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张雪凡
    推荐

    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怀疑一切+拒绝依附权威=摆脱偏见 2.斯宾诺莎:自我完善力 靠谱的人+有趣的事+自主使命——>快乐(快乐远大于痛苦)↑——>“自我完善力”(让个人及事物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成功,钱,名(所有的好的结果) 3.康德:先验 先验=感性(体验感受情报)+理性(分析判断情报) 先验人生:前往未知世界+尽情体验——>危险受伤+丰富又快乐 平庸人生:安全+稳定+自设疆界——>不安+倦怠 4.费希特:自我   自我意识(常常固定,受操控)<——记忆(常常扭曲,编造,残缺) 自我意识重建:努力回忆——>破除扭曲残缺的记忆,重建完整清晰美好的记忆——> 意识到:记忆是绵延持续的,自我及自我意识也是流动不断改变的。——>忘却狭隘,固定,被扭曲,充满义务的“自我意识”——>建立善忘,流动,不断更新,天真,愉悦,笃定,游戏 ——>婴儿般的“自我意识” 骆驼——>狮子——>婴儿 骆驼:满身义务,负重前行 / 期盼寻找自我之旅 / 压抑,痛苦,懦弱 狮子:勇该追求自由,掌控荒野 / 踏上寻找自我之旅 / 掠夺成性,反叛,勇敢好战。但不创造价值。 婴儿:善忘,天真,活在当下 / 每天都是全新的开始 / 愉悦,笃定,游戏 5、黑格尔:梦想与现实 历史的演进:洞穴——>构思窝棚——>窝棚——>构思瓦房——>瓦房 庸人眼里:洞穴(现实,安于现状)+构思窝棚(白日梦,竭力阻挠嘲笑) 强者行动:洞穴(冰冷,蛇虫)——>构思窝棚(追寻梦想,质变,破坏性创新)——>窝棚(解决原有问题,同时面临新的问题)——>构思瓦房(再次踏上征程)——>瓦房(解决原有问题,再次面临新的问题) 现实=克服必须克服的(梦想,质变,破坏性创新)+改变可以改变的(复利,微创新,习惯,小善)+接受不能改变的(适应,妥协,接纳) 6、马克思:实践 更顺从,更有竞争力,更受肯定的奴隶实践(骆驼) 成为自己的主人,改变关系,改变世界的主人翁实践(狮子) 7.尼采: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社会风向):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封建帝王)——>父母,老师,先辈,朋友——>个人动机(对权力意志的顺从+自由意志的矛盾体)——>片面混乱真理 真理不存在: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动机不同,多样性——>绝对的真理不存在 世界及所有的关系是支配力量和被支配力量较量而成——>不要无条件不加批判的接受权力意志(社会风向)放弃自由意志。 8.索绪尔:语言结构决定思维 “语言结构决定思维”(褒贬不同的同义词,语言顺序侧重,标题党)而不是“思维决定语言”(想清楚再说?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才能想清楚,脑袋里的只是胡思乱想)。 9.弗洛伊德:超我 本我:个人本能,冲动,需要(快感)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在本我和超我不断冲突的过程中间相互妥协做出的决定(想做爱,不能公众场合和陌生人做,偷偷摸摸的嫖或者和妻子做) 超我:社会准则规范,律法,道德,父母老师先辈教导(禁止之声) 本我和超我(欲望和抑制欲望的机制)在潜意识里剧烈冲突带给自己痛苦和纠结 解决办法:让在潜意识(地下室)里缠斗的本我和超我到意识的大厅里公开理性透明的谈判提出解决办法。 前提是抑制超我的声音,给本我正名,让自我发挥更大作用。 10.柏格森:体验化时间 量化绝对时间:秒,分,小时,日,月,年。基于绝对化时间的计划让人感到被束缚,以数量为规划的读书,工作,无法带来心流和质变。 体验化时间:绵延的时间(纽约和洛杉矶之间与情人在一起的时间最短),带着焦急和悸动,让人一发不可收拾,读书不知不觉到天亮,带来生命的体悟,心流,质变的时间过程。 “理性”掌握“相对知识”,“直观”掌握“绝对知识” ”理性”:将事物分类,以数学、逻辑和科学做分析思考。我的理解:看懂书上讲得觉得挺有道理。 “相对知识”:“某个对象依据特定观点所掌握的知识”。 “直观”:通过无限扩张的本能,不抱私心地怀疑自己并反省对象。我的理解:怀着巨大的兴趣去摸索实践一款游戏。兴趣+沉浸式实践+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绝对知识”:“某个对象本身完全掌握的知识”。 11.拉康:神经症 男人:自我中心,把自己得欲望放在第一位,忽视他人的欲望。 女人:我最被喜爱,把对方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竭力满足对方的欲望。 成熟的人是平衡的即满足自己的欲望也能满足对方的欲望。 需求:本能(食色) 要求:向他人寻求对需求的满足(求做饭,求欢) 欲望:要求无法满足的需求。 潜意识:他者的欲望,我想要包包(我想被爱),我想好好学习(我想获得父母老师的爱),我想工作(我想获得上级的认可),我想赚钱(我想获得世人的认可)12.阿图赛: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是什么:看待事物的有色眼镜,封建社会一切都是权力和等级,资本主义一切都是钱。我们正正当当地付出劳动赚钱,甚至受到资本家的压榨,却还必须畏畏缩缩、看人脸色、担惊受怕的根本原因是身为劳动者,却将资本家的意识形态内化所付出的代价。身处资本主义的我们认为:“既然收了人家的钱,那么看顾客或老板脸色、尽力讨好他们也是应该的,在职场生活中难免都会受到一些人格上的侮辱”。类似于封建社会奴隶的心态:“既然吃了人家的饭,看主人的脸色、讨好他们也是应当的。” 2)意识形态如何生效: 意识形态(信神)——装置制度(教堂)——双手合十(实践) 意识形态(跪舔)——装置制度(聚餐)——巴结+随意予夺(实践) 3)如何反抗强加于你的意识形态: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意识形态(平等,读书复利,自由)——寻找圈子践行对自己有利的意识形态(富兰克林的读书会) 4)意识形态是如何被强化的:唤起 势利眼们的举动——召唤一切向钱看的意识形态封建尊卑礼教——唤起等级权力社会的意识形态远离召唤——>读书雪球微博接受巴菲特,大道至简,彼得林奇的召唤。 13.萨特:脱存 存有(固定):铅笔写字,书本被读,人被职业定义为服务员,水工 脱存(自由):人能回首过去反省和省察自己,能自由决定未来可能的生活的存在,能自己去寻找人生存在的意义,不断的变化自己的天职(固定不变的天职也是逃避自由)。 14.列维—施特劳斯:狩猎采集者的思维 现代人:计划——系统/效率——成功(想要除掉所有突发性和偶然的刻板计划:上学,结婚,工作,退休,年金) 狩猎采集者:大致目标——不断调整的计划——冒险的过程(接纳所有突发性和偶然的过程:邮差捡各色石头建成一个有趣建筑) 15.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规则:价值观,思维方式,说话方式——越多的摩擦,越让人不适沟通越有效果(特别顺畅的沟通不是沟通要么你们拥有同样的语言规则要么对方向下兼容你)——沟通的秘诀掌握对方的语言规则——掌握对方的语言规则的秘诀:爱 16、托马斯库恩:克服低潮 量变——>平台期(低潮,回调)——>质变——>平台期(低潮,回调)——>质变 17.福柯:生命权力 优待——监视——规劝——失望=软性控制=生命权力:父母,学校,公司,监狱驯养人的方式——达到目的:你自己看着办,主动驯服。 威胁——暴力惩罚——漠视:暴力控制。封建砍头,美帝等的方式 18.德勒兹:配置 不要重置:从头再来。(我这辈子毁了)而要配置:资源重组改变性质,马—士兵—马镫=骑兵。 “我—图书馆—佛教书籍”。她以前曾听人说过,当内心煎熬时,佛教可以给予心灵上的协助,于是她便开始前往图书馆阅读有关佛教的书籍。现在的她在一间小公司工作,过着快乐的生活。 喜欢电影的奎锡若可以用“我—电影—写作”来取代“我—英语补习班—补英文”的配置,比起因为错过两个考题而放弃考试,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能持之以恒看电影写作的人。 美善若能以“我—旅行—情人”取代“我—家里—父母”的配置。比起熬夜擦拭鞋子上看不清楚的污渍,与热恋中的情人一起共度幸福时光时,她不会再在意鞋子上的污渍。生活=现实性+潜在性 在现实基础上将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加上潜在性(加上马镫,骑马的士兵变成了骑兵) 再疆域化:定居者迁徙为了再次定居下来。 去疆域化:游牧者在绿洲停留为了再次游牧。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平平安安
    推荐

    “心有着自己的理由,不为理性所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事情看出这点。我认为心情是随着心之所向而自然爱上普遍存在的形象或是自己。”——帕斯卡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11妹
    推荐

    利用碎片化时间终于看完了!文中引用多个哲学家的言论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疑问。总而言之,遇到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应该深入思考这问题的根源,并且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打破固化思维。需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做到: 送走过去的“我”,遇见全新的“我”。引用文中的言论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凌雨亦倾城
    推荐

    还算不错的,有几章有趣的,比如记忆忘却和自我的关系,还有我苦苦思寻的有关时间的哲学问题终于有人提及了,从近代笛卡尔到现代,感觉还是不算特别陌生。     好几个我喜欢的都出场了,斯宾莎诺,萨特,维特根斯坦,黑格尔,康德,休谟……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Renata.🌀宣
    推荐

    读起来不累,而且很有动力一直读完,大概是因为大部分问题就是自己平时会困惑的问题,想不清楚的事情经常会希望听听别人的分析,而恰巧作者的解释是比较能让自己信服的,所以觉得好看且受益。毕竟是这么多哲学家毕生思考的浓缩,喝一杯多少能醒醒神的。 不过放了一段时间再来看,发现这本书、甚至也许是整个哲学的局限在于,它们只给你提供了answer,并没有提供solution,当然不是说答案不重要,如果没有先弄明白“为什么”,也没法知道该“怎么做”。而且在尝试弄懂为什么的过程中,既是对智识和求知的考验,也一定会带来自己的体悟(这多少会带你通向某种解决方案),这或许也是哲学的魅力之一。 p.s. 中间看了好几章了发现作者举的例子怎么都是很典型的韩国人的名字,还在想作者是在韩国留学生活还是怎么,去看书封才发现名字前面有个[韩][捂脸]哈哈好吧,并不重要,是哪国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但侧面说明翻译翻得挺不错的。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courage
    推荐

    首先感谢作者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精神写下此书,本书有理又有据,有趣又有用,有证又有疑,二十个问答式的章节确实解决了我的一些疑惑,打开了我的思维,有很多金句值得反复反思和理解,我将继续实践和开拓 我从书中感受到了作者开拓和怀疑的精神,利他和救赎的品质,反抗和脱存的勇气,最重要的是他诠释了生活哲学的概念,每学习一种知识或观念,要学会联系实际并反思和改变,不可将读书仅仅停留在了记忆层面,加油吧,打工人! 再次谢谢作者🙏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天气阴雨 气温15℃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这本书所强调的是人生的答案在哲学里面寻觅,可我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我人生真正的答案是在耶稣基督里面。今天早晨突然想起来这几年关乎我每一年的生命关键词,今年2021年的关键词叫“等候”,在学生阶段,自然在等候毕业,等候那个未知的未来。而我未来会不会考上博士,未来又会在哪里工作,又会与怎样的人结婚,这些是哲学回答不了的,但圣经里面有关乎我生命的答案,我的人生与约瑟太像了,我的人生,要走进神祝福的丰盛,期待未来更美的遇见,我要遇见我的上帝。 【创 50:18】 他的哥哥们又来俯伏在他面前,说:“我们是你的仆人。” 【Gen 50:18】 His brothers then came and threw themselves down before him. "We are your slaves," they said. 【创 50:19】 约瑟对他们说:“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 神呢? 【Gen 50:19】 But Joseph said to them, "Don't be afraid. Am I in the place of God? 【创 50:20】 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Gen 50:20】 You intended to harm me, but God intended it for good to accomplish what is now being done, the saving of many lives. 【创 50:21】 现在你们不要害怕,我必养活你们和你们的妇人孩子。”于是约瑟用亲爱的话安慰他们。 【Gen 50:21】 So then, don't be afraid. I will provide for you and your children." And he reassured them and spoke kindly to them. 约瑟的死 【创 50:22】 约瑟和他父亲的眷属都住在埃及。约瑟活了一百一十岁。 【Gen 50:22】 Joseph stayed in Egypt, along with all his father's family. He lived a hundred and ten years 【创 50:23】 约瑟得见以法莲第三代的子孙;玛拿西的孙子、玛吉的儿子也养在约瑟的膝上。 【Gen 50:23】 and saw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Ephraim's children. Also the children of Makir son of Manasseh were placed at birth on Joseph's knees. 【创 50:24】 约瑟对他弟兄们说:“我要死了,但 神必定看顾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 【Gen 50:24】 Then Joseph said to his brothers, "I am about to die. But God will surely come to your aid and take you up out of this land to the land he promised on oath to Abraham, Isaac and Jacob." 【创 50:25】 约瑟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说:“ 神必定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 【Gen 50:25】 And Joseph made the sons of Israel swear an oath and said, "God will surely come to your aid, and then you must carry my bones up from this place." 【创 50:26】 约瑟死了,正一百一十岁。人用香料将他薰了,把他收殓在棺材里,停在埃及。 【Gen 50:26】 So Joseph died at the age of a hundred and ten. And after they embalmed him, he was placed in a coffin in Egypt. 你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吗     ——帕斯卡的“虚荣” 我们为何如此沉迷社群网站? 不论在家,还是到餐厅、旅游景点等任何地方,常常都能见到“自拍”的景象——人们拿着手机或数码相机拍个不停。而且还不是随便拍拍就好,必须先巧妙地调整一下角度,遮掉看似“平凡无奇”的背景,刻意凸显“引人注目”的部分。当然也不能忘记要时时刻刻露出脸部最完美的角度,以及最美、最幸福的表情。对了,还有一个重点,就算是自拍,也要拍得像是出于他人之手才行。拍完照片,就剩最后一道“修图”的程序,必须得调整好照片的滤镜,尽可能营造出氛围后,才可以上传到社群网站。 现在是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等社群网站当道的时代,是一个让人费解究竟是去餐厅用餐才拍照,还是为了拍照才去餐厅用餐的时代。为何人们要在这件事上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曾问过那些总是自拍个不停,还会上传到社群网站的朋友们,他们的答案通常都是“因为我喜欢拍照”或“因为我想留下宝贵的回忆”。说的也是,喜欢拍照还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但这似乎有点吊诡,仔细观察那些回答“因为我喜欢拍照”的人,会发现若他们不喜欢当天的穿着或是素颜,就不会拍照。回答“想要留下宝贵回忆所以上传到社群网站”的人也是如此,若真想留下回忆,只要把拍好的照片收藏起来不就得了,何必非得利用与他人一起创造美好回忆的时间,修图上传到社群网站呢?如此说来真是前后矛盾,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人们如此沉迷社群网站呢? 帕斯卡的“心” 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能替我们解答。帕斯卡是一位数学家,也是一位物理学家。面对“为何会如此沉迷社群网站和自拍”的问题,他或许会回答说:“因为人类是拥有虚荣的心(coeur)的存在。”我们需要再更深入了解“虚荣”和“心”这两个概念,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帕斯卡的“心”的概念其实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只要把它想成是“现在想哭的‘心情’”的“心”就好了。先看帕斯卡是怎么说的: 心有着自己的理由,不为理性所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事情看出这点。我认为心情是随着心之所向而自然爱上普遍存在的形象或是自己。 ——《思想录》(Peenśees) 帕斯卡说“心有着自己的理由,不为理性所了解”,是将心和理性一分为二。若以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可说是在攻击笛卡儿的理论。当笛卡儿阐述“我思故我在”的概念时,主张人类是理性的存在,是合理又透明的存在。但帕斯卡的看法不同,他主张人类是一种受到“心”影响更甚于“理性”的存在。他指出人类涵盖了理性和心两个层面。若将理性称为“几何学精神”,心就是“敏感性精神”。这听起来有些难懂,我就再解释得更简单一些。 若说“理性”是人类都有的普遍潜在能力,那“心”就属于个人固有的感性直觉与判断能力。只要学过几何学,任何人都可以应用,但“敏感性精神”却属于个人固有的东西。试想一下前面提到的“想哭的心情”,这句话包含了某人感觉快哭出来的“感性直觉”以及现在正处于这种状况的“判断能力”。换句话说,“心”可谓独一无二又固有的“情感”。 这就是帕斯卡说的“人类并非理性,而是会受到心所影响的存在”。其实我们内心都很明白,帕斯卡的理论较笛卡儿的学说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会受情感左右而做出各种事情来的,不正是人类吗?虽然“理智上”知道现在不能哭,但“情感上”却无法忍住泪水的,也是人类。诚如帕斯卡所言,人类绝非理性的存在。 帕斯卡的“虚荣” 帕斯卡让我们知道人类并非理性的存在,而是感性的存在。“我认为心情是随着心之所向而自然爱上普遍存在的形象或是自己。”他这段话道出人类经由心爱上“普遍存在的形象”(神)或“自己”。同时也意味着无法从“心”这道枷锁逃脱的人类,最终必然只能爱上普遍存在的形象(神)或自己。 我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休谟的“同情心”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好人” 有一对男女正在约会,当他们行经天桥时,看见有个乞丐面前放着空罐在行乞。女人从钱包里掏出一万韩元(约人民币59元)放入空罐,男人则是站在一旁以不赞同的眼光默默看着。两人进入咖啡店后,男人对女人坚决地说:“你不该给那个乞丐钱。” “为什么?天气这么冷,总该给他一点钱买东西吃吧?” “给钱不是在帮他。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何会在那里乞讨?就是有你这种会给钱的人,他才会继续乞讨。” “那要怎么做?我看了就不忍心啊……” 他们两人之中,谁才是“好人”?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定义“好”的含义。“好”这个字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我把此处的“好”定义为“善良”或“伦理”。现在重新回到问题上,两人之中谁比较善良、讲伦理?从钱包里掏出钱来给乞丐的女人很善良。那男人呢?因为他没给乞丐钱,就不善良了吗? 男人看似舍不得给钱,但也可能只是不想成为“看到别人有难,却不愿伸手”的人,才会说出“给钱不代表帮助他”的话。虽然很有这个可能,但我们无法断言是否真是如此。不过,确实也可能是因为男人发自内心想帮助乞丐才会这么做,不是吗?与其给他鱼吃,不如教他怎么钓鱼,目光放远一点,在那位乞丐的人生中,说不定男人带来的帮助远超过女人,因为不能放任乞丐继续维持乞讨,也的确不该这么做。 我们是该仿效那个男人,还是那个女人?大家都想当好人,即使无法做到圣洁无私,也想过着遵守良善伦理的生活。但这真让人混乱,所谓的“好”究竟是什么?要如何实践、行动,才能称为是善良与重视伦理呢?说不定正因为我们无法确切回答“何谓善良?又该如何实践?”的问题,才会当不成好人吧。 怀疑主义者——大卫·休谟 “何谓善良?又该如何实践?”这个问题就交由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回答。他或许会给出“善良取决于同情心(sympathy)”的答案。为了理解这模棱两可的回答,我们必须先来探讨休谟的哲学。若要以一句话来定义休谟,可称他是一位“怀疑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怀疑主义,简单来说就是“怀疑一切到底”,休谟透过怀疑主义把近代哲学推向极致。 休谟连最显见又确实的一切都会怀疑,例如“只要加热,水就会开”或“太阳于早晨东升,于傍晚西下”,他的怀疑都不曾停止过。休谟在怀疑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因果关系”,按字义解释,就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他主张那些被认为是显见事实(真理)的一切,都依附于因果关系。 “只要加热,水就会开”是因为“原因(加热)”联结至“结果(水滚)”的经验压倒性居多,所以才会被当成真理。还有“太阳早晨东升,傍晚西下”也是因为反复着“原因(早晨、傍晚)”至“结果(太阳东升、西下)”的因果关系,而被当成真理。我想问问这位聪敏的哲学家:“因果关系真的能保证就是真理吗?”就算先前有好几次将硬币投入自动贩卖机(原因)就掉出饮料(结果)的经验,但有谁能保证下次必定会产生相同结果呢? 因果关系无法论证 让我们再次思考“只要加热,水就会开”这件事,这只不过是反复经历由某个原因(加热)造成的结果(水开),再根据这个“反复”而得到的推论。说得极端一点,下次也可能会发生加热但水却不开,或是明天太阳没有升起的情况,不是吗?但这必须要等到下次或明天才会知道答案。当休谟遇到“因果关系根本就无法论证”的情况时是这么说的: 以“了解某对象总是会伴随某种结果的事实”为命题和以“与上述对象相似的某对象,预期在现象上会伴随相似的结果”为命题,两者可谓截然不同。若你愿意,我想要从后项命题中合理地找出结果。其实我知道总是能以这种方式成功得到结果,但若你打算把它当成一个严密的连锁推论,那我想请你举出那个推论。 ——《人类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该选择梦想还是现实     ——黑格尔的“辩证法” 因梦想而受伤的理由 有一个梦想成为职业拳击手的男人,他任职于一间不错的公司,同时是两个孩子的爸。成为拳击手是他自小就极力想达成的梦想,所以常会试探性地对身边的人说:“其实我想当一位职业拳击手,希望哪天梦想可以成真。”我们可以轻易猜到那些人会怎么回答他。他的朋友们说:“喂!你知道自己今年几岁了吗?”同事们说:“你别老想这些无谓的事情,要是无法升迁该怎么办?”太太说:“清醒点吧!打拳击可以让你填饱肚子吗?”父母则说:“儿子呀,你别再天马行空了,还是好好认真工作吧。” 有梦的人就不切实际吗 怀抱梦想的人总是被迫接受暴力的二分法。“你要选择梦想还是现实?”这样的二分法带有“梦想根本就不切实际”的意思,同时也具有“不懂现实才敢做梦”的想法。梦想之所以会窒息而死,正是因为受到这种暴力的二分法所迫。我们的梦想为何会沦落到被关进堆满厚重灰尘的最后一格抽屉呢?因为世人至今仍无法摆脱“梦想根本就不切实际”“不懂现实才敢做梦”的信念。 为了守护珍贵的“梦想”,必须得先将重点放在“现实”问题上。强力阻挡梦想,让它窒息的,正是“现实”这个问题。“做梦的人一点都不切实际!”“就是因为不懂现实,才会一直说梦话!”这样的想法真的对吗?被世人嘲弄和指责的追梦人,应该要从这个问题重新出发:“有梦的人就不切实际吗?” 辩证法的哲学家——黑格尔 回答这个问题的哲学家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这里不必探讨黑格尔庞大的哲学思维,只要透过他在哲学上的代表——“辩证法”,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常被记成是“正、反、合”的公式。有些人将辩证法解读为,当有“白(正)”又有“黑(反)”的时候,只要将两者合起来就会变成“灰(合)”。虽然不能说这种诠释方式大错特错,但也不能说它完全正确。先来仔细了解一下黑格尔的辩证法。 有一位只住过洞穴的原始人,想要打造出一个“可以舒适生活的空间”,便按照自己的想法盖了窝棚。过了一段时间,某人看到那间窝棚,想着要打造出“更舒适一点的房子”,便盖出了瓦房。再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人看到了那间瓦房,想着要打造出“国王居住的房子”,便盖出宫阙。我们就当成所有人都是通过相同的过程,进而打造出公寓和摩天大楼。我们可以借由这样的过程,更准确地诠释黑格尔的辩证法。 辩证法:精神(正)→对象(反)→精神(合) 黑格尔的辩证法公式可说是不停重复着“精神(正)→对象(反)→精神(合)”的过程。想想从窝棚变成公寓的过程吧,以最初的原始人精神(正)构想出“原始居住空间”,并以“窝棚”这个对象(反)加以实现。这时有人看到实现后的“窝棚”,在里面住上一阵子后,产生想要将它打造成让人住起来“更加舒适的居住空间”的这种精神(正)。这个精神(正)又再次借由“瓦房”这个对象(反)来实现。重复相同的过程,在经历过实现后的“瓦房”,产生了想要打造“可以一起居住的更大空间”的精神(合),而这个精神又再次借由“公寓”这个对象(反)加以实现。 让我们把这个反复的过程写成公式:“精神(构思窝棚)→对象(窝棚)→精神(构思瓦房) →对象(瓦房) →精神(构思公寓)→对象(公寓)。”也就是说,正(精神)创造出反(对象),而那个反(对象)又会再次激发正(精神)。换句话说,将构思的东西实现后,实现的产物又会再次激发出新的构思,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某个“精神”创造出“对象”,那个“对象”又再次激发出“稍微更高阶段的精神”的环状运动。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精神与对象的辩证法”。 人生如何不受风向影响     ——尼采的“权力意志” 受到风向影响,人生将会郁郁寡欢 平日早上七点,韩国的地铁江南站可说是人潮汹涌,处处可见背着书包的学生和系着领带的上班族。学生们从一大清早就忙于补习英文、中文、日文,上班族则是急急忙忙地赶去公司。只要仔细观察这群人,你就会发现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任何有关愉快、欢乐、活力等字眼,他们脸上有的仅是忧郁、不安和匆忙的表情。 难道韩国只有平日早上的江南站才是如此吗?与愉快、欢乐、充满活力的生活相比,我们已经习惯忧郁、不安和匆忙的人生。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充满愉悦的,但为何却渐渐远离了愉悦呢?难道就像世人所说的“要养活自己都很难了”?若不在一大清早就起床出门读书、工作,就无法在现今社会存活吗?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理由,并未渗透到根本原因。 我们总是受到风向影响,这才是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让我们和愉快、欢乐渐行渐远,进而被忧郁、不安、慌忙层层包围的根本原因。只要看一看四周便能知晓,有多少人是开心地去学习外语,准备证照考试的?有多少人是因为工作有趣才去做的?在读书和工作的同时,人们会越来越感到忧郁、不安和慌忙。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为了维持生活”,不如说是被父母、老师、前辈和朋友的这个说法给左右才会如此:“大家都是那样的!” 只要稍微腾出一点空闲来看看世界就能明白,还是有很多人即使为了糊口而忙碌,也不会被世界的风向给左右。他们过的是愉快、欢乐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如此说来,我们得向他们讨教一下“如何不被风向给左右”,而非“该如何维持生计”。 尼采式提问法 替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哲学家是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若想要了解他,就得先探讨他的“提问方式”。在尼采出现之前,哲学的主要提问方式为:“本质为何?”举例来说,假设我们问了:“何谓强大?”可能会得到“力气大,具有丰富的学识,可以包容他人的能力”等答案。在尼采之前的众多哲学家,听完这样的答案后,会再次发问:“好,若这些都能说是强大,那它们应该会具备某种共同点吧?”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推荐

    生活若是黯淡,你便做那一曙光吧!生活里从来都不缺色彩,全凭你自己怎么去挖掘它。 很有趣的一本哲学题材,生活知识都很有意思也很实用。在生活中你能学到的知识都会伴随你一生。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哄哄
    推荐

    很好的书,虽然是哲学相关的书籍,但作者将其与生活结合的很紧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A11
    推荐

    意外好看的一本书,会发现哲学其实离自己的生活、追求,甚至人生状态很近。生活哲学的背后,是思维体系,是教会我们破除社会体系固有的思维、观念的束缚。生活、婚姻、工作……等等的不开心,大部分源于我们在社会属性下,被赋予的期待、责任以及模糊不清的欲望,要透彻明白人生这个课题,要在不同的标签下找到真正的自己,要在纷扰的世界中看清更多本质,确实需要用一些思维体系来提升自己的生存和战斗力。 这本书每一个章节,都从每一个人会遇到的现实和难题出发,引出一个哲学家和他的哲学观念,让你看清现实生活背后的逻辑,明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结果或者情绪。所有的章节加起来,感受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解自己,内观找到为什么你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找到你自己的因,或许慢慢会知道你要成为的自己是什么模样。而循着这条路,其实也可以找到你对面的人、事背后的逻辑和本质。 当然,诚然如明白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观点,要真正打破生活假象的魔咒,保持清醒,是人类要一生与自我抗击的过程。所以说:人生中所有的经历都是命运的馈赠,只要你保留心中的那粒种子,你终将会打开属于你的礼物。 对于我,起点是什么呢?似乎慢慢开始清晰了:关注自我,活成自己所喜欢的样子,追求自己所想要的富足,这,就是很好的开始。 回归自己,从这里开始。那些过往的经历,在暗夜中苦苦挣扎的那段时光,醉酒后对于痛苦那种刻骨铭心的触碰,因为某一句话某一句歌词某一个影视片段而瞬间崩溃的情绪,在人潮汹涌中孤独的绝望,在被婚姻和爱情戏弄的窒息,那种来自自我的压力与责任的压倒性重力感,还有对于未来曾有过的透彻绝望……突然间,慢慢明白,那个重置的起点,原来是自己。 Hi,亲爱的自己,加油,愿未来,你有更强大的思维陪伴,愿能一直感受到生命的本质与其中的乐趣!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633
    推荐

    400多页,14小时26分钟。 哲学,philosophy。曾经好奇过为什么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后来听周国平老师讲说,希腊人认为智慧是属于神的,只有神才能有智慧,才能了解全部真理,人只能去追求真理。 在很久以前我一直以为哲学无用,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后来在现实世界里被无数的表象迷了眼,感到困惑不得法,踟躇难以前行,于是开始在图书馆看一本又一本的书。一开始并不是哲学,而是心理学,暂时能理解和开导了自己吧,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和哲学的初次相遇应该是一门通识课。复旦哲学博士的老师将哲学娓娓道来,完全没有感到很高深,意外觉得好有用,跟着他的节奏剖析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才发现有好多被教化和驯化的部分。第一次感受到哲学的魅力,让人清醒地活着,也意识到哲学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思维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本书的每一节都有很认真地在读,还用自己的话梳理了小结笔记,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仿佛回到那门课的课堂上。其实笔记倒是其次,更重要的部分是观念受到冲击和思想的更新,那种碰到问题的困惑、疏通思路的畅快和似乎看到新世界的震撼。 科学从观察和经验中总结出规律,但哲学不一样,它是超越经验的,也可以说是超脱于物质表象的。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但背后会有统一的、超越时空的不变的真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有形背后的无形,这就是哲学要寻找的东西。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哲学比科学给了我更大的安全感。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继续学习,也继续思考着。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坐看云起
    推荐

    五星+1,醍醐灌顶。能讲清楚哲学,而又不枯燥,并且不落窠臼,趣味横生! 第二本入手的哲学书,作者黄奎珍,系初中女数学老师,一只脚也踏进了哲学的大门,娓娓道来,难怪历史上哲学家大多也是数学家!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叶子
    推荐

    以前觉得哲学枯燥晦涩,慢慢才发现哲学是人生旅程中一门最本质的方法论学科。而整个哲学史也恰是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深入洞察体悟与突破的成果,还是有较好的指引借鉴作用。 每个人基于自身成长背景和当下所处的环境下,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式。自我觉醒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认知到这个规律,并接受及肯定这个规律下成为的自己,同时要学会时常跳脱出来审视自己和当下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受外界“生命权力”的支配而不自知,是否被“应该这样”束缚而未能看清自己的意愿和操控自己的心绪,是否缺乏“怀疑的勇气”而无法摆脱成见与偏见,是否努力的方向不对而无法突破瓶颈,是否未能共情他人立场而无法有效沟通......以此帮我们引入新的视角成为更好更自洽的自己。 书中还有一些观点也觉得很有意思: 1、虽然虚荣像是一种诅咒,令人不安、空虚,但在爱的人面前,虚荣是幸福的,该尽情享受。 2、体验型的人生必须承受风险,但却可以摆脱不安和倦怠。 3、现在的“我”,只是无数事件一路演变而来的暂时性过去,只是一时的“我”。一路走来,“我”总是历经各种改变,未来也将不断变化。我们只不过是这一连串变化的记忆罢了,“我”根本就不存在。 4、尼采的“精神三变”:从骆驼到狮子到婴孩。骆驼是那些无法找到“我”是谁的人,是那些被满身义务深深束缚,对生活感到疲惫,期盼可以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的人。狮子是追寻记忆、勇敢踏上“寻找自我之旅”、内心自由的那群人。狮子终究得变成婴儿,因为它无法创造出全新的价值。而天真的孩子为何幸福?正是他能以全新的记忆认识全新的“自我”,忘掉昨天的“我”,每天都遇见全新的“我”。 5、记忆之所以重要,就是为了要遗忘,正因为有了“为遗忘而存在的记忆”,全新又愉快的人生才得以实现。 6、做梦的人都是非常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唯有做梦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7、别再被问题拘束,而是要不停地追问那些问题背后的动机,如此一来,世界才会由我们所掌控。 8、“个别体验到的时间”就是绵延,也是“真正的时间”。“更好的生活”必须透过“绵延”才得以实现。 9、天职的意义在于寻找它的过程,当找到天职时,就可能是个自由的“脱存”。但在找到天职之后,却将自己囚禁于“我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而生”的本质当中,就沦为不自由的“存有”了。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Nancy
    推荐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通过读完本书,了解人生中有许多烦恼却怎样都找不到答案?常常为生活中的琐事感到困扰?回顾伤痕累累的过往,有没有哪些伤口是你拼命想要愈合的?不论是在面对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甚至梦想时,人人都想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为此用尽各种方式却左支右绌、进退两难……本书将揭示以概念解决人生烦恼的哲学正确使用法,找到真正的快乐,摆脱这种烦恼。 

  •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
    📚Annie📖
    推荐

    读这本书,用作者在后记中的话来说,就是: 准确来说,是学到了从近代到后近代(现代)期间的西方哲学史。从笛卡儿到德勒兹,可说是简单地学完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哲学家和他们的思维。 这本书最初的企划其实是西方哲学史 哲学分为从幸福得到灵感的感情哲学、从知识得到灵感的理论哲学、从行动得到灵感的实践哲学。——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说: 我想在此稍改一下罗素的哲学分类法,将理论哲学称为“知识哲学”,感情哲学和实践哲学则称为“生活哲学”。 “如何将哲学落实于生活中”,正是我向往的哲学,我想将它传授给各位,希望你们能借此回顾自己受伤的人生,治愈那些伤口。同时也盼望你们能学会如何在冷漠的世道中保护自己,尽可能减少那些无法避免的伤痛。 但是,要靠读本书来治愈“受伤的人生”,“治愈那些伤口”,还是不太可能。或许可以作为学习哲学的启蒙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