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团队工作法

华为团队工作法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华为团队工作法
    哈特
    推荐

    和传统的传记不一样,作者只当作是所著之书的总序。虽然有很多被时代纠缠的言语,但是清晰的看到了他各个阶段的著作及其思想的变化,看到了历史的演变,近代教育的发展以及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的展望。冯说他和金的不同在于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的表达出来,确实,佩服他思维的过程和转化成语言的形式。

  • 华为团队工作法
    明志
    推荐

    哲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普遍真理,而理学最重的则是气节,可是这位哲学大师一面彪炳探究中国哲学中的理气之道,而同时却还在念兹在兹所谓的超功利境界。他的人生,可谓苍黄反复,朝秦暮楚,与其头上的光环恰构成了最大的反讽。他曾自撰一联挺有名:“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说尽其一生为往圣继绝学的襟抱;同时,也点出了他终其一生都想做着“帝王师”美梦的人格局限。他身为学者、哲学家,却表现为一种很世俗的聪明,汲汲奔凑于当轴人物,有结交权势、低头用世之心。 这位哲学大师肯定算不上大奸大恶,但是他问题在于没有人格,也没有真诚。 所以搞文化的,还是不要太冯友兰的好吧!

  • 华为团队工作法
    Mike
    推荐

    冯友兰是哲学学者,但我理解中国哲学和欧洲哲学是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中国哲学研究的是思想,欧洲哲学研究的是本源。所谓本源,我理解是产生思想的思想(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共相)。中国哲学研究的是善、恶、理等相对形象的内容,欧洲哲学研究的是意识、存在等绝对抽象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这是早期中国以耕地为主的农耕核心和早期希腊以城邦为主的商业核心不同的性质造成的。 对哲学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各个领域中中西文化和行为的差异。比如数学,中国更多的用数学来研究占卜、易经和农历等应用领域,西方数学则追求公理的证明。比如医学,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气脉循环,讲究中庸平衡,西医讲究解剖和病理,讲究根因。比如国家治理方式上中国讲究中庸之道,君臣、父子、夫妻伦理有序,平衡而治,西方讲究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 冯友兰先生在这本回忆录中讲述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很让我深思。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很有中国特点,或是违心的批判着自己原来信仰的思想以至于假话说100遍自动变成真理,甚至像冯友兰这类研究哲学的智者也不能免俗,这类学者的代表是郭沫若。另一类知识分子直接选择自杀成士,废话少说,以死明志,这类知识分子代表是老舍。却很少有选择不说话不表达思想的文人。这和欧洲法西斯时期的犹太学者表现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都会选择无语和逃避。中国一直崇尚中庸,结果在真正具体事件处理上大部分实际情况却走了极端。我一直很不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冯友兰的回忆录给了我一个不成熟的启示:或许我们在形而上的哲学观和行而下的行为习惯之间缺少了西方世界的宗教指导,宗教或许是链接行为习惯和哲学价值观之间的真正纽带,而中国的文人正是缺乏了这纽带使得在行为处事的判断逻辑上缺失了精神依托。 有想而无思,有学而无哲,这或许是中国学者真正的悲哀。我思故我在,无思故我死。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做开心人。

  • 华为团队工作法
    Anna
    推荐

    九个半小时,结束了本书的阅读。 我看书往往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兴之所至,不以为意,也不推敲深究。 所谓“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看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的母亲,年轻丧夫,独自把好几个孩子拉扯大,在那个未开化的时代仍坚持送女儿读书,“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这位母亲在经济拮据仍然“抱定宗旨”,默默坚持的“宏愿”吧。 还有传记特有的以时间轴为记载顺序的,家族脉络传承,记忆中几乎每个出场的人,都对你这一生有过影响,就像平静流淌的溪水下面深藏的鹅卵石,随着岁月打磨,越发的圆融,越发的剔透。 其实,如果用回顾的眼光看问题,带着“大局为重”的意识,你会发现你曾经所遭遇的磨难,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只是沙砾,不过尔尔。

  • 华为团队工作法
    云上写生
    推荐

    恨没有早点阅读冯友兰大师的作品,给我很多人生启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作为五四一代学人,冯友兰尤以其悲剧命运和现实表现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以今视古,有一部分人对在文革中丧失气节的知识分子颇有不满,这类知识分子就有冯友兰、郭沫若、周扬等人。甚至有些人以知识分子应具有反抗性为标准去苛责在文革中逆来顺受的知识分子,如钱钟书、老舍等人。对过去知识分子的这种种评价,虽看似站在道德高地以现代化的视野、规范化的礼义来品评人物,其实是因为才疏学浅的粗狂、对历史情境的陌生。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中谈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时说:“对于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光读作品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这百年来整个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掌握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虽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尽桂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去了解知识分子的追求、奋斗和反思,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是和知识创造者联系起来的,是和人在一起的,是心怀感慨、口带喟叹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