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夏爻
    推荐

    读完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两年的日记,深觉他的文风浅淡幽默,季老在日记里说了很多俏皮话,想来这种话是只有他们学习上有所成就的人说来才会有这种反差的可爱。以下是他的某些日记原文: “我冒雨到图书馆去看报,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我以为老叶不上班,他去上了,我没去,不知放了什么屁。”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今天早晨我有个顶不高兴的事——施闳浩什么东西,随便乱翻我的稿纸。”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开始上课,一上课,照例又来了,paper, reading report, test……妈的,一大堆,一大串,我这是来念书吗?" “我认识了什么叫朋友!什么东西,我以后一个鸟朋友也不要,我为什么不被人家看得起呢?” 另外,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无事可谈,确实,他每天都在写今天看了什么书,和某某闲聊,不过是些琐碎,但人家也写了十几年的日记出来,这就值得敬佩了。我想到我们的学生写周记时也是无话可说,大概是小孩子不比成年人,不会做思想上的琢磨,所以他们绞尽脑汁想不出事情写,便觉得无事可写。其实不过就是记录自己的心里话,不必非写事件,真实的随感即可。我们的学生大多喜欢把吃喝玩乐翻来覆去地写,好像脱离了这些,就没其他东西可写了。管建刚说让学生学会随时随地地记录,那些开心的瞬间。我想这种方法大概得针对自控力极强的学生,你想那些正玩得酣畅淋漓的小孩哪会想起来掏出本子来记录。玩过之后便忘了,这就是小孩的天性。我忽然想起来前段时间一只鹦鹉飞进班级,当时正在随堂测验,下课了学生还在热烈地讨论,可是在这周的周记里我只看到两三个同学写,其中一个写得还相当不错。余下那些调皮的孩子哪里还记得写兴奋的瞬间,又在绞尽脑汁憋字数。哪怕他们在周记里吐槽,我也是乐见其成的,总好过编得一塌糊涂。 看这些大师的日记总能发现当时文人之间的纠葛,好比看杨绛随笔知道她和林徽因之间不对头,看季羡林的日记才知道他和巴金有些摩擦,看鲁迅文集知道他老人家是个暴脾气,喜欢到处写文章和别人吵架(文学相关论战),这可真是比现在娱乐明星之间的绯闻还要有意思。

  • 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PC
    推荐

    1932.09.11 冒着雨去图书馆看报,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12.21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933.04.29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4.03.13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1934.03.27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1934.05.07 文字学考过了,星期三还有一次考——毕莲真混蛋,讲的简直不成东西,又考,像什么话。 1934.05.17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片的,描写并不怎么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 这几天看这本书,看到季老日记里的这些内容震惊之余真的有被逗笑到,真的很难做到忍住不笑。只能说,文学大家也是人,也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都不是神,都有七情六欲😂😂不过……像季老自己所说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在人前难以说出口的话,都写了进去。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所以逃课、爆粗口、给先生起外号、骂教授、做春梦……看完很难做到不笑。他的日记七十年前写什么样七十年后出版便是什么样,没有对七十年前写的东西加以修饰改造就这样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前。除了佩服季老的的勇气和真诚外,我还佩服季老潜在的自律和好学。(季老的日记中有提到他三分之二的生活费被自己全用来买书)以前老觉得自己记的日记像流水账,对其各种不满。但是看完季老的日记后我再也不会这么想了哈哈哈哈😂😂感恩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鼓励我们每天记日记,我的日记从2017年记到现在也有5年多时间了,我还会继续坚持这个习惯。每一笔每一字都有我走过的痕迹和我的回忆。加油!

  • 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叶子
    推荐

    季老在后记中如是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在人前难以说出口的话,都写了进去。万没想到今天会把日记公开。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想想现在,连发一个朋友圈都要犹豫考虑半天,更别说日记公开了。是季老时代更简单,还是我们更复杂?或者说我们活得更做作?

  • 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J_jie
    推荐

    季羡林:“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 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qiao
    推荐

    无意中看到老同学推荐这本《清华园日记》,也好奇名人的名校生活,所以一路读完。 谁不曾年轻过呢?季老文笔流畅,直爽清朗,颇带幽默,甚至暴几句粗口也甚可爱,有青年人的迷惘与失落,更有青春的朝气和野心,自言流水帐日记枯燥乏味,但看着却也鲜活真实。 最好玩的是日记之前的那篇《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笔下拎出了一串奇葩混饭、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学术水平或学术成就的教授(尤其是外国教授😌),令人大跌眼镜,有逃课的学生,亦有逃课的老师。也许之前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者们美化幻想有加,倒让人觉得季老高中时的恩师个个才学不凡,例如他的语文老师就是胡也频,校长则是前清状元,想来文学的功底及读书的态度,自年少时即已养成。 季老幼年时贫寒寄养的经历,纵然年轻时就才华出众,却也养成了孤高气傲、细腻敏锐的气质。整个清华西洋文学系同班,没他瞧得上的,而且颇多对各人的品论。例如对学友李长之,隔日就诟病他“没出息、偏见、任性”,因抽稿事件又直骂巴金愚枉浅薄,骂王文显,骂张露薇……好些人都不入他法眼,但他却又盛赞朱光潜、卞之琳等,细看下来,季老年轻时耿直脾气,恩怨分明,是个冷眼的人,但其实他也热心,常借钱给朋友,自己也常和很多朋友聚聊文史哲,谈理想,谈人生。 他在日记中常说西洋文学系的主课没啥感觉,大多数时间,都在“无聊地上班”(看了好多页后,才突然反应过来季老说的是“上课”),好些“胡诌八扯”的课,又常说自己法文考得一塌糊涂(大学期间同时修英语、德语、法语!!!),喜欢翘课看球,考试太多时偶尔也骂“混蛋”。倒是两门选修课和旁听课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却影响了他一生。据我的经验,这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佳话,倒也是常有的事儿。被季老不断诟病的李长之后来从清华生物系转到哲学系,学术上倒颇有建树,季老后来倒对他赞誉有加。 整本书在告诉我们大学者是如何在平板单调的大学生活中炼成的: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聊不完的天……大学者也是人,也有平淡空虚懒散怯懦自私的时候,但他们没有一天不在汲取学问,孜孜以求。大师不是一日炼成的,而且锤炼所用的柴火,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季老是“书痴”,隔三差五买德文法文英文的原版名著,狂啃,当你的Input远远大于Output的时候,刻苦励学,厚积薄发,想不丰富不深刻都难。这便也是哈罗德·布鲁姆一直强调的,“不读坏东西,如同不过坏日子。”老师忽悠?不要紧,自己不忽悠自己就行。 然而大时代的洪流中,那时的大学生也颇有点“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况味。日军侵华,国难当头,他也曾经在校园里徘徊惶惑,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大大的自私,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抵抗,但是又在做学问的理想里退缩,终究是“书生意气”。 不过还是很欣赏老人家的磊落坦荡,“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真的很难得,果然是有风骨的人。读张曼菱的《季羡林——追忆与思考》一文颇令人怅然。季老耄耋之年与儿子季承之间十三年无来往、儿子与北大关于遗产捐赠官司的是是非非、以及老人家被媒体舆论过度消费等事,不愿说“寿则辱”,但在“荣极”的背后,却也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反观年轻时,却是清流果断,一任芳华。这样的回忆,怪不得老人家非常珍惜。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