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薰衣草
    推荐

    《荒原狼》黑塞一开始就先认为,自己是一头偶然闯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具有了人性的狼,人性和狼性总是在他的心里此消彼长。宗旨是指出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内心的斗争和独白。”那种“经历过灵魂死亡”,仿佛生错了时代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生在了两个时代的交替之中。把内心的另一个我也就是一条可怜巴巴的狼,需要一些温暖和食物,有时也希望有同类相伴。如果有人真的只追随自己的命运,那他就不再有同伴,他会完全孤立。因为对于世界首先是对于自己作为人本性的认识使他不愿融入这个社会,因而他成了边缘人。因而感觉悲哀。

  •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毛毛爱乐理(沉醉微读)
    推荐

    “大家好,欢迎再次收看《爱豆暑假讲德语文学》,我是你们今天的主持人范丞丞。在上两期节目中,坤坤和农农给大家讲解了德国文豪托马斯·曼的小说,真的是不好解读,但他们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两期受益有趣的节目。但幸好我不用讲解那么大规模的书,我介绍的书规模算小。在这里,我要先向大家抱歉,因为这期节目可能会没有上两期那么有趣,而且还有可能有点枯燥,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学习。好了,在这期我要给大家介绍著名德国作家黑塞的《荒原狼》:这本书讲述了哈里·哈勒的故事,他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称自己是荒原狼,不喜欢他生活在的肤浅社会里,但又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爱和理解。但这是谁的错,是他的还是社会的?” 情节概要(来自网上) “本书以哈瑞房东侄子的角度开始。他发现哈里遗留下来的手稿。 哈里在无意中得到一本荒原狼的条约,其中详述他的困境。哈里在与一位教授朋友吃饭时起了冲突。哈里深感内心的矛盾,在自杀边缘挣扎。哈里被导引入一舞厅并与赫尔米娜邂逅。 赫尔米娜教导哈瑞跳舞,并介绍玛丽亚为他的性爱女伴,帕勃罗为他的朋友。带他走出自我封闭的生活。赫尔米娜很像哈里的朋友赫尔曼,影射她是哈里的阿尼玛。赫尔米娜并要哈里在爱上她以后杀了她。帕勃罗是与哈里完全相反的自性,哈里与帕勃罗成为朋友象征理性与感性的调和。帕勃罗和赫尔米娜请哈里进入魔术剧场。魔术剧场可说是哈里的一场启发性的梦。 主张和平主义的哈里在剧场中向机器开战。以战争的手段达成和平主义是矛盾的,但也反映这世界的荒谬。哈里与他作神学教授的朋友狙击汽车的驾驶人,并炸死不愿离开汽车的总检察官。总检察官代表哈瑞所恨恶的军事与工业势力。优秀的军事纪律与先进的工业技艺是德国人一向引以为傲的,但就是此势力将德国推向二次世界大战。作者本人就是因为看到德国迈向战争深感忧心,而于战前离开德国移居瑞士。 哈里在剧场中驯狼;狼在剧场中驯哈里。反映作者所感受到人本身的矛盾。 哈瑞在魔术剧场中发现他爱上了赫尔米娜,但他却因妒嫉而杀了刚与帕勃罗做完爱的她。这反映作者本人对婚姻失败的挫折感与作者所感受到人本身的矛盾。 哈里被定两项罪名:在魔术剧场用虚幻的刀杀虚幻的女孩及利用魔术剧场为自杀的机制。哈里被判永生及在十二小时内不能进入魔术剧场并遭法庭上众人嘲笑。莫札特和帕勃罗劝哈瑞要以幽默的态度来面对。莫札特并要哈里听他最讨厌的收音机中的音乐。” 荒原狼哈里 “小说以房东的侄子对荒原狼哈里的评价开始: 他最先开始对哈里产生疑心,可是,后来慢慢的开始学会理解他,试着和他交流。下面就是他对哈里的一些描写和我的解读: 在有一次听讲座时,讲座人在台上显出了虚伪和做作,他的一个眼神让侄子深深的理解里面有多少批判,多少不满,而且还是对一个时代的不满和伤感。我认为这表明,在这个时代,人已经变得虚荣,爱追求表面上的名气和认可,其实没有什么内在。他之所以流浪,之所以不合群,不被人认可很可能是因为他反对所有虚伪的东西,可在这个时代,不做作,不显摆,你能生活下去吗?你能合群吗? 他有病,所以跟别人不太一样,但侄子说他不止是对他人产生蔑视,他更加是对自己悲观,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可能也深深感觉到自己是另类。或者他非常有才,阅历很丰富,但很清楚自己不配这个世界,或者他就是彻底绝望了,觉得自己其实和他人一样是个没用的人,虽然他们不是同类人。 他喜欢闻南洋杉的味道,说明他也有审美观。他喜欢干净清爽的地方,渴望这些地方。他也想被他人关爱,也说自己是个人,有个普通的,细心的,热爱生活的母亲,他也愿意进一步跟他人交流,跟他们分享他在书里看到的段落。 他说:“大部分人在学会游泳之前都不想游泳。”是的,很多人不想离开安居乐业的生活习惯,不想奔向新的冒险,不想走在不熟悉的地段。他肯定是在指责这些人,这些普普通通的市民,包括侄子。虽然在探险时你是孤独的,但是不去探险可能就没有收获。荒原狼认为游泳象征着思考,因为思考多了也会陷入危险地带。 但不管怎么样,他其实是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的,他是崇拜侄子的,他可能非常渴望被人接纳,非常渴望合群。他说的那些话没有一点讽刺的意思,这只是他客观观察到的。 他的形象里有两个极端:一面是悲伤的,另一面却有童真。这是不是在说他即使已经是中年人了,即使已经经历了不少,但在他的内心还是个儿童,还是需要他人关爱,特别是母爱,而且叙述者的姑妈恰好可以给他提供这种爱。 “荒原狼过着自杀生活”,这句话说明他很自卑,已经对自己没有什么指望了,在慢慢灭掉自己的人性。但叙述者他应该没有自杀,因为他的心里还有希望。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他不是一个完全悲观的人,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乐观的。 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不一定一个时代就能接受另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而且在两个文明和思想的交错地方这种痛苦更大。可能他就是活在两个文明文化的交错点吧!或者生在了不适合他的时代。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跟他是相同的处境,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时代的文化质量越来越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也少了吧! 后面接着就是哈里对自己的评价了,我再把一些重点给列出来: 他受不了太长的平淡日子,他需要刺激。他讨厌市民生活,可是却喜欢住在市民家里,他说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市民生活还是对他来说有魅力。他对植物很忠实,因为这让他联想到市民家里安稳的生活。我认为这个人的内心很矛盾。 他提到一个金色痕迹,应该代表他想抓住的精华。他不对过去感到可惜,而是对现在,因为他现在浪费了很多时间。他认为他和城市那些寻求娱乐的市民已经没有共同点了,不理解他们喜欢娱乐场所的哪里。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东西只能在书中找到,这点跟我有点像。 他喜欢爵士乐。虽然他承认爵士乐不如古典音乐,但是它是那种天真纯粹的黑人音乐,有独特的值得欣赏的价值。他也对是不是能够真正欣赏艺术的人少了这个问题表达了疑问。 哈里也读了一篇名叫《论荒原狼》的文章,里面重点包括: 这种人只是披着人皮的狼,因为他们不能对生活感到满足。他们在体内有兽性。哈里的人性和狼性不合,这所以给他造成了麻烦,这也可能是他为什么心里那么矛盾的原因。(很多艺术家也有两面,他们如果没有创作就什么也不是。)他们是夜人,因为夜晚更加适合孤独。人家不干扰他们的自由,这反而让他们更加孤独。虽然有人愿意跟他们交朋友,愿意安慰他们,但也只是在很表面上。没有人想真正深层的去理解他们,因为去深度理解一个人是不容易的。 侄子曾经提到过,哈里是“自杀者”类型的人。这种人不一定是总是想着死亡,想着杀自己,但却认为自己很脆弱,随时随刻都可能死亡,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失去性命,认为自杀是他们最有可能的死亡方式。他们很多时候在死亡里看到了自己的救赎,可更多时候从这些地方得出了对生活更有益的结论。 为什么很多那些很弱的市民可以继续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些荒原狼:因为这些人生活在规律之外,但同时为担心这一点而担心而依赖市民,所以可能市民就依靠这些狼的依赖继续存在。 只有幽默能把适中的市民和那种极端的荒原狼和罪犯合在一起。荒原狼需要得到拯救,需要一个能理解他的人,这样他的痛苦就更容易忍受。 哈里其实不止有两面:人面和狼面,他有上百个面孔,因为没有哪个生物是那么简单的。他自己的错误也在于他认为他内心有两面就很痛苦了,可是不止两面,他还把不能归纳在一起的不同面孔强行归纳在一起,这样只能让他更加痛苦。但是人就是偏向把事情看得简单,非要只认同人只有一面,而把多面人看待为疯子和精神不正常。 他甚至不了解他的所有面孔,所以他心才会烦躁。因为他是懦夫,所以跟市民一起住。可是一旦如果觉得自己住的不自由了,他却把这些归纳于他的狼性格。 为什么哈里形容自己是一只狼呢?我觉得是因为狼是一种孤独的动物,从来都是个不好的形象;狼也是个贬义词,没有人喜欢这种动物。但反过来说,狼难道不渴望被别人喜欢吗?我们能忍心看一个人被排斥在外吗?一个愿意融入社会的人。” 曼曼说 “像往常一样,节目组这期又请了作者本人来参加讨论。这次,请大家热烈欢迎赫尔曼(曼曼)·黑塞!”(形式上的掌声和应援牌。黑塞和丞丞互相握手入座。) 丞:“曼曼好,今天我和您访谈的主题就是跟您探讨《荒原狼》小说里的其他人物对主人公哈里·哈勒的影响。最开始,女房东的形象就让我眼前一亮。我感觉她就是哈里苦苦寻找的母亲,能够给他关爱的人,是这样吗?” 黑塞:“是的,我在书中指出,这种人需要关爱,可是房东的侄子的想法首先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观点,也就是排斥这种荒原狼 而恰恰因为世界上有这种人很多,所以少了不少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但相反呢,姑妈代表着宽容和爱,我通过她这个人物想呼吁大家多一份宽容。她说,哈里虽然已经不习惯住在干净的地方,但还是需要干净的地方。这也是她在暗示说这个世界理解他的人很少了,他可能流浪多年,很久以前就开始在找一个稳定的归属了。虽然他习惯了流浪和孤独,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喜欢这样,他还是渴望一个有条理的生活。” 丞:“我们再说说哈里在酒吧里碰见的女人赫尔米娜。我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她可能就是哈里的人格之一,也只是存在于他的想象中。而且,我怀疑她是不是您本人,因为她的名字正好是您的名字赫尔曼的女名版。而且,哈里看到她是还想到了一个他童年时期名叫赫尔曼的朋友。最后,在那个舞会上她穿男装,哈里还差点把她看成赫尔曼了。” 黑塞:“完全是的。你看,她有孩子气这一点跟哈里完全一模一样,她也需要他人的关爱。可是,她的性格很多也是和哈里相反的:她懂得怎样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小快乐,就像跳舞。她认为,如果哈里连简单的跳舞都不愿意,还能有抱怨生活的权利吗?她一眼看出他不习惯服从命令了,因为她说服从就像吃喝一样,不习惯了就很想再重温一次。这个女孩为什么让哈利想起他年轻的时候,是因为她有点引导了他,给他讲了道理,让他重新享受年轻时无忧无虑,什么都接受,觉得什么事都新鲜的年龄段。她建议他享受生活中简单快乐的事,而不要只是从事和学习复杂的事。她的洞悉力很强,一下子就看出哈利心里是个小孩,而且侄子早就指出来了这点。她也有个慈祥的声音,仿佛一个像母亲一样的女人,这也正是哈里所需要的。他不爱那个女孩,但是他又特别需要她。她可以时而严肃,时而像个小孩。她称自己是哈里的镜子,所以她才吸引了他。她希望哈里听从她的命令,因为他在她那里找到了救赎。她说她的目的是让他爱上她,但她并不爱他。哈里要通过她的命令杀死她,也就是要杀死他的人格之一。她认为哈里应该自己学会去享受生活,而不是通过他人的批准去享受。她自己反正懂得享受生活的小瞬间。她认为动物比人更诚实,没有隐瞒它们感受的这种想法。她也认为动物很悲伤,而当人思考生活的道理而感到悲伤时,就变得很像动物。哈里当初在她面前的形象就是这样的。她同样认为,哈里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期望更高尚的东西,人们也有更高尚的品味,可是今天的人的审美观都变得平庸,根本不适合他们两。” 丞:“我也感觉很多我希望普及的东西得不到大众的兴趣诶!那些真正的伟人,像莫扎特,他们的命运最后好吗?您指出,他们虽然流芳千古,可是这终究没意义,反正对这些已经死去的伟人应该没有了,只是用来表面上教小孩有用。” 黑塞:“是的。” 丞:“还有,你在描写哈里的幻境时提到了两个德奥文化的大人物,歌德和莫扎特。您为什么选择了他们?” 黑塞:“是的,他们绝对是德奥人的骄傲,但他们两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歌德是名作家和诗人,莫扎特是名作曲家。前者一直活到老了,而后者则在三十五岁就被上帝给夺回。但两者多多少少都懂得简单看待生活,都看到了生活轻松的一面。在我的书中,哈里指责歌德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悲哀,但却在他的诗里歌颂生活,就像哈里所形容的虚伪的老一辈。歌德却反驳说他怕死,而且所有大人物的目标就是活下去。他说活老了就不再认为时间很宝贵,不需要干严肃的事了,因为活得越久时间越不重要了,而那些干严肃是的人都过度珍惜时间了。莫扎特后来虽然穷困潦倒,但他始终保持着他的乐观,始终不抛弃他的招牌笑声。他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我个人是认为莫扎特的音乐胜过那些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他们的音乐再复杂,用的乐器数量和种类再多都没有莫扎特音乐的纯洁简单。你说说,写那么复杂的音乐干嘛?越复杂就越好吗?” 丞:“当然不是。这就让我想到了下一个人物,爵士萨克斯手帕勃罗。他演奏的音乐风格,爵士,其实就是一种娱乐性质的音乐,比古典音乐低级(其实并非如此,爵士乐也非常复杂,也是一门很讲究的艺术了,而且爵士乐理和视唱练耳我认为比古典的难。而且,我特别喜欢去看爵士乐团的演出,也非常佩服他们能够即兴演奏)。可是,他非常热爱他的音乐,热爱音乐本身,也认为娱乐他人这个责任没有什么抬不起头的地方,也照样是个光明正大的使命。” 黑塞:“是的,帕勃罗简单看待生活,这点跟赫尔米娜很像。当哈里试着和他讨论乐理知识时,他都试着不去跟他说下去。这也有点像书一样,干嘛每本书都去那么详细的分析,自己读书,自得其乐不就很好了吗?听音乐为什么要懂里面的理论知识?懂了理论知识音乐就更好听了吗?(“我是学乐理的,而且我又是文学书分析症晚期,怎么办?”场内想起了一个丞星的绝望喊声)况且,他是爵士乐手,而爵士乐的初心,就是黑人骨子里对音乐和节奏的热爱,热爱用这门语言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丞:“书中最后的那个魔力剧院也是帕勃罗的,后来也是他让哈里看到了他的好多面孔,试着让主人公去认识他们。对了,您在书中指出,很多关于荒原狼的内容,以及这个酒吧和最后的剧院,都不是适合每个人去看的,而是为狂人而作。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黑塞:“其实,哈里在这些地方和这些文字里看到了很多关于多重人格的讨论和现实化了吗?多重人格的人不是被好多人看成疯子了吗?只有精神分裂,只有疯癫,才能更丰富的感受生活,用不同的角度,新奇的角度去看世界。艺术就是一种创新,如果你的思想很平庸,很大众化,你能在创作方面有突破吗?所以大智若疯,很多著名思想家最后不是也疯了吗?可是,人就是习惯只给一个人定一种人格,却无视人性的多样面孔。正因为哈里意识到这一点,而普通的市民意识不到,所以他才与众不同。 “但是,话说回来,他认为自己不属于现在这个世界,认为这个世界很肤浅,但他自己比别人高尚吗?他反对战争,认为那些支持战争的平庸市民没有内涵,没有思想。但他有没有去真的世纪行动,去试着停止战争呢?他虽然在报纸上发表过反战文章,但他同样无意识的也是这种社会的一员,也给国家交税,帮助国家承担战争的费用。他也是那种只吸收知识,但很少去行动的人。所以,要记住,要在去指责批评别人和他们的喜好之前,先要去学会倾听别人,了解别人的观点。而且,你不一定就比别人做得好,你的爱好也不一定比别人的高级。” 结尾 “好了,又一期节目结束了,我就草草给它画上句号吧:这本书风靡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我认为可能因为那时候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有了更多的自己吸取知识,自己改变自我的机会。他们也更自由了,吸取越多就越感到他们这个社会的肤浅以及他们的不合群。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也都渴望被他人理解,所以这样就产生了成千上万只荒原狼。 这本书不长,语言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我是边读边做笔记,所以今天的点评的书说是书评,不如说是由一条条读书笔记拼凑起来的。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不止是因为这两点,而更是因为这本书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阅读和思考。只要你有了你一定的思想和三观,你能够成熟的思考问题,这本书就很值得你读读。而且,我坚信这本书读了以后会启发你的思考,让你收获满满。”

  •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晏亭
    推荐

    我以前读过许多被奉为经典的小说。那些被精美词句像糖衣一样包裹着的巧妙剧情美则美矣 ,却永远只是一个俗尘故事。我不得不承认我曾被它们当中一些欢喜或惆怅的片段无数次打动,在日常生活的契机里一遍遍想起又回味无穷、啧啧称赞。可是黑塞的小说和它们是不同的。我第一次读他的小说就认识到这一点,那种和其他我读过的任何小说的不同、一个全新的世界,整体和部分的莫大区别。我觉得我读的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是超脱于时代的生命命题和永恒的哲学意义。我喜欢他总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揭示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奥义,那种充满自信和笃定的语调,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而又一针见血。我不曾把它们全奉为真理,却常惊叹于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敢于否定质疑现状的勇气。我有时感觉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我竟觉得自己也是一匹荒原之狼。这本书的剧情看似全都无稽之谈,光影交错中竟给我莫大勇气——敢于和别人不同的勇气。我也终于明白,隽永的文学之美不在其字句之精雕细琢而在于其内涵之深远博大。

  •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手心的曲线~
    推荐

    黑塞写《荒原狼》时50岁左右,风湿(有的译文翻译为痛风),抑郁症和神经衰弱复发,放弃德国国籍投奔瑞士,与第二任妻子离婚,这是创作背景,也是书中主角哈里哈勒尔的经历。 所以整体说来,这是一部带有一些自传性质、自我体验和各种作者“私货”的小说,所谓正式的自传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文学形式,从来就没有人能让自己完全摆脱自己的作品。同样,该文是黑塞一段时间生活和心理的一个缩影。 作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然而1914年世界大战的爆发使黑塞清楚的认识到了残酷的现实。出生在德国的他挺身而出,反对战争,结果却在自己祖国的报刊上被宣布为叛徒,大量报刊转载攻击他的文章,许多老朋友与他决裂,甚至丧失了房屋、家庭以及财产。战后大资产阶级和将军们依然统治着德国,社会动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终完全失望的黑塞在1923年放弃了德国国籍,且移居瑞士,1927年发表了荒原狼。 本书通过多层解剖层层递进,不看到最后不能触到作者思想的核心,第一段是用虚构的房东侄子——出版者的视角,侄子是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的代表,他有着稳定的工作,规律而健康的生活和家庭,通过他的清醒视角表现世人眼里的荒原狼——矛盾而又和谐的复杂体,毫无生活规律的孤独堕落者与睿智思考者的集合体。 第二段通过荒原狼留下的手稿自述,自我解剖。手稿又分三层, 一层是通过荒原狼自述的日常生活状态,用狼性和人性视角同时看待人类世界,狼性的时候他鄙视世人安于现状的麻木和中规中矩,鄙视他们空洞又没有内涵的娱乐活动,鄙视美国式的直白虚伪和追名逐利(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洞)……人性的时候他从侧面观察小市民中规中矩的家庭生活从中汲取能量温暖自己,他通过对绘画、音乐、名家名著等古典文化艺术的热爱,把他们汇聚于内心世界,通过对“真正文化”的信仰,抵御浮华喧嚣,甚至因为一场音乐会的某几个节拍让他打开了“天堂之路”,神圣而虔诚的心灵神光即使只能偶尔到来,但也已经深埋于心,埋下希望的种子,这是他热爱生活的源泉,保有信仰的支撑,创作诗词文学的灵感所在。 第二层,荒原狼获得志同道合的神秘夜行者的小册子——论“荒原狼”,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走进荒原狼的思想核心,前者是日常行为,表面现象和部分心理活动。而小册子是对心理活动的再诠释和自我剖析。或者换个说法,前两段是人看狼和狼看人。小册子是狼看自己,自我狼性和人性的对话。 第三层是作者对于小册子的再解析,也就是上帝视角解析狼人(这时荒原狼已经不是单纯的人或者狼,而是二者妥协的集合体)的本质。通过前文的层层解析让我们了解了荒原狼和世人的对比,荒原狼自我的解读,但此时作者话锋一转,推翻所有。 他认为,人性的复杂不能像荒原狼自我的解析一样,用简单幼稚的公式化思维,看成二元对立,哪怕最天真的人也不仅仅有一个人格,即使是原始人或是智商低下的人,他的性格也不会如此单纯,乃至可以被看作两种或三种因素的集合。每一个自我都好似一个纷繁的宇宙,有着数不清的状态、阶段、情况,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灵魂世界。为了便于分析和描述,文学作品和戏剧会通过个性鲜明的体现某一种个性“创造”一个人或者狼,以便大众容易理解,甚至产生了某种误导,荒原狼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物种,也不是超脱的个体,他可能是千千万万人的缩影,也可能最伟大的人,也可能精神危机中需要救赎的灵魂,每个人的灵魂都有纷繁复杂的动物性,或者是狐狸(比如商人),或者是老虎(战士),或者是鱼(圆滑)、蛇(恶魔),不死鸟(波斯文化崇拜)解析仍然未完成,读到这里已经被作者的思维海洋撑着了,不吐不总结要消化不良了。 思想解析,层层递进,思想深度之深,精神世界之远,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浩瀚感。 荒原狼自我的精神危机,也是时代的“精神危机”,文中黑塞开出了药方——他希望人们多一点爱,多一点信仰,用爱代替恨,用和解代替复仇,用“真正的文化”代替肤浅的、商品化的假文化(追逐资本)。 黑塞开的治疗药方对单个清醒的人也许有一定的疗效——去克服身上卑下污浊的东西,提高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良心的安宁,在精神中求得一丝慰藉,在所谓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的道路上前进一小步,而不是一味的追逐资本,乃至思想、精神文明的沦丧。 对于当时的整个时代来说,终究乏善可陈,哲人的思想总是超前而特立独行,本书是时代交替下,洞穿时代的思想产物,真正得智慧不光超前,应该也会永不过时。

  •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 🇦 🇰 🇺 🇷 🇦
    推荐

    就算你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如果你活着,就可以改变某些事,就算这条命毫无意义也好 那是二十世纪,战争年代 可怜的荒原狼在生活的废墟上寻找精神的花朵 他走过一家舞厅,传来爵士乐的声响 感受这与时代渐行渐远的文化 他很聪明、也很坚强 他天赋异禀、热爱自由 他还分裂、也会矛盾,但却并不软弱 他能够保持着清醒的思考,也有着一颗炽热的心 他欣赏着旧时的偶像,追逐着永恒的信仰 他还很博学,知识是他的所有 然而时代 并不需要这些知识 他的灵魂 不可避免 被套上枷锁 那升起的一点点微光,也被他亲手掐灭 他深知这个时代 没有未来 有个声音曾告诉我,即使失去一切也要好好活下去,这是我们人类都必须背负的诅咒,然而我却觉得这也是一种祝福 荣耀就在彼方,遥不可及才要挑战,接受你的命运,将自己变成希望,变成我们 所有人的希望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