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Edmond Dantès
    推荐

    正如重力的主要性质是使物体结合起来一样,宇宙中有一种自然力量,其主要性质是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而与重力表现在物体落地现象中一样,这种力量也在有机体的表现方式中改变、指引和规定着有机体的全部活动。如果宇宙中没有这种自然力量,生命便只是一种外观幻象,而实际上,宇宙间的一切东西都只是机械性的,即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稳稳的幸福
    推荐

    我发现读书真的可以使人变得强大,至少内心是这样。视野开阔可以容忍的事情越来越多,某人每天都会发脾气,各种奇葩理由都有,我已经可以做到云淡风轻的不在乎。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最爱大草莓🍓
    推荐

    我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让自己思想在路上,只有静下心来读书的自己才是最清醒的,这个时候对自己的认识也最理智,思考的问题自然也深刻了许多。这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本哲学相关的书,没有什么特别说清楚的读后感,只能说有很多很值得思考的话,有待感悟~ ◆ 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 ◆ 思想对象对心灵的关系,就是琴弦对七弦琴的关系,这就是不同的人看到同一种东西时会产生不同思想的原因。 ◆ 尽管人生短暂,尽管我们生存不易,尽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无数难题施加在我们身上,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人在不断地进行哲学思考,大多数人都活在梦中。 ◆ 一个能够使人获得乐趣的作家往往需要在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读者的思想方式之间达成某种和谐一致,这种和谐一致越完美,读者能感受到的乐趣也越大; ◆由于人有推理能力,人也就可以进行思考。因此除了简单的生存以外,人的生活还可以为上述这种智慧所满足,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身的存在以外,存在于别人和其他事物中的第二种生存。 ◆一切快乐都是消极性的,它只是暂时抑止了痛苦,而痛苦或不幸却是积极性的,能被直接感觉到。 ◆ 如果要客观地认识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就得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察。但是,当我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像时却做不到保持距离,因为保持距离要基于道德的自我主义及深刻的“非我感” ◆决不应让意志的激情支配他的整个意识。比如他应注意到别人的恶意,而又不能让自己受它影响。 ◆ 一三 宗教的训练 >> 有人认为,如果我们在某人的六岁以前,以严肃热烈的态度不断地对他述说某种事情,使他对此产生深刻印象,那么这种事情就会在这个人的脑海里牢固扎根。 ◆所有离别都是像面对死亡,而所有重聚则是像面对复活。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彼此不太关心的朋友,二三十年后再见时也会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对某人的真正看法是怎样的,只要留意一下,自己第一次在门口看到他寄给自己的意想不到的信件时是什么感觉就可以了。 ◆人类的快乐和幸福状况就像树林,从远的地方看去觉得美丽,可是如果你走进里面,美感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时常羡慕别人。 ◆自杀时的肉体痛苦在有强烈精神苦恼的人们看来,简直微不足道 ◆ 不管你胸中的知识如何渊博,如果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你能得到的价值都要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深入思考的人。 ◆ 所以有优美丰饶心灵的人,能在灵思来临的一刹那得到启示,其乐趣绝非俗世所能比拟。 ◆ 理智脱离意志的羁绊在自由的对象中翱翔,不被意识所驱策,又能旺盛地活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才有真的色彩和形态,才能表示它全部的正当意义。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因为他感受系统和认识活动的优越,并且这种异常的状态必须保持一生。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如梦初醒
    推荐

    这书的读者如此之少,我真是为他们感到遗憾。 长大以后,越大发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认知能力极度匮乏,或者说认知体系很乱、很无序,人的行为看上去就一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而这是一本,恰好就能弥补我们这一方面的不足,帮我们变得聪明。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燃烧
    推荐

    每一天经过的路、遇到的人、碰到的事、接触的物,都是帮助纠正自身的不足;有的人瞬间感悟和理解,有些人却用一生一世的时间路过了!         哲学思想的辩证过程,就是认知我们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思维;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是一个过客匆匆忙忙的考证后的醒悟。          那个时代!人们没有遇到现代高速发展的时段,却早有了对待哲学方面的想法和智慧的带动;有时候真感谢前人给现代人的思索,让繁杂的进程中体会大自然发展留下来的哲思。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赵祥亦
    推荐

    人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思考,所思考得到的理论,则是书之上不存在的内容,成为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融入自己思想,在书读多后,通过思考,联想,会逐渐行成自己的思想,处世之道。 将思想思之所得,融入在生活,工作之中,通过读书与哲学家,文学家的交流,有着新的认知,将沉睡的思想,或是未知的知识唤醒,可令人活的更通透,去思考活着,有着智慧去运用,将思想成为基础,无休止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让思想尽善尽美。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奇女子
    推荐

    这么好的一本书,书评寥寥无几,读这本书的人刚过百人;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喜欢哲学是为了更好地认知自我和世界,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伦理学上,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并把人类行为的动机分为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利己)、希望他人痛苦(恶毒)、希望比人快乐(同情);在美学上,他涉猎广泛,对音乐、绘画、诗歌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痛苦的一个可能途径。此外,他还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一方面受家庭因素影响(父亲易怒而忧郁、母亲自私而冷漠),他变得对生活充满悲情,另一方面从他的主张中也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但他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本身是一种苦行。 叔本华年谱《摘自本书中》 1788年2月22日诞生于波兰的格但斯克。 1793年普鲁士军队占领格但斯克(改称为但泽),叔本华一家举家迁往汉堡。 1797年叔本华的父母旅行途经巴黎,让叔本华寄居于友人古列佛埃尔家中。其妹阿德莱诞生。 1799年返回汉堡,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奠定法语语言文学的基础。 1802年确立研究哲学的志向。 1803年与其父约定,放弃学术研习,参加他父母长期的长途旅行。此次旅行从当年春天开始,历时近两年,足迹遍历比、法、瑞士、英等国。旅行期间曾滞留英国教会学校三个月。 1804年秋天,旅行结束,回到但泽,接受基督教的坚信礼。 1805年春季,投身商界。父亲过世。 1806年母亲迁居魏玛。 1807年经母亲同意,放弃商业生涯。7月赴科塔,延聘费尔士指导一般功课,并聘请私人教师补习希腊文、拉丁文,兼习德语,研究文学。秋季,因写诗嘲笑某教授,被迫离开科塔,回到魏玛。此后专心埋首书本,研究希腊拉丁数学、历史等,历时两年。 1809年9月进格丁根大学医学院。第一年学习医学、历史、物理、植物学,第二年转入哲学院专研柏拉图、康德及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并旁听天文学、生理学、法学等。 1811年夏末转至柏林大学,除哲学外,还研究自然科学。 1813年完成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荣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1月,回魏玛与歌德订交,受歌德青睐,被邀为座上客,并受其重托研究色彩学的理论。 1814年夏季,离开魏玛。赴德累斯顿,结识浪漫诗人梯克。确立哲学系统。 1816年出版《论视觉与颜色》。 1818年春季,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9月为搜集哲学资料赴意大利旅行,共花费时间两年。 1819年主要著作寄赠歌德。歌德致信其妹,大赞叔本华的天才和文章的风格。 1820年3月赴柏林任教。 1821年8月,与女房客发生诉讼案。 1822年5月离开柏林,重游意大利。 1823年因病,右耳失聪。 1824年回德累斯顿。准备翻译休谟作品,未果,只写了一篇序言。 1825年重回柏林,为诉讼案奔走。 1826年5月,法院判定叔本华须供养女房客一生。 1826年7月,重回柏林大学讲课,再度失败。闭门读书,翻译西班牙作家格瑞显的著作。 1831年霍乱袭击柏林,叔本华逃离柏林。 1832年定居法兰克福。 1836年用科学的研究结果推证他的核心理论,写成《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一书。 1839年参加挪威皇家学会征文比赛入选,题目为:《意志自由与哲学中的必然性理论》。 1840年报名丹麦皇家学会《道德责任的根据》论文比赛,落选。 1841年收集两篇比赛论文,出版《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1843年增补“主著”,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部哲学系统,致信书局老板请求出版,初被拒,再以“性爱的形而上学”的名义致信老板,卒获允。 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增订版发行。 1846年与佛劳因斯特订交,彼此或面谈或通信,交往频繁。 1850年完成《论文集》,致信佛劳因斯特,要求设法找寻出版商。 1851年出版《论文集》。 1854年瓦格纳题献给叔本华一部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称赞他的音乐哲学。 1855年声誉大著,在法兰克福举办“叔本华油画像展览会”。 1856年身体仍健壮,但左耳听力渐差。 1860年9月21日猝然逝世。

  •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Mr.H
    推荐

    大师作品,通俗易懂,虽然没全懂,也不影响理解。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对大师是最合适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