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清明上河图密码》,结合之前看过的小说《赘婿》,我已经不忍再看南宋。 那繁花似锦却暗藏危机的年代,那人才辈出文化兴盛的年代。在那之后的入侵与屠戮,我不忍看。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中学时的我来看,宋朝意味着技术革新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意味着宋词的昌盛(我喜欢),意味着江西湖南一带的发达(我老家)。 果然,不同的视角看,会完全不一样,也许在历史学家来看,南宋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何时能有全面通透视角,看遍天下远近高低之不同? 不,也许这个期望没有什么意义。 每一个角度都有自己的风景,每一处风景都是一个世界。 2021.7.6凌晨记于此。
作者文字功底和历史积淀颇深,对宋代背景知识往往信手拈来,足见提笔前准备之充分,如此写文的态度和水平不得不令人佩服。 但小说重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方面,在本书尤其打着悬疑破案标签的情况下,多处推理实则经不起推敲,某些作者站在上帝视角才知道的东西,非要主角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细节“硬”推出来,其实正常人看到这些细节怎么可能推测得那么远,还对这些推测深信不疑,后面的情节往往又进一步建立在这些无确凿证据的推测上,使得小说悬疑有余,推理欠妥的问题突出。人物塑造方面,小说成功之处应该在于读者看完之后对其中人物怀有感情(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和思考,但至少在我这里,看完之后对其中人物并无过多爱恨,究其本因,大概是作者塑造的人物没有在我心里留下太多痕迹,无法共情自然引不起波动。为什么有些作者塑造的人物可以引起读者情绪强烈的跌宕,有些作者塑造的人物明明经历也充满坎坷起伏,却无法调动起读者的情感呢?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思考。 另外,作者在文中喜欢借主角之口阐发一些人生观念和文学见解,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作者的观念,但插入过于直白,有说教之嫌,这种写法其实折射出的是作者一定程度上的“自恋”,作为读者,至少是我,并不喜欢看小说时被说教。最高妙的小说写法,是把道理融入故事之中,故事讲完了,道理也就自然传递给读者了。 综上所述,本书优缺点皆比较明显,优点为考据详实、文功扎实,缺点为作为一部小说而言,确实还有所欠缺,导致“味道”不够,或者说不够“劲”。
终于读完了! 构思布局宏大,涉及到宋朝的士、农、工、商等方方面面。人性的善恶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深厚。 作者以五绝展开叙述,每个人都是行业的领袖,(再次表明人要立足必须有技艺傍身)。前面几部各种纠缠,纷纷扰扰,到最后国破家亡,一副破败不堪的景象。 历史一直在重演,每个人心中的小心思,在日常的喜怒哀乐是调味品,到关键时刻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时,那些都不值一提,一个国家强大是太平安宁的前提。 在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一个国家的君王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君王用人不当最终祸国殃民。老百姓永远没有自己自主选择权,只有国家强大才是根本。
《时评瞭望周刊》书评 世如棋局,世人皆如棋子 ——《清明上河图密码》 人既非棋子,也非傀儡。人能动、能思、能选。同一个局,只看每个人作何选择。 文/王晓东 《清明上河图密码》描摹了一副北宋社会世俗的全景图。 “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官方如是宣传道。从出版方的烂俗的宣传口径和这本书故弄玄虚的书题来看,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落入俗套和窠臼。但读罢第一部,作为一本悬疑探案类的书籍,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可以列为上乘之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该书不仅对案件有缜密的逻辑推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丰满”。 我一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置于一个宏观的背景之下展开的,这样作品才能显得丰满而不单薄。《清明上河图密码》除了其本身层层嵌套的迷局、扑朔迷离的案情之外,还着了不少笔墨从侧面展现了北宋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政治生态、道德文化、伦理纲常,除此之外亦有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思量。 作为一部悬疑探案类的作品,不得不说作者设了一个很大的局,用出版方的话来说,即所谓的“旷世奇局”。我目前为止仅仅读罢第一部,而第一部足足有800多页。在这800多页中,以清明节“梅船消失案”为主线,以“锦囊案”“范楼案”“何涣案”为支线,迷局层层嵌套,到第一部完结,梅船案才仅仅揭开冰山之一角。 “世如棋局,世人皆如棋子”。在这奇局之中,无数人或因公义、或因私利而牵涉其中,将《清明上河图》中扁平的画像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他们的爱恨纠葛,他们的痛苦挣扎,建构起北宋社会芸芸众生的侧面像。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宣和三年,即1121年。此时距离北宋覆灭仅剩6年。故事的展开也侧面反映出了北宋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局势。 一则是新旧法之争。宋神宗时,为革除北宋积贫积弱之弊,王安石锐意变法改革,此后司马光、苏轼、蔡京等名臣轮番登场,新旧之法也几度反复,国家积贫积弱颓势未改,而党争日盛。新旧法之争不仅体现在朝廷高层的斗争中,“东水八子”文人雅士原本惺惺相惜、情同手足,却因对新旧之法的政见相左而割袍断交,令人扼腕。东水八子除宋齐愈外皆偏倚旧法,因惧怕宋齐愈得势后复施新法,东水其余七子不惜背叛道义设局阻挠宋齐愈参加殿试,新旧法之争的激烈程度,在小说中便可见一斑。 二则是吏治腐败。书中多处提到,北宋官员皆明哲保身、人浮于事,少有诤谏之臣,基于此,东水八字虽各负才学却不愿应考出仕。同时,在东水八子新旧之法论战中,宋齐愈直指新法所产生的恶果并不在律法本身,而在于下层官吏执行不当,层层盘剥。 三则是冗兵、冗官问题。“这些年赵不尤虽然潜心读书,却也没有丢掉习武。他以为,不论一人、一家、一国,不但该强其心,也须健其体。这才合乾健之义。本朝开国以来,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一百六十年间,文艺勃兴,国气却越来越文弱柔靡。面对北辽与西夏,只能以岁币换来和局。而如今,东南方腊造反,更有女真崛起于东北。大宋却如同一位娇弱佳人,强盗环伺,却仍描眉梳鬓,顾影自怜。”北宋末年,三冗问题尤为严重。官多尸位素餐、兵多而不能战。小说中也提到,方腊造反东南,北宋大军压境却难以平叛,其战力着实萎顿。东水八子中的“剑子”郎繁徒有花拳绣腿便是宋军羸靡的一个缩影和隐喻。 除冗兵问题外,冗官问题在当时也很严重。小说中,候伦、董谦、曹喜皆为前科进士,但由于朝廷冗官严重,三人皆无法补缺为官,进士一批批积压,自然会想门道插空补缺,这也更滋生了官场的腐败。候伦强迫自己亲妹妹卖身讨好吏部官员并设计构陷好友曹喜、董谦,除了可以从人性角度探讨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冗官问题给士大夫阶层带来的必然悲剧。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名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风土人情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作为《清明上河图》的演绎,《清明上河图密码》也自然延承了这种基因和使命。全书分别从士、农、工、商、兵等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职业入手,还原了北宋整体社会风貌,擘画出北宋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 宋词是北宋文学艺术的主要体裁之一。因此提到北宋则言必称宋词。《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将宋词艺术之美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借不同人物之口展现了宋词韵律之美,还以词赋达言传情甚至以隐喻国运兴衰。章美假借莲观之名给宋齐愈投掷信笺,附了一首《临江仙》: 露送秋霜莲送雨,一池缱绻余情。寒蝉辞树细叮咛。数枝枝叶叶,忆嫩嫩青青。 一茎幽香洁自守,晚荷仍旧亭亭。相逢却更叹伶俜。隔窗不见影,窗外语轻声。 读罢,一缕幽思跃然纸上,百转千回,婉转动人。除了传递儿女柔情,在宋词的吟诵中还能得以窥见北宋的国运兴衰。 “时时处处,赵不尤都能觉到国势之虚弱危殆,就如这院中的梨杏,昨天还满树繁花,一点小风雨,便落花飘零,遍地凌乱。身处此世,以区区一人之力,难挽颓局,却不能不时常涌起忧世之叹。他心头郁郁,随口填了首醉东风: 东风席卷,一夜凋残遍。万里江山春色黯,可叹无人照看。 年年岁岁追欢,朝朝暮暮谁闲梦里烟花过客,醒来谁理残篇。 吟罢,他转而自诫道:何必做此悲声太平何须壮士勇岁寒才见松柏心。徒忧无益,不如尽力做好手边事。对得起己心,便是无负于天命。于是他又想了想,将最末一句改了过来,沉声吟道:以我心灯一盏,照他长夜寒天。 ‘改得好’门里传来一声赞。 赵不尤回头一看,是妻子温悦,她轻步走了出来,笑着道:‘人都说我大宋诗虽不如唐,词却异峰突起。这一百多年来,除了苏东坡,大半的词,都过于柔弱无力。堂堂男儿,却效仿小女儿情态,很多词,连我们女人家读着都嫌脂粉气太重。反倒是李清照,一介女流,她新近填的渔家傲,一句九万里风鹏正举,便胜过大半男人。相公方才这首,有大胸襟、大悲怀。但若一悲到底,丧尽气力,便失了君子气格。所以,末句改得尤其好。哀而不伤,归于仁心正道。’” 在我个人看来,对于复杂人性的探讨是本书最为成功的一点。既为众生相,人性的缠绕交织自然会生成一副利益、仁义相互勾连的复杂图景。本书第一部以士农工商兵中的“士”群体为主体,他们信奉的自然是儒家之道,而儒家又喜探寻人性之善恶,何为善?何又为恶?将两者简单对立开来的二分法真的足以揭示人性吗?恐怕不尽然。在我看来,此二者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可能仅有一步之区隔。 东水八子整日研习孔孟之道,以仁义自取。原本情同手足,却因新旧法之争拍案反目,以致以简庄为首的其余七子设局加害宋齐愈,此为善哉?如赵不尤所言:“简庄修习仁义之学,却不知道‘二人为仁’,仁不在言语文字间,而在人与人之间。一个‘忍’字,上面一把刀,下面一颗心。忍心,是先自割本心。伤人者先伤己,纵便如愿,己心已残,又何能得安?”但后来,章美幡然悔悟,挽救了宋齐愈前程并付出错过殿试甚至自己的性命的代价去破局,又岂能称为恶? 除却这些整日研习孔孟之道的文人雅士,游离在社会底层的饽哥、彭嘴儿,又岂能以单纯的善恶来划分?饽哥小时候亲眼目睹后母尹氏将整日痴迷赌博的父亲推落河下,隐忍十几年终于找到机会报复尹氏,他把香袋偷偷调换,将他的弟弟、尹氏的亲生儿子孙圆绑架推入深井以致想陷他于死地。但他终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忘记尹氏当年为了救他被木枝戳瞎了双眼,他每天给孙圆送饼送水,他把尹氏求他的所有积蓄放到了孙圆的枕头底下。他的仇恨虽驱使他设局陷尹氏、孙圆于死地,但心中之善又让他主动解局。饽哥是可悲的,他与彭嘴儿层层设局只是为了一个单纯的动机:逃离仇恨,和小韭私奔。但彭嘴儿的一刀却让他的一切幻想归于幻灭。 彭嘴儿年轻时便与春惜情投意合,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难违,春惜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康潜。后来彭嘴儿为了春惜设局杀康潜、康游兄弟、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错杀小韭而后被饽哥杀死,也只是出于一个单纯的动机:和春惜私奔。正是这两个单纯的动机引发了层层的局,引发了四条人命。但这些罪恶又似乎很难归结到某一个特定的人身上。饽哥、小韭、彭嘴儿、春惜无疑都是悲剧的。他们的悲剧源于他们各自的经历,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一点恶,源于压抑人性的纲常礼教。 其实,悲剧的又何止是他们四人?作为男权的附庸,春惜、简贞、侯琴、冷湘、阿慈,个性被纲常蚕食、人性被礼教压制,等待她们的,只有是悲剧,也只能是悲剧。礼教交给人们仁义忠贞之道,同时,它也是一部嗜血的机器。 《清明上河图密码》作为一部悬疑探案小说层层设局,扑朔迷离。图中的人仿佛是推动这棋局的一颗颗棋子。正如东水八子之一的棋子田况道:世事如棋人如局。也如赵不弃道:人生无往而非局。但实际上,图中的人并非一颗颗棋子和一个个傀儡,而是一个个有善有恶、有血有肉的人。 如赵不尤所言:人既非棋子,也非傀儡。人能动、能思、能选。同一个局,只看每个人作何选择。
历时两个月,阅读实体书和微信读书,走完了从东水门到虹桥两岸的旅程。一部清明上河图,带出了北宋丰享豫大之下潜藏的无限危机,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侧面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情,与历史背景。 第一部很惊艳,作者通过赵家四人的各自查案,结成了梅船案的一个局,而这只是棋局的开始。 第二部专写商,延续第一部的写法,步步生疑,带出了各国间谍要通过阻绕商行祸乱汴京的大格局。 第三步带出了不少真实的历史人物,就连主人公也是青史留名的,也让我们看到了宋朝兵制。查案方面写的不如第一部,但也许是军人作风,各方间谍也渐渐浮出水面。 第四部一改作风,张用诙谐有趣,配角们也各各讨喜,可以看到人们内心的善与美。 第五部写法很特殊,从片面的评论描写了陆青,倒不如说是从侧面描写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正是这些故事,带出了后来的那些局面。 第六部五绝相会,解开了很多谜团,也带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背后隐藏的杀机。靖康耻,书中人物也随着国破家亡。曾经的繁华,如今只存于这副千古名画。 读此书,走遍了汴京,走遍了北宋末,也认识了好多好多有趣的人物。不虚此行!
我看过的最长的书,终于看完了,感觉心里又空了,可能因为它陪了我好久了
很烧脑的一套书,看完很过瘾,作者对大宋的了解,佩服。 那么多人物,居然没有弄糊涂,佩服。 那么多套路,居然没有弄混,佩服。 如果此书能拍成电视剧,对于导演,我也只有两字,佩服。 此外,这本书很耗时间和精力,读时请慎重。
作者对于宋代的官制、服饰、饮食、社会风情等做了深入研究,因而才能写实呈现了一幅充满杀机的清明上河图。故事引人入胜、曲折离奇,看的停不下来,总想快些寻出原委。但是,感觉越到后面越散乱,故事太多却没有位紧扣主线,好看是好看,味道却越来越淡。另外,很多故事都没有明确的结尾,说是开放式结尾又不太恰当,比如紫衣客到底是谁、闹神仙的林怀素的去向……及至最后的水龙吟,是为了给第5部、6部……留下线头吗?
因为对《清明上河图》的好奇与欲了解知心打开了这本书,一路兴趣盎然满怀敬畏走致结尾…… 《清明上河图》因是否讲清明那天事而有所争议,但拒《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清明习俗:“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族顶上,四重遮映”,所以应该是清明那天,包括那锦帛四字“天下清明”应该是个很好的印证…… 很喜欢本书作者“倒叙”的写作(推理)方式,让读者在看的时候很容易进入情节,不由自主思考,或紧张,或害怕,或期待,或迷茫,或发笑,或清醒,同时也很敬佩作者上至对理学,哲学,心理学,道学,佛学等的深刻解剖,下至对各种平民百姓所熟知的生活习性的身后文化底蕴,而构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所有故事所显现的宋朝社会全景图…… “人心”乃人之本,所有故事围绕工农兵学商而演义,让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去看到因“人心之欲”“人心之贪”“人心之仁”“人心之宽”而知人心之所向…… 唯一的不美感可能就是每个故事都没有真正意义的结局,还留有好多线索或者答案没有开启,或许是因为故事远还没有结束,也或许是因为世事之事真的没有尽美,我的这点“执念”也该放下…… 或许人生本就是“殊途同归”“遗憾向前”,不必执念才会通透豁达……
历时54个小时,这部《清明上河图密码》终于看完了。 佩服冶文彪摹人之能力。我观《清明上河图》,只知大宋繁荣昌盛,而后才知繁盛底下是大厦倾颓之隐相,然后冶文彪倾尽十余年时间把里面每个人物都复活出来,安上身份,波谲云诡,异象环生,大宋江山见字如见图,笔力之雄厚,实在让人佩服。 一服作者的逻辑能力。书中人物众多,从事各行各业,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是丰富而完整的,作者既能把每个人刻画清楚,又能够把他们之间发生的因果串联起来,头脑中该有多么清晰的人物图! 二服作者对宋朝大环境的了解程度。写士农工商,便要了解士农工商,了解其底下的活计如何施为,了解行业之间的联系如何运转,了解该行业的人员是什么想法,这些都需要广泛阅读才能填充,而正是填充了这些才能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最服作者的人物刻画能力。作者认为宋朝推崇公平,因而书中人物绝不偏袒,每个人似乎都是主角,每个人在人物关系链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尚算不得什么,最让我佩服的是对他们内心的刻画,书中之人,或得意,或悲愤,或伤感,或孤寂,寥寥数笔,均有去处。不直接写他心情如何,几点细节却可得知,程门板的描述可为一例。这一点,中文人表示大有可学。 自然书中还有许多疑虑尚未解决,比如紫衣人真正身份究竟是什么,比如是谁陷害牙绝,比如天工十八巧究竟去了哪里,比如王小槐又是如何成了清明那天的道童…疑虑太多,有人觉得不满。我反而觉得这些并无所谓,已经享受了一场大型的视觉盛宴,有点疑虑留作回味也没什么不好。 最喜欢的人物自然是作绝张用。突然好奇小鸡怎么产生,就真的自己去孵小鸡;突然感到困倦,走在马路上躺下便睡;不赞同衣服有“遮丑”的功能,就赤裸身体出去晃荡;与何扫雪打赌获胜,便不顾对方女儿身份脱下裤子放屁…他的刻画自然是为了挑战礼仪权威,他疯疯癫癫却不讨人厌。这样高的智商,在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后似乎与天地万物都融为一体,怎么敢将其称作凡人?人是缺什么便艳羡什么罢,可叹。 这本书读一遍绝对不够,但是考虑到我读书实在太慢,不敢说立即会读第二遍。立个flug,希望再相见。
北宋,安石变法之后暗流涌动,方腊的摩尼教已露峥嵘,括田令逼得王伦行刺宋江上山,民间奇案频出,一案悬似一案,一环紧扣一环,京城六绝,讼绝、斗绝、牙绝、作绝,相绝,有意无意,终难置身事外,只在这清明时节,只在这一图之中,天下气运,已然浮沉。 此书所下笔墨皆有深意,所著人物无不相关,惊奇之余领略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北宋,税制、吏制、科举制、刑律,军事,政治,农业、商业、市井民风,阴谋阳谋,几乎无所不包,历时十年,不过五部,虽未完稿,已是一部奇书,呕心沥血,阅尽史料,人是奇人。不知旁人读来如何,字里行间纵然有无懈可击的逻辑,却传递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几页字已是人之一生,千万事道不尽人心难测,最无奈身不由己,轻叹一声,至此方信有天意。 此书最早是一位叫落羽杉的书友推荐,感谢,此书令人大开眼界。
读书有感,表面上看,清明上河图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北宋帝国的政治局势已紧张到极点。金、辽、西夏、高丽四国掣肘,方腊内乱,国势岌岌可危。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千古奇局,祥和之中风雨欲来,贩夫走卒之间,埋伏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一股诡异沉重的气氛,弥漫在汴河上下;一场席卷帝国的腥风血雨,已在全图正中的虹桥下荡起涟漪。
一图天下谋,阴阳丹青铸。 经纬见五绝,风云不尽书。 构篇之鸿,涉猎之杂,谋局之大,历人之众,理事之清,鉴性之明,近年所读,罕出其右者。
看到最后几章常因一句话满眼泪水,也怕这些书中熟悉的人物传来死讯。读了很久才读完的佳作,起初被书中细致描述的陈设吃食衣物等吸引,颇有初探红楼之感。后又沉迷于设计精密的奇案。太爱汴京五绝,正直智慧,助人解难,在国难面前那样自然地挺身而出。起初看前五部,看到众生相,各人有各人的喜怒,各人有各人的算计。到了第六部,方知梅花天衍局似一只大手,操纵了诸人的生死。皇上麻木不仁牺牲多人换来这样的局面,却罔顾朝廷内外诸多弊端,导致六贼横行。战争面前,国家迅速崩溃,走向灭亡,多么讽刺。那些有诸多毛病的底层小人物,有的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心中大义,为了家人,为了自身,挺身而出。有的犹如蝼蚁夹杂在乱世的漩涡中,命运丝毫不由自己。那些书中的人物,张用痴狂肆意,陆青心思缜密,赵不尤刚正仁善,梁兴英勇正义,冯赛公平处事,更有梁红玉不让须眉,犄角儿护主舍身,瓣儿聪颖,温悦善解人意。最喜赵不弃的性格,不刻板,也不胡闹,让身边的人没有压力,又可以依靠。关于这部小说,想说的还有很多,也许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因为生活中细小的点滴再想到书中的情节。感谢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最终呈现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体会推理的乐趣,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生得傲骨爱奇峰,何必凌云为证? 这本《清明上河图密码》冲着书名我一百个肯定是一本讲历史,讲宋朝历史的书,打开一读原来是作者穿越到了宋朝,写的宋朝的侦探小说。有点类似小伢们看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不过,作者也够可以的,够厉害亏他构思出来的,将清明上河图这幅我国国宝中的国宝上所画的人物,结合宋史构思,编写成书一本书,特别是每个人物心里的描写入木三分,宏伟著作啊!书很不错,就是太长了,看死我了。 这本书看完让我最佩服的是,在书前言里讲到书中共有八百多个人物,整部书八千页,作者在写的过程中从头至尾,每个人物的名字,出场顺序,人物之间的关系都能记不混,我作为读者读的过程中人物都点记混了,确实佩服作者。 收集一二书中我认为好的古文词句,摘抄下来温顾而知新: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注解;人生的不幸,不知道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羞耻的人是大不幸的人。 有羞耻之心,才可发愤向上,聆听教诲;乐闻己过,才能知道改正过错而成为贤者。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注解:一般诋毁是因妒忌而产生的,妒忌是因无法超过别人而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生活工作中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有嫉妒心,有了嫉妒之心容易让人内心生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