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栩栩多多
    推荐

    本书说是回忆录却更像是夫子自道,黄公的个人经历,生计交往,思想路径,一一娓娓道来,有种阅尽人间冷暖,尝尽世间百味的豁达感,老之将至,其言也善,祈望中美的知识高层能消弥成见的拳拳之心赤诚可见,对中国的将来更是寄于厚望,将近四十年前就有如此思想当真是令人惊讶不已,当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黄公千古!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晓荷
    推荐

    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 讲述了他年轻求学,青年参战,中年谋生,老年出书的经历。 回忆录的尾声,比较详细的书写了他出版两本著作,尤其是《万历十五年》的总总波折。 纵观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总是在曲曲折折的向前发展。 命运的力量,大于努力吗? 历史总会重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吧!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娅🎃
    推荐

    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Racer
    推荐

    黄先生写作的线索跨越还是大一点,译者翻译过来确实读着很吃力的感觉,读一遍耗时确实挺长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陈琪
    推荐

    从《万历十五年》再到《黄河青山》,磕磕绊绊读完。从上海失败的恋爱开始切入,倒叙进入在国民党的军旅生涯,再到内战期间留学美国,成为历史学家,在历史学上和无数权威的交流,更多则是抗争,期间出书的坎坷,高龄被学校解雇...随着他跌宕的人生线,也一步步揭开了他波澜壮阔的大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 “我开始领悟,为何我必须在生命中见识如此多的奇人异事,面临如此多的暴力。我恰巧出生在中国政治的最低点,以及人心惶惶的最高点。我阅读的东西,听过的对话,在中国见证的事件,都只有在我迁居美国多年后才产生意义。由于离主体很远,又有够长的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终于可以轮到我说,我懂了。”——《黄河青山》 如果你看到了历史的长期合理性,那么当你经历了种种失败,年老时回望自己人生,才能平静地接受命运,体会其中的必然,然后静静地等待隧道的尽头开始展现一丝曙光,证明那些企图逆转命运的举动,并非无谓和徒劳,一切自有内在的因果。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邓闯
    推荐

    看的过程比较艰难,不,非常艰难。 另外,这本书对我最有感受的就是黄仁宇先生早期的军人生活,以及处在当时局限的军人身份下所看到理解的事物。 最后,还有黄仁宇先生这本书的最后一段章节,利用大历史观,对中国,美国,俄罗斯以及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分析评判,让我受益匪浅。 尽管他说的很多我还是不太了解,但我确信他的一句话,中国的未来前途光明,统一复兴是大势所趋!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思远~
    推荐

    以已有的史实去看待历史,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去道德化历史。诸如文中对国民党的预算的分析,真是醍醐灌顶,非常实际的学术研究切入口,而这往往被宏观抽象的概念所忽视与掩盖。 黄仁宇的回忆录,算不上一本感怀思故的畅读文本,准确说是对他大历史观的诠释和脚注,颇有些晦涩繁冗。故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个人磋磨不平的经历,长期累积的学术洞见,多国文化背景的躬身体验,赋予了作者深沉超脱的历史眼光,每每看到他对未来的一些颇具前瞻性的见地都忍不住击节称叹。 但这部作品,并不是一个志得意满的学者著就的,而是一个一生的大基调都充斥在种种挫败与孤绝的困守中的人写就的,正因为如此,他对未来的洞悉和预测,才让人感到所谓以史为镜,黄仁宇先生本人是再好不过的个体样本。 晚年的他,经由个人经历对家国历史的爬梳、追溯、审视、反思,不但没有暮年之气,反而葆有多年行伍生涯之人的真性情,极为犀利恳切,不矢为一个历史学家的一份至诚的自白书。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推荐

    先不管他的观点如何,首先他让我觉得诚实。他坦率说出所见所思所想,无论是大时代的大悲大喜,还是时代里个人命运的支离飘零都非常真实。他有很丰富的际遇,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他不做工程师而成为历史学家,对我们这样的读者而言是件幸运的事。世界上少了一个工程师,多了一个记录民族记忆的人。他的观点我也很赞同,他有他的视角,有本阶层的局限。但芸芸众生,谁人没有局限呢?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共产党,中国,美国的评述相当客观中肯。他对自己私人经历,比如被辞职有不忿有辩驳,很正常,是我们这样五谷杂粮七情六欲的人类应有的本能反应。有人说他作品作为历史学说,失于严谨。但如果真是那种一本正经精于琐碎考据的历史学著,我也很怀疑其的真实程度,也恐怕不会有一窥的欲望。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玖伍贰柒
    推荐

    历史学家的遭遇,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不可分割,从这个方面支持黄先生的观点。第二次读,比第一次感受更深,读完对那段历史和诸多曾经拜读过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多了解,如果你喜欢黄仁宇的历史作品,就应该好好看一看这本书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山下原树一缕烟
    推荐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却难被美国同行所认同,钦佩作者的坚持和韧性,又心疼他的艰辛。从戎,而研习历史,而成为历史学家,跨度不可谓不大。作者的大历史观,既源于中华文化,也得益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另一方面,亦可窥见学术界治学的严谨,受教了。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Xiaoying/Shining
    推荐

    看了一下评论,最多赞的那条是葛兆光发表在《读书》期刊上上的一篇书评节选,那条未标明出处的段落高度概括了黄仁宇在学术和思想上的矛盾局限和赤诚。 学术思想是个很大的话题,外行是不敢评论的。学术道路和个人经历是这本回忆录里让我觉得非常动容的部分。黄仁宇在20世纪上半叶里过着颠沛动荡的生活,下半叶在美国求学和举步维艰地开展学术生涯,一生充满了挫败,字里行间流露着愤懑委屈。他没有何炳棣的意气风发,没有史景迁的才华灵动,他像极了我们这些在异乡的普通人,但又远超普通人的智识和胸怀。自传里有深刻的自我剖析和令人心酸的辩解,更有对秉持价值的信念和对人类的希望。不管史学界如何评论他的地位和著作价值,作为知识分子黄仁宇一定也是人类群星闪耀的光芒之一。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李峰
    推荐

    这是一本黄仁宇的个人奋斗史,一个少年梦想成为拿破仑,青年在军队的温室里度过的有为青年,经历过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本可以按部就班过上衣食无忧的荣华富贵。却因为时运,被逼流浪异国他乡,重新谋求新的职业。好在其对国军失败的反思兼对中国富强的历史使命感,成为了历史教授,正因为在异国立足之难,才促使其能够写出万历十五年等一系列作品。其对历史事件亲身感受和其对民国颓废和西方富强反差的影响促成了大历史观的形成,丰富人生经历使他摆脱了狭隘的政治形态意识,能够站在一个高度俯瞰历史。 中国为何走到现在,正因为有那么多为中国富强而奋斗的人。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卞军伟
    推荐

    时值俄乌战争期间,读罢此书,甚是感触,10多年前读过黄先生另外一本畅销书《万历十五年》,已不记得其具体的历史观,只有书中部分人物还有印象,但独特的历史写法仍让我耳目一新。这本自传中了解到黄先生流离甚至困顿的一生,成长在南开大学的青年学生因为日军侵华投笔从戎,而后随远征军出征缅甸、印度,经历东北的解放战争,参与日本受降、驻日期间因为朱永明事件远走美国,开启了艰难的读书教书生涯,个人在大时代里的浮沉体现殆尽。书中关于远征军的记录、日军投降的描写、纽约州立大学解聘后与妻子相聚、出版《中国并不神秘》专著等场景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抛开黄先生个人的经历,书中也反复通过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人物群像,甚至穿插当时伊朗霍梅尼革命、印度甘地运动等历史事件,反复阐述自己的大历史观。核心思想便是需要从一个文化导向的社会转变到可以经济管理的国家,这在中国历史上古代不曾实现过,要达到这种转变,要求国家形成足够的中间阶层并且具备数字管理能力,前提是确立财产权,形成良好的商业文化,(不仅想起当前的共同富裕追求与数字经济布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道德及意识形态动员。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YAN
    推荐

    后面有些自说自话了。 每次遇到挫折,想想他的历史书的诞生,又多了些信心。纵使现在做的书和心中的书相差太多,但也要坚定信念。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陈江
    推荐

    青山遮不住,黄河东流去。好就好在它是一本从头到尾讲失败的书,不厌其烦。难怪黄先生特别交代必须在他死后才能出版。就回忆录而言,这大历史中的小历史,不可谓不壮阔。正如他所说,“我写回忆录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说明我的背景,为了特定的历史史观”。很显然他就没有打算顺着年代而写,从上海恋爱的失败起头,用技术辨证的方法串起头尾,竭力摆脱意识形态的色彩,自然而然终结在纽约的浴室。人的失败和历史的挫折一样,都只是阶段性的调试,只为最终抵达更为深远的那一点。此书更可读之处还在:费正清、李约瑟、唐徳刚、余英时等遥远的学界大佬距离变得如此之近,更何况还随赠了一大批国共两党要人的轶闻趣事,读起来简直美滋滋。 (补记:我读黄仁宇,这是第四本。之前读过《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和《大历史不会萎缩》。)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