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36条军规

创业36条军规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创业36条军规
    文茵🎤
    推荐

    诗词是叶先生那段清苦日子中最宝贵的财富。足够强大的内心,足够丰盈的心态,才能让她在经历黑暗之后,仍充满阳光。心有雷霆,面若镜湖。这是生命的厚度。应了书名: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 创业36条军规
    千里之外
    推荐

    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今人尚有感情,那中国古典诗词就一定不寂寞。所谓生生不息,就是这个意思了。如此说来,还有什么能比中国古典诗词更永恒呢?

  • 创业36条军规
    冷月公子
    推荐

    常怀诗心人不老,兴发感动心不枯。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 创业36条军规
    安然
    推荐

    我喜欢这个书名——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还没开始读本书,但我就是想给五星好评!这个书名太得我心了,因为我很喜欢古诗词![玫瑰][玫瑰][玫瑰]          

  • 创业36条军规
    小狐Violet
    推荐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翻开本书是因为书名,想知道怎样的美人因诗书而长新于岁月。很惭愧读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过叶先生大名,想来本不是诗词之国的人,故不识大师之名也是情有可原的。读完全书,对叶先生甚是佩服。书名是对她一生极贴切的描述,也只有像她这样热爱诗词,跟诗词谈了一辈子恋爱的人,岁月流逝才掩不去她身上的熠熠光辉。 纵观叶先生的一生是苦难多于欢乐的,少年丧母,青年入狱,出狱后寄人篱下,颠沛流离,唯一的婚姻又遇人不淑常遭家暴,好不容易从事业家庭两相顾的艰难中熬过来,又突然痛失爱女……这得多么坚强的人才可以活下来,而且活得如此豁达大度,优雅大方,同时还名动四方呢?想来她可以如此隐忍而坚毅地承受所有加诸其身的磨难,是因有了诗词赋予的力量陪伴和支撑着她一路披巾斩棘吧。能找到一生挚爱的精神寄托,其实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也幸好叶先生有诗词,从小开始浸泡喜爱从不远离的词句,源源不断地给她温暖与力量,滋养她那智慧和通达的心灵。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叶嘉莹先生不凡的一生,也通过对叶先生诗词研究和对诗词的贡献,告诉我们诗词的美好所在:"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夏天,划着小船,从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天高云淡,凉风乍起,树叶飘黄,领悟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原来是这样;冬天,西风凛冽,鹅毛大雪漫天飘过,晓得了“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是怎么一幅景象。相思的时候,念出“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约会的时候,想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忧愁的时候,念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高兴的时候,吟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无论是四时自然之美,还是相思离别之美,都美得如痴如醉。 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她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那么,给自己一段时间去读读诗词吧,也许现在还不太理解诗歌意思,但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某一句古诗才能形容。那时候,未来的你,又明白了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又宽容了未来的你。 我们总会知道什么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们必定会懂得什么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到了那一天,我们就会发现,之前不懂得那些诗,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命体验和丰厚的情感波动。原来生命的魅力就在于未知。而“自我”又何尝不是? 总有一天,我们会用“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来替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来感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随着诗句一起成长。 那么,就让我从今天开始读读诗词,去感受诗词里的种种美好,与世界温柔以待吧~ →小狐2020读书|20200308,14/100

  • 创业36条军规
    李英飞
    推荐

    拜读玩这本书,心中有隐隐的痛,析说不清。曾经从师得来赖以为得分唯尚的诗词,经叶先生解读,居然非常不准确。另:楼下七旬叔叔,没读过书。某日闲暇小叙,曾解读过论语数句,与小时得到的居然天壤之别。真是三观尽毁。能得正解实属三生有幸,可是,有种忧虑…后辈该怎得?

  • 创业36条军规
    YiyaChen卫
    推荐

    作者文字美,介绍诗词美,叶先生欣赏诗词之感悟更美。 应该是建立在研究王国维诗学理论基础上,叶嘉莹在她诗词欣赏理论中,说“意境是情与景、隐与显、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诗词美的实质是意境美。欣赏诗词,就是要走进作品中的世界,身临其境般感受作品的意境,并且为之所感动,所沉醉,从而丰富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只是,现代人要如何走入古典作品中的世界?这是否非同寻常呀。这仅仅是一个诠释学的要求,还是对于诗歌欣赏者思维语境需要有身临其境的要求?现代父母想要给儿女们有一丁点像“忆苦思甜”的教育,都没人愿意听。所以,这大概目前是推广古典诗的另外一个纠结。不过,新一代如果知道叶先生刚刚捐赠1711万元给南开大学,估计会有人改变对于学诗的看法。呵呵,只是特别是大多数现代人,甚至每天还常常被小手机拖累,一般都常常是忙不过来,一心往“前”看,.....。 因此,作者上见解,肯定十分超甜,超脱。还有,作者还坚持,“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照样会读懂李商隐的惆怅,会欢喜于杜甫的小欢喜?因为无论怎样的人事流转,诗歌里边的情谊与感动是永恒的”。 这种感动,就正是所谓诗歌的永恒之美。 只是,仅她拥有或者懂诗歌永恒之美?还是一般人,不太可能像她那样如此接诗气?因为她认为,诗是永恒的,而爱诗的人,那一颗诗心,也与日月同在。 话说写诗,“根据叶先生的要求,普通人写诗最好遵循三点。第一,一定要掌握最基本的格律知识、对仗知识、一般的律诗的规律。第二,一定要有真正的兴发感动。第三,是最好用优秀的语言来表达。要掌握这些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多读古诗和关于古诗的书籍”。 这不能不赞,赞👍! 她从一个诗例分析中认为,“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凄凉与旷世孤独之美,都在诗词里了。这种美,是凄美,骨感之美,又是极尽真实之美”。显然,这像是欣赏古诗人之特别“三观”中,价值观之反射之光?试问,现代俗人真需要如此欣赏这种美吗?例如,难道不是认为,例如,像古人林妹妹葬花时那样的审美观太作? 简言之,书中,作者解释叶先生不寻常,苦难人生之经历,像反而造就了叶先生诗歌造诣。可是今天现代人,有谁又真想,重复如此人生经历?没有她那样人生经历,是否就无可能造就像她那样的诗性与学问?纠结否?呵呵!很难不问。 当然,作者认为“《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六个方法:兴、(通“导”)、讽、诵、言、语。这一方法至今仍然是我们认真读诗的正确方法。 “兴”即兴发感动,即我们读诗词时要体会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兴”可以随便联想。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道”。成年人可能缺少这样的老师,这就要靠自己多努力了,免得被误导。”......。 但是,现在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写古典诗歌了,网上现在已经有一批相应写诗歌软件了。那么在诗歌入门上,是否也可以有相应与时俱进?还是思想经典依旧像诗? 本书中最为精彩内容,可能还是作者解释为什么现代人,依然必须会欣赏古典诗词,及如何辨别什么是好诗或者烂诗。教人会诵读,引领人从诗篇得到感发,要感受到古诗词与自己生命之间的联系,这是叶先生教诗育人精华。作者在宣传叶先生的相应观点上,显然已经非常努力。不管现代人是否还有其它想法。 用书卡读本书后,立刻收藏,供反复研究品读。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叶嘉莹就在南开大学的课堂上呼吁:“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之感到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赞同吗?想过或者曾问过:为什么只考虑古人,而不是现代人?或者现代诗呢?只是古诗懂得曲径通幽?......地球一个村,古木逢春又一村?此村非彼村?

  • 创业36条军规
    流水
    推荐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给我们很好的阐述! ◆  一直是学霸,也拥有最美年华 顾先生所讲的关于诗歌的精微妙理是:既有能入的身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 > 顾先生对诗歌有很敏锐的感受、很深刻的理解,他能透过文字表面讲出一个境界来。一般的老师只是根据字面意思讲明白就行了。可顾先生不是这样,他给学生的不是只让你字面意思懂了、你能把诗歌翻译成散文了、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了。 ◆  命运多舛,但她完成了凤凰涅槃 只要你自己不绝望,不放弃,人生便没有走不出的沙漠。 上帝只会考验我们,从来不会置任何人于死地。即使是在一片荒芜之中,他也会安放几双温情的眼睛。 叶嘉莹一生波折磨难不断,但贵人幸事也不少。贵人相助最为集中的几年,是从1954年秋天到1969年这段时间,是叶嘉莹在台湾大学任教的十五年。这十五年,也是叶嘉莹先前的坚韧得到补偿的十五年。他乡遇故知。她有幸结交到中国近代史上最光芒万丈的文化精英,比如许世瑛、戴君仁、台静农、郑骞等。叶嘉莹和他们有各种渊源,既是师长,又是同事,还是挚友。在传统文化领域,他们之间进行了深层次的精神交往和诗词方面的唱和。 ◆  乘诗归来,仍是少年 叶嘉莹牢记顾随先生曾跟她提到的话,“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因此也一直牢记“书生报国”的愿望。 岁月如梭很容易过去,但既然叶先生坚定“莲心不死”,有一个“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痴梦”,我们相信,千年以后,她种下的莲子必能开出莲花。 ◆ 诗词相和,如朗月照人 叶嘉莹一语中的,她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面的思想、意念、感情的活动,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诗。 爱上题目,惊叹她的一生,之后称呼“先生”,确实是我们现代女性学习的榜样!

  • 创业36条军规
    Huang Hui
    推荐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融人自己的理想意志存写的:

  • 创业36条军规
    S ailing'
    推荐

    令人感动的是叶嘉莹和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沉的爱。 教孩子从小读诵古典诗词吧,只要生命有感情,它就会生生不息!

  • 创业36条军规
    青见
    推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 创业36条军规
    枯叶蝶
    推荐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2019年9月,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这满目的荣誉和成就,象征着的是叶嘉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成长,然而这成长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荆棘满丛,充满痛苦的,每次生活刚开始出现一点阳光,立马又是一阵狂风暴雨,把所有的希望都一扫而空。 1924年, 叶嘉莹出生在一格充满诗书气息的大家庭里,给一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尤其是她的伯父,伯父因为痛失了女儿,叶嘉莹的到来给他带了新的生活气息,所以从小就把叶嘉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叶家是叶赫那拉的后代,和纳兰性德、席慕蓉同宗,或许从根源上就和诗书有着难以割断的渊源,叶家不仅是名门,还是旧学底子深厚的诗书世家。 从叶嘉莹的外曾祖母开始,个个都是诗词爱好者,外曾祖母的晚年还以自己的“仲山”名号自刻了一本诗集,集名《仲山氏吟草》,知书达理的父亲母亲,吟诵成性的伯父,还有善良质朴的姨母,连伯母都拿着《唐诗三百首》用心教她。在这些人的环绕中快乐成长的叶嘉莹,一出生,就被诗情浸染不停。 在众多优秀的人的精心培养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庭院里成长,叶嘉莹的童年可谓是过得充实又美满,因为从小家里人就培养了她的阅读习惯,所以叶嘉莹对诗书的爱从小就被建立起来了,家人都喜欢诗歌,叶嘉莹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下成长,渐渐地,诗发出来的光也照进了叶嘉莹的心。 因为年幼,对很多人和事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叶嘉莹的诗是从她家的大庭院中的景物中得来的,她家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子的匾额,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由此可见,叶家是一个家底深厚的大户人家,既是大户人家,又是书香世家,庭院里的美自然能够充斥叶嘉莹的整个童年了。 等到叶嘉莹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进入了正式教育时,她已经是一个满腹诗书的大才女了,在中学的学校了也是人群中的焦点,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属于学霸级人物,高中结束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铺仁大学国文系,从此一生便和国文成为了一体。 1941年秋天,叶嘉莹怀着梦想进入了她的象牙塔,在辅仁大学,是叶嘉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人生总是在喜从天降时祸也不请自来,1941年9月,十七岁的叶嘉莹正沉浸在大学开学季的欢喜里,同时,也迎来了她人生当中第一个厄运——母亲的去世。 母亲的去世给叶嘉莹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17岁的她,也就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已经对万事万物都有了深深的情感,她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所以母亲的离去对她来说,无疑上天给了她一颗甜枣,又打了她狠狠地一巴掌,同时也断了她一条路。为了祭奠母亲,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这段痛苦的日子是诗陪她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此后,叶嘉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北京家中她是长姐,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她一下子长大了,懂得了责任是什么,彼时沦陷区物质条件艰苦,度日很是艰难,但幸运的是,她情感并不孤寂,她还拥有贤惠慈祥的伯母,母亲去世后,伯母就担当起为两家人做饭的责任,每当叶嘉莹要帮忙时,伯母总推开她让她去专心读书。 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后,叶嘉莹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因为才华卓然,容貌清丽,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的名角儿,也就是在这期间,她遇见了人生的伯乐顾随老师,1942年秋季,叶嘉莹正值大二,在唐宋诗课程上,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恩师顾随,顾随既是她的文学教父,又是她的人生导师。 两人成为师生关系后,因为共同的爱好,对诗书的追求,使得两个人成为了高山流水之情,顾随的授课方式飘逸自然,从不刻板,因为对诗词有着很深得研究,所以很多东西信手拈来,叶嘉莹成为了顾随的小迷妹,顾随也非常欣赏这个极具天赋的姑娘,所以经常一起讨论诗词,一起做文学研究,这段日子是叶嘉莹最充实最快乐的日子。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平)三十年来我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关于婚姻,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但是对于叶嘉莹来说,只是不愿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尽管她不愿提起,然而这段婚姻还是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叶嘉莹在上海和赵钟孙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婚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爱情,两人的结合不过是叶嘉莹一时错误的选择,这一错,便错了一生。 婚后两人没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儿后,初为人母的快乐还未来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问题入了狱,刚刚安下的家也被抄了个干净,叶嘉莹后来也连母带子的被抓入狱,后来她找到警察局长写了自白书出来,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居无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过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生活她到处去找工作,同时去很多所学校任教,夜以继日的像个机器一样工作,勉强能够养活女儿和自己,丈夫出狱后,叶嘉莹还未来得及欢喜,另一个阴影立马笼罩上来,丈夫性情大变样,心理扭曲,对叶嘉莹多次实施家暴,在千难万险中都坚强的走过来的叶嘉莹,看见自己遍体鳞伤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她多次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却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随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对诗词的研究愈加深刻,叶嘉莹的教学事业也逐步上升,由中学转到台湾大学任教,后来作为交换教师去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国诗词爱好者的喜欢。 1966年,叶嘉莹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国把父亲接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不料遭到阻击,无法返回美国,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儿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时间,叶嘉莹一个人承受了很多压力,几乎要把她压垮。 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是三个像大山一样的关卡,压的她无法喘息。 首先是语言关,加拿大的UBC大学要求叶嘉莹用英文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虽然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接触了英语,但是要用它来授课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生计,她只得答应下来; 第二个是生计,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举,两个女儿要从美国接来加拿大,父亲也要接来加拿大,丈夫也要来加拿大,于是叶嘉莹独自一人到处找合适的房子,添家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繁杂的工作在对于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弱女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家庭关系,错的人永远不能指望他会改变,尽管叶嘉莹无数次的容忍,宽容,沉默,丈夫既无用又大男子主义的恶劣性情丝毫都不知收敛,家内家外什么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和存在感怎么捍卫?那就家暴好了,通过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这让叶嘉莹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闷都写进了诗里: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 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 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 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 独木危倾强自支,多么无助,多么无力又多么无可奈何呀! 因为在授课方式和学术成就得到了UBC大学的肯定,不到半年时间,叶嘉莹就被授予了终生聘约,本以为一生的苦难已经结束,不料人生最大的痛苦还在后面, 1971年,父亲因病去世,叶嘉莹悲痛万分,从此叶嘉莹的人生就没有了来处,写下一首挽诗《父殁》后,开启了自己的欧洲之行。 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 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 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长,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儿又出事了。在送母亲去机场参加亚洲学会回来的路上,夫妇俩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 女儿的骤然离去,让叶嘉莹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她知道: 人与人的理解谈何容易,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那切肤之痛旁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劝慰的话都是那么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她宁愿自己忍! 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诗,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际,又是诗歌给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许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灾难也是有限的,叶嘉莹之后的人生倒是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有什么也只是一阵小风罢了。 1990年,叶嘉莹从UBC大学光荣地退休了。得知叶嘉莹退休后,国内不少大学,包括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先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叶嘉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在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决定建立一个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叶嘉莹担任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开始雷厉风行的去海外筹款,还把自己在美国领到的九十多万人民币退休金捐赠出来,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领到奖学金的同学,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一点微薄的金钱,而是透过“驼庵”的名称,了解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南开大学也对这个一生漂泊,半世艰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报,为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校园里修建了一座以她的号为名的四合院式的书院——迦陵学舍,以此作为叶嘉莹的归宿,庭院种满了莲花,莲心不死,先生永在!

  • 创业36条军规
    若飞
    推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恒心是走下去的必由之路。 说个诗教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丙申年夏天,西子湖畔,某茶书房内。     父子俩倚窗而坐,偌大的行李箱暗示着开学季的送别。     父亲叮嘱儿子:虽然不是中文系,也要好好读诗书。     儿子不解,反问:为什么?     父亲把目光望向湖面,又收回来,深深地看着儿子:这么跟你说吧。你若读了诗书,他日,遇见心仪的女生可以说,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想她的时候可以说,一树桃花飞茜雪,红豆相思暗结。     离别的时候可以说,桃李佳人欲相思,摘叶牵花共相笑。     她也会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而你若不懂诗书,他日,遇见心仪的女生,只会说,加个微信吧。     想她的时候只会说,给你发个红包吧。     她也只会说,给我发个红包吧。

  • 创业36条军规
    灵山秀水
    推荐

    淡极始知花更艳,花到无艳始称绝。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命途多舛, 她却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活到老,学到老。

  • 创业36条军规
    夏爻
    推荐

    分两个夜晚读完了这本书,叶嘉莹先生与诗歌缠绵悱恻的不解情缘,在致力于诗教上所下的苦工,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只是由衷敬佩。听叶老师讲课时,只觉她是一个慈善温柔的老人,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脖子上又还挂了一副,一条长披肩,安然地站在三尺堂前,儒雅端庄,岁月静好。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可谓传奇,用她晚年的一首词“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华,卅年回首几沧桑。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          九十几岁高龄依旧在讲台上挥洒诗歌的热情,对于古典诗词的痴迷研究已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她注重教授诗词的诵读格律,注重引导诗词意境的理解感悟。         叶嘉莹先生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一套自我修养的思想体系——“弱德”,读到这里,我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认同感。弱德”不是消极被动的羸弱。“‘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这里面有五个字非常重要,就是“完成你自己”。也就是说,在弱势中,也能自我成全,贫瘠的土壤中,照样能开出灿烂的花朵。“弱德”是一种谦卑、自寻。诚以为这是叶先生为我们女生所总结出来的光辉之诫。在一切风雨过后依旧能岿然不动,达到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在困境中不改初心,沉着负重前行的勇气;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极致的耐心与责任;这些都是她的光辉。          最后,用叶老师的生命价值观做个结尾,“人生各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追求的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我要把我对于诗歌的生命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