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路:心灵的科学

短路:心灵的科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短路:心灵的科学
    💋深呼吸💋
    推荐

    王阳明心学谈的只有两个字:良知。所以说除却良知,没有什么好说的。人生也是一样,完美的一生,就是致良知的一生。除了致良知,还有什么?!

  • 短路:心灵的科学
    Ya Chen
    推荐

    做日历尚可,当成书读就太局限了。一向不喜寻章摘句,因为经常需要上下文才能读得清楚。有些解读有点夹带私货,不以为然。

  • 短路:心灵的科学
    阿斌
    推荐

    书上学,与人交流,事上练三者要结合起来。从心上学,到在时空轴上显化,两者动态交互,就是奇妙的时空之旅。

  • 短路:心灵的科学
    横刀策马℡快意恩仇ᝰ
    推荐

    立志,立城,行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差不多就是这些吧。      阳明心学是我19年底开始接触,我记得那年过年吧,家人祝福,我爸就希望我能学好阳明心学。当时我看王阳明的故事,就只是当故事看看。直到后来我看《帝国首辅张居正》,严嵩谋害夏言,在别人看来,严嵩就是奸臣。但严嵩告诉张居正,我学的是阳明心学,夏言要治帝国与不利,我杀他天经地义,问心无愧。      随着事情经历的多了,我才明白为什么心学会分做好多个流派,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把它写出来或者告诉别人,是永远表达不清楚的。      只有自己悟了,才是真道理。

  • 短路:心灵的科学
    王辛玉
    推荐

    这本书不看也罢,一开篇,就说王阳明跟他的老师说立志要做圣贤!!!孔子是圣人吧?但是论语里多说的是一些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当君子的道理。孟子是圣人吧?孟子经常提性恶说,提醒世人少作恶。这俩圣人都要求或提醒读者做个好人而已,没一个立言说要让别人做圣贤去的… 再看看西方的贤者名士,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耶稣,马可奥勒留,卢梭,蒙田之类的,有谁一上来就说自己要立志做圣贤。所谓圣贤,大多是死后根据言行和功绩被追封的名誉。 王阳明的心学研究不多,但是试想一个十一岁的孩子立志做圣贤?这是已经想到自己死后的名声了?还是活着就要当圣人?皇帝都不敢这么想。在哪个封建礼教的时代背景下,一个读儒家书籍的孩子能这么想?不违反当时时代背景下最基本的儒家纲常礼教? 我只能说,这本书为了给王阳明锦上添花,刻意的杜撰这种演绎故事。这一下子,就假了起来,相当于动不动某些贵人出生之前就娘胎里做梦,百鸟朝凤,出生的时候满室异香,天降陨石于东方之类的不是一个意思?这种一出场就要给主角加上光环的,在道德上都不是一个凡人的认知了。跟当年中小学课本里学雷锋赖宁还有啥区别么?

  • 短路:心灵的科学
    小雨
    推荐

    我现在大三,过年这几天,走亲戚,比我大的表哥们成家立业好多年了,他们问我想干什么,有的人吹嘘自己的见识。一个表哥说我就是见识低,才学什么没用的心理学,在饭桌上,说社会里想办事,必须要送礼到位,人情到位,我陷入了一遍遍的深思,甚至无法入睡。我变得特别迷茫,突然间就觉得没意思,无聊。我曾经以为我很有经商头脑,大二也创过业,虽然赚钱没赚到,但是主要是都把钱分给给我工作的朋友了,如果我心狠一些,钱就到手了。我找不到一个支持我支撑我去奉献的方向,一个不向钱看齐的勇气。从晚上6点多我躺在床上拼命的思考。我的志向?我的目标?我想要什么?这个社会很容易改变人的观念,人的思想就是空中的风筝,风往哪吹,它往哪飞。我决定,我要从事教育工作,我所有的努力都要往教育行业方面发展。这个社会传输的思想,它不是我想要的,我不需要为它买单,钱的多少在事业与梦想和志向面前,不是值得拿我自己去换的事物。如果我还想不通,我估计今晚一夜都睡不着了,好的,睡觉!(@ ̄ー ̄@) 我相信,社会会觉醒,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历史总是会惊人的相似,人一次次迷失,一次次找寻,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有人传承,有人摈弃,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状态,这也是全人类的发展状态,人想要却得成就,要保持刻刻觉醒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坚信,人类文明也是,优秀的文化不会被摈弃的。

  • 短路:心灵的科学
    林寒
    推荐

    万物为我所用,心灵的力量可以无限强大,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祝愿世人万事胜意。[可爱]

  • 短路:心灵的科学
    郑佳鑫
    推荐

    很少有一本书,把我“骂"的体无完肤[捂脸][捂脸],感谢阳明先生和度阴山,让我有成长的机会,也祝书友们能做到依良知而行。

  • 短路:心灵的科学
    ToMato嘉
    推荐

    致良知,先生秉信人之初,性本善。 大道理都懂,可是依旧过不好一生。唯一能使自己心安的,就是所做的一切都对得起自己内心,如果有犹豫,其实就不应该去做。知行合一,是不犹豫的。

  • 短路:心灵的科学
    曾垂鑫
    推荐

    日省,日知,日精,日进。 致良知,事上练,同理心,反脆弱,心态稳,坚持不懈,平和淡然,大局观。

  • 短路:心灵的科学
    江渚渔樵
    推荐

    有善有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短路:心灵的科学
    黄河
    推荐

    本书写法独特,心学经典呈现,解释通俗,引人深思。如何看待、认识世界?如何处身立世?如何实现人生梦想?这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改变。

  • 短路:心灵的科学
    山栀子
    推荐

    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地看,不过"致良知"三个字。现代社会信息太多知识太多道理太多了,而真正有用的很少。 这本书你只需要知道三个问:什么是良知?为什么要致良知?如何致良知? 第一问:什么是良知?良知是人的一颗懂得向善、友爱、敬畏、羞耻的心。这颗心是我们人天生有的,只是容易为尘俗扭曲改变。 第二问:为什么要致良知? 因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办法。当一个人致良知,他会去除纠结矛盾痛苦,他会真正的内心安宁平和。这样的状态是符合"天的规律"的。 第三问:如何致良知? 首先是正确理解"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听起来惊世骇俗,实际上王阳明有特别的解读。天理就是合理的需求,比如为了解决吃喝拉撒睡的需求,我们吃饭喝水拉屎撒尿睡床上,现在我们人欲出来了,想要吃珍稀动物,喝各种饮料,拉……撒……,睡在别墅里……这些呢,就是超过本来需求太远的欲望总是给人带来纠结痛苦就是应该去掉的。(这个点可以联系现代的极简主义思想) 其次呢,不假他物,凡事无论大小,皆可扪心自问,求得良知。 凡人凡事都有良知的存在。无论多恶的罪犯,他也不会轻易在人民广场脱掉内裤,因为这种行为是变态行为,会让他羞耻。即使再小的事的选择,也体现了我们的良知。比如撒谎,我们内心会胆怯后悔,内心这种"异样"的感觉就是"良知"在发挥作用。 最后,当我们将这种感觉发挥到最大,用以去除不好的念头和行为,这个时候良知就达到了,也就是所谓的"致良知"了。 另外注意:我认为这本书的解读内容稍有重复之嫌,很多观点都很类似,应该做一下删改。不然听起来特别容易疲倦和走神。

  • 短路:心灵的科学
    茂茂晟晟
    推荐

    以日历体来写作还算新颖,作为王阳明心学的入门读物来读,浅显略偏鸡汤。

  • 短路:心灵的科学
    刘曼
    推荐

    上次读王阳明是刚工作不太久,依稀还能记起那时在厦门图书馆只看完半本。当时就记下了几首写得挺有气势的诗,和那句让我印象极深的他对老师说“天下第一等事”也许不是“读书登第”,而是“读书学圣贤”。 少年时只知道“心外无物”在政治试卷上我要选它是主观唯心,是错的。毕业后拿起这“唯心”的书读受益颇多。今天再读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又是不同。 读这种尤其是过期了的日历书的好处是会有种似乎可以用读书来弥补一些被浪费的2020年时光的感觉。 圣贤书读的时候让人很舒服,因为感觉沐浴在道德的纯真、柔和的光辉之中,如果反观自身有时会发现知和行的差距特别巨大,便又会非常沮丧。所以我想还是要入世的,不然的话我会以为自己会了,一到和人相处便知道还差太远,王阳明说这便不是“真知”。也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记得之前有谁说过有的知识分子会有个毛病是很爱全人类,但不爱具体的人。因为爱具体的人是琐碎繁杂的、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 摘录些我觉得很有启发意义的话: 清静简朴以自守,谦虚卑下以待人,尽其在我而已,此外无庸虑也。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传习录·陆澄录》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然小人之得其欲也,吾亦但见其苦而已耳。——《为善最乐文》 今时朋友大患不能立志,是以因循懈弛,散漫度日。若立志,则警戒之意当自有不容已。故警戒者,立志之辅。——《书顾维贤卷》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洪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这段话还是向成年人说的,读书不必要记住,甚至理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书的内容是否对提升你的心性有帮助,你从书中未必学到什么知识,但一定要感觉心性有所提升。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钱德洪录》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传习录·钱德洪录》 王阳明的意思是,花固然客观存在,但如果它不和我们的心建立联系,它就不是我们心内之物,不是我们的心内之物,你为何要关注它?这不是浪费精神吗? 和一件事物建立联系,这件事物对我们才有意义,否则,对于我们而言,任何意义都没有。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原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 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君子之学,心学也。心,性也;性,天也。圣人之心纯乎天理,故无事于学。——《谨斋说》 学者惟当反之于心,不必苟求其同,亦不必故求其异,要在于是而已。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情顺万事而无情,只谓应物之主宰,无滞发于天理不容己处。 无情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不把感情永远系留在物上,牵肠挂肚。我们的感情发到事物上,是由事物决定我们该发出哪种感情。当事物消失后,这种感情就要收回,不可被物牵着感情走。因为情感是在我们心里,而不在心外的事物上,做到这点,全是天理的要求。 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 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 君子论学,固惟是之从,非以必同为贵。 圣人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恰好相反,圣人和普通人一样,都有七情,只不过,圣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很好地处理七情,不让七情滑落到欲望那里,让自己成为一个庸人。 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 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 “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上美色属于行,你看到美色时立即喜欢上美色,而不是看到后思考该不该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上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立即厌恶上恶臭,而不是闻到后思考是不是该厌恶。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知’是良知的意思,只有良知才会刹那之间作出判断,是喜欢美色和厌恶恶臭,中间没有间隔,所以知和行是合一的。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工作和修行本就是一回事,在工作中的修行才是真修行。很多人总把工作和自我修行分开,这就导致了断裂,要么在没头没脑地工作,要么在装神弄鬼地修行,二者八竿子打不着,最后工作没做好,修行也没有进步。凡是人生中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实学,都是修行场。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圣贤之学,坦如大路,但知所从入,苟循循而进,各随分量,皆有所至。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忧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 圣贤处末世,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 道之不明,皆由吾人入耳出口,未尝诚诸其心身。 客与主对,让尽所对之宾,而安心居于卑末,又能尽心尽力供养诸宾,宾有失错,又能包容,此主气也。唯恐人加于吾之上,唯恐人怠慢我,此是客气。 君子与人,惟义所在,厚薄轻重,已无所私焉,此所以为简易之道。世人之心,杂于计较,毁誉得丧交于中,而眩其当然之则,是以处之愈周,计之愈悉,而行之愈难。 “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 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 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只为世人多恋著,且从情欲起因缘。 人生的苦恼其实都是因为错把情认成了欲,爱一个人,失去后就失去,不可再将这段情感放置在心中,增添烦恼。“恋著”就是在某种情境下的情欲,已经脱离了那个情境,却仍然留在那个情境中,苦恼因此产生。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学问最怕有意见的人,只患闻见不多。良知闻见益多,覆蔽益重。反不曾读书的人,更容易与他说得。——《传习录拾遗》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传习录·答陆原静书》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年谱》 再配上今早看到的一段话:“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真正能够治愈你的,从来都不是时间,而是你心里的那段释怀和格局,只要你内心不慌乱,连世界都难影响你。” 是读着《猫、爱因斯坦和密码学》这本对我来说有些烧脑的书提到王阳明而半路过来的,希望能继续完成这本书的阅读,也希望接下来能读读朱熹和《周易》。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