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韩泽林
    推荐

    微信读书:阅读余华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本书是余华的随笔、札记,聊初为人父的感受体会、聊孩子呱呱坠地后的点点滴滴,进而聊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聊为人子时的调皮捣蛋,聊生活(我生长在中国的南方,我的过去是在一座不到两万人的小城里,我的回忆就像瓦楞草一样长在那些低矮的屋顶上,还有石板铺成的街道、伸出来的屋檐、一条穿过小城的河流,当然还有像树枝一样从街道两侧伸出去的小弄堂……)聊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牙医,从十八岁开始,到二十三岁结束。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写作,直到现在还在乐此不疲读书、写作。)、聊读书(一直到我二十多岁以后,买了莫泊桑的《一生》,我的阅读经历才真正开始,当时我喜爱文学,而且准备写作,就去阅读很多文学著作)写作(我一边拔牙一边写作,拔牙是没有办法,写作是为了以后不拔牙)(我觉得自己二十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地去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应该相信历史和前人的阅读所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上当,因为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聊写作、聊其他…… 聊得不错,比看他的小说有意思……

  • 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赵祥亦
    推荐

    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 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发条橙子330
    推荐

    余华这本杂文集还真有点杂。 起初的几篇写的是儿子漏漏的婴儿期,一个初为人父的男人的碎碎念;中间几篇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做牙医的青年,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典型的个性化叙述。我一直觉得,没有人能像余华那样把四字短语用的如此泛滥却又炉火纯青,许多生动的细节和扑面而来的画面感,他都是用那些充满了四字短语的叠加语势来完成的,可是一点都不会招人烦,效果反而出奇的好;书的最后一部分谈到了文学和写作,几篇文章之间的部分内容有些重复,而且感觉我之前已在他的另一本杂文集里读过了。 余华在文中说自己六零年生人,所以我一想他今年也六十了,最近几年也没什么他的消息,应该是在国外吧,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还在写作吗?希望是的。因为在我心里,他是永远值得我期待的好作家。

  • 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Ab idealism
    推荐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看完的,陪伴了我对生活感到迷茫困惑的时期。 是余华的《兄弟》让我觉得现实是多么不值得,人生也不过如此,但也是余华,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不仅需要想象的畅游达到浪漫至死不渝生活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敏感的人其实最适合发挥自己的洞察力,洞察世界后,想象会驰骋的更远,心也不会飘得太高

  • 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顺子
    推荐

    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 余华在海盐近三十年的生活成为了他一生灵感的来源。他是个热爱土地的人,也在很早的时候就能透彻地理解生与死。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从小生活在医院的他,会一个人在河水里看天空从明亮走向黑暗的历程。会在炎热的中午偷偷溜进太平间,躺在无比清凉的水泥床上,这对他而言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当生命表示了开端之后,结束也就无法避免。”提到死亡,恐惧和悲伤未免过于单薄,我们更应该多一些赤诚的敬畏,像敬畏自然一样。 勤奋地写作使余华在南方小城干了五年的牙医后,如愿进入了县文化馆,后来的一切都与写作有关,包括辗转嘉兴,最后来到北京。即便是有名的作家,居住在北京的他也与这座城市若即若离。“我想看到它的时候,就打开窗户,或者走上街头;我不想看到它的时候,就闭门不出。”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都有这种体会吧,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颗浮萍,回到出租屋把门一关,遇上长假好几天不出门时,会有种不属于这摩登幻世的恍惚。 当升学、毕业、工作、婚姻 如约而至,人们开始发现生活的周而复始,自己的生活其实早就一成不变。“他越往下想,情绪就越加低落,到最后,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厌世者。这就是一年到头时,一个成年人的不安。”余华对人生的叙述太过一针见血了,回想之前看过的他的小说,真的是触及灵魂且百转千回的痛,但痛过后依然告诉你人生值得未来可期。尽管很难,但还是要尽可能制造新的尝试和体验,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生命才是鲜活的存在。这是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愿意,学习和进步触手可及。以前觉得社畜仅仅是发不了财,现在意识到“我希望通过贵司提供的工作机会实现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这话着实幼稚。996打工仔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也就差了个十万八千里吧。工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固然多,然而成为老油条、整日被加班裹挟、回到出租屋刷着小视频入睡的你,还有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呢?我越来越推崇创业和自由职业,即便辛苦程度和风险系数倍增,但至少他们眼里有光。这个最好的时代,缺少的不正是特立独行、敢于拥抱不确定性的鲜活肉体吗? 作者是在一个压抑人性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十年浩劫使得人们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直到二十岁,当时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引进,许多国内经典重新出版,还有文学杂志不断复刊创刊,他的阅读经历才真正开始。他也曾被蜂拥而至的书籍冲昏,但最终正确地选择了阅读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作品。“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这句话在网络文学膨胀的今天,更应给广大青少年以警醒。任何一个读者都是在阅读中寻找共情,与自我对话,与作者对话,让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经历。作家花了几年甚至一生心血铸就的经典,我们点花钱就能得到,这大概是最划算的买卖了。 在创作以及解读他人之创作这件事上,余华是个天才,有着顶级作家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又有着理智清醒的独立思考。在他眼里,卡夫卡是一位思想和情感都极为严谨的作家,而在叙述上又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在莫言的写作风格在当时的文学界饱受争议甚至唾骂的时候,余华能用锐利的鉴赏眼光,理性批判,深刻解读,加以肯定。难以置信这是1995年写出的文章,那时候谁也无法想象,之后的莫言会带着魔幻现实主义,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余华的深度不仅于此,当我读到《网络与文学》这章时,极度惊叹于他在20世纪末写下的对于网络文学和时代变迁的理解。他相信只要人类存在,阅读就不会消失,形式的改变会让文学焕发新生,应该寻求网络与文学的共同之处。他认为网络开放的姿态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与自由,并不会剥夺什么。他还说,网络世界具有天空和大地的完整性,它建立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同时它又在改变我们的现实。这是怎样丰富和缜密的精神世界才能传递出的强大力量。 “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他说:“当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便成为了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终于明白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时那么容易被带入,仿佛我就站在人物中间,看他们历经生活的波折直到被拥入土地,然后回过头来自己又接着生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