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是什么?

结构是什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结构是什么?
    无赦
    推荐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聖賢之人,只要心中有愛,堅持向善。三星推薦。

  • 结构是什么?
    丁烨
    推荐

    《一个人的朝圣》 「英」蕾秋·乔伊斯 得一位书友的大力推荐,我决定让这本书插队了。 其实这本书已经在我的书单里存在很久了,老妈也在几年前就看过了。前几天专门找老妈聊了聊这本书,分享一下感受。她面带迷之微笑,说:“这是一本一群傻子看一个疯子发疯的故事。”然后就没有了。我愣了好久,居然不知道下一句该接些什么。她又说:“我们不是一代人,感受不可能相同。”对啊,我豁然开朗!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人生经历,阅历完全不同,对一本书的感受也可能天差地别。至少,在这句话里我发现了一个事实,老妈的人生一定不是充满无奈跟盲目的。她应该对伴侣(就是我老爸)没有失去温情,对生活没有感到麻木无趣,遗憾估计也不多。她这一辈子,事业、家庭都做到了出类拔萃,我想这个我是该致敬,该学习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她对我有所保留,不肯讲实话给我听。哈,也许她看到这句就会来抽我了…… 前些天看另外一本书《1984》,里面有很多情节跟文革时期很相似,当时我其实是很愤慨的,总感觉心中有一腔怒火不知道从哪找到出口。然后我就找老爸聊天,聊聊文革。我想他作为过来人,一定比我看得更全面,更理性。果然,老爸把文革发生的必然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都给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瞬间,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愤青了…… 记得小时候,我是多么的羡慕身边的小伙伴放学可以一起在外面玩,在外面疯跑。而我只能乖乖背着书包回家,做作业,自己玩。那个时候,老爸老妈的娱乐就是看书,然后还隔三差五扔一本让我打发时间。当时很不理解,很叛逆,很渴望外面广阔的天空。同时也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从三年级开始啃长篇小说。我记得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小说是曲波的《林海雪原》(著名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就选自这里),那个时候好着迷啊!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阅读之路。之后一口气啃完了二月河的“帝王系列”500万字。现在想想,我也真的是幸福,人生走过了这么多年,我没有彷徨,没有浮躁,到父母年近花甲我们还可以一起坐下来讨论一本书,分析一个人生,嗯,真好!这个时候,我想我应该得意一下,“投胎是门技术活”,显然,我的技术还不错😄😄! 废话一堆之后,我得讲讲这本书了,重要的事情先说三遍。 「以下可能有剧透,以下可能有剧透,以下可能有剧透。」 嗯,对,只是可能。 一个人,是不是失败,是不是一事无成,真的到哪个阶段都不好说,不管什么时候,希望都有可能在转角。不管你是十五岁,还是六十五岁。 人生,就像是行走在一条看得到终点但并不平坦的路上。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阶段,看过一种又一种风景,体会一种又一种煎熬,挨过一个又一个挣扎……到达终点。迎接我们的,不是收获的喜悦,而是更多的失落,更深的迷惘。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来时的路,忘记了同行的人,忘记了初心,倒下去的是一个自己,站起来的是另一个自己。然后,全新的人生真正开始…… 人之初,父母的存在之于每一个孩子,无疑是天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有可能也是这样的人。遇到不负责任的父母,我们该怎么办?放在心里,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卑、怯懦的人?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延续一个又一个悲剧?不应该这样的啊!我们可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可是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完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样,相爱的人会更爱,相亲的人会更亲。这样,也许就不需要哈罗德自虐式的朝圣了吧。一步步的成长,慢慢的修行,也是圆满的人生。 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哈罗德麻木了半生,终于在六十五岁这一年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疼痛并成长了。通过一段孤单的旅行,看见了自己的过往,看见了自己的人生,看见了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 爱情,从两个人相遇开始。曾经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第二阶段的憎恨很重要,活过这个阶段还能幸存,才进入第三阶段,是两颗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哈罗德和莫琳的爱情,徘徊在第二个阶段很久很久,久到他们以为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经历了那么多伤痛,人生中重大的变故,两个相爱的人渐行渐远。分开,踏上一个人的征程,让两颗分开的心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伴侣,让原来失落在生活中的小小美好又重新回到心里。然后,共同携手进入第三个阶段。 人这一辈子好像总是这样,守着一成不变,你的日子就会越过越枯燥,越过越无聊。到最后,你都不会明白为什么你变成这样,生活变成这样。适当的拉开一些距离,打乱习惯的节奏,生活展现给你的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读这一本书,让我对很多固有的想法产生了矛盾的感觉。当你身边有一个人有梦想,而且显得有些荒唐,我们到底是应该鼓励呢,还是理智的分析?我始终觉得这是个立场问题。主要看我们站在什么立场,如果是亲戚朋友,或者最亲近的人,考虑的更多的可能是理性的是非得失。如果是站在陌生人的立场,我想,报以微笑跟适当的鼓励就好。你能给予的最好的就是善意的支持。善意的支持,很多时候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身边的人,除了理智的分析,如果还能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多一些无条件的支持跟鼓励,也许就更完美了。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应该没有过疯狂。 作为一个热心的邻居,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立场呢?在明知道发生了事情的时候,是应该热心的了解帮助呢?还是保持沉默?有的时候,对方需要热心的帮助,但有的时候,对方可能恰恰需要的是不闻不问。怎样把握这个尺度,做一个温暖的人呢?我想,就像雷克斯那样,做一个真诚的、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的人吧。想你所想,有求必应。 在我们为了目标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孤独,挫折,让我们时常审视自己,看看初心还在不在,我在不在正确的路上。但是,审视的多了就容易患得患失,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中。哈罗德为此吃了很多苦头,身心俱疲,也在挣扎中一步步成就了自己。如何平衡,把握合适的尺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个人的朝圣,就是一个人,一段路,一种坚持。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为了帮助失去多年最真诚的朋友,不管路途多长,有多少人来了又走,但始终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爱人,认识亲人,认识生活的真谛。这一路走来,哈罗德坚持面对隐藏在自己最深处,最真实,最痛的自己。揭开伤口,一个个审视,一个个面对,最后愈合。同时,也直面自己心中最大的遗憾,然后了然,释然…… 所有不幸的起因,都是因为哈罗德成长在了不幸的家庭,从小缺失父母的爱,没有安全感。在最好的年纪没有学会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以至于成年之后不会跟人相处,不会爱自己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当一切已成定局,人生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破罐子破摔,继续放弃;或者寻找一个契机鼓起勇气,努力前行。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只要人还在,信念还在。 读这一本书,就是陪着哈罗德一起挣扎,一起坚持,一起审视,一起成长,一起救赎的过程。我第一次在一本书里面找到这么多共鸣。好像,那些来了又走的人就在我生活中,那个可怜的孩子曾经从我身边路过,那些夫妻之间的沟通偏差我都见到过,那些前行中的挣扎我也被折磨过……这一本书,是如此的现实又如此的美妙,每一个点都会像一粒种子,慢慢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也是这一本书,让我真正意义上明白了精读跟如何做高质量的笔记,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我自己的注解,这个过程非常美妙,收获非常多! 感谢Shark,非常感谢!让我陪伴了一个人的成长,让我照了一面镜子,审视了一次自己的人生…… 生活还要继续 脚步不断前行 风景就在眼前 也享受 也前行 最后,我想对着这个被卡了又卡,并不完美,并不全面的书评,跟自己说一句话:丁烨,你要专注,你要加油! 2017.2.8 14:00

  • 结构是什么?
    西小北
    推荐

    1个人,87天,627英里,只为一个信念:只要他在行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哈罗德年近七旬,人高马大,一辈子却弯着腰生活。6岁被父亲逐出家门,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让他极度自卑,他不善于处理家人、朋友、同事间的关系,面对生活的考题,他通通选择逃避。“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 直到一天清晨,一封来自远方的,带着淡淡清香的粉红色信笺打破了生活的平静。奎妮得了绝症,可能不久于人世。哈罗德决意步行去见奎尼,通过最朴素的方式,坚持走下去的信念,去挽救奎妮。 没有计划,没有装备,没有手机钱包,没有换洗衣服,仅仅一双帆布鞋就上路了。因为哈罗德知道,“一开始计划就要花上许多时间,而现在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如果先回家一趟,“那就永远不能出行”。 在路上,哈罗德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事,平淡的日子突然被点亮。他对一只小狗诉说心事,与陌生人互相给与与帮助,分享彼此间的故事和信念,同时也唤醒了他过去的回忆。一个人的朝圣路,却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那些想不明白的人生难题,在路上都迎刃而解。哈罗德逐渐走出阴影,重新审视自己,最终与命运握手言和。 毕淑敏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局限,但你要想办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 年轻时,我们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去看一看这世界的繁华,可长大后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年少时的梦? 我们每天穿梭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被现实的压力裹挟,为了不和社会脱节,不被同龄人淘汰,精进日上,适应成年世界的丛林法则,步步为营,最终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与此同时,这世界上也一直有人,在实现你的梦想。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久居城市的你,有多久没到远方走一走?等一场绚烂的日出,看沙鸥翔集,听天籁之声? 泰戈尔说:“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当你走出去,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倾听每个角落的故事,跨越山谷、追赶落日、寻觅海角。越走越远,你会发现:以前的自己只是被禁锢在小小的天地,城市之外,还有太多你未曾见过的风景,你未曾体验过的人生。 “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生命的质量,不在于你活了多久,在于你拥有多少怦然心动的瞬间,拥有多少直击心灵的感动。一辈子很短,走出去,走向远方,你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生命的漂亮,不在你用了多昂贵的化妆品,它藏在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中。 生命的光亮,不在于你站得多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照亮。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路上。

  • 结构是什么?
    墨如初见👣
    推荐

    一个退休的老人收到多年前好友的来信,一位患癌即将去世的挚友。本想寄封信给她,没想临时起意决定走路去看她,横跨国土,从西南走向东北,五六百英里。对于一个退休老人来说实属不易,起初有钱买吃住旅馆,后来在野外睡睡袋吃野果野菜喝泉水。历经千辛万苦,他完成了对奎尼的承诺。 于结果而言,路途中才是哈罗德重生的关键,从与人相处时浑身发抖到主动用自己的故事换取路上的吃喝。他开始正视自己反思自己,与此同时莫琳也在做同样的反省,回想过去二十年埋藏在心底的种种不快,但从无意间发现照片细节开始,发现之前误会太多,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严重,渐渐的也就坦荡了释然了。最后两人在海边的凳子上互相道出了心声,这次没有争吵反而让彼此的心更近了。 这就是爱的威力,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快乐了,所以才觉得那么好笑。

  • 结构是什么?
    逝夜
    推荐

    献给每一次对生活的胜利,对悲伤的疗愈,对爱的换回。 这是本书的腰封,也是最好的诠释。 *** 87天,627英里,横跨整个英格兰,他本以为人生就此谢幕,却凭着一个信念,只为挽救一位故人,迢迢千里,徒步而行,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他就是哈罗德·弗莱,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个在酿酒厂工作了45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始终未能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甚至在退休离开时都没有欢送会,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和他道别的“失败者”。他的人生如此平凡,甚至可以说是一片溃烂。 我是在此书中文版刚发布的时候,就购买了纸质版。但是我有个喜欢送朋友书的习惯,一方面觉得送别的东西都不如赠书意义深远,另一方面是觉得选择赠书的人少,朋友见书便会想起自己,睹物思人。当时朋友马上就要出国留学,恰巧身边又没有其他书可送,只得将未看完的此书赠送给了她,之后想起,想是她该与我一样再未曾翻开过这本书吧。多年后重读此书,倒是说不上体会到了如何复杂的情感,只是回想起曾经的一段往事,不免有些忧伤。 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也算不上新颖。我在看此书的介绍时,很快便联想到了一部影片《阿甘正传》。电影中的阿甘与哈罗德相似,他在爱人珍妮离开自己后,起初也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跑一跑,却没想到这一跑竟是跑了三年两个月十四天又十六个小时。在此期间,阿甘也成为了哈罗德那样的名人,也有许多追随者,更重要的是,两人行动的原因都是源于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我们也会闪过很多念头,但往往只会任其消逝,也许这就是平凡的秘诀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本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却又不得不提,因为这句话在无数家庭身上得到了印证。 哈罗德16岁前有着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在他还小的时候便离家出走了,小哈罗德在亲眼目睹母亲不告而别时,要将自己的指甲深深掐进手臂里才能使自己忍住不叫出声。他竭尽全力想要让唯一的亲人—父亲对自己感到满意。但哈罗德的父亲不喜欢奇怪的声音,于是他努力让自己吃东西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可是颓废冷漠父亲还是责怪他在“盯着自己看”。可能在父亲眼中,哈罗德存在于世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一种原罪。甚至在哈罗德的父亲罹患老年痴呆,完全不记得哈罗德是谁的时候,可只要看到哈罗德出现还是会浑身发抖。在哈罗德失去母爱之后,酗酒的父亲更是牢牢锁住了本应“施舍”给他的父爱。有些时候,我们本以为曾经的伤痛早已结痂,到最后却发现伤痕依稀可见,丑陋的它依然静默在那里,告诉你过去的从未曾过去,也永远不会过去。童年的不幸成为了哈罗德身为人父之后也挥之不去的梦魇,畸形的家庭没能教会他该怎样与亲人相处。他不是没有爱人的能力,也不是不想去爱,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父亲至死没有给哈罗德修复两人关系的机会,同样地,儿子也没有。 婚后的哈罗德努力想要担负起作为父亲的责任,想要对儿子投入自己的爱,但他缺少了表达爱的能力,只会用沉默和不作为躲过一个又一个日子。 戴维在年少时,游泳不慎险些遇难,自己非但没有尽快营救,相反却在岸边脱起衣服来了。当看到儿子考上了剑桥之后,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兴高采烈呀!他向与人分享,却遭到上司的嘲讽,他想鼓励儿子,却被戴维冷眼相对。最后,兴奋、喜悦、自豪都被他压抑在心中,他就这样错失了与儿子重归于好的机会。在戴维寻求他的帮助时,他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最终什么都没做;在戴维伤心痛苦时,他想要拥抱和安慰他,但最终也什么都没做。他寄希望于未来,想着也许儿子长大了就一切都好了,可是儿子长大后再也不需要他这个不尽职的父亲了,他不是个合格的父亲,至少在戴维眼里是这样的。曾经的他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爱,而他的儿子一样也未能得到他的爱。 一切的改变都要从二十年前哈罗德亲手埋下儿子的那一刻说起。他失去了戴维,失去了和莫琳之间的爱,失去了家庭的问题,同时也失去了自己。上司的出言不逊,他无力抵抗。夫妻关系的琴瑟不调,他又无力挽回。虽然他还能和妻子平静地生活在一起,但夫妻关系疏离的程度,已是日益严峻,无法挽回。两人自从失去儿子戴维之后,便可以同时待在一个房间里几个小时不说话,即使说话,也停留在最表面、最简单的语言,因为彼此之间隔着的是深不可测、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哈罗德的妻子之所以可以忍过这么多年,是因为她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独,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加孤单。 罗曼罗兰曾说:“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正如罗曼罗兰所言,有些人会选择平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稳定、安逸、规律的度过每一天,直至死亡的来临。可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平凡了一辈子的人,在步入迟暮之年后,便获得了打破束缚,勇敢尝试的勇气。仿佛到了这个年纪,可以豁然懂得自己所处天地的狭小,想要去探寻外面更为广袤的世界。于是便决定自己不要再像发条时钟那样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生活。他们聚会,旅游,开茶话会,联谊会,就像重又唤醒了逝去的青春那样。当一个人脱离了熟悉的生活规律后,整个世界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哈罗德的儿子戴维,无论是出生,还是遇难,亦或是考上剑桥,就业困难,都没有从他那里得到他的一个拥抱,一次安慰;哈罗德的同事奎妮,在他醉酒破坏酒厂后替他担下了所有的过错,他却懦弱地一声没吭。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打破现状,救赎自己的机会。从表面上看,支撑他朝圣信念的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奎妮,而实际上,却是他想要对自己过往生活中所犯错误赎罪。 机会总是会悄无声息地降临到来。一天早晨,哈罗德收到了一封信,是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写给他的。她来信说自己已经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世,故而辞别。他在震惊、哀恸的同时,写下了回信,可却总觉得信中的内容无法诉说自己的全部情感。在寄信的途中,他想起了奎妮,近而回想了自己走过的一生。不知不觉间,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终他决定一路向北,步行前往贝里克郡拯救病重的奎妮。他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一直走下去,奎妮就会康复,她也一定会等到自己的到来。 哈罗德对于朝圣的心态和意义并非是始终如一,毫无波澜的。就像我们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岔路口,犹犹豫豫做出选择后,却总是会设想另一条路通向哪里,路上又会有怎样的风景。哈罗德每一次思想的转变都可谓是翻越了一座高山。 在遇到玛蒂娜之前,他对此行充满了新鲜感和兴奋感,但却在反复思考成功的可能性时备受煎熬。漫长的路途对于一位每天走得最多的路线便是从家门到车库的耄耋老人而言无疑近乎天方夜谭,更何况他还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这段近乎不可能的征程。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家准备,因为当自己调转方向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自己再也无法成功了。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总是在犹豫,总是在做与不做之间举棋不定。我们在想出一个一个为之努力的理由同时,总是能想出10理由个安慰自己选择放弃。多少人看似有坚定的目标,却总是在过程中无数次怀疑自己出发的意义。可当哈罗德在第一次将信投进到邮筒之时,造化弄人般的感觉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阻碍他这么去做;当他抵达加油站的时候,命运又阴差阳错的叫哈罗德误解了服务员的意思。他开始幻想徒步拯救奎妮的神圣意义。可即便如此,他的身体还是开始渐渐无法承受艰难的路途带给自己的磨难,他怀疑前行的目的,开始考虑放弃的可能。于是他懂得了,我们总是会看轻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走路,“我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这么困难。”再比如如何爱一个人。一路上他不断向陌生人讲述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强调着徒步探望故友的原因,他想要在这些人身上找到坚持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否挨到终点。 在听取玛蒂娜的意见后,他才真正肯定了前行的意义,他把信用卡和钱包寄回了家,并把其他物品都赠送给了比他更需要的人们。此时的哈罗德轻装上阵,返璞归真,他要用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继续走完剩下的路程。他睡在捡来的睡袋里,吃野果、喝溪水,他帮助一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之后,随着名气的增大,哈罗德身边开始出现了追随者。开始他和小孩维尔夫相依为伴,试图在他身上弥补自己对儿子的遗憾。随后有更多的人加入了队伍,于是队伍开始分化,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这些慕名而来寻找自己人生意义的追随者,没有一个人真正在乎哈罗德,想去了解他此行的目的,考虑自己的加入会不会影响到他。他们中的多数人只是一时兴起,临时起意,完全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很快就离开了队伍。形形色色的加入者就这样左右着哈罗德的朝圣之路,终于在队伍关于行进速度和前行方向出现分歧的时候,哈罗德选择了独自离开,一人上路。远离纷扰、躲避功利。而那些追随者也成为了他生命中的过客,从此渐行渐远。用蒙太奇老哥的话说,便是“见识世界百态,方识人生常态”。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犹如是一趟单行列车,生命中不停有人上车、下车,你能认识的只是列车上极少的一些人,他们与你同行的时间或长或短,你们的交集或深或浅,可却没有一个人能陪你从初始站走到终点站。也许有些人陪你走过了至关重要的某段路,在他们下车时,你是痛的那么地撕心裂肺,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迷于过往,醉于幻想,久久不能平息,无论多么不舍,他们终究还是走了,永远地走了。 最后在临近疗养院只有16英里处,哈罗德最终坚持不下去了。他打电话给莫琳说自己想要回家,可能朝圣的终点近在咫尺,哈罗德却言放弃有些过于奇怪。可实际上,现实也是如此,那些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信心,那些咬紧牙关战胜磨难的勇气,就是会一瞬间的崩溃,尤其是当你开始怀疑终点意义的时候。此时,能帮助你重新站起来的只有你自己。所以莫琳并没有去接哈罗德回家,因为她知道,哈罗德的一生都是只差一步的一生,无论是对奎妮还是对戴维,亦或是我和哈罗德自己。如果在临近终点时放弃,他会懊悔一生的,她坚信哈罗德可以完成最后的考验。这一路上的风风雨雨,哈罗德不是用脚步完成朝圣的路途的,他用的是信念和回忆。 当哈罗德终于在疗养院见到奎妮时,她已是病入膏肓,无力回天。虽然奎妮嘴不能言,甚至很难行动,当她看到旧友哈罗德的到来时,也忆起了两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她不愿让哈罗德见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她也未曾想到哈罗德能来看她,可如今哈罗德站在自己面前,带来了准备已久的礼物,这是多么大的惊喜呀,我想奎妮在心中一定会是欣慰的笑了。多么好的女孩啊,最终却变成了这个模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算哈罗德再走600英里,甚至6000英里依然改变不了结局。对于命运,我们能做得真的很少很少,所以我觉得对于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我们都要尽力做到无悔,奎妮毕竟还给了哈罗德弥补的机会,而人生往往并不会这么对待我们。 感谢那一段时光吧,让我曾在你的生命中停留片刻,恰巧,你也在我的世界里短暂停泊。只可惜,眨眼又到了别离的时刻。人生海海,皆为过客。只不过,我心却无怨无悔,谁叫生活也曾待我万般灿烂,犹如漫天的烟火。 而哈罗德的妻子莫琳也在他离开家之后,开始回忆起与丈夫的那些美好瞬间,尝试面对自己一直逃避,不愿承认的事实。她开始尝试理解哈罗德那无法选择的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她开始明白原来哈罗德是抱过戴维并如此疼爱过他;她开始想起自己与哈罗德那无比美妙的相遇;最重要的是,她开始懂得为什么哈罗德会选择步行去见奎妮。“她爱过,也失去过,这样应该就够了。她触碰过生命的实质,也曾经游戏人生,终于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门,把一切放下。”一段婚姻里,两个人往往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争得面红耳赤,却忽略掉这些芝麻小事之中蕴藏着的彼此之间最为真切的情谊。生活的细节不会说谎,如果你对婚姻感到不满,甚至觉得无路可走,不妨试着去发现你和他/她之间潜藏在细节深处的温存。莫琳正是在等待哈罗德回家的过程中,对痛苦的过往逐一进行了审视和思考。她在点点滴滴的琐事里发现了自己对哈罗德的误解,她开始重新思考这段破损的千疮百孔的婚姻,最终重新领悟了爱情的真谛。 如果问我,哈罗德历经磨难,最终却仍未挽回奎妮的生命,实现最终的目的,那么他的朝圣之旅是否还有的意义的话。我会说书中便已经给出了答案“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做一件毫无逻辑可言的事。人们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时你可能就会想起我,然后坚持下去。”世事无常,难免无奈,苦涩和伤痛的人生总是会给予我们对未来的期待,赐予我们改变一切的能力,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我们依然可以尝试走出自己既定的生活,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虽然哈罗德未能改变不可挽回的命运,却依然不虚此行,至少他弥补了迟到几十年未能讲出一句“谢谢”的遗憾,也让自己重新发现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明显看到所谓的名人效应。最开始时,孤身上路的哈罗德被遇到的陌生人嘲笑,人们不理解他步行的原因,只是觉得他的行为可笑。随后他因为乐于助人被新闻报道,摇身一跃成为名人后,就有众多在事业、爱情或生活中遭遇挫败的追随者加入到朝圣的队伍之中,人们不再嘲笑哈罗德,而是将他视作偶像、英雄。最后,随着人们关注热情的冷却,哈罗德又变成了那个默默无闻的朝圣者,遭人嫌弃,受人冷落。这世界,既有虚伪可耻的演员受尽世人追捧,又有砥砺前行的勇士惨遭冷眼相待,如此想来,还真是热闹啊。 我很喜欢一位书友写的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有过去,我们都有遗憾,我们都曾犯过不可挽回的错误,我们都伤害过最亲爱的人。我们也曾有过被压抑的童年,也曾有过被强者伤害的痛苦,我们的伤痛隐藏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下面,也许那些曾经的伤痛和遗憾正在被我们自己以其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家人、朋友,对他们造成内心的伤痛,而我们却不自知,或者自知而难以改变。”这便是哈罗德,亦是我们。可如果一位年逾六旬,童年不幸,家庭不睦,自认将平凡度过一生的老人都能鼓足勇气冲破桎梏自己的枷琐,重拾对家庭的热爱与未来的希望,用爱救赎迷失的自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甘堕落,轻言放弃,责怪一切为时晚矣呢?送给大家书中的一句话,以此共勉,“我们都有过去,都有遗憾,希望有些事情当时做了或者没做。祝你好运。” ***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与一个麻衣如霜,香腮如雪的人陪我从天光乍破,走到暮雪白头,而不止是走到贝里克郡。 那个尽显疲态,身材高大却又佝偻着背的老人仿佛听到海岸边映照在夕阳余晖下面颊绯红的妻子轻声地回应了一句,这次他确信自己听到的不是那句“我不这么认为。”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愿最后,我们都能成为本该成为的那个人,不留遗憾。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