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大数据时代
    👑贝拉
    推荐

    一本金庸的小说都没有读过,以前我本人对小说有一些误解,读金庸老人家自传时发现——不正确的想法真的会让一个人失去很多!😀😀

  • 大数据时代
    一笑
    推荐

    读完此书,了解了公众面的金庸,一个中国人,有笑有泪。应该说,香港是个好地方,成就了金庸的一切。金庸运气好。

  • 大数据时代
    Crystal♒
    推荐

    这是一本精彩的传记,不仅呈现了一个人的一生,也呈现了一个起起落落、波诡云谲的时代。金庸先生不光书写得流传千古,为人和爱国精神也令人深深地敬佩。有机会再度金庸先生的小说时,也一定会更留意其隐晦的时代背景。

  • 大数据时代
    晨志
    推荐

    傅国涌老师这本人物传记最有趣的地方便是后文所写的他与金庸先生并无任何交集,这样少了一手的认识但或许也增加了一些客观性。 不过只通过文字而不是生活中去接触一个人,尤其是贡献卓越、经历复杂的人,到底能做到多少的了解呢? 这本书谈到了金庸的情感生活、办报事业、武侠小说等等方面。 但是着墨最多的却是金庸先生关于大陆政见的社评,并且还与台湾做了比较。 既然书中也提到了人们更希望在讲座上和金庸聊武侠而不是聊史学一样,为何傅国涌老师没想过以金为鉴?多写小说创作少些政论政见呢? 读罢此书,给我一个最深的感触是金庸先生对于权力的认识,这既体现在他的社评里,更写进了他的江湖里。这来自于他对《资治通鉴》的精读,也来自于他对汤因比思想的体会。 所以作者所建议的金庸的社评和小说要一起读,私以为可以一试。 书中还提到了他和邓公的惺惺相惜,以及小说和文革的关系。不知阅尽沧桑,夕贬江西仍不忘要一套二十四史的邓公,在读罢这些书时除了看到侠之大者,还会有哪些体会? 精明和对知识的渴求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金庸的特点,而在我看来,读罢此书和小说,我印象更深的是书生的抱负和儒生的责任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想每一位认真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多少会有些受影响吧。

  • 大数据时代
    含笑花开
    推荐

    无心插柳柳成荫 ——读《金庸传》     这是一本奇异的传记——作者看了一两百种资料文件,却没采访过,甚至没见过他要为之写传的金庸。     打开这本书,原本是想看那个名满天下的金庸大侠的,没想到却看到了一个香港报业大亨、商业奇才查良镛;原本是想看郭靖黄蓉令狐冲韦小宝们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走出香港,走到大陆台湾,走向全世界的,没想到却看到了20世纪中国两岸三地曲曲弯弯的历史脉络,看到了金庸所栖身的那个时代,中国三地几十年的风云变幻、起起落落、波诡云橘。     就算没有金庸,这段电视中报纸里看不到的历史,也绝对值得一看。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呀。     金庸也是这么说的。     他说,当年他为提高报纸的订阅量,才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没想到武侠小说大红大紫,知名度胜过了《明报》本身。     无心写个武侠小说都会红的金庸,绝对不简单——台湾领导人邀请他,大陆领导人几次邀请他,历任港督都是他的朋友。     有才的人不少,精明的人也不少,但有才又精明的人就不多了,金庸就是这么一个很会审时度势的厉害角色。以前一直以为金庸是郭大侠,看了此传后才知道,原来,金庸更接近韦小宝,当然,他比韦小宝有学识多了。     作为作者,金庸是成功的,他的武侠作品读者遍布五湖四海。作为报人,金庸是成功的,他的《明报》某阶段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日报,他执笔的明报的社论,国内高层必看,台湾领导人必看,港督必看,甚至英美等国高层都关注。作为商人,他是成功的,曾排名香港富豪榜26名。     唯一一点觉得金庸也不怎么样的,是他选择老婆的眼光,和世界上男人没什么两样——都是年轻貌美。三任老婆,从相差两岁到差十七八岁,再到差三十三四岁。     忽然想起,某天好友给我发信息说她很难过,因为她很喜欢萧红的作品,却没想到萧红私生活居然一团糟。原来,文品并不等于人品,这不,写了那么多生死不渝美丽爱情故事的金庸,也一样会离弃患难妻子导致儿子自杀呀。     这个感悟,也算是另一种柳成荫吧。 

  • 大数据时代
    赵菲
    推荐

    如果不是傅国涌先生的书,从来没想过读《金庸传》。作为大陆读者我们多数只知道他是武侠小说作家……可惜。

  • 大数据时代
    JoaRa
    推荐

    读书感悟:  金庸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是个很遥远的人物,也许是自己对于武侠小说没有太多的喜欢,所以对于他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小时候看过一些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等,当时觉得世界上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充满武侠的世界,存在着这么一些爱憎分明的英雄人物。   直到现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的小说,了解了一个除了小说家身份之外的普通的查良镛,一个始终爱好新闻事业,忧国忧民的查良镛。他曾说:“如果我一开始写小说就算是文学创作,但是当时写作的目的只是为做一件工作”。   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把写作做为副业的他的文学创作的天赋和资质。虽然他以小说家的身份,金庸以横空出世,但是许多的世人从此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寻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有过生死离别的悲痛、有过贫困挨饿的煎熬、有过一个人漂泊他乡的无奈、同时也有平静地度过飘逸书香的童年,少年时代。  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才有了长大后对生活充满积极态度的勇气与决心。  因为战争,他离开了故土,走到了他陌生的香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在《大公报》、《明报》等多家报社和不同的行业,进行了就业和创业。有人说“如果没有香港,那就没有金庸”,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归根于环境的因素,最后还要看个人的态度与能力。  当然他也有过一些不美好的回忆,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在晚年,与妻子的婚姻的破裂,至亲的逝去,给了他无限的失望与痛苦,以至于一段时间,他一心钻研佛教进行了对生与死的思考。  他爱下棋,在他的笔下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他对于围棋的酷爱流露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他以棋写人、喻人,喻人生百态、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读书,他说:“读书之于我,那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只次于呼吸空气、饮水、吃饭、睡觉。”  当然他也不全是个完美的人,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我们只要站在一个小小读者的身份欣赏他的小说,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难忘的时代,这就足够了。 

  • 大数据时代
    推荐

    少年丧母是人生至痛,这是一道永远无法弥平的伤痕。 恶人中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中也有坏的方面,不过占的比例较少而已。 未把握到权力的人暗里筹谋,既得权力的人处心积虑防人夺权,未得到权力的人洞悉当权者喜听奉承的弱点,但一旦得到权力,自己却不知不觉地重蹈覆辙。

  • 大数据时代
    潘兴旺
    推荐

    自己的成长伴随着梁羽生,古龙和金庸小说里的主人公起伏跌宕,对外面的世界也是来自儿时拜读小说中的天南海北,五湖四海。 从小有崇拜的人物,在多少夜晚陷入小说的角色之中。 现在又拜读了作者的传奇一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武侠,接触另类不平凡的一生。拜读金庸也是纪念金庸,纪念一代宗师。

  • 大数据时代
    Texture's Development Labs
    推荐

    ……金庸是当代杰出的政治评论家,新闻与法律专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优秀的武侠小说家。

  • 大数据时代
    尚泽
    推荐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先生回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 大数据时代
    Yana
    推荐

    查慎行投狱途中写诗给一位同科进士的难友,留下了“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的诗句。狱中半年,侥幸活着回到故乡,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敬业堂诗集》有诗4427首,《续集》六卷收入731首。《鹿鼎记》有五十回的回目都出自《敬业堂诗集》。 母亲爱读《红楼梦》,大概12岁时,查良镛就跟着母亲一起看,不大懂。母亲常和堂嫂、堂姐她们谈论贾宝玉、林黛玉等,她最喜欢的人物是探春,其次是薛宝琴,会背诵薛小妹新编的《怀古诗》。③她们常常比赛背诵《红楼梦》回目和书中的诗词,一个人背上一句,另外的人接着背下一句,赢了的可拿一粒糖。幼小的查良镛在旁听着,觉得婆婆妈妈毫无兴趣,但可以从母亲手中接过一粒粒糖果,还是兴趣盎然。④ ……我和徐志摩的干系,到此为止。平时因年纪相差太远,我只和他的儿子做朋友。 徐志摩的儿子积锴1918年出生,是张幼仪所生。张幼仪是张公权、张君劢的妹妹,既能干又有学识,徐志摩与她离婚,徐申如就很不赞成,“因此在亲戚之间,徐志摩不得人心,不获好评,大家也不与他后来的夫人陆小曼来往”①。查家送去的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用唐代诗人杜牧(司勋员外郎)、徐州守将(检校右仆射)张建封与歌伎关盼盼的典故,明显对徐志摩的婚变不满。 1937年日寇入侵,良镛的母亲徐禄在逃难途中撒手人寰。等到抗战胜利,他返回家乡时,舅父徐申如也已在1944年3月去世。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期间,他读了徐志摩的《西湖记》和一些新诗,深为表兄的才华所倾倒。“我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姑妈,他是我的表兄。他死得很早,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对我教益很深。”在《书剑恩仇录》中儒雅的陈家洛身上,隐约可以找到徐志摩的影子。 人类的精神状态总是处在人性与兽性的冲突下,高贵伟大等是人性胜利的结果。孟子性善的学说支配了中国几千年。但现代心理学家的意见,人类的本能却大部分是丑恶得使人不能正视的。求得别人同情与自我怜惜也是这种本能之一种。 3月30日,带着半年就回来的期待,带着对陌生的香港的种种猜想,查良镛登上飞往香港的飞机。人生中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他没有想到此行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与金庸有交往的台湾女作家三毛说:“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明报》能奇迹般地活下来,首先是他的武侠小说吸引了一批固定的读者,说《明报》是他的武侠小说支撑起来的并不过分。他的老友倪匡就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他也不无得意地说过:“我们的半张小报,经半年时间便收支平衡,我的武侠小说可有一定读者啊!”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沈西城,每天上学都会在报摊上买一份《明报》,上了巴士,如有空位坐下,便会打开登着“神雕”的版面,细细追读,每天千把字,不消五分钟便看完,很不过瘾。他的同班同学中课余不是踢足球就是谈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他们最喜欢的人物是周伯通和洪七公,还给脸孔圆嘟嘟的国文老师起了“老顽童”的绰号,没想到老师不以为忤,反而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个人物。①电影演员麦玲迷恋“神雕”,租阅六次,挑灯夜读以至消瘦。②读者胡君玉刚上中学,初看《明报》就是为追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十六年之约终于到了——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是跟着太阳不断地向下低沉。当太阳的一半被山头遮没时,他大叫一声,急奔上峰。身在高处,只见太阳的圆脸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宽,只要太阳不落山,三月初七这一日就算没过完。 可是虽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阳最终还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巅,四顾苍茫,但觉寒气侵体,暮色逼人而来…… 金庸说,写到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曾哭出声来。 陈凡批刘金庸的武侠小说,“思想内容大都是反正义、反爱国的”。他反唇相讥,说自己的小说“写得差,内容也很无聊,荒诞不经,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其中四篇就登在《新晚报》《香港商报》上。 1968年5月27日的社评《女主弄权,必斗将相》讲到吕后,武则天,“太阳底下无新事,许多事件似乎很现代化,其实其真正本质,和一二千年前的事并无多大分别”。 少年丧母,青年丧父,孤悬海外,远离故土母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金庸的心态,很难评估,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察觉,他笔下的主角几乎都是孤儿,这种孤儿情结已深入他生命的最深处,他下笔之时或许完全无意。 一句“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写不尽他心中的至痛与伤心。1961年,金庸写《倚天屠龙记》时,对于“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还没有切身的生命体验。1977年3月,他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离查传侠自杀不过短短五个月,伤口犹新,创痛宛在,所以语含至痛。中年丧子,那是真实人生最深的不幸。 2003年7月,金庸在央视《新闻夜话》中说,他的墓碑上将会写着: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武侠小说只是金庸生命的一部分,《明报》在他生命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如果没有香港,世上还有没有金庸?”回答是否定的,金庸乃是香港特定时代的产儿—— 如果没有香港,世上就没有金庸。如果没有香港,金庸就只有在上海度过四十年代的末日而进入五十年代的日子,当他写他的处女作、第一部新派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正好是内地大鸣大放,他这部书还未写完,就进入大反右了,他有可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吗?甚至他有可能写作这样的作品吗? 我觉得人生永远美满似乎都不太可能,就算最后圆满,茫然的感觉也在所难免,一切目的都达到了,还是很空虚的。 。 我没有采取仰视的视角(在我之前,几乎所有的相关传记都仰视传主),更不想讨传主的欢心,传主是否认可,是否喜欢,跟我无关。我只想抱持严谨的态度,最大限度地恪守客观、中立,以平实的语言,将传主真实的人生、心路历程和毕生的事业写出来,并在他的命运遭遇中,写出一个时代的起起落落、波诡云谲。 没有想到,半生坎坷,异常勤奋,写武侠小说,只是为了谋生和成就事业,一个新闻工作者,办《明报》,写社评,近七十岁退休,一手创办的《明报》短短两年内,二次易主,他做了八九个小时的心脏手术,有人说他聪明了一生,被气的。18岁的大儿子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自杀后,他开始信佛,但是老了依然放不下名利妻子儿女财产,挺真实的人,放不下。人如果想开了,是能够放下一切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战乱,国家局势动荡,人的命运都被改写了。读这本书之前,丝毫不知道他的传奇经历,随着故事递进,才逐渐了解。时势造英雄,因为战争,人民吃的苦不可想象,为了生存,为了安稳,活的特别勤奋,思想务实,也需要聪明,才能找到一条更好的生路。 武侠小说,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不像早期那么流行了,它的价值可能也有些变化了,但故事以及背景,还是应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一些言论或趣闻,才能还原本意,才能领略它的真实魅力。这本书的作者,写这本书比较客观,写了老年后的作为平平,享受,以及一些学术,职称,活动方面的反应平平的小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能够英明整个人生,瑕不掩瑜。 一个大人物传奇的一生。香港发展和回归的一个缩影

  • 大数据时代
    古月今尘
    推荐

    此书让吾初步了解金庸的人生经历,他的功过是非仍需要慢慢审视。对本书以及作者,亦如是。

  • 大数据时代
    阿非
    推荐

    武侠小说作家 香港亿万富翁 媒体明报总裁 剑桥文学博士 ——查良镛传奇一生! 武侠小说传天下, 明报时评论古今

  • 大数据时代
    方木🌸
    推荐

    为了完成选修作业来读本书,之前对金老先生只知他是武侠小说家,隐约记得以前看书看到过他创办了明报,其他的一无所知。虽然赏书归赏书,不一定非要知晓作者本人经历,但一本书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作者本人经历的影子。  幼年时,查良镛先生就受到家庭的影响。艺术的细胞滋生于艺术的熏陶。他父亲读书品茗、往来无白丁,母亲爱读红楼梦,常和妯娌之间以背书中诗词为乐,哥哥为他带大学里新时代小说,这些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条件对金庸先生性情的培养产生巨大影响,使他从小便酷爱读书,为他以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少年到嘉兴求学,途遇战乱,校长张印通带领全校师生一起跋山涉水逃出沦陷区,其中之艰难,实难想象。金老先生说“不过战争也给了我一些有益的磨炼。我此后一生从来不害怕吃苦。战时吃不饱饭,又生重病,几乎要死,这样的困苦都经历过了,以后还有什么更可怕的事呢?”他初三就编写辅导书大卖,高中时就发表文章,被师生赞扬。虽然因为发表文章讥讽当时学校制度,被两次退学,但写作热爱不减。他到衢州上学也遇到好的老师,给他了有益的帮助。他说:“在衢州中学的两年,是我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尽管当时读书条件很艰苦,但衢州中学的老师对我很好,学习氛围也很浓,我受益很多。”   金老先生一直梦想做个外交官,虽然有过一个机会能成为一名外交官,不过因为他的出身加之金老更追求自由、无拘无束只好作吧。世事总是难料,命运也总爱和人开玩笑。每一个人都难以预测未来,世间也许多一个优秀的外交官,但却少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侠客,伴随我们青春的,也会少了一抹光亮。   谈金庸,自然离不开武侠。很戏剧性的是,金老先生开始写武侠小说的原因竟是报社刊登梁羽生的连载武侠小说完结了,但梁忙得顾不上,报社拉金庸应急,写稿之责便落在了金庸身上。《书剑恩仇录》也是临时想的名字,内容都未规划好。“但当他开始落笔时,想到的是遥远而亲切的故乡,那里有海宁潮、母亲和从小熟悉的传说。“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这正是他落笔写《书剑恩仇录》时的心境。”   金老在《大公报》做编辑期间,曾涉足电影业,做过导演、编剧,作词家,不过金老自认在这方面不太成功,所以这段经历很少被提起,也鲜有人知。但这从侧面反应了金老的博学多才,涉猎颇多。   谈金庸,另一个离不开的是《明报》。金老创办明报初衷是因为盗版小说盛行,与其被别人刊印,还不如自写自印,还有原因是当时《大公报》为左派,与金老希望在报纸上言论自由和力图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同。“《明报》的‘明’字,取意于‘明理’‘明辨是非’‘明察秋毫’‘明镜高悬’‘清明在躬’‘光明正大’‘明人不做暗事’等意念。”明报最开始市场定位普通大众,《明报》能够生存下来,金庸武侠小说功不可没,最开始的一批读者就是为了读小说才买明报,金庸写武侠小说正是为了报纸销量,但写作过程中,他的文学天赋、历史文化素养、他熟悉的家乡又使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读物。金老创办《明报》中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这其中甚至和昔日好友在报纸上反目成仇、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当时金老的心情想必也是难过的。所幸经过这些斗争后,《明报》销量大增,也为更多人所知,之后《明报》便一帆风顺,扶摇直上,成为香港一流报纸。   讲一个人,关于他婚姻家庭自是不可缺,但金老的爱情似乎坎坷些。“与金庸很熟悉的女作家林燕妮说:他一共有过三位妻子,第一位结缡于微时,未有子女便分手。第二位朱梅,是与他共同打江山的女强人,美丽能干,他们生下两儿两女。也许英雄见惯亦寻常,婚姻中少了互相欣赏,再加上其他原因,终于分手了。最后一位妻子,与金老相差27岁,长得很清秀高雅,但亦相当害羞,很怕见报,跟孩子们相处倒是很融洽的。”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他不便多说,对金老我们就只赏其作,不评其情,不管怎样对于别人的生活,我们是无权评论。   金老的一生和他笔下的英雄人物比之恐更其精彩与复杂,毕竟人生的偶然性比小说多的多。如今先生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侠义传。就让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随历史浪涛前进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