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问

如何有效提问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如何有效提问
    尚璇千寻
    推荐

    王夫之讨论的问题是诗是什么。他所说的“诗”,我们可以把它扩大成在一般的艺术的意义上来理解。 诗是什么?王夫之划了两条界限。 一条是“诗”与“志”的界限。 王夫之指出,“诗言志”,但“志”不等于“诗”。“诗言志”这个命题,最早出现于《左传》和《尚书》中。在先秦,“志”的涵义是指人的思想、志向、抱负,它和政治、教化密切相联的。到了魏晋南北朝,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并常常把“情”与“志”连文并举。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也把“志”和“七情”看作是同一个东西。到了唐代,孔颖达明确地把情、志统一起来。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根据从先秦到唐代人们对“诗言志”的理解和解释,我们可以把“志”笼统地理解为人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这就是说,“诗”(艺术)是人的思想情感的表现。但是,王夫之强调,这不等于反过来可以说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就是“诗”。每个人都有思想感情的表现,例如悲伤、愤怒等等,但不能说他就是在做诗,不能说每个人都是诗人。诗的本体是“意象”,而不是“志”、“意”。王夫之说:“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一开头的这首诗千古传诵,是它的“意象”好,而不是它有什么“入微翻新,人所不到之意”。反过来,“意”佳也不等于诗佳。“志”、“意”与“意象”是两个有着质的不同的东西。 另一条是“诗”与“史”的界限。 王夫之指出,“诗”虽然也可叙事叙语,但并不等于“史”。写诗要“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也就是要创造“意象”,而写史虽然也要剪裁,却是“从实着笔”,所以二者有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审美的(意象),一个则不是审美的(实录)。明代杨慎曾表示反对“诗史”的说法。杨慎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他认为“六经各有体”,所以“诗”不可以兼“史”。他反对在诗中“直陈时事”,也反对在诗中直言道德性情。他以《诗经》为例。《诗经》中也有叙饥荒、悯流民的篇章,但都不是直陈时事,而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王夫之赞同杨慎的看法。他认为杜甫有一些被宋人赞誉为“诗史”的诗,“于史有余,于诗不足”,并不值得赞美。 “诗”不等于“志”(“意”),“诗”也不同于“史”。在今天看来,这意味着王夫之既否定了表现说,又否定了模仿说。那么“诗”是什么呢?王夫之认为,“诗”是审美意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王夫之认为,诗歌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的统一。“情”“景”的统一乃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

  • 如何有效提问
    睿文
    推荐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1938年生于浙江衢州。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平生致力于美学研究、美学创作、美学育人方面的工作,其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现代美学体系》、《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等,特别在倡导美育、美育普及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继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先生之后成就卓著的人。 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古今中外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六种: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的客体,即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与艺术(当然这是一种狭隘的认知);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美(对美学认知的偏狭);四、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即审美的主客体关系);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美学传统经验的传承);六、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对美学包涵的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社会活动、自然风光的鉴赏)。 在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哲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审美意象是产生美学的第一动因,以叶朗先生的观点则认为审美意象有如下特质,第一,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客观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第二,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即柳宗元所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彰显”就是客体的意象生成。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突出审美主体的重要。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但叶朗先生却忽略了一个虚幻世界的神话美学与宗教美学的存在,这是审美意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意象世界一方面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生活世界),另方面又是一个特定的人的世界,或一个特定的艺术家的世界,即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是美学意义的终极目标。人们对社会活动中道德美丑的判断,对音乐、雕塑、绘画、戏剧、诗歌、文学所产生的共同认知、标准判定、艺术传承中的审美活动的美学内涵的研究,才是美学存在的实际价值。 “审美活动是对感性世界、感性人生的一种体验,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所以审美能力说到底是体验人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含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它需要一个人的整体的文化教养作为基础,需要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的实践来培育,而且和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内在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不仅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直接参与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实践,而且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同时,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的影响。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趣味集中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审美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联系,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健康发展,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平衡关系。这就是说,审美偏爱有其相对固定的中心,但又不是偏狭刻板的,而是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并常常处在一种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是个体对审美客体好坏品级理解的某种参照物。审美标准的形成,受到审美偏爱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和主体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主体的审美活动的经验有关,也和主体在艺术史、艺术鉴赏、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关。” 从叶朗先生的上述阐释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除先天的决定因素外,同时也受到后天的个人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叶朗先生强调了美育的后天培养的重要性,趣味和格调有健康与病态、高雅与低俗、纯正与恶劣的区别。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趣味,力求在审美的格调上趋同于正确的、善意的、完美的、高雅的审美活动与审美的完善认知,使自己的审美心胸(审美态度)、审美能力(感兴能力)、审美趣味,综合起来,通过美育的培养,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 如何有效提问
    俊杰
    推荐

    叶朗编著的《美学原理》教科书,选录了他的另外一本美学著作《美在意象》作为核心内容,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 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 如何有效提问
    华少 ☀
    推荐

    “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

  • 如何有效提问
    ZWJ683232
    推荐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其著作《美学原理》,对美学原理进行了详尽论述,文字流畅,通俗易懂,是一部很好的美学原理教材。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