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了解中国哲学的作品,借中外各哲学流派的对比来解释说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旁征博引通俗易懂。
这是我用时最长的一本书,即便如此也还是一知半解 ,但对我思想认识的提高是空前的,对我后半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改造更是不可或缺的。
这本书的字我全认识,咱们老祖宗的还能看懂个一二,西方哲学那是雾里看花,除了膜拜他们,基本没有看懂。哲学,那是高智商人的游戏。
三个月读完这本书。 目前看是对我提高最大的一本书。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太浅薄,被这群搞哲学的洗脑了。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他们说的都对,他们都很NB[捂脸]
人一旦穿上制服并被赋予一个角色,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就会照着别人的剧本演。 你还别不信。 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大学曾进行一项著名的实验: 实验要求20多岁的大学生,分成“狱卒”和“犯人”两组,一起模拟现实,度过15天,看看会发生什么。 实验一开始,扮演“狱卒”学生,还觉得这个角色不适合自己。而扮演“犯人”的学生,也常常“反抗”。 但是,没多久,拥有“最高权力”的“狱卒”,进入了角色,其暴力行为超过想象:让犯人全裸、关小黑屋、甚至模仿不良性行为等等。 而“犯人”也迅速进入角色,不仅放弃反抗,甚至有人精神崩溃。 第6天,试验不得不提前结束。 一个好人,在6天内,就能变成恶魔。 到底发生了什么?6天前,他们可是心智正常、阳光健康的大学生啊! 什么摧毁了阳光健康的“犯人们”的意志,让他们变得没有尊严、唯唯诺诺?什么又让一个个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狱卒”,变成了一个变态施暴者? 做这场试验的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分析了试验者心理动力因素: ◎去个性化:实验中,“狱卒”穿统一制服、戴墨镜,掩盖掉自己的面目,被统称为“狱卒先生”。“去个性化”让平凡人性情大变,而当发生认知失调,人们很快会找理由将邪恶合理化。 ◎姑息之恶:当身边的狱卒全都在体罚“犯人”的时候,为了不被排斥,即使是好心的狱卒,也很难出头制止,只能沉默。这样的沉默,让邪恶凯旋。 ◎ 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对人的改变有多大?来看实验里一个惊人的现象:第四天,研究人员对犯人们提议,如果放弃实验报酬,就可以离开。大多数为了报酬而来的犯人们都同意了。但令人震惊的是——“犯人”试验者们忘记试验被自己结束,而又自己走回了囚室,把门关上了。…… 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社会系统和情境的力量,会让好人做出可怕的事情。津巴多把人的这种性情变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也就是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邪恶在平凡人中存在,也由平凡人来执行,不思考的恶,会让人失去人性的光辉。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等团体,好的环境和制度,会使坏人变好;坏的环境和制度,会使好人作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是人世间的规律,可以探寻发现,指导现世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这两本中西方哲学史,虽然匆匆阅读了一下,但还是让自己受益匪浅。
翻译过来还是与原著有差别,我们应该去看原著,形而上学与玄学的翻译,后者更准确。
受益匪浅的一部巨著。人生就像打牌,洗出一副怎样的牌,是决定论。那么至于怎么打,到底是自由意志还是洗牌的一部分,真应另当别论。感恩能读到如此优秀的作品!
总体上讨论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以及与西方宗教哲学的区别,很是高屋建瓴,有利于对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把握。中间根据历史的发展依次概述各个思想流派的核心关注点以及他们的发展和演变,最后再展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可能对未来哲学发展的贡献之处。 正如冯友兰所讲,哲学并不能有助于我们对于现世知识的增长,但却致力于提高我们的心智,激发对人生的思考,进而上升到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对万物本源的思考。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成圣”由于没有和宗教意义的神紧密的结合导致了这些思想自古以来就立足于现世而追求超越现世的形而上的体验。 最先开始本体讨论的是道家,他们和佛学思想相似都运用了所谓的“负的方法”来说明“道”不是什么,区别于西方哲学开始于“正的方法”来说明“本体”是什么。也正是道家思想的这个特点给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源源不断的灵感。而初期的儒家主要关注社会政治哲学,从而在对本体对心性的讨论上一直不够积极,直到后来佛学的传入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下,由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开启了对心性的形而上的讨论而产生了所谓的新儒家。 最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便可总结为对人生四种境界的追求。从无意识的,未认识到事物意义的自然境界开始,经过利己的功利境界和认识到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的道德境界,而归于超越道德的天地境界也就是“成圣”的境界。 由于中西哲学思考方法的互补,未来的哲学思想发展必会融合两者的优势之处。还是那句话,哲学不能帮助我们增长物理世界的知识,却有助于我们的心智发展,让人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日暮青山远 月出繁星稀 孤楼陪苍茫 独影伴灯寂 相思难入梦 经年漂泊去 有字慰生平 求得一真意
《中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是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和布鲁克.诺埃尔.穆尔《思想的力量》两本书合并而成,大部头是《思想的力量》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了两个月左右看完这本书,这本书哲学覆盖较全,从前苏格拉底到现代哲学,纵览了西方的各种哲学流派。 看完这本大书,一直在想: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区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的百家思想加上以后的理学、心学和西方哲学区别在哪里?读完以后,我感觉可以用打渔来描述区别,中国思想是告诉大家怎么去捕鱼(在人世间该如何如何去生活),而西方哲学是告诉大家捕到鱼之后我们应该怎么烹饪,鱼会不会捕完,我们为什么要捕鱼?如果捕完之后我们还吃鱼吗?中国思想重实用性,而西方哲学重的是思考方式,不会告诉你怎样去捕鱼,但可能会告诉你该怎么去想捕鱼的方法。哲学有没有定论?该不该贴近生活?中国思想算不算“哲学”?在大多数人眼中,哲学是高高挂在天上的,让人猜不透,摸不着。学哲学是那种生活无忧的人,哲学并不实用。真是如此吗? 《思想的力量》喜欢思考的人值得去看,他每个章节后面都会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曾去搜索答案过,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答案。过了一段时间恍然大悟,所有事情都有所谓正确答案吗?特别是对于思想问题,如果有答案了反而不叫哲学了。
前半部分关于中国哲学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虽然是简史,但是却是精辟而扼要的总结。先从总体上讨论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以及与西方宗教哲学的区别,很是高屋建瓴,有利于对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把握。中间根据历史的发展依次概述各个思想流派的核心关注点以及他们的发展和演变,最后再展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可能对未来哲学发展的贡献之处。 正如冯友兰所讲,哲学并不能有助于我们对于现世知识的增长,但却致力于提高我们的心智,激发对人生的思考,进而上升到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对万物本源的思考。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成圣”由于没有和宗教意义的神紧密的结合导致了这些思想自古以来就立足于现世而追求超越现世的形而上的体验。 最先开始本体讨论的是道家,他们和佛学思想相似都运用了所谓的“负的方法”来说明“道”不是什么,区别于西方哲学开始于“正的方法”来说明“本体”是什么。也正是道家思想的这个特点给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源源不断的灵感。而初期的儒家主要关注社会政治哲学,从而在对本体对心性的讨论上一直不够积极,直到后来佛学的传入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下,由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开启了对心性的形而上的讨论而产生了所谓的新儒家。 最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便可总结为对人生四种境界的追求。从无意识的,未认识到事物意义的自然境界开始,经过利己的功利境界和认识到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的道德境界,而归于超越道德的天地境界也就是“成圣”的境界。 由于中西哲学思考方法的互补,未来的哲学思想发展必会融合两者的优势之处。还是那句话,哲学不能帮助我们增长物理世界的知识,却有助于我们的心智发展,让人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向秀和郭象在《庄子注》里从理论上阐述了一个人超越事物差别之后,得以不再依循别人的意旨生活,而率性任情地过自己的生活(“弃彼任我”)。这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乃是中国古人称为“风流”的实质。
看破格局、跳出格局甚至重新塑造格局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而这才是“思想的力量”所在。但要做到这一点,即便是英雄豪杰也要依靠风云际会。不过,这样的要求对于哲学来说,却必须是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