反倒是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的“场”。 拆掉心中高墙,方能茁壮成长。希望您在当下的人生阶段中,也能从此书中汲取需要的养分!
成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这是一本帮人找到自我的书,也会一不小心就迷失在自己模式的书。 有许多话,醍醐灌顶。 你是“漂泊者”还是“航海者”?我是一个想成为航海者的漂泊者。漂浮在自己的大海之上,一切都是未知,面对世俗最多的行为就是逃避,可最后发现一味逃避,只能更加的逃避,只能正面迎击。迎击后又不知道为什么,依然看不清前行的道路。 有人说你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有自己的规划,要细分领域,可面对众多事情,我竟然不知道我的目标、我的规划、我的细分领域都是什么? 成为航海者,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又有种感觉它就近在咫尺。 该如何去突破重围,找到它? “未来价值”,价值什么的,我更在意的是未来的成长空间,我想这也是古典老师提这个点的意义所在吧。 “受害者”与“掌控者” 之前还发视频说,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遇到事情就知道推卸责任,遇到就要躲的远远的。 但我发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受害者,我自己也不例外! 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被社会因素干扰,不被言论干扰,多么不容易! 活在自己的思维定势之中,拆掉思维的墙,从觉知开始,既然已觉知,那就尽量醒悟,悟到人生。 成为喜欢的自己,值得的自己,不被世人乱心的自己。(虽然过程艰难,未来可期)
确实看完有些感悟,对我最深的还是 经历才有快乐,要不然什么都无趣,经历有三种后果,第一种经历可以看到沿途的风景,然后觉得好美,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种体验感;第二种,经历后得到错误的不好的结果,就当一次教训;第三种,经历是个好结果,皆大欢喜; 所以不要不敢去尝试什么,任何一次经历都很宝贵,都能带来快乐。
拆墙透绿,让思维姹紫嫣红 拆墙透绿,让思维姹紫嫣红,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复盘跃迁,升级思维模式,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掌控人生,静观花开花落,做一个越走越近实干担当的行动派。 你手握一颗珍珠,慢慢你积淀了更多,以后的某个日子找到一条穿珍珠的线,就把它们穿成美丽的项链。 古典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到《跃迁》,有一条清晰的成长脉络,从认知到方法论再到系统论,追寻有意义的脚步成为有意思的当下,把思考变成文字,让总结创造价值。思维可拆墙,人生能跃迁;拆墙能透绿,清新大观园。 起初拿着手电筒在暗夜找答案的人,现在依然在晴朗月夜御风而行,是保持速度、方向和定力的滑雪者。出发常常是偶然的,到达却是你的选择,年轻人要永远在路上。 ——关于“意义”的追问和实践 真诚比智慧更重要,没有什么能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实干比梦想更重要,没有什么能代替实干,实干本身就是秘诀。 意义不是想出来的,意义是干出来的。从有意思的事情开始做起,抓住一个小目标,一步一脚印,一扇一扇地推开面前的门,会看到更大的世界。慢慢你就会看见意义在生长。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当行动派而不是空想家。 如果看不见诗和远方,就先走出眼前这苟且。不管我们在什么境地,接受自己拥有的,追寻自己想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这就是最好的意义。 这个时代的成功方式,正在从天道酬勤走向天道酬情。在一个机器比你勤快一万倍的时代里,从“有意思”的事开始,逐渐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投入全部,是这个时代的成功方式。 内在动机的指针比外在动机更灵敏,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一件事内部动机越多,创造力就会越好,也越持久、越容易成功。如果你把“有意思”当做一把尺子,慢慢实现越来越多有意思的事,把一个个你关心的事做到极致,你的“自主权、能力和安全感”就会越来越强大。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斯蒂芬·盖斯《微习惯》的核心观点。当然,比小更重要的是做,有时候会做很久。全力以赴爬上你目之所及的一个小山头,你会看到更多的山,看到下一个山头和路,走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处。 ——关于心智模式的迭代升级 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手机APP升级是几天一次,但是对我们大脑心智模式的升级却很少发生。今天,你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那些三年前帮助你成功的心智模式,也许正在阻碍你三年后的成功。 从混沌-察觉,到醒觉-超越;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先知先觉,这是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由之路。作者认为“复盘”是进入“察觉”的入口。我以为这个从下棋借用过来的“复盘”,其实就是不断反思、总结分析、调整优化,汲取历史的智慧,接受失败的教训,从而实现“醒觉”和“超越”。与时俱进,增强历史的主动和自信。 ——关于成长与成功 岁月如金,奋斗最美。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样子,这或许才是成长和成功的真谛。 什么是你人生真正的目标?就是那些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你不会改变的目标。只有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你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你才可以安心地靠着窗口看看风景,然后更快上楼。 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才是成功的真正目标。 罗素说,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激励,为知识所引导的人生。 罗兰说,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自己所长,尽自己努力之后所达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但是,你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坚持不一定成功,付出也不一定有收获。 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忘记自己“手中的水杯”(专业、感情或工作),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放掉人生的沉没成本,拥抱未来的价值。 懂得静观大地开花结果的人,绝不会为失去的一切而痛心(法国诗人勒内·夏尔)。 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泰戈尔)。 impossible(不可能)和I’m possible(一切皆可能)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心中真正的目标。 ——关于快乐和幸福 当一盆兰花打碎了,你会愤怒吗?“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的。”禅师如是说。 不管外界如何,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就是掌控者的人生。 罗素说,我们是怎样谈论人的?会不会像天文学家看到的那样只是一点尘埃,无依无靠地在一刻不重要的行星上蠕动?或像化学家所说的是巧妙地摆弄在一起的一堆化学品?或是像哈姆雷特眼里看到的那样,人在理智上是高贵的,在才能上是无限的?或者是兼有以上的一切? 对于掌控者来说,每件事情都是生命的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 如果一个人有快乐和痛苦两个按钮,请拆除内心的痛苦按钮,成为一个掌控自我的人。 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就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再尝试。
本书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值得实践起来,小计划,成功日记,记录日记…… 不过也有不足之处,观点是观点,例子是例子,观点和例子的连接有些别扭。
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想努力过的体面一点,难道就没有意义吗? 想必小时候大家都有过远大的理想,做科学家、工程师、画家、作家等等,然而进入社会,理想被现实和生活轮番蹂躏,最终蜷缩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终日为生计奔波,每每提到这样的生活似乎都有一份难言的难堪,难道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人生才算有意义吗? 很显然,我们生活在充满比较和评价的环境里,这个环境里的成功被物质、地位、财富等等东西定义,可每一个人获得这些东西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多的,就像做着同一份工作的佳慧和文苑,她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会不一样,两人的出身、家庭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造就她们不同的视野和生活阅历。 佳慧热爱工作,对于她来说,工作是她的兴趣所在,是她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因为她有优渥的家庭条件让她不必为生存烦恼。文苑就不同了,她出身农村,学习优秀,同一份工作她要比佳慧付出更多才能得到,工作是她让自己过的体面的方式,还是她摆脱贫困的重要平台。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境遇,面对不同的难点,影响追求不同的意义。 佳慧工作的意义是实现梦想,文苑则是养家糊口,难道后者就那么不堪吗?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喜欢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的观点:我们是不是允许,每个人可以基于自己水平的生命意义?或者,我们至少应该承认这种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目标,也很有意义? 命运把我们丢到不同的境地,接受自己拥有的,追寻自己想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这就是最好的意义。 没有一种存在是为了无意义而存在的,不随波逐流,也接受现状,但不放弃努力,基于自己水平去选择,去行动,就已经足够。
安全感不是索要的,而是给予的 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价值来自自我系统,价格来自社会系统。 钱会让你幸福,钱会让你失落,但是记得,工作不是用钱来计算的。 花时间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尝试,是“穿越成本
味同嚼蜡,谁看谁后悔。 本质上就是用故事论证道理的毒鸡汤,配得上烂书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