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细节

日本的细节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日本的细节
    邓超
    推荐

    删除:不必要的就舍弃 组织: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转移:通过不同设备联运 隐藏:次要的东西藏起来,好比收纳柜

  • 日本的细节
    William
    推荐

    很思考地一本书,删除、组织、隐藏和转移这四步似乎有点从易到难,从直接手段到迂回策略的感觉,很有启发。

  • 日本的细节
    子非余
    推荐

    书中介绍了达到简单设计的四种策略,分别是删除、组合、隐藏、转移。 四种策略综合使用完成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作者围绕这四种策略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案例表明,简单这件事说难不难,说容易却又障碍重重。 我为什么觉得本书一般呢,我并不是说书中的内容和观点有问题。我们给一个东西打分评价都是出自这个东西对自己的价值和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嘛。这本书的作者设计经验丰富,在文中举了很多参与设计案例,但我觉得这些案例都没有讲透,这队于我这个设计的门外汉可能有点高深了,没有能更好的学习到能落地的指导方法。不过作者算是在行文这方面把简单贯彻到底了。 可能作者是想给读者留出更多思考的空间吧,而且文末给出了更多的参考书籍。作者可能在想在更多细分领域有人比他做的更好,所以自己算是抛砖引玉,点到为止。 总体上值得一读,但是没有对目前的我指导意义没那么大。

  • 日本的细节
    覃政东Peter
    推荐

    读书笔记:https://www.mubucm.com/doc/3fnbmxneRe 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个侧重理念,关于简洁设计理念背后主流用户需求的理解,一个侧重技术,删除组织隐藏转移四大原则(eg:简洁不是功能的简陋,而是巧妙地将繁琐的功能“隐藏”起来),具体掌握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冲冲冲~

  • 日本的细节
    kočička
    推荐

    还不错,读了这本书就想断舍离。[捂脸][捂脸][捂脸]周末还尝试了下,但是真的越简单越难,你不知道要抛弃什么东西。

  • 日本的细节
    晶仔有个小梦想🐶
    推荐

    简单是一门学问,要想做好简单,首先要想的很全,然后想清楚哪些不做、哪些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让其看起来“体积更小”、让用户更容易理解。 首先,我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这是我选择快速读完它的原因,不像很多书应用各种理论化知识,来验证多么多么的科学。 其次,提供几条简约设计的几条思路: 删除 删掉一些没用的 组织 有逻辑的去组织内容 隐藏 隐藏一些低频操作 转移 空间不够,试图转移,让界面内容灵活展示 后面在做交互的时候确实可以从这四个点作为起点,试着寻找相关的策略。 还有一点,要想产品设计做的好,首先团队的方向必须保持一致一致一致!一开始就要明确,让大家往一个方向去使劲!

  • 日本的细节
    😘vitamin不吃维他命🤔
    推荐

    经典之书,值得多读几遍,不过总体来看,作者的一些实例有些过时了,没有《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那么接地气,印象深刻

  • 日本的细节
    蓉蓉蓉可
    推荐

    本书作者是简约设计的推崇者,他提出的合理删除、分层组织、适时隐藏和巧妙转移这4简约至上的策略,不仅有益于良好的交互体验,对于界面设计也是同样适用的,值得每一个产品人和设计者借鉴。本书不仅有亮眼的知识点,关键读起来还非常的丝滑流畅,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

  • 日本的细节
    TANGYU
    推荐

    简单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简约设计四策略为我们设计简单产品提供了方法,设计师们值得一读。

  • 日本的细节
    666
    推荐

    大道至简,好的产品不一定功能繁多,但一定亲近用户、使用方便。 设计人员切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用户,也不要把所有用户都视为专家。本书提出了合理删除、分层组织、适时隐藏和巧妙转移这4个达成简约至上的策略,值得设计人员思考与借鉴。

  • 日本的细节
    433
    推荐

    1、简单的设计有什么作用 简单的东西,更容易被人喜欢,有更强的适应性;而复杂的功能,可能适合专家用户,可专家用户毕竟是少数,而且复杂意味着用户要为不必要的功能付钱。除非定位就是小众,不然还是尽量简单。 简单要有度,过分简单会适得其反。(如独轮车、两轮汽车) 简单是有方法可循的。 2、用户可分为三种类型 专家型:舍得花时间探索,但用户总数上,只占少数,应该忽略 随意性:学习产品的意愿不强 主流用户:不会因为用了某种技术而使用产品,大多是需要用这个功能解决什么特定的问题。 3、如何让产品变得简单:4个策略 1、删除 简单设计,就是去掉不必要的功能,让焦点真正成为焦点。 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并不是功能越多,就越好,我们已经过了物质匮乏、觉得多就是好的年代。 方法: 关注核心。从战略层考虑是否具有长远利益,和新功能相比,主流用户更关注基础功能的改进; 避免删错。因为资源总是不足的,尤其临近交付,很容易把工作量大的、复杂的部分给删掉或放到下个版本,但是否应该删除应该从价值出发; 残缺的、过时的功能,删!人总是不舍得扔东西,即使是个破烂,所以断舍离的思想在产品开发中也适用 避免陷入“假如用户……”的漩涡 任何一个功能之所以会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场景,但作为产品经理,要考虑ROI,砍掉不重要的功能和有价值的功能一样重要; 尽早收集反馈,判断是否真的是客户想要的最好的方法(比如做Demo) 有利比有害。每个功能,一定会对一部分用户有利,对另一部分有害的,判断价值,必须考虑两面性 给那些轻易就能满足主流用户需求的功能,排定高的优先级 去掉让人产生负担、分心的内容, 1.聪明利用默认值2.精简文字,不必要的说明、正确的废话,通通删掉3.精简选择项,可以更专注 (建议7±2法则,选择有限,用户会更喜欢)4.不要影响用户的操作流程,如付款时,不要给客户太多选项,甚至一个就好,能提高成交率5.避免精简过多,比如日本的某个电梯将楼层按钮给去掉的反面例子6.精简视觉元素 2、组织 1.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理解为排版,好的排版可以让画面有结构感,层次分明,引导浏览路径,软件的交互设计也是一样,把功能分为若干小块(MECE原则、7±2法则) 2.围绕用户日常行为,组织块与块之间的关系,降低学习、理解成本 3.分块的方法 1.字母表2.网格,也是栅格的一种运用3.大小和位置的布局,“如果一个元素重要性为1/2,就把他的大小做成1/4”4.分层,举例:伦敦地铁线路用颜色分层5.色标,如交通信号灯,有通用的颜色属性4.搜索,往往比浏览困难得多5.反例:人们并不总是走你为他们铺好的路(公园中被人踩踏产生的小路) 3、隐藏 隐藏和删除有点类似。无法删除,但必要的功能,可以利用隐藏技巧,来达到组织的效果 举例: 1.遥控器上,低频使用的案件,利用盖板给藏起来 2.藏到“设置”功能中,比如检查更新、版本号等 3.让用户自己设计功能布局,或自定义按钮功能 1.慎用。因为大部分用户不会;除非算法非常完美,否则适得其反;2.正例:Facebook的个人主页,注重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软件,就适合自定义;微信的发现页,也是一样;3.反例:微软的工具栏,用户很少自定义,因为对一般用户来说操作难度高; 4.渐进展示 举例:Word、Photoshop、Lightroom,保存文件时,除了命名、存放路径,也能支持专家用户对格式、文件大小等复杂设置项; 5.阶段展示 1.设定一个场景2.利用用户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每一步内容3.注:每一个故事快的大小要适当 6.实时出现 1.首先尽可能隐藏2.在恰当的时机、位置,显示恰当的内容。比如词典的“自动取词”功能 7.提示与线索 如Photoshop、 Illustrator中的工具面板,在隐藏后,显示小标签,表明此处有隐藏的功能 4、转移 1.向用户转移:人喜欢控制。让用户感觉简单的重要前提,就是先搞清楚应该把什么工作交给计算机,把什么工作留给客户 举例:自动规划旅行线路,计算机只负责在地图上标注单个地点,至于将哪些规划进线路中,让用户自己决定电视遥控器:将遥控器功能,转移到电视屏幕中,然后用菜单控制,但遥控器中,仍需要保留播放、暂停、声音等按钮 2.在设备之间转移 1.举例:手环。利用手环进行采集,看简单的信息,复杂的信息在手机或电脑上查看;2.举例:电脑适合输入大量文字,手机适合记录所见所闻 3.把相似的功能绑到一起 举例: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的电阻丝,也是收音机天线 4.让功能尽可能覆盖到 专家用户、主流用户 1.举例:菜刀、钢琴,专家和主流用户,都能用它切菜,并且都能用得挺不错2.秘诀:尽量较少适合中级用户的“便捷”特性,例如打蛋器、洋葱切丁机等 5.非结构化的数据 举例:点击手机号码,会自动开始拨号;滴答清单中的自然语言识别,输入“今天上午九点”将自动识别时间;邮件中有地址,提醒是否加入到通讯录。 简单的设计,就是不要让你的设计,干扰用户的思绪。

  • 日本的细节
    Mansen.T.
    推荐

    合理删除、分层组织、适时隐藏和巧妙转移这4个达成简约至上的策略

  • 日本的细节
    青轻风
    推荐

    翻译后的文字有点晦涩,不是很通顺的汉语语序。但是书中的内容值得推荐,简单是产品设计中需要一直思考的。

  • 日本的细节
    No one
    推荐

    伦敦地铁线路图在非常小的空间内填入了大量信息。13条线路上的300多个站点全部被塞到一个巴掌大的地图里。避免这些信息混乱不清的一种方式就是使用一种名叫感知分层的技术。 每条地铁线路都用一种不同的颜色表示,让它看起来好像是位于独立的一层之上。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只会感知到自己关心的那条线路的颜色,并将其他线路排除在意识之外。尽管各条线路在地图上交叉纵横,但不同的颜色可以让读者每次只专注于其中一条。 利用感知分层技术,我们可以把一些元素放在另一些元素上方,或者把两组元素并排放置。例如,可以用连续的色带联系相关的内容,甚至还可以让散落在用户界面各个地方的元素之间建立联系,比如为购买按钮和购物车图标应用相同的颜色。在使用感知分层的情况下,不一定要把界面严格分割成几个区域。 感知分层借助于颜色很容易实现。除了颜色之外,使用灰度、大小缩放,甚至形状变化,都可以实现感知分层。 以下是几点提示。 · 尽可能使用较少的层。内容越复杂,所需的分层反而越少。 · 考虑把某些基本元素放在常规背景层,因为一个元素很难放在两层里。 · 尽量让任意两层之间的差别最大化。20%的灰度和30%的灰度很难让人分清。类似地,在选择颜色时不能忘记色弱的用户。 · 对于相对重要的类别,使用明亮、高饱和度的颜色,可以让它们在页面上更加突出。 · 对于同等重要的类别,利用感知分层技术,使用相同的亮度和大小,只是色调要有所区别(就像伦敦地铁图中的地铁线路那样)。 要想知道设计是否成功,可以眯起眼睛来观察屏幕,看是否能区分出不同的层。

  • 日本的细节
    杜优秀
    推荐

    《简约至上》,看完了,做很多功能不难,做复杂不能。难的是把产品做简单,把复杂产品做简单。套路:转移,删除,隐藏。用户的需求简单而且直接,是我们自己过度设计,让用户为不需要的功能买单。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