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遍阅读,是因为读了《尤利西斯》后佩服乔伊斯的写作能力而重读的。作者23岁前写的短篇,已经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或者说是顾自我表达而不取悦读者。但情节描写和内心描写都已经非常到位了。其中《痛苦的事件》让人痛到无法呼吸,《死者》让两个世界在你内心连结。
初闻尚觉此书好,收入囊中细品忙。 谁知并非如意物,琐碎繁复耐心荒。 方知余爱独国文,他邦译述慎赏光。 更当兼思众人评,轻启缓阅浸佳章。
它纷纷飘落,厚厚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描写一座城市的面貌,詹姆斯乔伊斯做了很多大胆的设计和突破,阅读体验很新奇;同时,《都柏林人》的写作风格与乔伊斯的其他名篇明显不太一致。 先说其设计: 首先作者不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除开前两篇);第一人称能增强其可信度,但作者采用上帝视角,微妙地制造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疏离感。 其次,整篇是由15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的,甚至不能说串联——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甚至连时间这条线都不明显。 每篇故事的中心都是开放式的,很多关于城市的问题与道德观念(比如民族主义和国际化、对爱尔兰的情怀、宗教的种种)都镶嵌在角色的对话之中,并没有直接流露;故事有明线和暗线,主角的自我意识和周遭环境对人的压迫相互交织。 写作风格: 语言描写依旧是一流水准,乔伊斯的描写已经不仅仅是细致入微,更是像直接拍摄电影——或者,更像是让读者参与拍戏一样直接触碰到肌肤——真实感与裸露的真实带来的轻微的不适应,总是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 意识流写法在这本书里体现得不明显,每一篇故事大都都是现实主义的。 纵向比较每一篇故事里的主角,我发现主人公总是受到环境上的羁绊。无论是想女人想到疯的流浪汉,还是生怕女儿嫁不出去的杀猪人,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与现实的交错中将自己不断打磨、最终融入到了现实的洪流里。但在最后一篇,读者能明显地感受到主角的肉体与灵魂之间的互动与撕扯。
书里的隐喻因为不深入了解爱尔兰或者都柏林的历史而无法解读,每一篇都适合拉出来做一番精读。Anyway,也算是看过乔伊斯的书了~
六分。 在那之前,照旧去对爱尔兰历史做一个简短的描述。毗邻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注定这个国家的历史是动荡分裂的。爱尔兰1169年即遭到英国的入侵,1916年爆发反英的复活节起义,1937年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本书出版于1914年,正逢起义的前夕。所以,你不难看到贯穿整本书的爱尔兰人对民族认同感的追求,也不难看到某些篇章以隐晦一些的角度描述了当时风云际会的政治环境(《委员办公室里的长青节》)。 再除去一些偶尔对宗教思想的探寻(《圣恩》,《姐妹们》),绝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反映彼时爱尔兰人的生活面目与精神状态(我觉得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对酒精过度依赖的男人,想方设法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嫁出去之后又在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暗无天日地生活的妇女,以及追忆曾经美好时间的老人。他们生活在都柏林的一幢幢屋檐下,却又像是雨中浮萍一样贫瘠,苦闷与麻木。 但是,整本书在我看来是平庸的,比如最后那篇《死者》里,花了过多的篇幅描写舞会上的人们,而那位死者在最后几页才姗姗来迟了。可能这不失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这对我来说实在难以欣赏。而且,尽管乔伊斯徐徐地展开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他们生活中的矛盾点过于平缓,以至于在看整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平淡无奇。当然,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但是在冗长的铺垫下推出淡然的结尾,却有些不知所云的嫌疑。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作为读《尤利西斯》的先导篇,《都柏林人》的整体结构相对简单,十五个小故事分别讲述了都柏林人的生活,从公务员到小贵族,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的人都能被他们所映射,这也是乔伊斯创作的一大特点: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描述。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后曾说,如果有一天都柏林被烧毁,那么一本《尤利西斯》就可以把它重建。这句话在本书中同样适用,不论是柯南先生游荡的小酒馆还是三一学院,都是对都柏林完整的描述。 十五个故事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发人深省,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都有乔伊斯的感情色彩,比如《母亲》中的:“如果她是一个男人,就不会被这样对待。”虽然全文并不是对于平等的描述,但这样一个细节还是充分表现出了当时的都柏林对于男女性地位的态度。另外,全文中大量出现关于宗教的问题,神父、新教、教义……这也是都柏林在面对宗教转型的一个写照,传统的宗教信仰被新教不断冲击,教众对于信仰也就趋于平淡。全文对政治的涉猎相对较少,大部分还是对于生活的描述,一些小人物的窘迫和不快…… 作为乔伊斯最著名的小说集,给五分,虽然我觉得我并没有资格给他评分,算是我本人主观的一些感受吧。
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 今天也爱乔伊斯(摸着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哭了
所有人都看出了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人的无聊、狭隘、卑微,但我却觉得他们是如此的真实而高贵。一切真实都是高贵的,唯有虚假低贱。
《都柏林人》詹姆斯·乔伊斯20200904 (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是爱尔兰作家,现代主义文学大师,1882年2月2日生于都柏林郊区拉斯加尔,1941年1月13日在瑞士苏黎世逝世。作者说“我的意图是一章写我国的道德历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因为这个城市处于麻木状态的核心。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把它呈现给无动于衷的公众:童年,青年,成年,以及公共生活。故事按照这个顺序安排。大部分都采取审慎的平民词语的风格…”在《都柏林人》的大部分小说里,乔伊斯都使读者通过他的目光来观察事件而不作任何评论。因此读者在这些故事里总感到一种疏离感,如同雾里看花。不同人读每个小故事会有不同感受,留有开放独立空间。其实模糊了时间地点,很多故事也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最后《死者》末尾特别有哲理,是点睛之笔,仿佛宏观微观、地球宇宙之间的强烈对比,生动的画面感,用来收束全书再合适不过了!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小说的结构很巧妙,《都柏林人》,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都不足以表达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作者以一个广阔的空间——都柏林为主干,展开故事的叙述,但是各个故事间又不存在人物和事件上的关联,而是认真刻画了作者观察到的都柏林,整本书的联系就像是一个摄像机在都柏林的上空任意选景,故事一直在每个家庭中进行着,我们看到的恰好是作者让我们看到的那一幕。镜头移走,故事也仍在继续着,只是我们受制于作者看不到了。这些故事虽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但是投射的内容却是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每个人又会将自己的目光久久的凝视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故事。 这些故事的跨度比较大,包括童年时期初见死亡的困惑;少年时对无聊的排解;青春期少年对于爱情的初识和懵懂;少女关于原生家庭和爱情的选择;富二代对纸醉金迷生活的沉迷;流浪汉的风流韵事;公寓老板娘设计谋择婿;已婚男人羡慕自己发达的单身朋友;窝囊男人的家庭暴力;老保姆的幸福一幕;出轨女人为爱卧轨自杀;地下组织的会议一幕;母亲为女儿的不公平待遇据理力争;已婚男人在得知曾有人对自己老婆为爱而死后内心的五味杂陈。每一个小故事都没有开头没有结局,却会在不经意的镜头流转间勾起我们内心中对于自身经历的回忆,或痛苦或美好,还以为自己读了一本都柏林人,到最后会发现我们读的是自己心中在乎的都柏林人,因为太多的情节,在没有共同经历的前提下,又没有详细的来龙去脉是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的。
《都柏林人》是一本让人自省的书。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它的英文版,比乔伊斯后期的作品易读。你会发现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矛盾、迟疑、恐惧、愤怒,是那么普遍而深植于我们的内心,你会发现自己有时就是他们。
文化隔阂使我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但是书中所体现的颓废、无聊、挣扎,让人感觉真实无比,这不仅仅是爱尔兰,也很多历史时期中的人物缩影。怅然若失,又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就像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一样,都柏林的棕色,灰蒙蒙一片,下着不大不小的雪,走着,听着,看着,最后在大雪中沉寂。
舍弃一般小说架构上的套路,结局往往无奈而琐碎。文章重点不是事实,而是记忆;记忆不是加法,而是多种可能性的混合。主人公在现实与人的思想割裂中寻求弥合与妥协,打破幻想的不是现实的转折,而是突然的自省。 偏爱《伊芙琳》《两个浪汉》《一小片阴云》《何其相似》《痛苦的事件》《泥土》《一次遭遇》《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