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潘晓良
    推荐

    一项新技术被引入社会时,将会引发一长串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之中的大部分是不可预见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给社会带来新问题的速度,远比它解决旧问题的速度要快。技术已将人类带入了一条无法轻易逃脱的死胡同。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苏神
    推荐

    机器最终将取代人类绝大部分的工作,去做那些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和技术。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也许明天
    推荐

    书中从岗位、工作、学习到人生的诸般现实问题,谈到理想、命运和对于自我价值的种种思索,作者的思考最终归于处世的方法、为人的哲思,以及对未来、技术以及人性的深深忧郁,都沉沉地打痛了我的心。诚如太宰治《人间失格》中所言:“...去观赏绿叶掩映的瀑布,已是我难以企及的奢望。只会在污秽的罪恶上叠加可耻的罪恶,让烦恼变得更多更强烈。”可能是自己最近心态的问题吧,在这样的一本书中,我纯粹的,只看到了其中令人迷茫的灰色,灰色的尽头只有黑色的光、压抑和潜意识最底层的深深的无助感......可是,我觉得,我还是要努力的活下去,因为或许只有绝不放弃,才终会有明白生命真义的重要时刻吧。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黄丽萍
    推荐

    未来会怎样呢? 谁又会是幸存者呢? 还是说大家都被机器与技术所奴役?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鹿玄 (宁次徒)
    推荐

    我从这头骡子身上,想到很多人不也是这样,背负重压,被推着前行,却不知为何。他们埋头勤奋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交付的每一个任务,别人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却没有思考过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说起来,人与骡子真的有很多相似性。一方面,许多人背上的生活压力,不会比那头骡子小多少,尤其是底层民众。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勤劳和忍耐能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重要的一点是,骡子只能接受现实,接受命运的安排,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骡子是确实没有办法,它不会思考,没有能力抗拒命运的安排。人可以思考,也有行动能力。我感叹的是,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放弃这种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天赋,“自愿”像骡子那样活着,还说“这就是命,能有什么办法呢”,或者“我也不知道啊,除了这个,我还能干什么”。 因为大公司有严格的分工,设计师出视觉稿,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和业务逻辑,产品经理负责项目实施,工程师的职责就是严格按照设计稿,将产品一模一样地实现出来。本质上,这跟骡子背铁管上山,并没有区别。 ……(你)只是一个负责实现领导意志的技术工人,职责就是根据规格说明书写出代码,其实与一个挖水沟的工人是一样的,从这头挖到那头,仅此而已,从事的都是机械性的工作。 我不是说这样的流程有什么不对,而是说在这个流程里,人只是充当一种工具。就像骡子只是铁管上山的一种手段,你只是产出代码的一种手段,本身并没有“自由意志”体现在里面。或者说,你身上体现的都是他人的(或资本的)意志,你无法表现出自我。评价骡子的标准是,铁管背得比较多、比较快,评价软件工程师的标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都是看是否忠实有效地实现那些外部意志。 我见过许多年轻的程序员勤奋工作,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编码,周末也来加班,努力完成公司的一个个目标,从来不问、甚至不想“这种需求对不对”“这个功能有没有必要”,更不要说想一想“我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中国的现实也很残酷,公司的哲学就是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想做就离开。 我可以想象,等到九月盛会召开时,工程完成,山头亮起灯光,与明月共同照映山脚下的西湖,平湖如镜,游人泛舟,夏夜凉风吹拂,何等的美景美事。骡子参与了这一切的创造过程,但是有谁会记得它们呢?它们的宿命就是接着去下一个工程背铁管。 更糟的是,当骡子老了、病了、残了,背不动钢管了,你觉得等待它的命运是什么? 骡子只是施工队的工具,跟锄头或者扁担没有本质区别。但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活着不是为了被动地被他人使用,而是应该要有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人应该过一种有乐趣、有追求、自己做主的生活,而不能像骡子那样被推着走。 等到你走也走不动了,吃也吃不下了,才能领养老金,那么养老金又有多大意义呢,能够保障什么质量的生活呢?毕竟70岁以前,都要靠自己啊。 2015年,日本人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46.5岁,是全世界平均年龄最大的国家,而且这个数字以后还会变大。据估计,四十年后,日本人口会减少三分之一。 年轻人的薪水并不高,但台北房价却直逼香港、东京,现在养老金又要减少,年轻人的郁闷和绝望可想而知。一个台湾网友给出了三条对策。 ❑ 上策:要求改变制度设计,每一代人自己养自己,让有钱的老人补贴没钱的老人,不要拿下一代的钱发给上一代人。 ❑ 中策:移民,彻底脱离这个制度。自己出不去,也要让下一代出去。 ❑ 下策:如果走不了,就不要生育,并且拼命地挣钱和存钱。同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因为未来很可能,你的钱都用光了,人却还没死。 大多数人之所以工作,不是因为热爱工作,而是因为这样可以挣到钱,可以有保障,得到安稳的退休生活。但是这一切看上去很难实现了,如今你必须忍受着疲惫,工作更多年,到头来发现,你的养老并没有保障 我有时会有另外一种想法:反正已经是这种处境了,为什么不索性换一种活法呢?如果不喜欢这个工作,你是否还要继续下去,熬到退休拿养老金?如果养老金是苦苦支撑到70岁才能拿到,那能不能就当它不存在,趁早去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至少也要找一些自己喜欢、做起来开心的工作吧。 事实上,美国早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一个普通的工薪族,怎么样才能在40岁退休?结论居然是,只要你不是那么穷,有一定的积蓄,普通人也可以40岁退休 如果这条规则正确,那么可以推算,如果你每年的总支出为4万人民币,而你现在的证券投资有100万,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如果每年支出40万,那么证券投资需要1000万。这些钱能够支撑30多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现在也就是70多岁。事实上,有一项研究专门验证这项规则,结果发现它(在美国)成立的概率是94%。 一时间,网上议论纷纷:34岁清理一批,45岁强制离职,这是什么样的人事政策啊! IT行业是一个年轻人的行业。 老员工在这个行业是稀有动物,从35岁开始,数量急剧减少,年龄越大越稀有。网上的传言只是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大家的这种感觉。 一项统计《2016年IT公司加班时间排行榜》,华为排在第一位,平均每个工作日加班3.96小时,第二位是腾讯,加班3.92小时。 人的生理和智能的最高峰是20岁~30岁这个年龄段。过了30岁,身体就慢慢走下坡路了,思维也不如以前活跃了 老员工的优势是经验和人脉,可是在IT行业,这两样东西都不是特别重要,新事物层出不穷,旧事物没多久就无人问津。最近的行业热点,共享单车、直播、VR、区块链、O2O……都是新事物,史无前例,大家都没经验。谁占领了市场,谁就成了标准。而且,新事物的目标受众往往主要是青年,他们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最快最高,用“90后”去设计产品、打开市场,可能比使用“70后”有效得多。 如果老员工没有能力优势,反而拿着比新人高几倍的工资,对企业来说,应该怎么做,就不言自明了。 马云在湖畔大学给企业家上课,第一课就说:“小公司的成败在于你聘请什么样的人,大公司的成败在于你开除什么样的人。大公司里有很多老白兔,不干活,并且慢慢会传染更多的人。”可见最成功的企业家早就认可这种做法。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你的雇主如果没有你,是不是就会有重大损失?一个新人或更基层的员工接手你的岗位,他能不能上手,而他要求的报酬又会是多少? 技术的进步让人类活得更长、更健康,但也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有用了。将来也许每个人都要选择两次自己的人生:一次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另一次是45岁没有工作时。 甲和乙都表示同意,各自举了一个他们眼中B计划的例子。甲的朋友计划移民,一边正常上班,一边下班后申请技术移民。他甚至想到了,去了那边以后,万一找不到工作,就去当厨师,为此周末还报名烹饪学校,要考出厨师证。乙的同事计划退居山林,打算等到公司股票上市后,开一家茶道馆修身养性,为此专门去杭州附近的山里看房子,为未来的茶馆选址。 B计划就是你的消防通道,万一人生发生火灾,你知道该往哪里走,避免乱跑乱撞,被大火困住。 本质上,B计划是人生的一种风险控制。你也许见过各种商业计划书,其中必不可少的几个章节是《备用方案》《应急预案》《风险控制》……如果你尝试给自己写一份人生计划书,这些章节的内容就是B计划。你可能永远不会用到这些章节,但是它们的存在,会让你的人生少一些风险,生活得更加安心。 罗娜曾是曼哈顿的一个律师,2009年金融风暴时被事务所辞退,后来开了一家烘培店。她现在一周工作6天,每天5点半就要起床,开始烘面包。以前她处理文件,现在处理的是20磅一包的面粉。晚上关门以后,她还要抽出时间记账。得了感冒,她也不敢休息,因为承担不起小店关门的损失。 就是因为B计划实施起来非常艰苦,所以你最好去做那些你喜欢的事。 制定B计划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人生重新开始,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 你最好把B计划当成逃离A计划的一个机会,借此追求一种梦想中期望的工作。只有这样,你才有最大的动力,忍受B计划的艰苦。 最后,如果真的到了下决心的那一天,你可能还需要一点勇气。B计划并不容易,但是提心吊胆地维持一份毫无乐趣、前景灰暗的工作,也是不容易的。这就是为什么,B计划要选择那些能鼓舞自己、唤起热情的工作的一个原因,这样比较容易产生勇气。 正常情况下,B计划可能不会立即带来经济上的成功,但是你可以从中获得自由、自我认同和成就感,以及从此不用忍受大公司晋升阶梯上面挤破头的压力和窒息。即使初期没有成功,你也可以借此获得转型的其他机会。最理想的情况是,你通过B计划,实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美国的“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正是因为在食品店当经理被解雇了,才不得不自己开店的。 为什么创业? (一) 世界已经变了,旧的路走不通了。与其苦苦地在旧模式之中寻找一线生机,不如就此转头,走自己的路。 “自我雇用”更准确,就是你为自己工作 创业不一定与资本、技术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只要为自己工作,靠利润而不是靠工资生存,就是创业。比如,租下街面房开奶茶店、承包农村土地种果树、网上发布广告帮别人铺地板换水管,这些都是创业。 为什么可以考虑创业?倒不是因为如果成功可以挣到大笔金钱,而是在我看来,一个底层的青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正怎么走都是一样的结局,不如心一横,去走那条自己想走的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沿途的风景,掌握人生的主动性,不再听命于雇主的差遣。他只是把你当工具用,不会在乎你的命运,如果你没有使用价值了,或者他可以更便宜地雇到其他人,他就会抛弃你。我的想法是,底层的人没有出路,或者说所有的路都是九死一生,那么也无所谓了,选择一条让自己尽兴的路,至少不会被人像垃圾一样扔掉。 你自己开公司,会因为很多事情担惊受怕,但是你不会感到虚度生命,而在一家大公司里打工,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而且,创业可能会使得你挣来多得多的钱。 眼下,我们觉得有一份工作是正常的生活模式,但是这是最不可靠的历史假象 因为旧事物衰败的时候,就是新事物崛起的良机。对于那些注定要发生的变革,宏观经济不景气正是最好的机会。 但是,顾客感到手头拮据,其实不是问题,反而你可以从中获利,因为顾客需要更便宜的商品。一般来说,创业公司的产品,总是比原有产品更便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危机中,小的创业公司比大公司更容易成功。 。公司运营成本越低,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小。 宏观经济的变化对创业能否成功影响不大。创业公司能否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宏观经济肯定有一些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创业者。” 如果你很确定,你现在就想做一件事,那么就不要等。对于那些确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来说,行动的时间永远是现在。 有一位创业家(Adam Smith)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四分之一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因为这些挫折让我的脸皮变厚了。我开始意识到,雇主只是拒绝我的简历,而不是拒绝我这个人。既然不是对个人的否定,我又害怕失去什么呢?所以,我就更加大胆(或者说更加厚脸皮)地去找工作了。最后,终于有一家公司愿意雇用我(感谢他们不看重我的简历),此后的一切都很顺利,我走上了事业起飞的大道。 遭受挫折,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即使现在,我每天在生活中还是会遭到拒绝。朋友想安慰我,但是我却要告诉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我在不停尝试。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 所以,不要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对你的肯定和褒扬。 这里的窍门是,你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如果你自己就是客户,什么样的东西最能打动你,让你愿意采购。 第一,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有人需要你的产品,你就能活下去;越多的人需要,创业就越可能成功。 第二,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跟别人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就很难吸引顾客,你只能诉诸于低价。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创造了不一样的东西,苹果公司的口号就是Think Different(与众不同)。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 第四,你要注重细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对于那些只想“捞一把”的人,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感到兴奋。 第五,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就不要去借钱。过去,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借钱运作,赚取差价,比如那些杠杆收购。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崩溃。 第六,你要保持热情。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但也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简单说,选择或开发创业产品时,记得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它有用吗?(Is it useful?) 2. 它易用吗?(Is it easy to use?) 3. 它用起来令人愉悦吗?(Is it delightful to use?) 如果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走在正确的方向了。 1.给谁用? 2.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 3.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4.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 5.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 第一步:谁来购买你的产品?为什么购买?市场有多大? 第二步:客户愿意付多少钱购买你的产品?竞争对手是什么价格? 第三步:客户在什么地方能买到你的产品? 第四步:为了让客户买到你的产品,你要付出多少销售成本? 第五步:你要生产出这些产品,能够负担的最高生产成本是多少?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你就可以整理出创业的大概轮廓,其中包括这样几个要点:产品定位(最终消费者如何看待该产品)、原料(你的上游厂商是谁)、生产过程(产品如何生产出来)、定价(你卖给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价格分别是多少)、经销渠道(你怎样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你的产品?存在哪些中间商?你如何向他们付酬?)、营销(你如何让消费者了解你的产品)、市场的进入壁垒(你的竞争对手会不会轻易地复制你的经营模式)、规模的扩大(如何扩大业务)等等。 (1)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容易开办,就去开办这种企业。容易复制的经营模式往往不是成功的经营模式。 (2)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很有趣,就去开办这种企业。 (3)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自由职业者,还是属于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喜欢创业的自由,而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更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企业管理的琐事拖累。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一项赚钱的事业(business),他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愿意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管理之中,哪怕每周工作60个小时也无所谓。 4)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发明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实际上,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就那么几种,想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赚钱方法是很难的,你更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人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经营模式。因为既然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可能成功,所以你不至于走入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而且你还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很难让一件产品保持简单易用,同时还具备大量的新功能。 不要着眼于它的功能比别人多,而要着眼于它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 其次,比起新功能,消费者更容易为一个特殊定位的产品掏钱。 你一个人,加上一把铲子,开始了寻找黄金之旅。长途漫漫。 策略一:单一化策略。认准一个方向,不断地挖坑,通过长期重复性的付出,创造价值,赢得他人的信任,把产品销售出去。 策略二:多元化策略。你四处出击,到处挖坑,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这时,你最好期望你的眼光很准,能找对地方,一旦将产品投入市场,就立刻能打开销路。因为你的铲子很小,如果金子埋得很深,你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你必须认识到,不是你一个人在找金子,是所有人都在找金子。那些容易找到的金子,几乎可以肯定,一定已经被别人捡走了。那些有高级设备的人,把埋得浅的金子,也挖得差不多了。这就是说,第二种策略实际上是无效的,就算你挖一千个小坑,也找不到金子。 你唯一的策略,就是认定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往下挖,直到挖成。你很可能还是不会找到金子,但是在往下挖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其他有用的矿物。而且,由于长期地在这个领域奋斗,你会对周围一切极其熟悉,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附近的人遇到各种问题,也会来找你征求意见。 另一方面,风沙来临的时候,那些小坑都会被掩埋,只有你的大坑会留下来,成为地面上难以磨灭的印记。或者,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小坑都会慢慢荒芜,野草覆盖,人们再也无从发现它们,只有你的大坑还能被后代的人们辨识出来。举例来说,古罗马都是石头建筑,建造起来非常困难和昂贵,可能一年只能造一幢,但是两千年过去了,很多建筑都留到了今天;古代中国都是木建筑或砖瓦建筑,建造起来比较容易和廉价,可能一年可以造几十幢,但是根本留存不下来,完整的唐朝和唐以前的建筑,现在完全找不到,就连许多清朝的房子,现在都腐烂得不像样子。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中产阶段总是在债务泥潭中挣扎。 现在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了。相信你也知道大学毕业生在今天已经比十几前年挣的钱少多了。再看看医生,他们今天挣的也已经远不如从前了。不能再寄希望于社会保障或公司的退休金了,要寻求新的出路。 你不能为了“某个职业安全或有利可图便去选择它”,那样的话,你就掉入了泥潭。 大多数人期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寻求稳定,他们会去学习某种专业,或做生意,拼命为钱而工作,大多数人成了钱的奴隶,然后把怒气对准他们的老板。……他们相信钱是真实的财富,而且他们为之效力的公司、政府会安排他们的一切。结果公司裁员,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许多人发现,他们一旦停止工作,就变得一无所有。 他不知道,仅仅依赖雇主的工资,就永远只能是一头乖乖待挤的奶牛。 9岁时,你已经有了为钱而打工的体验。只需把这种体验重复50年,你就知道大多数人是如何度过一生的了。我有150多个雇员。他们只是要求工作,并获得报酬。他们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用来为钱而工作,却不愿去弄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一点点钱而勤奋工作,兼有一种有工作的虚幻安全感,盼着一年三周的假期和工作45年后获得的一小笔养老金。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大多数人辛苦工作,到头来发现都是为别人打工,自己留不下什么。“首先是为公司老板工作,其次是为政府工作,最后是为偿还贷款而给银行工作。” 未来社会的形势更严峻,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 摆脱这种命运的方法,就是要有自己的事业。更重要的是,“你的事业围绕着的是你的资产,而不是你的收入。”也就是说,你关注的不是如何挣到收入,而是如何能有自己的资产。 真正的资产可以分为下列几类。(1)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了。(2)股票。(3)债券。(4)共同基金。(5)产生收入的房地产。(6)票据(借据)。(7)专利权如音乐、手稿、专利。(8)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普通的学生,练习弹琴的时间,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 每天练习6个小时,一周练习6天,坚持6年,总计超过10000个小时,然后成为职业选手。 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放弃现在的人生,重新开始另一种人生?Dan就在做这样一个试验,一个从未有人做过的试验。 在这样的年龄(30岁),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开始练习,坚持6年,一开始就做好详细的统计,并且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调整,最终成为一个职业选手。 他能成功吗?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了了
    推荐

    一本由学者型的工科人仕撰写的社会学杂文集,有不少有价值的引述,但作者自己许多观点有待商榷。已经有一定思辨能力的读者可以速读怡情。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池鱼
    推荐

    小时候很乐意分享,长大后总有种自己知道就好的想法,甚至觉得理所当然(当然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更欣赏为他人布道,甚至为人类同行者铺路少走弯路为己任的状态!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morris
    推荐

    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似乎这个过程已经是不可阻挡和不可逆的了。举个例子,2020在新冠的大背景下,是保命重要还是自由重要?结果不言而喻。在大数据背景下,如百度的老板说的,是便利重要还是隐私重要?事实上五年过去了,大家已经做出了选择,还是便利重要啊。在比如,抖音和头条的崛起意味着什么?显然就是大数据支配,通过用户画像,知道你喜欢什么、你需要什么,让你越来越离不开他,直到有一天,你陷入他的洗脑仍不自知。Google说不作恶,如果真能做到,那得是多有远见的预见。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梁毅斌 Urbane
    推荐

    关于未来世界和对于技术的思考,作者的观点犀利,直击本质。如何与机器共处,如何应对无法控制的高速的技术变化,作者提出的问题和未来趋势令人深思,许多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回答。尤其喜欢技术的边界和熵那两个章节,认知深刻,发人深省。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杨宗军
    推荐

    阮老师的 前方的路 主要是文学相关,这本书则是关于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都能从中发现好多书单,足见涉猎之广泛。 科技革命正在惩罚底层人民,机器和少部分精英可能会掌控整个世界,他们拥有各种有利资源甚至能够编辑改造基因来改造自身及后代,细思极恐。我们需要思考自己如何不在科技时代被淘汰,需要掌握科技,不要总是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CRongQ
    推荐

    前部分一般般吧,作者的有些观点我还是不赞同的。比如作者对大学教育制度持有不认同的态度,这很容易误导正在或即将读大学的同学。因为面临工作危机的主要问题取决于学生本人对学习的意愿和态度。不过后部分内容还是挺吸引我的,主要讲了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和未来的预测。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大家一读的。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Blizzard
    推荐

    看完此书,最大收获是作者对于技术发展的思考和未来世界的预见,熵的理论觉得很受启发,但是作者对技术发展态度颇为悲观,缺乏实质性的建议,只适合科普,干货较少。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宁仔
    推荐

    全书作者笔调悲观: 明天不一定是美好的,因为熵增而引发混乱和无序; 未来不一定是平等的,因为技术总掌握在少数精英手里; 幸存不一定是幸运的,因为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是设计和改造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产物。 读到最后,卡辛斯基关于工业社会的警告令人一惊,想起西方现代思想里所讲过的人的异化、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理性有局限、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等等头疼。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pprp
    推荐

    给了不同的视角和见解,虽然有的地方说的过于绝对有写危言耸听,但总体而言还是很有洞察力的

  •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第二版)
    徐琳
    推荐

    每周都阅读阮一峰老师的技术博客,148期的博客题目为『微增长时』,大概表述了经济增长的放缓,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提到了他写的数『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我就带着十分的好奇点到了书籍的链接里,想看一下未来到底什么人可以幸存,那其中是否有我一份。 本书分成四大块,分别是现实篇,职业篇,方法篇,案例篇,未来篇。 第一章,现实篇,我觉得最让人印象深刻,虽然书是16年写的,但是2021年再看当时的预言真的在逐一成真,未来真的不知道会走向哪里,技术将世界带上了高速列车,脱轨的危险和疾驰的畅快伴随左右。阶层被固化,上升的通道将要关闭,今日安稳的工作明日将不复存在,未来太多的未知和惊险,甚至无法预制5年后的发展,每个人都处于空前迷茫空前焦虑的情况。 第二章,职业篇,主要讲的是互联网技术岗位,作为互联网从业者,他说的每一点我都感同深受,职业更加专业模块划分,每个人都容易被取代。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学习的疲惫感。忙碌生活的麻木感。相信也是很多职场人的写照,我们的生活工作完全主导,没有个人生活,没有社交,没有思考。每天都为工作,证工资周而复始的劳作,像一只庸庸碌碌的骡子。 第三章,方法篇,作者只是讲述了逃脱压抑的职场困境的一种方法--创业。其实放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创业的成本远比16年要小很多,短视频创作者也算一种创业,公众号笔者也是一种创业。当然我觉得创业也并非万金油,如果没有十足的热爱和毅力,仅仅为了挣钱而创业,无疑是另外一层枷锁,给老板打工和给人民币打工又有什么分别呢。但是我觉得里面两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 (一)养老要早打算靠自己。随着人口的衰减,中国人口老龄化也会越来越严重,隔壁日本老后破产比比皆是,可怕的70岁退休年龄,就是未来中国的写照。年轻时就要有理财规划,这样才能确保自己老有所依。 (二)要有planB,世界是常变常新的,人是约折腾约疲惫的。自己的本职工作可能有一天轰然倒塌,是否自己有额外的一份工作,支持你继续完成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满足。他不是退路,而是你另外一面的拓展,是你真正为了喜爱而做的事情,是你的傍身技能。 第四章,案例篇,讲了几种当前时代所带来的新产物。比如展示真我的大网红papi。需要付费进入的微信聊天群。直播兴起。完全沉浸式的VR游戏。以及在线教育资格证对传统文凭的颠覆。这些产物在10年前完全不复存在,但是却是今时今日的大热门。随着5G时代到来,这些新奇特的概念产品,还会井喷式爆发,甚至我还没到30岁,已经对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我只能带着我的眼睛去看,去思考,被裹挟着一直往前。 第五章,未来篇,如果对案例篇所描述的世界还有些接触,那未来篇绝对是作者对外来的一个更大胆的展望。其中熵增原理,让我深受启发。从有序到无序是熵增的过程,而能量的转化就会带来熵。熵是无序的不受控的能量状态。如果想让实物有序就要用更大的能量去控制,能量的控制又带来更大的熵增。个人感觉,这个说法很类似于佛教所说的业,人生来带着业力来,消除这个业,反而带来了更多业。宇宙在熵增,地球在熵增,人自己业在熵增。最终必然是毁灭,每一天都是向着熵爆发的那一天靠近。 最后一篇作者讲述了一个极端主义者卡辛斯基的故事,他是个连环爆炸案凶手,高智商的数学家,甚至是高哲学思辨的论文作者。这样一个高智商的科学宠儿,是个极端的科学厌恶者,他发表论文,讲人类工业革命依赖的技术革新,终将人类送往断头台,唯有抛弃这一切科学和体质,人类才能自救。作者没有带有自己评述,而是将3w字的原文翻译成原文展示给读者。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感受,这本书不是毒药也不是良药。 如果说他渲染焦虑,绝对不如那些奋斗自律公号来的猛烈,笔者还是相对客观的描述了当下的现状,但是也着力刻画了现有工薪阶层的无奈。 如果说他给出解决方案,倒也没有,书中作者是有自己的态度的,读者是可以感受的,但是并不是成功学,他只是作者思考的一个思路,甚至我有一种作者写书也是为了和读者思维碰撞的意思,他自己甚至也没给自己找到完美答案。(如果阮老师有按照创业一章来实践的话也不会加入阿里巴巴了--纯个人猜想) 我觉得认识世界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但是选择不去焦虑也是每个人的权利。接受多方观点,接受这些实时的存在,自己的人生还要自己好好去过。我在读本书的时候很揪心,也在工作中很无力,但我依然带着无限希望面对未来,即使未来一定是熵爆发的不可控,我也能有幸看到那激荡能量爆发的一刻。 愿你我都有恒常不变的保有自己的本心,勇敢的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