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一本全

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一本全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一本全
    毛毛爱乐理(沉醉微读)
    推荐

    刚开始准备看这本书时以为读完后会对此小说没什么感觉,因为毕竟里面涉及的内容:性欲,儿童恋,变态狂等等对我来说没啥意思。可是我读完后才知道我判断错了。我特别愉快的读完了这本书,而且一丝也不后悔,一点也没有觉得浪费了时间。为了模仿作者在书里老掺杂外语词的习惯,我也在书评里时不时来几段法语,做一回耍耍小聪明的路人:故事讲述了文学教授亨伯特·亨伯特(我就跟书一样简称他亨亨吧!)对一个名叫多萝雷兹·黑兹的少女的爱和执著(洛丽塔则是亨亨为她起的名字)。故事开始时洛才十二岁,理论上来说应该还是个心地纯洁的小姑娘。亨亨是从欧洲来的移民,avec du sang cosmopolitain(有众多欧洲国家的血统)。他来到le nouveau monde(新大陆美国),找到了一名名叫黑兹太太的房主,一名寡妇。住宿条件不优秀,他本想拒绝,可他看到了洛,黑兹太太的女儿。Là, c'était vraiment le coup de foudre, Humbert tomba éperdument amoureux de sa Lolita. (就如同雷击,亨从此爱上了他的洛丽塔。) 于是亨想方设法接近洛,跟她母亲结婚。可是被她母亲发现亨与洛的交情,大发雷霆,却不久后被骑车撞死,au grand bonheur de Humbert(对亨来说太好了)。这是第一部。第二部就讲述着亨带着洛 vagabonder à travers les États-Unis(在美国四处流浪),以及他怀疑一个人在跟踪他,而且此人貌似跟洛有暧昧关系。最后他执著着找到这个神秘人,最后酿成悲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亨亨是一个maniaque(疯子),一个monstre(魔鬼), 一个prédateur sexuel(性侵犯人),从而觉得这本书是anti-social(反社会), anti-humain(反人类)。可我不那么觉得,因为亨不止一次在书里说过,他就喜欢洛那个年龄的女孩。他屡次想下手,可是都控制住自己,puisqu'il est un homme comme il faut, un homme qui respecte les conventions sociales (毕竟他是一个像样的人,一个遵守社会常规的人)。其实亨亨是正常人,只是很少人跟他有共同的异性倾向年龄。就像左撇子,熊猫血在人群里算少数,却没人因为这个而排斥他们。我觉得只要自己读后不那样这本书基本上无害。根据让我心动的不完全异性统计,大部分都比我年纪小(差不多低我一年级)。因为我个人觉得年纪小一点的异性,包括小孩,有一种纯正的美和魅力,在长大后这些美就会消失。亨亨其实很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里的“我”,用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周边的人,书中洛的形象也只是亨亨眼中的罢了。说不定真实的洛跟书里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了亨亨也不会存在。书中洛的结局很悲惨,亨亨的结局也照样让人怜悯,他们两人都是受害者。洛因为丧失了母亲被迫跟继父亨亨到处流浪,从而失去了她同年小孩该有的亲情和成长;而亨亨则因为老天赐给他的那不被社会看好的童恋而被迫更加谨慎,不能轻易表达他对洛的好感,更不能跟她结婚,所以这些社会常理把他逼疯。Ce livre est une apologie pour les orphelins troublés, les pédophiles pacifiques de la société. (此书是在为被受了心灵创伤的孤儿和那些没有恶意的童恋者做辩护。)即使书里涉及的主题很敏感,也会被一些人看为很低俗,可是纳博科夫的文笔和文化一点也不低,甚至很高,比很多那些写像样小说作家的文化程度还高。作者精通英,法,俄,德,拉丁等语言,文学,诗歌,流行文化,心理学等领域。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看不懂这本书的,可好多人还因为这本书的主题而反对它。到这里我才开始说这本书最精彩的方面,也是小说魅力的所在,那就是它的语言。很多人说此书看不下去,没意思。我估计他们大半是没有用原文阅读。小说中有无数的文字游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细心的选了每一个单词,取了每一个名字,更能看出他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有多深。而且,par dessus tout,英语不是纳博科夫的母语。我不知道他何时接触英语,只知道他十七岁开始上英文学校。那么晚学一门语言还能够掌握它所有惟妙惟肖的地方,能做到的作家又有多少?所以,我要给你们一个建议,也是如果你们要读这本书的话要强烈遵守的建议: 这本书必须用英语原文读,没有用原文读的人等于没读!

  • 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一本全
    翡翠森林🌿
    推荐

    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亨伯特 这是关于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一个十二岁少女的故事。读完这本书,竟是万般思绪涌上心头,然而这些思绪又是矛盾重重,是应该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指责这名男子,还是可以因为他深沉的爱而原谅他的所做作为,我竟无语凝噎,一时无法评价,因为,我还沉沦在这个故事里无法自拔。总之,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就任何单一方面而言,都会过于片面化,从而无法准确描述这段情感。 小说主人公亨伯特是一名在大学教授法文、有着恋童癖的中年男子。从法国移民美国后,无意中邂逅了正值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洛丽塔,正如影片呈现的那样,她慵懒地躺在草地上看书,四处喷溅的水龙头浸透了她的衣裳,在那半透明的衣服下,近裸的曼妙身姿一览无余,那种美,让人难以招架。亨伯特被深深迷住,视线就此定格,从此,他的眼里只有洛丽塔。而她像闲云野鹤般投来嫣然一笑,那一笑,仿佛夺走了亨伯特的灵魂。 亨伯特之所以对少女如此着迷,是因为在他十四岁时,与同龄少女安娜贝尔相恋,安娜贝尔也是一个性感十足的美少女,然而她不幸因伤寒早逝,给亨伯特造成心理阴影,造就了他的恋童癖。二十多年后邂逅的洛丽塔,让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安娜贝尔。 正如文中所说,“可是那片含羞草丛——那些朦朦胧胧的星星,那阵激动,那股热情,那种蜜露以及那份痛苦,我都依然感到,而那个在海边光胳膊光腿、舌头炽热的小女孩儿,此后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直到二十四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她的魔力,让她化身在另一个人身上。” 在结束了一段不幸婚姻后,亨伯特移民美国。邂逅了寡妇女房东夏洛特·黑兹和她的女儿洛丽塔。这对母女关系似乎不太好,据亨伯特描述,“噢,她干脆恨他的女儿!在对子女的个性所填的表中,夏洛特·黑兹用以下十个形容词来形容她的女儿,即寻衅生事的、吵吵闹闹的、爱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烦的、动辄生气的、爱打听闲事的、无精打采的、不听话的和固执的,好的形容词一个都没有”。而洛丽塔,毫无疑问是任性的,但不至于一无是处。可见,这位母亲对女儿还挺有偏见的。巧的是,这对母女都对这位来自法国的绅士有好感。洛丽塔还时不时主动挑逗亨伯特,她母亲要送她去夏令营,就在上车的时候,命运的转轮让她回眸了,她瞥见了在楼上目送她的亨伯特,她立即下车,迅速跑进他的房间,跳到他身上,抱着他毫无顾忌地亲吻起来。而亨伯特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怔住了,这个他期待已久的一幕竟这样发生了,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他的心还在砰砰跳着。 夏洛特向亨伯特告白,为了留在洛丽塔身边,他不得已与她的母亲结婚,成为洛丽塔名义上的继父。因无法与洛丽塔近距离接触,亨伯特把他对洛丽塔的悸动都诉诸于日记本。但不久,夏洛特发现了日记里的秘密,发现丈夫的这种不良企图后,她试图写信给女儿,而就在她去邮局送信的中途,不幸遇车祸死亡。之前,亨伯特就假想过有没有什么事件发生可以使他和洛丽塔独处一阵子,他甚至希望他的母亲能消失。没想到,这一切竟如此巧妙又不费吹灰之力地发生了。 之后,他接出了在夏令营的洛丽塔,隐瞒了她母亲去世的消失,并带她周游美国。此后,他们的父女关系发展成情侣关系。在汽车上时,洛丽塔就主动倒在他怀里,直接亲吻他,而他,还不敢尽情放肆。进入旅馆后,亨伯特试图让洛丽塔吃春药,而她也真的照做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太敢胡作非为,只是静静躺在她身边,看着她入睡。不过,翌日,洛丽塔倒是主动调戏他,还将在夏令营期间与一个男孩发生关系的事告诉了他,并要与亨伯特再尝试一番。乱伦由此发生。后来,她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 亨伯特确实像一位父亲一样,照顾洛(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昵称)的生活起居,而她,也只有他一人可以依靠了。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花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但他把洛丽塔送进了当地的女子学校,而随着洛丽塔在学校的学习和长大后主观意识的觉醒,她对这样在闷热的小木屋里生活,一起干着龌龊的勾当,行为举止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感到厌烦。因此,企图攒下零花钱,独立后离开他。而她的行为,没能逃过敏感的亨伯特的眼睛。所以,他们时不时会吵架,亨伯特的猜测怀疑,有时不禁动手打她,洛丽塔想逃离。矛盾在一次次吵架中升级。终于,洛丽塔骑着自行车走了。 但是一通电话后,洛丽塔又回来了。他们开始另一段旅行,只是有人跟踪。对洛丽塔的患得患失折磨着亨伯特,他觉得洛丽塔在悄悄进行着什么阴谋。在洛丽塔生病后,亨伯特悉心照料,希望守在她身边,但是医生不许,趁他不在的时候,洛被另一个人拐走了。没想到这一次,竟成了永别。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有孕在身,但是生活困顿,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立即赶来,望着他心心念念、朝思暮想的宝贝儿。“以前的她是一个妖女,现在的她是一片枯叶。臃肿,破败,腹中是他人的骨肉”,少女的气色在她身上已然褪去。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36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尔蒂,一名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尔蒂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尔蒂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尔蒂赶了出来。后被迫嫁给一名贫穷的残疾退伍军人。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只有二十五步的距离,洛丽塔就可以摆脱困境,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但是他不忍着折磨他的宝贝儿,他离开了。他追踪并枪杀了奎尔蒂。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0年圣诞。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情故事,优美的文字里写满了心疼。是的,我不禁心疼起这位大叔来,少年时期刻骨铭心的恋人安娜贝尔被命运无情夺走,多年后再次遇到挚爱,而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历经沧桑的他,被命运无情蹂躏的他,依然爱得那么深沉,爱得那么炽热,爱得那么小心翼翼,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想着出版的这本书不要让洛丽塔看到。诚如他自己所言:“你知道我爱她。那是一见钟情的爱,是始终不渝的爱,是刻骨铭心的爱”。 所以,不管如何看待,我都觉得这不同于一般的恋童癖患者。或许起初亨伯特是被她的性感和肉体吸引,但是他的爱是真的,不然三年后,不再是少女的她,已为人妻的她,怀着别人骨肉的她,早就被他唾弃了。更不会为她犯罪,强杀拐走他的人。所以,他对洛的爱依旧如故。这种爱,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洛丽塔愿意陪他一直走下去,也许他们是幸福的。只可惜,她的洛丽塔是任性的,是会对平淡的生活感到厌倦的。 “我看着她,看了又看。她可以衰败,凋谢,怎么样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他爱的不仅是洛丽塔的少女模样,他爱上了她的一片地狱。这便是真爱,一种让我此刻才觉得年龄不是问题的爱。这种痴情,让人为之动容。如果无法理解亨伯特的遭遇,无法理解他的爱,就无法理解他的行为。所以,我更加觉得,不能以普世的道德伦理、强奸犯来看待这个故事。撇去这一些世俗的框框架架,你会看到一个凄美动人的爱的故事。如果还有争议,便是洛丽塔本人的态度。不过,她当初可是也有主动勾引的嫌疑,最后,她又主动离去。但我也始终觉得,一个十二岁以上的孩子,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无意识。所以,对她行为的判断也让人觉得矛盾重重。或许,洛丽塔最终觉得这种关系与世俗关系不符合,才渐渐萌生了逃离的想法吧。

  • 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一本全
    川川
    推荐

    一个成年人如果在没有限制行为的情况下会做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道德、法制的限制,他会做出什么行为?或者说,一位思维奔逸、在现实与幻想之间不断转换的成年人又会做出什么?这些,在这本《洛丽塔》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的书后推荐,及很多书友们到《洛丽塔》的书评。书中从一个多次出入精神病院、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男性的角度出发,由于他的特殊嗜好(对未成年小女孩的性幻想),他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贼心”,用文质彬彬、高大帅气的外表做掩护,成功地在意念上“俘获”了一个个他眼中的性感少女,一旦他发现对方已非处女,那种疯狂的占有欲让他一次次陷入自己设定的无穷的实际与幻象之中……书中很巧妙的地方是:1.作者虽没有精神病患者的经历(本人揣测应该是这样),但是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却是极尽笔墨,甚至让人一度有身临其境之感;2.作为一本曾被认为是“色情”小说的著作,它其实没有人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赤裸裸的性爱画面,而多数是通过主人公的幻想虚构而成。很佩服作者选择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描写这种让人争议的话题,让我们也跟着主人公体验了一把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经历的另类人的生活。推荐看看![握手][握手]

  • 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一本全
    左岸
    推荐

    这本书不算太厚,但却让我读的很累,原因我想首先我读的这个译本真心不太喜欢,里面夹杂着太多未译的单词,又没法跳过去,影响阅读,另一个就是作者这种类似于回忆录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繁复而冗长的写作方式,可能这正是作者的迷人之处,也正是这种叙述方式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相信那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你只是在观看他们的生活,直至他们命运使然地死去。 我以为这本书和道德无关,和情色也无关,它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悲歌,更是关于人的永恒的悲歌,用任何‘道德’‘不道德’之类的话语评价这部小说都很不公平。作者无疑写的是个悲剧,而亨伯特的人格是这出悲剧的原点。他是一个病态和自私的人,除了未成年少女之外,对任何人都没有好感。书中最精彩的片段就是他那些用来在脑海里挖苦讽刺第三者的轻蔑、鄙视和愤怒的语言。他的出发点永远是自己,永远在计算怎样攫取、获得、霸占和剥夺,而其他一切皆不重要。这和他对洛丽塔的迷恋形成鲜明对比,但也非常合理的印证了他的病态人格。 但同时他又是专情的、追求完美的。一面,他是在乎外表,瘦弱斯文,心肠软弱的教授,一面,他又是病态敏感、痴迷专一的洛的情人,爱的奴隶。两种性格的碰撞和冲突,导致了对洛丽塔、对他的性感少女畸形的迷恋,导致了在明知道多莉并不爱他的情况下,依然不惜一切方法把她留在身边,甚至不惜低下的乞求,希望抓住最后一丝虚无的希望,导致了一直压抑着的情感冲破了理智的最后一根防线,最终爆发,也间接导致了一个花季少女命运的沦落,从亨伯特的角度来讲,爱情上,他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内心追求完美的他的记忆还停留在他的初恋安娜贝尔十四岁的年纪里。他把他认为的爱强行塞给洛丽塔,而他认为的最好的生活对于洛丽塔来说不过是一种缓慢的折磨。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洛丽塔吧。洛丽塔是一种救赎、是一种幻象,它代表着错误的爱,代表着一种彻彻底底的悲剧。洛丽塔是成年人永远回不去的旧时光,是永远的欲望之火,它也是诱惑我们永远的青春之光。 最后用一句前些日子看来的话作为结束语吧!‘如果浮生仅有一日,那么飞蛾扑火一定是为了逃离黑暗后终将陷入无尽长眠’。

  • 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一本全
    欧阳权兵
    推荐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英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这段文字来自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这是所有的小说里最美的开头,以至于我每次读的时候都会浑身起鸡皮疙瘩。 你一定听过一个词,“萝莉”,指可爱的小姑娘,这个词就来自于这部小说 这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小说,1954年刚完稿美国好几家出版社拒绝出版;后来的几十年间,也曾经被各个国家出版拒绝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太挑战我们作为读者的道德的一本书: 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恋童癖。 小说是以主角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在小说的开头,他已经作为犯罪分子被抓起来了,整个小说就是他的自我辩护书。 我就以第一人称来复述这个故事:“我”,亨伯特到底犯了什么罪? 亨伯特在13岁时,疯狂爱上了12岁的安娜贝尔,但她很快死于风寒,这件事在主角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伤痛,给他留下了病态的爱好——我喜欢9岁到14岁之间某一类小女孩。我曾经娶过一个女人,因为这个女人喜欢模仿小女孩 37岁,我遇到一个12岁的少女。当我第看到她我把她闪光的美丽每一处细节都吸进我的眼里,和我记忆里死去的爱人安娜贝尔对比,但我发现她不是安娜贝尔,她是一个新的更好的人,她是我的洛丽塔。 主角得到了和洛丽塔独处的机会,得到了她在夏令营里学下流节目。从那以后,主角驾车带着洛丽塔周游美国,后来把她送进了当地的女子学校,这可能是主角犯过最大的错误,因为洛丽塔忽然失踪了 几年之后,收到了洛丽塔的信,说自己已经结婚怀孕了,需要钱。在贫民窟找到了她,洛丽塔已经变得憔悴不堪,她给“我”讲了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原来她当时被一个剧作家拐走了,那个剧作家比亨伯特更变态,甚至更早和洛丽塔发生了关系。拐走洛丽塔之后,剧作家强迫她拍色情电影,洛丽塔拒绝之后被抛弃了,嫁给一个贫穷残疾的退伍军人,怀了孕。 离开亨伯特的洛丽塔之后,亨伯特满脸泪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找到了那个剧作家,以洛丽塔父亲的名义,用一把手枪干掉了他。 现在,亨伯特在狱中写下我的自述。当你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亨伯特应该已经死了。 最后,亨伯特因为血栓死在狱中,17岁的洛丽塔在几个月后死于难产。 亨伯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讲述者,我们听得入神。他时而温柔,时而残忍,时而斥责自己是恶魔,时而又试图告诉我们,他变态,是因为他的爱太强烈了,他爱洛丽塔胜过他见过他想象得到的一切,他在小说结尾,要求怀孕的洛丽塔给他一起走,被拒绝之后,他还是把他所有的钱都给了洛丽塔。 在听亨伯特的讲述时,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觉得亨伯特是在替我们所有人说话,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这样情欲的火焰,但是被压抑住了,而亨伯特活得比我们更纯粹,对自己的欲望更诚实;我们中的一部分人陷入不那么道德,或者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的恋爱,那种恋爱像是共谋一样,两个人心照不宣,无法向世人诉说,只有亨伯特如此坦诚地去公之于众。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们就不断被矛盾的情绪撕扯: 到底该如何看待亨伯特?如何看待《洛丽塔》?纳博科夫到底想说什么? 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讲的不是一个狡猾的成年人去让小女孩堕落的故事,而是一个已经堕落的儿童去玩弄一个软弱的老男人的情欲。 评论家的想法是从亨伯特的叙述中得来的,亨伯特说:我一直小心不想破坏洛丽塔的清白,是小女孩提议我们做下流的事;亨伯特还似乎不经意地指出洛丽塔的庸俗、冷漠、无礼、自恋,根本就不珍惜亨伯特对他的爱,只是想用自己的魅力从他那里换点好处。 所以评论家说说这个故事讲的不是道德,亨伯特是个可怜的人,他被自己的情欲蒙蔽了,不断去美化这个普通的姑娘,就像夸父逐日一样,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甚至为了她而死去。如果说亨伯特有什么罪的话,就是他放任自己被爱情折磨。如果说亨伯特有什么错的话,就是他太诚实了,他对自己的欲望太诚实了,以至于没办法被世人所理解。 这是《洛丽塔》这本书辩护者的观点 你是不是也被这种说法说服了,我们需要去理解他,因为文学是为了展现人性广泛的维度—甚至包括最幽暗的那些。我们也应该诚实地接受自己那些幽暗的欲望。 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成功地上钩了,你上当受骗了,你被亨伯特骗了,你也被纳博科夫骗了。 纳博科夫写《洛丽塔》,根本不是想让我们理解一个恋童癖,理解人性的幽暗之处。恰恰相反,纳博科夫是想我们警惕这个变态。 整个小说都是亨伯特的自我辩白。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故事的一切认知都是建立在亨伯特的叙述上。 我们读小说的时候,总是会一开始就有代入到主角视角,我们看到的,经历的和主角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小说里讲的就是真的,我们不会去辨别叙述者撒了什么谎,或者隐瞒了什么。 在《洛丽塔》里,纳博科夫很厚道地在一开始提醒我们:这是犯人的自我辩护,而作为读者的你是陪审团,你要判断亨伯特的哪些说辞是在自我开脱。 所以这就给小说的阅读埋下了伏笔。 我认为纳博科夫是提醒我们要警惕亨伯特的,是纳博科夫自己评价亨伯特的时候说: “这是一个自负、残忍的恶棍,却努力显得动人。‘’ 亨伯特的人性并没有什么超常的地方,不像那些为这部小说辩护的文学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格外纯粹,格外浪漫,格外疯狂的人。因为纳博科夫压根就不喜欢描写这种人性。 在《俄罗斯文学讲稿》里,纳博科夫说自己非常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因为他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都是精神病。 他觉得小说中那些病态、扭曲的灵魂所作出的反应,已经不再是人类的反应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过于变态,尽管作者想通过这样怪人所作的反应来解决他提出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我打个比方,比如说大家都要在医学上做研究,攻克一种病,要弄清楚人体构造,因此需要解剖人体,这时候你解剖一只穿山甲,虽然很刺激,得到的造型很奇特,但是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纳博科夫看来,亨伯特只是一个可悲的普通人,他唯一的超常之处就是巧言令色,因此他努力用语言为自己开脱,努力去夸大自己的人性。去把他对少女的暴行,按照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解读。警醒我们不要夸大恶的深度和美感,不要把它提高到它配不上的位置上。 亨伯特不断地推卸自己所造成的伤害,在小说的结尾,他杀了剧作家之后,在山谷里听到孩子玩耍的声音,他说“我明白了绝望的事情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 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被打动了,认为他忏悔了,灵魂升华了。其实亨伯特不是忏悔,他只是自我感动。 只有在洛丽塔已经不再是他发泄性欲的工具之后,他才允许自己反思;只有在出现了一个比他更恶劣的剧作家之后,他才会从灵魂上审视自己。可是,一个坏人杀掉另一个坏人,并不能洗清他本身的罪恶,时过境迁之后的悔恨也掩盖不了罪恶的本质——因为如果洛丽塔没有从他身边逃掉的话,他依然会牢牢地控制她,摧毁她的精神 我认为《洛丽塔》是在谴责亨伯特的证据,是纳博科夫赞美洛丽塔这个角色,说她是自己在小说中最崇拜的第二个人一第一个是普宁,是我特别喜欢的小说《普宁》中的角色。 如果洛丽塔仅仅是亨伯特口中那个除了年轻美丽,其他没什么特殊的女子,那么,纳博科夫为什么会崇拜他? 为什么纳博科夫崇拜洛丽塔?因为洛丽塔从亨伯特身边逃跑了,而且她并没有因为那几年的遭遇变成一个精神上完全堕落麻木的人。当剧作家让她拍摄色情电影,让她参加一些色情活动的时候,她断然拒绝,虽然承受了很大的代价 亨伯特和剧作家都是在某种意义上有魅力,有才华的人,但是她最后选择嫁给一个耳聋、贫穷的退伍士兵,士兵毫无才华,但洛丽塔非常坚决地要生下他的孩子,因为她想证明:所谓才华,所谓话语所编织的那些华丽的谎言,已经彻底无效了。 洛丽塔的这个选择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讨论度很高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讲一个未成年的少女是如何被老师诱奸,老师同样是以艺术的语言,充满魅力的话语去诱惑少女,而少女一方面被这种话术迷惑,另一方面因为这种经历太痛苦了,以至于必须合理化才能减弱痛苦,因此要说服自己其实是爱老师的。 但最后,作为主角的少女,也是作者醒悟了,她写到,老师虽然满嘴温良恭俭让,但是老师对“温良恭俭让”的解读是: ‘’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这才是华丽语言之下赤裸的本质,这才是丑陋的本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中的洛丽塔也死了。但是在死之前,她们用尽全身的气力,去抵抗,去戳破了恶魔的谎言。 最后,我认为《洛丽塔》本质上是个道德故事,最有利的证据,其实是纳博科夫在信里写的,他说: ‘’当你认真阅读《洛丽塔》时,请注意,它是非常道德的。‘’ 所以你会看到这部小说面对着非常讽刺的命运:一开始,它被禁,因为大众认为它是反道德的;后来,一批文人为它辩护,说它不是讲道德的,它讨论的是人性;但是纳博科夫自己说:这就是一部道德小说,而且是一部宣扬道德的小说。 这部小说真正道德的地方,其实不在小说里,而是在考验看小说的我们。作为读者的我们,作为陪审团的成员的我们。我们必须有非常强大的心灵,才能够戳穿亨伯特用语言布下的迷魂阵,坚持自己在一开始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亨伯特是有罪的。 无论他显得多么有魅力,无论他说得多动听,他就是有罪的。 不仅在小说中,在生活中我们面对的这种考验更多。很多时候,我们被谎言所骗,为罪恶开脱,不是因为谎言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因为我们内心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角落,不愿意去面对的角落。 为他人的罪恶开脱,本质是为自己开脱。 但纳博科夫想说的是,去直视这些角落,去诚实地做判断。如果我们内心有针对自己的陪审团,请你不要对他们撒谎。请你想想洛丽塔,请你像她一样勇敢。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