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沉重和压抑的,喷薄而出的全是生活的悲苦与厚重的孤独。 主人公有轮回之中的宿命,不停逃离生活,试图摆脱孤独,出走半生,去寻找说得着话能懂自己的人。这不正是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我们吗?每个时代的我们,都会不停去寻找:寻找这个世界上能够心心相印的那份默契,寻找一二知己,寻找能排忧解惑的人。可现实中的悲喜,能与他人产生共鸣的声音实在太少,所谓的甘苦与共,绝大多数是无法真正去感同身受,唯冷暖苦乐自知。而苦,亦更苦;愁,亦成万古;而孤独,亦是永恒。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与身俱来的孤独,张楚唱着“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害怕别人眼里的自己是孤独的。有时对孤独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在空虚中打发无聊的日子,不厌其烦去折腾和消耗生命。于是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来充实自己,在人潮汹涌的高度统一和整齐有序下忘掉自我,甚至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样子。 电影《碧海蓝天》中说:“每个人心底或许都有一片孤独而自由的大海,我们往往在深夜,独自潜入其中,有时又因为潜入得太深,而思念陆地上的灯火。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这两者间穿梭。” 在孤独面前,所有的喧哗与骚动,都毫无意义。与其是无意义,就好好享受孤独,就像它从未出现过一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事皆无常,与孤独和解,与自己相处,活在当下。它会让你的生命慢慢质变,会让你更加铿锵有力,不管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并活出自己,与之无关的,皆是浮云。孤独和喧嚣,各自独立又有交集,动静有常,和而不同,日月星辰,万象归一。 愿我们都能遇见理解我们的人,如果暂时没找到,也要好好爱自己。愿爱着的我们,都可以被温柔以待,相伴近旁。 ———写在开往乌鲁木齐的车上
《一句顶一万句》 何为一句顶一万句,大概就是懂你的人,你只需一个眼神的交流,甚至无需语言的表达,他就能到你微笑背后的心酸,看透你内心的疲惫,看穿你的逞强!给予你温暖,护你周全! 书中整体围绕“说的着”与“说不着”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一个杨百顺,一个牛爱国,一个姥爷,一个外甥,一个七十年前,一个七十年后,不同的时代,却有着近乎相似的命运。 杨百顺因为父亲听了一个说的着人的话,让弟弟去上学,他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是罗长礼,从卖豆腐到杀猪,染坊挑水,破竹子,县衙种菜,卖馒头。生活磕磕绊绊,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 老杨与老马说的着,因为老马比他看的远,用老杨的话说:“我只能看一里,他能看十里”,所以他与老马说的着,这应该算是价值交换,《遥远的救世主》里肖亚文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同够听到一不样的声音,这东西不当吃不当喝的,但我知道这个东西非常重要”,而这个“说的着”的人就算是高人了,我们都在努力向高人靠拢,其实,当你在向高人靠拢的时候,高人因为没有依靠。所以,高人在学习,在探索,在发现,在尝试………… 杨摩西到吴摩西是老詹带给他的精神上的信仰,当孤独在每个人的心里边成一个群像时,这个孤独是非常可怕的,书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杀人,我就放火”,生活不能一味的忍让,你得有底线,学会不与不值得的事情纠缠,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生命。心中有信仰,眼睛里有光芒,这才是我们走下去的方向!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所以书中的一些人为了一个说的着的人,可以抛家弃子,可以放弃安稳的日子不过,去流落街头,这,大概也是需要勇气的吧,这应该也算是精神的需求,当然也可能是寂寞在作祟!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若投机便可一句顶一万句! 生活中的我们同样如此,心中埋着许多心事,却不知与何人说,甚至翻越千里,只为把心中的那句话,说给那个说的着的人听, 《一句话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人的百年孤独“,一句话能否顶一万句,我觉得能!前提是那个得是你能说的着的人,只是这个人,你遇到了吗? 人在一世草木一秋,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不再回来,所以,在拥有的时候就该感恩珍惜,努力拥抱你现在所拥有的每时每刻! 最后,引用书中的话:“世上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拥抱未来,“街上怎么说,那是街上的事,自己怎么做,才是自己的事”,人生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模板,没有什么是该走的路,该成为的人,问心无愧地活着,比为了演给他人而看地活着,要有意思的多,只有自己心里想走的路,想成为的人,才是最大的支撑! 孤独是人生常态,我们应该学会独处,享受孤独,把孤独当成一种成长!
我不知道书友们看完一本小说会发生什么?于我而言,一本小说可能会给我带来开心快乐或者某种强烈情绪(想要带入感,跟着主角快意恩仇,笑了,哭了,爽了),或者多了一种人生体验(彷佛就是自己完成了一场轮回,喟然一叹……),还有就是可能前两者都没有(几乎没有代入感),读完只留下一地凌乱,一堆思考…… 今天要分享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就是第三种。然后就是写书评,好的书评意味着要让大家看了书评约等于看了小说,而我个人是比较懒的,让我去浓缩一个故事?把几十万字浓缩成几百几千字?凭啥?凭我看过吗?切……我才不要干(毕竟我懒呀,但我喜欢看别人浓缩😜)。所以我的书评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书评,大概也就是长一点的带点思考的想法,偷完懒还美其名曰:不剧透…… 读完《一句顶一万句》给我一种拧巴感,一种极度真实却又极度不可信的拧巴感。故事近乎以一种“喷空”的方式演绎。 (附名词解释:“喷空”是河南方言“聊天”的意思。“喷”字充满了热情,典型的河南性格,形容聊的投机只有用“喷”才显得过瘾。有句顺口溜“南滑稽、北相声、来到中原看喷空”。北京话叫“侃大山”,四川话叫“摆龙门阵”,河南话叫“喷空”。) 真实的地名,方言,乡土生活气息,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事件给人以特别真实的感觉。但是那么多苦难,那么多倒霉一桩桩一件件都安排给杨百顺感觉又那么荒谬不真实。然而作者又能用他娴熟的喷空大法喷的合情合理。主人公杨百顺名字看着吉利讨喜,而实际上苦的一批,干啥啥不顺,干啥啥不行,就连一个人的印记——姓名都被改来改去。于是他一直被命运推着到处跑,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个可以“停下”的地方或是其他什么可以停下的原因……让人不由得感叹“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老刘的句子看起来很有个人特点,碎碎念,叨叨叨,跟剁菜一样,又跟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感觉快要靠近点什么了,拿近一看结果里面空空的,然后又换另一个洋葱剥,然后,然后就让人心里堵的慌,眼睛发酸的慌……像是有个人在你耳边自言自语,让你不由自主顺着他的话头听下去,也不是单纯的自言自语,而是把道理一一拆开了跟你说,让人一时理解不了要讲什么,然后还要看你选择哪一层,也不是他非要你选一个道理,而是人生道理本来就这么回事,千人千面,千人千理,又千人千选的,也不是故意把道理说复杂了,而是真要“一句话”把道理讲恰当了实在太难了。 然后为了这一句话(某一个人的故事)就成了一万句话(无数相关人的故事),像渔网摊开撒出去(寻找,上部杨百顺出延津寻找,下部牛爱国回延津寻找),你期待主角能捞起点什么(成功了?成名了?复仇了?揭开什么秘密了?心灵安顿了?),结果什么也没有(没有结局……上半部没有,下半部还是没有),但是看完书的你我一定会多了点什么…… 让我由衷感叹那句话,谁还没有点生活的经历?成年人的受伤不死都是擦伤。生活哪有什么结果?没死之前都不是结果。 生活就是一个个然后,然后与然后之间可能也找不出什么道理,为什么这样或是为什么那样?道理外一层,里一层,你的道理,别人的道理,还有公认的道理,错综复杂。外一层人人得见的苦,里一层厚厚的苦难在酝酿,苦难太多,别人看到的是主人公太惨了,而我却感叹这“起点”有点高,太高了,高到一般人承受不起,因为大凡成大事竟大业者无不是一路苦难相伴,甚至生死相随……然而,这种高起点,对一般人来说也许还没酝酿出点什么东西人就废了…… 就像打造百炼钢,我们知道了百炼钢就知道它就是要经过反复锤炼一百次,但是这块钢本身(我们世俗中的每个人)不知道自己是按着百炼钢打的,可能打着打着就废了,甚至会有打到第99次废了的,还要被嘲笑这就是一块废物,你哪里说理去? 生活在于你敢不敢相信自己是百炼钢,敢不敢被锤炼一百次甚至一百零一次!…… 以上是关于“成功”的思考。以下是关于命运的思考。 什么是命运?我认为命是天定的,不能变的,比如出身你不能选,父母你不能选,男女你不能选,肉身的基本形态你不能选,杨百顺生在农村不能变,有一个卖豆腐的爹还特别不靠谱不能变……这些都是天定的,这就是命,得认命。而运是自己争的造的,可变的。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后的种种选择就是自己的运,是可以一定程度改的……怎么改? 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什么?知识是技能,杨百顺以及无数的底层民众,跟师傅,通过学手艺安身,否则就跟父亲老杨一样卖豆腐,他也只能卖豆腐(这就是他的大哥杨百业),要么入学堂(讽刺的是弟弟杨百利,通过父亲作弊得来学习的机会去求学,然而学到的不是学术技能,学到的是喷空大法……彷佛作者要隐晦的喷一喷那些假大空的知识分子,彷佛作者要告诉我们知识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知识决定“事”的问题,性格决定“人”的部分,因为性格决定一个人的选择,书中人物性格急的有,慢的有,话多的有,话少的有……甚至会前后发生逆转,我看书也会看书里其他人的想法,看看别人的性格,尤其是主人公开始做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老杨一家子的性格都是典型的优柔寡断,自己没办法拿不了主意,都要去寻求一个“说的着”的人帮忙“码一码”,然后你会发现,但凡是别人帮忙“码”的最后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因为“不合心意”……其实很好理解,别人是通过自己的道理来“码”这件事,你的道理没有充分体现你能舒坦? 不少人说,读了那么多书,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于是有人说,你那不是道理,只是知识,不是智慧。只有智慧才能改变命运。 借助百度,再名词解释一下:(名)迅速地正确认识、判断和发明、创造事物的能力。 在我看来,智慧就是合理安排自己的性格与知识,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也就是安排好人的关系解决事的问题。有智慧的人大多符合大众道理,善于使用大众道理把别人的道理安排的明明白白以达到改变自身命运的目的…… 最后一点,也是写着写着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命运改变了、成功了又如何?快乐吗?幸福吗?心安吗?就像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大富豪、大名人在分享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依然很多遗憾,甚至会发出早知道这样就宁可不要世人眼中的成功的感叹,这又是为什么?是“凡尔赛”吗?有的人是吧,但肯定不全是吧? 而我特别愿意相信他们的苦恼,因为我始终相信,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一定会生出新的问题,或者说,你不吃这样的苦也要吃那样的苦,因为你拿起一些东西也必然放下或者拿不起另一些东西,人终究是人而不是想象的神,神是万能的,自由自在的呀,而人想要…… …… …… …… 没错 很突兀的就这样结束了 因为不想写了[调皮][调皮][调皮] ——桃花。20211202
说得着、说不着这个事情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小时候和爸妈都说得着,总是爱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长大了慢慢的就和父母说不着了。小时候的玩伴,初高中以至大学的同学都是当时说的着的,但是毕业后分散了就说不着了。能从小到大都说得着的人少之又少,只有三个好友是从初中开始到现在就一直说得着的。尤其是和前同事们,在一起工作时很是说得着,因为有工作这一个共同的话题,吐槽吐槽工作,在吐槽吐槽领导,再八卦八卦其他的同事。辞职之后却没一个同事和我说得着了,失去了共同的话题也就没了可以说的话,都变成最简短的问候,皮笑肉不笑的。 人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自己过,自己和自己说得着也不错。独处时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样做的时候看似是自言自语,其实不是,而是剖析自己的内心。说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其实也不是,而是有些心情只有自己懂得。 说是准备写一点书评,其实也不算书评,而是一点自己的感想。说是感想也谈不上,而是一些零散的见解。在微读上写书评和想法以及发帖子本只是为了交流想法,倒也不单是为了交流想法,还想得到书友们的认可。说是为了认可,倒也不是,而是就想写点什么。 有时候一句能顶一万句,尤其是对于迷茫不知所措的人来说,一句能带来希望,也能带来绝望。还是多看点书吧,看看那一句最适合自己。
这本书语言平实,通过普通人的描写,让读者找到共鸣。读完了,我都看哭了。(这也能哭?没办法,太感动了。) 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很难,懂你的人很难,说着说着,可能就说岔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