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槐序十六
    推荐

    本书有好几篇文章我在《我爱天下一切狗》里面读到过,但重读一遍,对季老的崇拜和敬重便又多了一分。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幸福人生
    推荐

    我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以前就读过他的纸质版的书籍。每次读来我都感觉到舒服,自然,亲切。 文章思路清晰,用词恰当准确,问题分析透彻,每每读来,我都会受益匪浅。 非常感谢季羡林先生,为我们分享如此优美的文章,可以现在他已仙逝。我会永远尊敬他,怀念他。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风清云淡月晓
    推荐

    大家的书,读起来就是感觉朴实真挚又不失华丽,没有那么多华丽词藻堆砌,感情却真挚动人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有常
    推荐

    记录的是生活中的事情,融入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我一方面看到的是季先生的智慧和豁达,另一方面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共鸣。 能够记录生活的点滴并且讲好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王晓慧
    推荐

    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季老的文字至纯至真至情,每次读到他与母亲的事总会太过投入的难过,而后又忽然想到现实中我是多么幸福;更多的是他独处时的随笔与留德时的旧事,但在他的笔下,却如刚发生那般鲜活。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惠风和畅
    推荐

    怎么办,好喜欢季老的文字啊。季老说好的文章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而不应该是绞尽脑汁堆砌出来的。而我读季老的文章时,他总让我有书写的冲动,尽管没有下笔,但是这些文字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其实印象最令我深刻的是关于风景的描写,以至于让我有些瞬间觉得如果我看了极美的风景都是种浪费,因为我没有季老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刚好看到一个UP主谈什么是好的音乐。有的人可能觉得我不懂音律,不明白音乐里的深奥,但其实音乐没有那么复杂,如果你感到开心快乐,那么它就是好的音乐。所以,写不出也没关系,用心去感受风景就够了,或者说感受到文字的美就很好。 一如既往的流畅生动,必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而本质上其实是热爱生活的人。他有他的专注,却又保持柔软。历经世事沧桑,还满怀赤子的热情。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梦晴
    推荐

    当下即是生活 行走人间,难得糊涂; 红尘烟火,活在当下; 万物有灵,深情以待; 山川异域,行者无疆; 时光长河,永恒眷恋。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独对孤灯,往事如潮,读懂生活,感悟人生。人的感受很复杂很纤细,没有人会把所有想法说出口,时而矛盾,时而撒谎。浮世一梦,烟雨平生,仔细想来,无论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缘”所凑合而成,缺了一点就不行,世间的因缘何等奇妙不可思议。 若你还算年轻,若身旁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要的,你敢不敢沸腾一下热血,可不可以绑紧鞋带重新上路,敢不敢勇敢一点面对自己,去寻觅那些能让你内心强大的力量? 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吧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高考教学志愿指导孟老师
    推荐

    经典之所以可能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其文字的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远去而减轻。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Simple何
    推荐

    那些人那些事当时只道是寻常,而季老笔下的往昔再忆依旧是鲜活。尽量把每一个现在都活得温暖,才不枉此生吧。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Chihiro
    推荐

    我选择快速结束这本书的阅读是因为,基调太大,动轴就是东西方的比较,文化固有其属性,但人也固有其天性,未见世界,不知其边界,不敢苟同太大的论调。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刘新丽
    推荐

    《当下即是生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哲学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北京大学终身教授。被称为东方国学大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曾作为北京大学的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除了教学和学校的行政性任务外,先生一生作品不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又美好的文字。 由读者出版社汇编的《当下即生活》收入了先生42篇佳作,分别从先生写生活、写故人、写走过的路和到过的远方为内容,让读者由窥先生人生之一角,从先生对生活中的四季万物有感而抒,感受到先生对待事物的深情。 当下即生活,生活即当下,颇富哲理又人间烟火。先生曾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1、 待万物以深情 先生学贯中西,通晓多国语言。但是读先生写的日常散文也如家常般自然,毫无掉书袋子的感觉。 因为先生长居北京,所以对北方的花草树木司空见惯,也和普通人一样,不觉有他。可是有一天好友来访,当这位印度的朋友看到北京的槐树开花,惊为盛景,直说槐花的美丽和槐树的伟大。 先生忆起自己在印度的时候,看到高耸入云的木棉花时,也曾有过类似的惊讶。 随即,先生再抬头观看年年盛开的槐花,那般美,竟婉如初见。 先生感慨:生活中,我们对很多美的事物因为司空见惯而不能祥其根本,却会对陌生的事物感到惊奇和赞叹。其实,美一直都在,从未远离。 发现万物之美,用心即可。 先生还说在心理学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为:一定要有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先生建议,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改变这种习惯,假如我们能永远用新的眼光无看待一切事物,那么,美就无处不在。 “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心中有,眼里就一定会有。当我们学会用深情看待身边的万物,万物也会还之深情与我,这世界,变成了欢畅的世界。 2、 眷恋时光长河 时间的公平在于,每个人拥有的都一样,即不会短一秒,也不会长一秒。 季羡林先生在90多岁的时候,还笔耕不辍。在一篇《时间》的短文中,记录了他对光阴的眷恋与珍惜。 先生对于时间是珍惜的,因为他觉得,时间如流水,逝去不复返。流水有型,光阴无迹。 人类自开古以来,不断发明计时的器具和方法,想用来留住或记录时间,最后也只能知道时间的变换。 人们之所以想留住光阴,是因为生命和时间相同,一去不复返。 也许,就是因为光阴的特性,时间和生命,才显得弥足珍贵。 先生深知光阴珍贵,一生都在知识里耕耘,从未懈怠。先生精通12国语言,尤其还是世界仅有懂得吐火罗语的专家之一。 对于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投入无限的学习。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你认为时间是枷锁,也可以戴着枷锁跳舞,这可能就是对身有形而心无限的最好解释吧。 在有限的时光里,做一个发现无限快乐的人,也是对光阴的不辜负。 3、 生活,难得糊涂 总会有人觉得,那些大家,懂得很多,必会万事有解,不恐惧也不悲观。其实,不然。 季羡林先生以98岁高龄辞世,生前曾说过:对于任何事,都要锻炼自己,不要惊慌失措,要处变不惊。 看来,在任何人的心中,难免对世间事物省优恐惧厌烦之心,关键是看自己能否通过锻炼而坦然面对。 也会有人说,自己毕竟是普通人,很难做到坦然。那么这个时候,锻炼是来不及的。“难得糊涂”就可以借来一用。 “难得糊涂”是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的名言。先生在书中对于“糊涂”的界定有了真假之分。 先生认为,“真糊涂”是快乐的,而假糊涂是最难得。 真糊涂,就是自己完全不懂,不知、不在意。这样的糊涂反而会获得快乐。先生曾在住院期间被发病危通知书,因为自己不知真情,所以误会原本就没事,也躲去了一场担心,算是托了真糊涂的福。 假糊涂,就是那种“天下皆醉,我独醒”的装糊涂,很难受。自己明明清楚又无处可言,或者不能言。自我欺骗怕是这世上最难受的事情了。 先生在文章里说,即便如此,也不愿真糊涂,而是为了明白和真理,愿意背负假糊涂。人生难得糊涂,真正难得的是“假糊涂”。 《当下即是生活》从生活里看国学大师的生活哲学,很惬意。书中的每一篇短文都透露着季羡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反思。 如同书中寄语:“人生是一场旅行,行程很短也很长,不妨乐观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不为创造什么奇迹,只为活在当下”。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祝福早安 天气阴雨 气温7℃ 🌸季羡林《当下即是生活》🌸 时间从来不语 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季羡林 最近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比较多,而且昨天我很意外的发现,“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句话居然出自季羡林先生,我很早就知道这句话了,但一直不知道出处,这次可以明白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笔还是很优美又富有哲理性,我们在等候中等待时间给予的答案。 昨天双十一过后,这又是崭新的开始,光棍节的快乐,我昨天一件物品也没有买,因为我手机连购物软件都没有,得让自己的心清净,得让生命在精神世界得着满足,物质世界,有衣服,有食物,就应该满足了。 希望每一天的时光都是美好无比的,可以用来铭记,而我发现季羡林先生写文章都会记录日期的,这种习惯很美好,希望我也可以每天记录点东西,时间总是不停留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着生命的奇迹。 摘录 他永远不回头看,他只向前看,而且在前面他真的又看到闪烁的希望,灿烂的花。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我总觉得,好多学人不够勤奋,天天虚度光阴。我经常处在这种心理矛盾中。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头脑是清楚的。我只劝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对我赞誉的话,特别是那些顶高得惊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我虔心默祷上苍,今后再也不要让真糊涂进入我身,我宁愿一生背负假糊涂这一个十字架。 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只要一看到秦始皇陵和骊山,人们的思潮就会冲决这两个地方,向外扩散。我现在正是这样。我的心思仿佛长上了翅膀,连绵起伏,奔腾流泻。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 时间 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做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顺帝之则,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缥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2002年3月31日 回忆 回忆很不好说,究竟什么才算是回忆呢?我们时时刻刻沿了人生的路向前走着,时时刻刻有东西映入我们的眼里。——即如现在吧,我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清浅的水在水仙花盆里反射的冷光,漫在水里的石子的晕红和翠绿,茶杯里残茶在软柔的灯光下照出的几点金星。但是,一转眼,眼前的这一切,早跳入我的意想里,成轻烟,成细雾,成淡淡的影子,再看起来,想起来,说起来的话,就算是我的回忆了。 只说眼前这一步,只有这一点淡淡的影子,自然是迷离的。但是我自从踏到世界上来,走过不知多少的路。回望过去的茫茫里,有着我的足迹叠成的一条白线,一直引到现在,而且还要引上去。我走过都市的路,看尘烟缭绕在栉比的高屋的顶上。我走过乡村的路,看似水的流云笼罩着远村,看金海似的麦浪。我走过其他许许多多的路,看红的梅,白的雪,潋滟的流水,十里稷稷的松壑,死人的蜡黄的面色,小孩充满了生命力的踊跃。我在一条路上接触到种种的面影,熟悉的,不熟悉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我走着的时候,蓦地成轻烟,成细雾,成淡淡的影子,储在我的回忆里。有的也就被埋在回忆的暗陬里,忘了。当我转向另一条路的时候,随时又有新的东西,另有一群面影凑集在我的眼前。蓦地又成轻烟,成细雾,成淡淡的影子,移入我的回忆里,自然也有的被埋在暗陬里,忘了。新的影子挤入来,又有旧的被挤到不知什么地方去幻灭,有的简直就被挤了出去。以后,当另一群更新的影子挤进来的时候,这新的也就追踪了旧的命运。就这样,挤出,挤进,一直到现在。我的回忆里残留着各样的影子,色彩。分不清先先后后,萦混成一团了。 我就带着这萦混的一团从过去的茫茫里走上来。现在抬头就可以看到水仙花盆里反射的水的冷光,水里石子的晕红和翠绿,残茶在灯下照出的几点金星。自然,前面已经说过,这些都要倏地变成影子,移入回忆里,移入这萦混的一团里,但是在未移动以前,这萦混的一团影子说不定就在我的脑海里浮动起来,我就自然陷入回忆里去了——陷入回忆里去,其实是很不费力的事。我面对着当前的事物。不知怎地,迷离里忽然电光似的一掣,立刻有灰蒙蒙的一片展开在我的意想里,仿佛是空空的,没有什么,但随便我想到曾经见过的什么,立刻便有影子浮现出来。跟着来的还不止一个影子,两个,三个,多,更多了。影子在穿梭,在萦混。又仿佛电光似的一掣,我又顺着一条线回忆下去——比如回忆到故乡里的秋吧。先仿佛看到满场里乱摊着的谷子,黄黄的。再看到左右摆动的老牛的头,飘浮着云烟的田野,屋后银白的一片萩芦。再沉一下心,还仿佛能听到老牛的喘气,柳树顶蝉的曳长了的鸣声。豆荚在日光下毕剥的炸裂声。蓦地,有如阴云漫过了田野,只在我的意想里一恍,在故乡里的这些秋的影子上面,又挤进来别的影子了——红的梅,白的雪,潋滟的流水,十里稷稷的松壑,死人的蜡黄的面色,小孩充满了生命力的踊跃。同时,老牛的影,芦花的影,田野的影,也站在我的心里的一个角隅里。这许多的影子掩映着,混起来。我再不能顺着刚才的那条线想下去。又有许多别的历乱的影子在我的意念里跳动。如电光火石,眩了我的眼睛。终于我一无所见,一无所忆。仍然展开了灰蒙蒙的一片,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我的回忆也就停止了。 我的回忆停止了,但是绝不能就这样停止下去的。我仍然说,我们时时刻刻沿着人生的路向前走着,时时刻刻就有回忆萦绕着我们。——再说到现在吧。灯光平流到我面前的桌上,书页映出了参差的黑影,看到这黑影,我立刻想到在过去不知什么时候看过的远山的淡影。玻璃杯反射着清光。看了这清光,我立刻想到月明下千里的积雪。我正写着字。看了这一颗颗的字,也使我想到阶下的蚁群……倘若再沉一下心,我可以想到过去在某处见过这样的山的淡影。在另一个地方也见过这样的影子,纷纷的一团。于是想了开去,想到同这影子差不多的影子。纷纷的一团。于是又想了开去,仍然是纷纷的一团影子。但是同这山的淡影,同这书页映出的参差的黑影却没有一点关系了。这些影子还没幻灭的时候,又有别的影子隐现在他们后面,朦胧,暗淡,有着各样的色彩。再往里看,又有一层影子隐现在这些影子后面,更朦胧,更暗淡,色彩也更繁复。……一层,一层,看上去,没有完。越远越暗淡了下去。到最后,只剩了那么一点绰绰的形象。就这样,在我的回忆里,一层一层地,这许许多多的影子,色彩,分不清先先后后,又萦混成一团了。 我仍然带了这萦混的一团影子走上去。倘若要问:这些影子都在什么地方呢?我却说不清了。往往是这样,一闭眼,先是暗冥冥的一片,再一看,里面就有影子。但再问:这暗冥冥的一片在什么地方呢?恐怕只有天知道吧。当我注视着一件东西发愣的时候,这些影子往往就叠在我眼前的东西上。 在不经意的时候,我常把母亲的面影叠在茶杯上。把忘记在什么时候看见的一条长长的伸到水里去的小路叠在H?lderlin的全集上。把一树灿烂的海棠花叠在盛着花的土盆上。把大明湖里的塔影叠在桌上铺着的晶莹的清玻璃上。把晚秋黄昏的一天暮鸦叠在墙角的蜘蛛网上,把夏天里烈日下的火红的花团叠在窗外草地上半匍着的白雪上……然而,只要一经意,这些影子立刻又水纹似的幻化开去。同了这茶杯的,这H?lderlin全集的,这土盆的,这清玻璃的,这蜘蛛网的,这白雪的,影子,跳入我的回忆里,在将来的不知什么时候,又要叠在另一些放在我眼前的东西上了。 将来还没有来。而且也不好说。但是,我们眼前的路不正引向将来去吗?我看过了清浅的水在水仙花盆里反射的冷光,映在水里的石子的晕红和翠绿,残茶在软柔的灯光下照出的那几点金星。也看过了茶杯,H?lderlin全集,土盆,清玻璃,蜘蛛网,白雪,第二天我自然看到另一些新的东西,第三天我自然看到另一些更新的东西。第四天,第五天……看到的东西多起来,这些东西都要倏地成轻烟,成细雾,成淡淡的影子,储在我的回忆里吧。这一团萦混的影子,也要更萦混了。等我不能再走,不能再看的时候,这一团也随了我走应当走的最后路。然而这时候,我却将一无所见,一无所忆。这一团影子幻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随了大明湖里的倒影飘散到茫迷里去了吗?随了远山的淡霭被吸入金色的黄昏里去了吗?说不清;而且也不必说。——反正我有过回忆了。我还希望什么呢? 1934年1月14日旧历年元旦灯下 海棠花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在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枝干都非常粗大,最高的枝子竟高过房顶,秋后叶子落光了的时候,看到尖尖的顶枝直刺着蔚蓝悠远的天空,自己的幻想也仿佛跟着高爬上去,常常默默地看上半天;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片断。搬过家来以前,曾在春天到原来住在这里的亲戚家里去讨过几次折枝,当时看了那开得团团滚滚的花朵,很羡慕过一番。但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都有点渺茫了。 家搬过来以后,自己似乎只在家里待过一个春天。当时开花时的情景,现在已想不真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做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要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长昼无聊,我躺在铺在屋里面地上的席子上睡觉,醒来往往觉得一枕清凉,非常舒服。抬头看到窗纸上历历乱乱地布满了叶影。我间或也坐在窗前看点书,满窗浓绿,不时有一只绿色的虫子在上面慢慢地爬过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泽中的行人。蜗牛爬过的痕迹就像是山间林中的蜿蜒的小路。就这样,自己可以看上半天。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与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雪刚融化,就有白色的小花从地里钻出来。以后,天气逐渐转暖。一转眼,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红的、黄的、蓝的、白的,大大小小,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山上树林子里,更有整树的白花。我常常一个人在暮春五月到山上去散步。暖烘烘的香气飘拂在我的四周。人同香气仿佛融而为一,忘记了花,也忘记了自己。直到黄昏才慢慢回家。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为译秦名”,我也就不译了。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我前面说,我同海棠花无缘。现在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说好了。乡思并不是很舒服的事情。但是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有点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想来想去,我自己也糊涂了。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于德国哥廷根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Cupid
    推荐

    2021的最后一天看书跨年 去取喜茶的时候发现街上好多人阿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多人了 路上来来往往的情侣好开心的样子 不过单身的人也很多 还有拖着很多行李背着大包务工的人 不知道大晚上他这是要去哪呢 这个大世界分成很多了小世界 急匆匆赶路的外卖小哥🛵四处穿行 滴滴司机六十岁了这么晚也在接单 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没那么惨了 明天也要继续努力工作 人生短短三万天 季羡林先生也是从山东一个小城市 从小时候过很穷很苦的生活 一直坚持到考大学 到国外留学学会十多种语言 成为国学大家 一路上兢兢业业 但是字里行间恬淡自然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