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欣欣然
    推荐

    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对史铁生的文字逐渐着迷,而《病隙碎笔》又更深一层,那是对生命、对虚无、对意义的拷问。 《病隙碎笔》共有六部分,我觉得很难把它们清晰地割成不同的主题,命运、爱情、信仰、真理,贯穿在整本书中。读的时候常常惊叹,身体的残疾与灵魂的完满,这样鲜明地对峙着,碰撞出的不只是火花,而是照亮夜空的烟花,璀璨耀眼。 太爱这些文字了,怎么咀嚼都不为过,那种混合了甘、涩、辛、苦的味道,悠长,耐人寻味。但又没办法把那些一涌而出的感悟,统合起来,它们散落在心的各个角落,有时是弥合,有时是切割,有时是点缀,有时是碰撞,有时是梦呓,有时是回响……总之,倍感治愈。 以下是阅读时的摘录和感想。 ◆ 病隙碎笔1 ◆ 一 >>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 四 但人们总难免把当下的灾难视为“最”痛苦,毕竟无法预知未来,而痛的感触是实实在在的切肤之感。 >>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 十六 >> 真正的理解都难免是设身处地,善如此,恶亦如此,否则就不明白你何以能把别人看得那么透彻。 ◆ 十九 >> “你们”是一种候补状态,有希望成为“我们”,但稍不留神也很容易就变成“他们”。这很关键,把越多的人放在这样的候补位置上,“我们”就越具权势,“他们”就越遭孤立,“你们”就越要乖乖的。 ◆ 二十六 >> 活着,不是仅仅有了科学就够。 ◆ 二十八 >> 神,在被猜想之时诞生,在被描画的时候存在,在两种相反的信奉中同样施展其影响。 ◆ 三十九 >> 有婚姻,有性欲,有搭伙过日子,哪有什么爱情? >> 爱情本来是一种心愿 ◆ 四十三 >> 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 >> 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 ◆ 四十五 >> 爱,与喜欢混淆得最严重。 >> 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 ◆ 四十九 >> 敞开,可以找到另外的仪式和路径,比如艺术,比如诗歌,比如戏剧和文学。不过文学这个词并不美妙,并不恰切,不如是写作,不如是倾诉和倾听,不如是梦幻、是神游。 ◆ 五十 >> 一团圆满一片死寂,思之安附,悟从何来?所以有“烦恼即菩提”的箴言。 ◆ 五十一 >> 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爱所以艰难,常常落入窘境。 ◆ 五十二 >> 爱有什么用?心魂的敞开有什么用?热情又有什么用呢?但,什么是有用?若仅仅做一种活物,衣食住行之外其实什么都可以取消。然而,乖张如人者偏不安守这样的地位,好事如上帝者偏不允许这样的寂寞,无限膨胀的宇宙偏偏孕育出一种不衰的热情。先哲有言:“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 五十五 >> 荒诞感袭来是件好事,省得说“瞎问那么多有什么用”。 ◆ 五十七 >>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 病隙碎笔2 >>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 一 为什么我的白昼和黑夜与此正相反呢?白昼里的我借由这姓名无限展开,机警、丰富、热情;一旦走入夜晚,褪去这姓名,我也褪去一身繁华与牵绊,化为一池水,清澈、静寂、浅淡。白昼需要智慧,而夜晚不需要,可以尽情迷茫、脆弱、悲泣…… >> 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 ◆ 三 >> 最根本的性质我看是两条,一为自卑(怕),二为欲念横生(要)。谁先谁后似不分明,细想,还是要在前面,要而唯恐不得,怕便深重。 ◆ 十五 >> 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 二十二 >> 爱情,并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它诞生,是言说使它存在,是信心使它不死,它完全可能是现实但它根本是理想啊,它在前面,它是未来。所以,说吧,并且重视这个说吧,如果白昼的语言已经枯朽,就用黑夜的梦语,用诗的性灵。 ◆ 二十五 >> 放弃自卑,同时放弃怨恨;其实这两点必然是同时放弃的,因为曾经,它们也是一齐出生的。 ◆ 三十六 >> 佛家有言:心既生恨,已动杀机。 ◆ 三十七 很少失眠,但那由衷的存在会穿过黑夜,来到白昼与我相约,万千心流击碎必要的规则,肆意穿行,于喧嚣中聆听寂静,那感觉时而美妙、时而苦涩…… >> 那夜我很难入睡,我听见四周巨大无比的夜的寂静里,全是那深隐、细弱、易于破碎的万千心流在喧嚣,在聚会,在呼喊,在诉说,在走出白昼之必要的规则而进入黑夜之由衷的存在。 ◆ 三十八 最爱落日的温柔,曾有一个人背对着落日走来,那副定格的画面,让落日和我都很安慰和镇静。 >> 落日的光辉照耀着它们,落日和它们都很镇静 ◆ 三十九 “主观性真理”,是主观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真理借由个体的决定和行动而体现?是“我心即正义”? >> 这大约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主观性真理”。他的意思是:“在这些真理中,是不存在供人们建立其合法性以及使其合法的任何客观准则的,这些真理必须通过个体吸收、消化并反映在个体的决定和行动上。主观性真理不是几条知识,而是用来整理并催化知识的方法。这些真理不仅仅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某些事实,而且也是发扬生命的难以捉摸、微妙莫测和不肯定性的依据。” ◆ 四十 客观世界无法穷尽,主观世界无法回避,如此说来,唯物是相对的,唯心是绝对的。 >> 从我们的知识(“客观性真理”)永远不可能穷尽外部世界的奥秘来看,我们其实永远都在主观世界中徘徊。 >> 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在其《生命的意义》中所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向内建立生命的意义,用的却是从外寻取来的一砖一瓦,否则,那意义的大厦将不可触不可感。 >>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 四十二 >> 我是从一切中来啊,我是由一切所孕育、所催生的一缕浪动的消息,微薄但是独具。 ◆ 四十三 >> 只有一句话是他的保佑:“看不见而信的人是有福的。” ◆ 病隙碎笔3 ◆ 八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是人间最足智多谋的人,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因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其生命也在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 西绪福斯 ◆ 十七 就是这样,软弱着自己的软弱,虚伪着自己的虚伪,然后慢慢长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 软弱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软弱但还是软弱着,虚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虚伪却还是“有些话不能讲” ◆ 二十 未经他人苦,莫劝人向善,大抵也是这样的道理,人生处境的复杂程度也许总在我们的认知之外。 >> 我慢慢地看见,勇猛与可敬之外还有着更为复杂的人生处境。 >> 我尤其想起了这样的话:人道主义者是不能使用“个别现象”这种托词的。 ◆ 二十一 《务虚笔记》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读的时候就感到十分揪心,人性复杂如此,万不敢再用好与坏、对与错来粗暴评价了。 >> 这样的事让我不寒而栗。 也曾在黑夜中追问、求索,注定没有答案的问题只能让黑夜更加深沉。 >> 但我知道这不算回答,这唯使黑夜更加深沉。 ◆ 二十二 这个关系模型细思极恐啊,即便和平年代,也大有可套用的情境。大家都怕,但只有不幸处于那个位置的人的怕是罪行,屠夫和吃瓜群众侥幸避开了这罪行而已。同时,也是屠夫和吃瓜群众联手造就了这让他们自己也害怕的罪行。 >> 都怕,但只有A的怕是罪行。原来是这样,他们不过都把一件可怕的事推给了A,把大家的罪行推给了A去承担,然后,一方备下了屠刀、酷刑和株连,一方备下了赞美,或永生的惩罚。 ◆ 二十三 >> 想起了圣雄甘地的话: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和平,和平本身是一种方法。 ◆ 二十四 快乐的最大裨益是快乐的传递,善良的最大裨益是善良的叠加。 >> 仇恨的最大弊端是仇恨的蔓延,压迫的最大遗患是压迫的复制。 >> 以牙还牙的怪圈如能有一个缺口,那必是更勇敢、更理性、更智慧的人发现的 >> 说到底是因为:不是为了坐江山,而是为了争自由。 ◆ 二十六 “我认识少诚有十几年了,但见得到他的时间总共不超过四十八小时。他像风一样地来了,你就能见到他,他像风一样地走了,你找也找不到他。”——《悼少诚》史铁生 1996年1 月18日 >> 甘少诚 ◆ 二十七 绝对信仰拷问相对价值,就要放弃对道德制高点的占领。 >> 那便是绝对信仰在拷问相对价值的时刻。 ◆ 二十八 真的呢,越是不想说话时越想写字,也越有灵感,也越有借由文字倾诉的欲望。 >> 字,本当从沉默的心中流出。 ◆ 三十一 >> 诗人西川的话: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我阅读一个家族的预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 病隙碎笔4 ◆ 三 >> 种什么神根,得什么俗果。 ◆ 九 >> 虚者,非空非无,乃有乃大,大到无可超乎其外。 ◆ 病隙碎笔5 ◆ 一 >> 你若不知道没有的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判定它没有呢?比如吃喝拉撒,比如生死繁衍,比如诸多确有的事物,为什么不是?此既不是,什么才是?这什么,便是对意义的猜想,或描画,而这猜想或描画正是意义的诞生。 ◆ 五 >> 我想自杀,是指精神的我要杀死肉身的我。 ◆ 七 >> 神,乃有限此岸向着无限彼岸的眺望,乃相对价值向着绝对之善的投奔,乃孤苦的个人对广博之爱的渴盼与祈祷。 ◆ 九 >> 这就是精神与灵魂的不同。 ◆ 十 >> 你怕它折磨你,更怕它倏忽而逝不再折磨你 ◆ 十二 >> 路途是不可能没有距离的,存在是不可能没有矛盾的,生是不可能绕过死的 ◆ 十五 >> 根据历史吗?可书写的历史偏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十九 >> 这便是信仰无需实证的原因;实证必为有限之实,信仰乃无限之虚的呼唤。 ◆ 二十三 >> 不可能与非现实是生命永恒的背景 ◆ 三十 >> 若是两个不甘于肉身的灵魂呢?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 ◆ 三十七 别人笑他的肉身遭到背叛,他笑他的灵魂依旧幸福,这不矛盾。他的灵魂如果能一直幸福,谁又能说他不幸呢? >> 所有人都笑着他的愚蠢,只他自己笑着自己的幸福。 ◆ 三十八 >> 痛苦不是丑陋,结束也不是,唯要挟和诅咒可以点金成石,化珍宝为垃圾,使以往的美丽毁于一旦。 >> 在这样的故事里,柔弱很可能美于坚强,痛苦很可能美于达观。 在彷徨中才会去探寻信仰之门,是否走入倒在其次,这探寻的过程就是一种对灵魂的抚慰。 >> 因而一个犹豫的A是美的,一个困惑的B是美的,一个隐忍的C是美的;所以是美的,因为这里面有灵魂在彷徨,这彷徨看似比不上理智的决断,但这彷徨却通向着爱的辽阔,是爱的折磨,也是命运在为你敲开信仰之门。 ◆ 四十 >> 这样看,就不见得是我们走过生命,而是生命走过我们;不见得是肉身承载着灵魂,而是灵魂订制了肉身。 ◆ 四十一 >> 孤芳自赏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单独的音符怎么听也像一声噪响,孤立的段落终不知所归。 >> 以肉身的不死而求生命的意义,就像以音符的停滞而求音乐的悠扬。 ◆ 五十二 >> 文,有时候是表达,是敞开,有时候是掩盖,是躲避 ◆ 五十四 >> 这恐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愿,却不知道别人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与别人相关,却不知道别人对这复杂的相关取何种态度;他知道自己期待着别人,却没有把握别人是否对他也有着同样的期待 ◆ 五十八 >> 我猜,人的生命,也是有这类二象性的——大脑限制在很小的体积中,灵魂则扩展得无比辽阔。大脑可以孤立自在,灵魂却牵系在历史、梦想以及人群的相互干涉之中。 ◆ 六十一 >> 量子理论的描述:“在亚原子水平上,物质并不确定地存在于一定的地方,而是显示出‘存在的倾向性’;原子事件也不在确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方式发生,而是显示出‘发生的倾向性’。” ◆ 病隙碎笔6 ◆ 三十 什么是有趣呢?这本身就值得思考。如果有趣的标准不同,那就很难说生活变得有趣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吧。退一步说,即便这真是一件容易的事,易得之事也易逝,只要有思考的意愿,在有趣的生活里也不会丧失思考的能力。 >> 陈嘉映所说:“生活真容易变得有趣,所以没有人思考。” ◆ 三十一 死前的一次性消费,哈哈,有趣,既然是一次性的,还是要货比三家、寻个最优的性价比吧,或草率或冲动地消费人生,没了回旋的余地,岂不是死而有憾了? >> 人生实实在在,不过死前的一次性消费,唱高调的不是傻瓜就是装蒜。 ◆ 三十四 >> 这怎么办? 这怎么办? 这怎么办? 要把这一节写满:这怎么办? 或要用一生来问:这怎么办? 人将听见,那无穷之在莫不是:这怎么办,和这怎么办? ◆ 三十五 >> 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 >> 活着就是耗损,就是麻烦,彻底的节约和省事你说是什么? >> 人是以语言的探问为生长,以语言的构筑为存在的。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彳亍
    推荐

    很好看的一本书!本书充满了史老对于自己人生的反思以及对于宇宙、生命、价值、法律、规则、文学、意义的探讨,不免有批判有谴责,但是究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爱愿。人生虽遭受着无穷无尽的病痛的折磨,但是这绵绵无长的爱愿也延续其中,这是史老的人生信念和价值指向。单看史老的文字如果不了解他的生平的话,很难想到史老其实也是生活在泥泞之中的,史老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乐观,洋溢着热爱,像史老的笑容,沁人心脾!莫以时间论长短,唯有爱愿藏胸怀!这是看完本书最大的感悟。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溪云
    推荐

    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长篇哲思抒情散文《病隙碎笔》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身患尿毒症后在透析治疗间隙坚韧写作的生命笔记,是他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作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探索关于人生的命题,在幽默旷达的行文中,史铁生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照亮黑夜中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的人生疑难。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静静岁月
    推荐

    逃脱皮囊禁锢的灵魂,在思辨中放飞。这书要细嚼慢咽才能吸收。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辉哥
    推荐

    本书名为散文集,实为哲学,更多的是哲学思考,散文只是体裁只是外衣。处在如今特殊时期,与恐惧相伴与死亡相伴的特殊经历和气氛下,读来感悟更深。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皮皮鲁
    推荐

    人与书的相遇,和人与人的相遇一样,也是机缘巧合。史铁生的文字,如果十年前读,绝对没什么感觉,甚至觉得枯燥。十年后的今天,却是相见恨晚,真可谓字字玑珠,唇齿留香。 作者所历经的,不仅仅是艰难困苦,而是幽黑无底的绝望,是普通人不曾想象的深渊。在这样的深渊中,他栽种出最夺目最绚丽的花朵,用血气、意志,更是用虔敬和宽广。上帝给他的人生境遇有多残酷,他做出的反馈就有多卓绝。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丘吉尔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高度自觉而深刻的灵魂才会如此对待苦难和危机。庆幸的是,史铁生拥有这样的自觉,他没有辜负他的苦难,他超越了自己的苦难,也超拔了人类的苦难。 匮乏与富足,残损与健全,真如我们肉眼所见的一般吗?物质之上、眼目所及之外,有东西在奔流涌动。那是作者说的“心流”,奔涌在作者内心的心流,是支撑他残疾躯体的强大骨骼,也是带领他走进生活、爱情、文学、人生的壮阔大河。一个不能走动的人阅遍人间,一个居于一方的人穿透尘世,心流的伟大令人叹服。 这是本凝炼作者思想精华的散文集,笔力遒劲如松,逻辑缜密如丝,情感真挚如泼墨,意境清扬如腾云。没有束缚、没有阻滞,一气呵成气贯如虹。激情和思辨有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之风范。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小小丫
    推荐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谁都无法拒绝,唯有径直的走过去。我们只需尽情享受,经历该经历的便可。亲情,友情,爱情,就像三根琴弦,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没想到
    推荐

    读到最后,才有一些关于“扶轮问路”的理解,原来人最根本的处境,是要学会面对。问,面对,路。很多很多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2年2月4日星期五 祝福早安 气温-4℃ 《病隙碎笔》史铁生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史铁生 我不断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蓝天,一条小街,阳光中缥缈可闻的一缕钟声,于恐惧与好奇之中铺筑成无限。因而我看着他的背影,看他的心流一再进入黑夜,死也不是结束。只有一句话是他的保佑:“看不见而信的人是有福的。” ——史铁生 我想我还是有必要浪费一句话:舍生取义是应该赞美的,为信仰而献身更是美德。但是,这样的要求务须对着自己,倘以此去强迫他人,其“义”或“信仰”本身就都可疑。 ——史铁生 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这爱,不单是友善、慈悲、助人为乐,它根本是你自己的福。这爱,非居高的施舍,乃谦恭的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史铁生 众人走后,耶稣问那妇女:没有人留下定你的罪吗?答:没有。耶稣说:那我也就不定你的罪,只是你以后不要再犯。这就是说,罪仍然是罪,不因为它普遍存在就不是罪。只不过耶稣是要强调:罪,既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那么,忏悔对于每一个人就都是必要。 有意思的是,当众人要耶稣做决定时,耶稣为什么在地上写字?为什么耶稣说完那些话,又在地上写字?我一直想不透。他是说“字写的法律与心做的忏悔不能同日而语”吗?他是说“字写的简单与心写的复杂不可等量齐观”吗?或者,他是说“字写的语言有可能变成人对人的强暴,唯对万千心流深入的体会才是爱的祈祷”?但也许他是取了另一种角度,说:字,本当从沉默的心中流出。 爱这个字,颇多歧义。母爱、父爱等等,说的多半是爱护。“爱牙日”也是说爱护。爱长辈,说的是尊敬,或者还有一点威吓之下的屈从。爱百姓,还是爱护,这算好的,不好时里面的意思就多了。爱哭,爱睡,爱流鼻涕,是说容易、控制不住。爱玩,爱笑,爱桑拿,爱汽车,说的是喜欢。“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是想的意思,随便你。“你爱死不死”,也是说请便,不过已经是恨了。 爱,与喜欢混淆得最严重。“我爱你”,可能是表达着一次真正的爱情,也可能只是好色之徒的口头禅,还可能是各有所图的一回交易。喜欢,好东西谁不喜欢?快乐的事谁不喜欢?没有理由谴责喜欢,但喜欢与爱的情感不同。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这样的敞开,并不以性别为牵制,所谓推心置腹,所谓知己,所谓同心携手,是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都有的期待,是孤独的个人天定的倾向,是纷纭的人间贯穿始终的诱惑。 所以爱是一种心愿,不在街上和衣兜里,也不在储蓄所。睁着俩眼向外找,可以找到救济(包括性方面的救济),仅此而已。 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颤栗,仍有未息的对沟通的渴盼。你还是要去吗?不甘就范?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爱不比性的地方正在这里,性唯快乐,爱可没那么轻松。潇洒者早有警告:哥们儿你累不累? 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远的激越,由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 在上帝那儿,在灵魂被囚进肉体之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初,并无我、你、他之分别,巨大的存在之消息浑然一体,无分彼此内外,浮摇漫展无所不在。然后人间诞生了,人间诞生了其实就是有限诞生了。巨大的存在之消息被分割进亿万个小小的肉体,小小的囚笼,亿万种欲望拥挤摩擦,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纵横交错成为人间,总有一些在默默运转,总有一些在高声喊叫,总有一些黯然失色随波逐浪,总有一些光芒万丈彪炳风流,总有弱中弱,总有王中王——不管是以什么方式,不管是以什么标牌,不管是以刀枪、金钱还是话语……总归一样。尼采说对了:权力意志。所有的种子都想发芽,所有的萌芽都想长大,所有的思绪都要漫展,没有办法的事。把弱者都聚拢到一块儿去平安吧,弱者中会浮涌出强人。把强人都归堆到一块儿去平等呢,强人中会沉淀出弱者。把人一个个地都隔离开怎么样?又群起而不干。小时候,我们几个堂兄弟之间经常打架,奶奶就嚷:“放在一块儿就打,分开一会儿又想!”奶奶看得明白,就这么回事。 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爱所以艰难,常常落入窘境。 所以“爱的奉献”这句话奇怪。左腿怎么能送给右腿一个完整呢?只能是两条腿一起完整。此地狱怎么能向彼地狱奉献一个天堂呢?地狱的相互敞开,才可能朝向天堂。性可以奉献,爱却不能。爱就像语言,闻者不闻,言者还是哑巴。甘心于隔离地活着,唯爱和语言不需要。爱和语言意图一致——让智识走向心魂深处,让深处的孤独与惶然相互沟通,让冷漠的宇宙充满热情,让无限的神秘暴露无限的意义。巴别塔虽不成功,语言仍朝着通天的方向建造。这不是能够嘲笑的,连上帝也不能。人的处境是隔离,人的愿望是沟通,这两样都写在了上帝的剧本里。 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 我想,画家Z曾经得到的是后一种。我呢?我之所以能够想象他,想象他就是在那次回家的路上走进了怨愤,料必因为Z是我的一部分,至少曾经是这样。要征服那冷淡,要以某种姿态抵挡乃至压倒那冷淡的威胁,自卑于是积累起怨愤,怨愤再加倍地繁衍自卑——这就是画家Z。相反,若是梦想着世间不再有那样的冷淡,梦想着,被那冷淡雕铸的怨愤终于消散,所有失望过和傲慢过的心灵都能够相互贴近,那就是爱的期盼。甚至纯真的心从不多看那冷淡一眼,唯热盼着与另外的心灵沟通,不屈不挠地等待,走遍一生去寻找,那就是爱的路程。在《务虚笔记》中,我借助诗人L、女教师O和F医生的身影,走进这样的梦想,借助于对他们的理解看见了我的另一种心情。 这两种心情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盘根错节同时都在我心里,此起彼伏,铺设成我的心路。别人也都是这样吗?我只知道,兼具这两种心情的我才是真实的我。我站在Z的脚印上,翘望L、O和F的方向。我体会着Z的自卑,而神往于L、O和F痴心不改的步伐。而且,越是Z的消息沉重,越是L、O和F的消息明媚动人。我知道了,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不过自卑,也许开始得还要早些。开始于你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时候。开始于你第一次步入人群,分辨出了自己和别人的时候。开始于你离开母亲的偏袒和保护,独自面对他者的时候。开始于这样的时候:你的意识醒来了,看见自己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躯体中,而在自己之外世界是如此巨大,人群是如此庞杂,自己仿佛囚徒。开始于这样的时候:在这纷纭的人间,自己简直无足轻重,而这一切纷纭又都在你的欲望里,自己二字是如此不可逃脱,不能轻弃。开始于这样的时候:你想走出这小小躯体的囚禁,走向别人,盼望着生命在那儿得到回应,心魂从那儿连接进无比巨大的存在,无限的时间因而不再是无限的冷漠……但是,别人也有这样的愿望吗?在墙壁的那边,在表情后面,在语言深处,别人,到底都是什么?对此你毫无把握。但囚徒们并不见得都想越狱出监,囚徒中也会有告密者,轻蔑、猜疑和误解加固着牢笼的坚壁,你热烈的心愿前途未卜,而一旦这心愿陷落,生命将是多么孤苦无望,多么索然无味,荒诞不经。我能记起很多次这样的经历。从幼年一直到现在,我有过很多次失望——可能我也让别人有过这类失望——很多次深刻的失望其实都可以叫作失恋,无论性别,因为在那之前的热盼正都是爱的情感:等待着他人的到来,等待着另外的心魂,等待着自由的团聚。虽因年幼,这热盼曾经懵然不知何名,但当有一天,爱的消息传来,我立刻认出那就是它,毫无疑问一直都是它。 “我”在哪儿?在一个个躯体里,在与他人的交流里,在对世界的思考与梦想里,在对一棵小草的察看和对神秘的猜想里,在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眺望、在终于不能不与神的交谈之中。 正如浪与水。我写过: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所有的消息都在流传,各种各样的角色一个不少,唯时代的装束不同,尘世的姓名有变。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消息的传达与继续,所有的消息连接起来,便是历史,便是宇宙不灭的热情。一个人就像一个脑细胞,沟通起来就有了思想,储存起来就有了传统。在这人间的图书馆或信息库里,所有的消息都死过,所有的消息都活着,往日在等待另一些“我”来继续,那样便有了未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更换一台机器吧——有时候不得不这样,但把消息拷贝下来,重新安装进新的生命,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铁,一种浑然未炼之物。隔了四十八年回头看去,这铁生真是把人性中可能的愚顽都备齐了来的,贪、嗔、痴一样不少,骨子里的蛮横并怯懦,好虚荣,要面子,以及不懂装懂,因而有时就难免狡猾,如是之类随便点上几样不怕他会没有。 不过这一个铁生,最根本的性质我看是两条,一为自卑(怕),二为欲念横生(要)。谁先谁后似不分明,细想,还是要在前面,要而唯恐不得,怕便深重。譬如,想得到某女之青睐,却担心没有相应的本事,自卑即从中来。当然,此一铁生并不早熟到一落生就专注了异性,但确乎一睁眼就看见了异己。他想要一棵树的影子,要不到手。他想要母亲永不离开,却遭到断喝。他希望众人都对他喝彩,但众人视他为一粒尘埃。我看着史铁生幼时的照片,常于心底酿出一股冷笑:将来有他的罪受。 散文是什么?我的意见是:没法说它是什么,只可能说它不是什么。因此它存在于一切有定论的事物之外,准确说,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漂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但它不是收容所,它一旦被收容成某种规范,它便是什么了。可它的本色在于不是什么,就是说它从不停留,唯行走是其家园。它终于走到哪儿去谁也说不清。我甚至有个近乎促狭的意见:一篇文章,如果你认不出它是什么(文体),它就是散文。譬如你有些文思,不知该把它弄成史诗还是做成广告,你就把它写成散文。可是,倘有一天,人们夸奖你写的是纯正的散文,那你可要小心,它恐怕是又走进某种定论之内了。 小说呢?依我看小说走到今天,只比散文更多着虚构。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物质性(譬如肉身)永远是一种限制。走到(无论哪儿)之到,必仍是一种限制,否则何以言到?限制不能拯救限制,好比“瞎子不能指引瞎子”。天堂是什么?正是与这物质性限制的对峙,是有限的此岸对彼岸的无限眺望。谁若能够证明另一种时空,证明某一处无论多么美好的物质性“天堂”可以到达,谁就应该也能够证明另一种限制。另一种限制于是呼唤着另一种彼岸。因而,在限制与眺望、此岸与彼岸之间,拯救依然是精神的恒途。 这是不是说天堂不能成立?是不是说“走向天堂”是一种欺骗?我想,物质性天堂注定难为,而精神的天堂恰于走向中成立,永远的限制是其永远成立的依据。形象地说:设若你果真到了天堂,然后呢?然后,无所眺望或另有眺望都证明到达之地并非圆满,而你若永远地走向它,你便随时都在它的光照之中。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再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什么是纯洁?我们不因肉身而不洁。我们不因有情而不洁。我不相信无情者可以爱。我倒常因为看见一些虚伪的标牌、媚态的包装和放大的凛然,而看见淫荡。淫荡不是别的,是把上帝寄存于人的财富挪作他用。 这一个愚顽的人,常在暮色将临时独坐呆问:爱情既是这般美好,何以倒要赞誉它的止步于1对1?为什么它不能推广为1对2、对3、对4……以至n对n,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这时候我就围绕他,像四周的黑暗一样提醒他:对了,这就是理想,但别忘了现实。 现实是:心灵的隔离。 现实是人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因而偏离了上帝之爱的角度,只去看重人的社会价值,肉身功能(力量、智商、漂亮、潇洒),以及物质的拥有。若非这样的现实,爱情本不必特别地受到赞美。倘博爱像空气一样均匀深厚,为什么要独独地赞美它的一部分呢?但这样的现实并未如愿消散,所以爱情脱颖而出,担负起爱的理想。它奋力地拓开一片晴空,一方净土,无论成败它相信它是一种必要的存在,一种象征,一路先锋。它以其在,表明了亘古的期愿不容废弃。 博爱是理想,而爱情,是这理想可期实现的部分。因此,爱情便有了超出其本身的意义,它就像上帝为广博之爱保留的火种,像在现实的强大包围下一个谛听神谕的时机,上帝以此危险性最小的1对1在引导着心灵的敞开,暗示人们:如果这仍不能使你们卸去心灵的铠甲,你们就只配永恒的惩罚。 那个愚顽的人甚至告诉我,他听出其中肯定这样的意思:这般美好的爱愿,没理由永远止步于1对1——我不得不对他,以及对愚顽,刮目相看。 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着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更因为,一个明确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与迷茫中挣扎,黑夜与白昼之比因而更其悬殊。 夜深人静,是个人独对上帝的时候。其他时间也可以,但上帝总是在你心魂的黑夜中降临。忏悔,不单是忏悔白昼的已明之罪,更是看那暗中奔溢着的心流与神的要求有着怎样的背离。忏悔不是给别人看的,甚至也不是给上帝看的,而是看上帝,仰望他,这仰望逼迫着你诚实。这诚实,不止于对白昼的揭露,也不非得向别人交代问题,难言之隐完全可以藏在肚里,但你不能不对自己坦白,不能不对黑夜坦白,不能不直视你的黑夜:迷茫、曲折、绝途、丑陋和恶念……一切你的心流你都不能回避。因为看不见神的人以为神看不见,但“看不见而信的人是有福的”,于是神使你看见——神以其完美、浩瀚使你看见自己的残缺与渺小,神以其无穷之动使你看见永恒的跟随,神以其宽容要你悔罪,神以其严厉为你布设无边的黑夜。因此,忏悔,除去低头还有仰望,除知今是而昨非还要询问未来,而这绝非白昼的戏剧可以通达,绝非“像”可能触及,那是黑夜要你同行啊,要你说:是! 这样的忏悔从来是第一人称的。“你要忏悔”——这是神说的话,倘由人说就是病句。如同早晨醒来,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别人说你做了什么梦,岂不奇怪?忏悔,是个人独对上帝的时刻,就像梦,别人不得参与。好梦成真大家祝贺,坏梦实行,众人当然要反对。但好梦坏梦,止于梦,别人就不能管,别人一管就比坏梦还坏,或正是坏梦的实行。君不见“文革”时的“表忠心”和“狠斗私心一闪念”,其坏何源?就因为人说了神的话。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一篇英语童话——我的英语好到一看便知那是英语,妻子把它变成中文:战争结束了,有个年轻号手最后离开战场,回家。他日夜思念着他的未婚妻,路上更是设想着如何同她见面,如何把她娶回家。可是,等他回到家乡,却听说未婚妻已同别人结婚;因为家乡早已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消息。年轻号手痛苦之极,便又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孤独的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那把小号,他便吹响小号,号声凄婉悲凉。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国家,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使人把他唤来,问他:你的号声为什么这样哀伤?号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国王。国王听了非常同情他……看到这儿我就要放下了,猜那又是个老掉牙的故事,接下来无非是国王很喜欢这个年轻号手,而他也表现出不俗的才智,于是国王把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呢?肯定是他与公主白头偕老,过着幸福的生活。妻子说不,说你往下看:……国王于是请国人都来听这号手讲他自己的故事,并听那号声中的哀伤。日复一日,年轻人不断地讲,人们不断地听,只要那号声一响,人们便来围拢他,默默地听。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号声已不再那么低沉、凄凉。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气勃勃了。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就这么结束了?对,结束了。当意识到它已经结束了的时候,忽然间我热泪盈眶。 我已经五十岁了。一个年至半百的老头子竟为这么一篇写给孩子的故事而泪不自禁,其中的原因一定很多,多到我自己也说不清。不过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的幼儿园,想起了那惩罚的游戏。我想,这不同的童年消息,最初是从哪儿出发的? 有位学者朋友给我写信,说我是“证明了神性,却不想证明神”。老实说,前半句话我绝不敢当,秉性愚钝的我只是用着傻劲儿,希望能够理解神性,体会神性;而对后半句话我又不想承认。不过确实,在我看来,证明神性比证明神更要紧。理由是:没有信仰固然可怕,但假冒的“神”更可怕——比如造人为神。事实是,信仰缺失之地未必没有崇拜,神性不明之时,强人最易篡居神位。我们几时缺了“神”吗?灶王、财神、送子娘娘……但那多是背离着神性的偶像,背离着信仰的迷狂。这类“神明”也有其性,即与精神拯救无关,而是对肉身福乐的期许;比如对权、财的攀争,比如“乐善好施”也只图“来生有报”。这不像信仰,更像是行贿或投资。所以,证明神务先证明神性,神性昭然,其形态倒不妨入乡随俗。况且,其实,唯对神性的追问与寻觅,是实际可行的信仰之路。 我读书少,宗教知识更少,常发怵与学者交谈。我只是活出了一些问题,便思来想去,又因能力有限,所以希望以尽量简单的逻辑把信仰问题弄弄明白。 那位学者朋友还说,我是“尽可能避开认同佛教”。这判断有点儿对。但这点儿对,并不是指“尽可能避开”,而是说我确实对一些流行的佛说有着疑问。 大凡宗教,都相信人生是一次苦旅(或许这正是宗教的起因吧),但是,对苦难的原因则各说不一,因而对待苦难的态度也不相同。流行的佛说(我对佛学、佛教所知甚微,故以“流行的”做出限定)相信,人生之苦出自人的欲望,如:贪、嗔、痴;倘能灭断这欲望,苦难就不复存在。这就预设了一种可能:生命中的苦难是可以消灭的,若修行有道,无苦无忧的极乐世界或者就在今生,或者可期来世。来世是否真确大可不论,信仰所及,无需实证。但问题是:脱离一己之苦可由灭断一己之欲来达成,但是众生之苦犹在,一己就可以心安理得吗?众生未度,一己便告无苦无忧,这虽不该嫉妒甚至可以祝贺,但其传达的精神取向,便很难相信还是爱的弘扬,而明显接近着争的逻辑了。 争天堂,与争高官厚禄,很容易走成同一种心情。种什么神根,得什么俗果。猪八戒对自己仅仅得了个罗汉位耿耿于怀,凡夫俗子为得不到高级职称而愤愤不平就有了神据。我是说,这逻辑用于俗世实属无奈,若再用于信仰岂不教人沮丧?大凡信仰,正当在竞争福乐的逻辑之外为人生指引前途,若仍以福乐为期许,岂不倒要助长了贪、嗔、痴?眼下“欧锦赛”正是如火如荼,荷兰球星博格坎普在批评某一球队时有句妙语:“他们是在为结果踢球。”博格坎普因此已然超出球星,可入信者列了。因信称义,而不是因结果。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推荐

    看得我想把下面👇🏻这些段落抄下来 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艺术或文学,不要做成生活(哪怕是苦难生活)的侍从或帮腔,要像侦探,从任何流畅的秩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 真正的理解都难免是设身处地,善如此,恶亦如此,否则就不明白你何以能把别人看得那么透彻。作家绝不要相信自己是天命的教导员,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读者也一样,在迷途面前都不要把自己洗得太干净,你以什么与之共鸣呢?可有谁一点儿都不体会丑恶所走过的路径吗? 我知道了,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 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远的激越,由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 所有的种子都想发芽,所有的萌芽都想长大,所有的思绪都要漫展,没有办法的事。把弱者都聚拢到一块儿去平安吧,弱者中会浮涌出强人。把强人都归堆到一块儿去平等呢,强人中会沉淀出弱者。把人一个个地都隔离开怎么样?又群起而不干。 宇宙膨胀不歇,轰轰烈烈的消息总要传达。人便是这生生不息的传达,便是这热情的载体,便是残缺朝向圆满的迁徙,便是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思与悟,便是这永无终途的欲望。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 你要爱就要像一个痴情的恋人那样去爱,像一个忘死的梦者那样去爱,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而信仰,亘古至今都在等候浪子归来,等候春风化雨,狂妄归于谦卑,暂时的肉身凝成不朽的信爱,等候那迷恋于真实的眼睛闭上,向内里,求真诚。 人与人之间是这样,群、族乃至国度之间也应该是这样——异,不是要强调隔离与敌视,而是在呼唤沟通与爱恋。总是自己恋着自己,狭隘不说,其实多么猥琐。 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在逻辑的盲区,或人智的绝地,勿期圆满。但你的问,是你的路。你的问,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是神之无限对人之有限的召唤,是人之有限对神之无限的皈依。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我的意见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江畔独步寻花
    推荐

    “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
    推荐

    在文章开始之前,请你稍缓瞬息,允我们先行如下假设: 你是一个男孩; 你今年十八岁; 你生于帝都、长于名校,自小随奶奶长大,一路不说春风得意,却也称得上顺风顺水; 你天性顽劣,热爱运动,尤擅田径,高中毕业后怀着一腔热忱,毅然参与了国家提倡的上山下乡活动,插队到陕北农村; 同年,你因腰腿病痛不得不中断活动,回京治病; 你今年二十一岁,在两年的缠绵病榻之后,你“终于”瘫痪了; 你被认证为“残疾人”,自觉如畜群里待宰的牲畜被打上一枚烙印,你再也不能奔跑、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生活,甚至于母亲都被命运夺去,你沉默,以无泪可流的姿态; 你以为这就是命运给你的全部陷阱、你不幸的顶峰; 你今年四十七岁,在这些常常被困在病房、不得不独自怅望一片空白的天花板的隐忍的年岁里,你经年在黑夜里狂奔乱嘶、绝望如一匹孤驹的心流竟奇迹般地与另一个人同样独特的心流相撞,你娶了妻,在俗世的幸福里难得被允许沉浸,在病痛的罅隙里,你得以长久地思考生命这道难题,终于慢慢和所谓的“命运”握手和解,你学会并掌握了以写作为维系生命的手段——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你以为一切不会更好,但起码不会愈糟; 你罹患了尿毒症; 你······ 中国自古有“六十一甲子”一说,一轮回即一圆满——在完成生命中唯一的轮回前夜,你积弱已久的身躯终于无法负荷太多太重的病痛,黯然止步于五十九岁的除夕夜。 你一生都在觅渡:渡人、渡己、渡苦难,渡生命的河、渡不公的渊薮,渡无止境的病痛,渡世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望向你双腿时流出惋惜的讶笑。大化的灵笔从不顾人的意愿,向来只爱一意孤行地一挥而就,饱锋落下一点墨,滴入人间就作了足以“水淹金山寺”的泪河——生命在你手中被雕刻,羸弱的双腿不曾锢住你丰富的心流,青面獠牙的病魔亦未能噬尽你绵绵不肯休歇片刻的生息,你叹气,眉川在三十载汩汩光阴里蹙而又松,最后把表情定格在意味着接受的自若的微笑;你只是走,只是写,推着笨重的轮椅一路平静地前行——为你指路的怎么会是神呢?但你的确在精神的恒途中寻得了安宁。于是慢慢地、漫漫地,一叶扁舟在你那筋络起伏的瘦掌下显形,生命在苦难的凿磨下简直趋向于成为一块沉在河底的润恬的玉石——在朝圣之中,在觅渡之中,你终于如愿以偿,于一生的苦难中得见一刹的永恒。 你在颤栗吗?你感到莫可言状的震动吗?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翻开书页了:行文之间,你会看到黑字于白纸起落,正如溪涧随地势升降;当你目睹一个人生命的河流竟能如此从容地于苦难的险隘中穿行,喜悲如墨,于其间坦诚地泛开层澜——你如何能不动容,如何能不颔首、沉思?一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感到自己已经是史铁生,已经以全无武装的姿态向命运迎战,而不需读到末页,你已看懂浑然未知时已被埋下的隐喻:这副孱病的躯体与强大无匹的命运,你们会把秋色平分。 这就是《病隙碎笔》,一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来写作”的作家的作品。随笔分为六部,二百四十三则,涵盖了史铁生对人生、爱情、平等、信仰、道义等诸多领域的思考,称它是一册通俗哲学读本无妨,管它叫半本作者的人生笔记也不错。没有佶屈聱牙的宣词,没有虚张声势的口号,这本书是平实无锋的,阅时如嗅古园檀香,你能看到一个在满园厚馨里款款走来的人与你同席而坐,娓娓地自剖,剖生命、剖信仰、剖他的虚荣、剖他的思想、剖他如何以残疾之躯获健全之生——你震颤着听,肃穆地看,求自渡的言者无意刺伤你,可你——空具健全之躯,却浑浑噩噩空度了这许多时光的如梦初醒的你,却怎么能不为那表面平静、实却又字字如针锥心的自剖而汗颜、羞愧,甚至下泪? 读一本书,如不预先了解作家生平,则必如盲人摸象,结果非所得谬甚,即一无所获耳。史铁生,不消多说,以一本《我与地坛》驰名全国的名作家——我是不愿在此之前加上多数媒体报道他时总如影随形的“残疾”二字的,这词比起形容更像一个自带唏嘘效应的噱头,在介绍里无论冠在谁的名前,都实在残忍,也实在不公。然而命运实在苛待这坚韧的灵魂太甚——前文所叙,即他的人生轨迹,这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管谁背了都难免怨怼,然而你怎么敢信?“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须臾不可或缺”,这样一个比世间多数人都要不幸一点的受难者,就是自己所言最好的践行者:他竟只淡淡地一笑,仍把忏悔的刀向内,迎着命运咄咄的刀锋坦行,甚而由那残缺的躯体中孕出比世间多数人都更丰富更绚烂的情感——它们从他的笔下飞出,一面在受刑,一面长振翅,如一只只染血的蝴蝶向光翩跹——那是一个置身黑暗的人超越了肉体、源自灵魂的几乎声嘶力竭的对爱和光明的呼唤啊! 与其用“受难者”形容史铁生,倒不如称他为勇士。 与其用“畅销作”形容《病隙碎笔》,倒不如称它为生命碑。 坦白来说,读这本书时,我正大二,处于人生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期。高考失利,我进入一所之前从未预料过的大学,选择了一个之前从未预料过的专业;在迷茫的大一时期,我也努力学习,鼓足信心,岂料一学年碌碌苦读到头,本以为手到擒来的荣誉——本已“虎落平阳”,难道在一干平阳弱虎里我还不该独占鳌头吗?那时的我,总在心里满不在乎地自问。 ——可真的没有。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那一次次望向排名单时自己的心情:难以置信、如坠冰窟,孤身在外求学,挫折像兜头冷水,被现实一盆又一盆地向我倾倒,周而复始,浇熄初尝折锋损芒之苦的我所有侥幸与希冀;屈辱和失望成股缠绕,贴眉附体,最后沉至心头,麻木的心头,已不辨甘苦——一片深黑中,我眼睁睁看着曾称之为“信心”的一点光明逐水流去,我舍去觅渡的原木,只想:算了,就这样吧——最极端时,我甚至有轻生的欲望!可那时,那时我于几乎绝望的自我放弃中翻开《病隙碎笔》,入目第一句,他写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都没有,想要也没有······信心,既然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有在渡涉苦难时可以领受。”——你知道以气味辨识同类的蚂蚁吗?像天外飞来的一点荧光,在似梦非梦的恍惚里,如遭雷击的我被缓慢而轻柔地引到一片平原,前方坐有一座轮椅,轮椅上的人没有回头,我却好像已看到他的眼睛——那样平和安详的眼睛,如幼时母亲抚爱我的手再次落上发顶,久违的得承理解的光暖再次侵裹我于长夜中蜷缩、啜泣已久的心,一切委屈烟消云散,从文字中,从书页里,不需多问哪怕一句了,就在那个瞬间,我通悟,几乎有失声痛哭的冲动:是的,他也是我的同类,他一定也经受过类似的挫折与苦难,才能有这般置身绝地的决然。 他写;“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他写:“上帝不许诺光荣和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他写:“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加一个‘更’字。” …… “未知苦难,不信神佛”,人藉神佛而求得信心以从苦难中觅渡,可从史铁生这里,从已拨开一片空茫的黑暗的勇士这里,我得以免去将信仰交由神佛而易得信心的波折,预先地看到自身的懦弱与流俗、汲取力量和勇气,继而怀抱着永不枯竭的希望前行——何须再以福乐与光荣为偿呢?我所经忍的苦难不足他万分之一,可却能够怀有与他同等的从容与勇气。 由此书起,假若一定要为人生设下一个譬喻,那么我想,它该是一场苦旅,且如《病隙碎笔》所言,我们只能走向终点,却永不能走到终点。路途坎坷,其中晴朗有时、阴雨有时,欢笑有时、泪水有时,并肩有时、离散有时,奇遇有时、霉运亦有时······人生这场苦旅,我们被迫启程,尔后只能于各自的漫漫长路上踽踽独行,间或因文字或影声的传递而得以有片刻目睹他人的挣扎,然而究其根本,其中苦乐,毕竟如鱼饮水,不足为外人道矣——可为什么一代代的人诞生,不论完整与残缺,不论苦难与幸福,仍要一趟趟地踏上这苦旅、一次次地从虚无里觅渡?途中潸潸泪下也好、晏晏微笑也罢,当端坐在这里落下最后一笔,我想,这一切无非是告诉我们:“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静静的风景
    推荐

    放得下才会走得远 2020年6月26日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求是一切苦厄的源头,因为心中有求,就会生执念。因为有执念,就会放不下。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凡夫俗子背负着沉重的求之欲艰难前行。更有甚者,有些不堪重负者,倒在行进的的路上,再也没有起身。一个人有所求是人生的常态,否则,活着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有所求,我们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才会有目标有方向,不会迷失在纵横交错的人生十字路口。 一个人一旦灭失了欲望,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以无所谓的态度游戏人生,那就是到了人生的边缘,踏入了险境。无欲无求固然是佛之大境。但也是人生险境。有所求有所不求应当是比较理想的人生追寻。但是,何为“有”,何为“不”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更没有准确的答案,它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义中。这考量的不仅是人的智慧,还有生活技巧。智慧包罗万象,技巧五花八门。说到底还是你自己的体悟与修养。 人生有那么多的不可得,倾尽一生也难以实现所有的愿望。因为有欲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终究难以愈合,它总会以不同的态势保持着。当你快要接近欲望时,新的欲望又重新诞生。你越是感到接近它越是遥不可及。当一个人陷入欲望的沟壑,我们常常说看淡一切,放下一切。因为把所求的东西看淡了,就不会紧紧盯住不放,注意力分散了,就会逐渐淡化那份失去;把所求的东西放下了,就不至于背负的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迈不开步子。陷入困境,需要突破,轻装上阵才会增加突出重围的几率。看淡了,放下了,就释然了。 可是,人都是有弱点的。当我们口中说放下一切,看淡一切的时候,那样的“一切”没有具体的指向,是虚幻的虚无的。一旦这样的“一切”堆砌在自己的身上,有了明确的指向,有了具体的人,而且有了真实而具体的内容。此时此刻,再想看淡、放下,就难了。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或许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 人生而平等,是指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剔除人类制造的标签。每一个来到这世界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生命权的平等只是在诞生的那一瞬间。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因而,这样的平等犹如真空中的的物体,被隔绝了世间的外在附加。其实,真空都是相对的,因而哪来的绝对平等?故事里说,上帝用黄泥捏人,放在太阳底下晾晒,晾晒干以后,上帝再赋予人以思想和灵魂。一日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上帝也没有预测到这样恶劣的天气。于是,用扫把和铁锨手忙脚乱地把泥人往家里推、扫。慌乱之中,一些泥人的胳膊或者腿掉了;一些泥人身躯或者器官受到伤害。于是,这世上就有了健全和残疾之分,有了健康和疾病。一个人在被塑造阶段就失去了平等的时机,成为真正的人的时候,平等只能是一种奢望,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景。 没有平等的机会,并不意味着失去了争取平等的时机。起跑线不一致,只是暂时落在了后方。龟与兔跑了千载,赛了千载。流传了广远的故事,犹如一支安慰剂将失去心理平衡的众生治愈。只要不放弃,一直努力,总会有超越那些自作聪明的愚者和自以为是的慧者。超越只是时间问题。关键在于要有这个恒心和耐力。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欲望中挣扎。无论是平等还是不平等,都逃脱不了这样的执念。身体可以残缺,但是思想不可以缺失,灵魂不可以枯燥乏味。只要还残存着生命的气息,就要去思去想。我们常常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个稍瞬即逝的念头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生与死之间何尝又不是一念呢?这一念可长可短,可深可浅。从这个层面讲,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无疑是长久的、深厚的。他用残病之躯告诉我们这一念对于人生是多么地重要。看似零打碎敲的笔触,挥洒四方的笔墨勾勒的是人生的大写意,充填的是精神的高价值养分。思想、精神、灵魂、爱愿、社会、家庭、生死、理性,无数个人生层面叠加,别具一格的解读与思考,构筑一副立体的人生画面。黑白相间,浓淡相宜;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回味绵长,意境悠远。 人生终难平等,欲望无法消失。在不平等里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有所求有所不求中扬弃欲望。学会了放下,纵使行走在黑暗之中,也会感受到炫目的阳光。病魔束缚了史铁生的行动,却无法控制他的思想。他用坚韧与顽强、豁达与坦然诠释着生命的张力和毅力。因而,可以这样说:史铁生的思想永恒,史铁生的精神永恒!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城铁
    推荐

    读不下去,草草了事。 2021-98。#千书计划# No.98。 又及:97本不允许点评。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帝小羽
    推荐

    2012年,陈希米去德国,她找到一个小木盒子,小木盒子装上骨灰,她要带着他一起去德国。 这个小木盒,是王安忆送的; 小木盒里装着的骨灰,是陈希米的爱人史铁生的。 史铁生活着的时候,对陈希米说喜欢德国。 学过《我与地坛》的人都知道,史铁生一生都在与疾病斗争,按照他的说法:“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史铁生少年学霸,却在21岁的时候,瘫痪在床; 30岁不到的年纪,又因肾病,常年需要在身上插一根排尿管,身上的尿骚味,从来就没有断过; 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1998年,史铁生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 59岁那年,他离开了这个带给他苦难的世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 当代文学曾有一篇文章评论:“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以上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但是他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从未来看,我认为他的作品必将逐渐呈现出思想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超前性。” 一 1951年,在北京的旧胡同里,史铁生降生,小时候,他会在家的窗户上,眼睁睁看着窗外,等着母亲回来。 入学之后,他是真正的学霸,中学就读于清华附中,是学校里的尖子生。 他喜欢体育,尤其擅长80米跨栏,是学校的运动健将,只要参加比赛,总能获得名次。 多年以后,他也曾在某些文字当中表示:“梦想是当一个运动员,驰骋于运动场上,只是最后成了一个作家”。 18岁插队,在陕北放牛。 20岁那年,史铁生照旧在山里放牛,却遭遇暴雨和冰雹,也没有躲雨的地方,一场雨之后,史铁生发高烧,大病一场。 他本以为自己身体强壮,生点小病很快就好,可是命运很会开玩笑,从此刻开始,他就已经开始了与疾病斗争的一生,开启了他与残缺斗争的一生。 一年后,史铁生下肢彻底瘫痪,从此只能生活在轮椅上。 瘫痪后,史铁生几欲自杀,在《我与地坛》当中,他细致地描述过瘫痪后的痛不欲生,他进入地坛,看地坛斑驳的老树,看地坛古旧的墙垣,也看地坛来来往往的人。 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苦难并不能让一个灵魂向上的屈服,命运将他的躯体摁在了轮椅上,可能就是要他的灵魂能够更加昂扬。 作家王安忆回忆,第一次去看史铁生,以为他会讲述自己的悲惨人生,感慨命运无常。结果史铁生从头到尾都在和他聊饺子。王安忆说,史铁生的乐观和率真,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还有一次,几个朋友去看他,赶上饭点,史铁生拉着他们说:“都别走,我给大家伙儿做饭,做好吃的。”大家不愿意给他添麻烦,他倒是坐在轮椅上,撸起袖子开始炒菜。一边炒菜一边还和大家有说有笑。 作家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纵然生活是苦海,他依旧义无反顾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在苦海之中,寻求“彼岸”的方向。 二 残疾是命运给他的礼物,他收下了,带着残疾在轮椅上好好活着。 但是命运并没有就此就放过他,此时突然想到木心的一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亦不曾饶过岁月”,对于史铁生来说,命运不放过我,他又何曾屈服过命运! 1980年底,史铁生肾出现问题,从此,连排尿都是问题,只能插上排尿管,随身带着尿壶,身上那股尿骚味也就一直伴随着他了! 再后来,他被确诊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透析三次,每次透析4个半小时。每次他都躺在床上,看血从身体里抽出在外过滤,然后再缓缓地流回自己的身体里。透析四个多小时,他就看了四个多小时。 这样的事情,足足重复了12年。 他太苦了,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他在采访中乐观地说:十八年前医生就告诉我,我终有一天要做透析,所以我已经很幸运,因为那个时候透析水平远不如现在,命运对我已经很善待了。 史铁生先后住过三家医院,其中住得最久的是友谊医院。 时间久了,有些护士也熟悉他了,对他说:你的名字真的没取错,你的命比铁都硬。 确实,铁生确实命硬。 1980年肾衰初发的时候,他问医生:“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 他却大大超出预期,过了那个十年,还是十年之后又十年。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陈希米将史铁生的身体唯一完好无损的肝脏和眼角膜捐献,史铁生说:希望器官新的主人能帮我继续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四天后,史铁生的肝脏成功移植给了一个天津肝病患者身上。 医生本来是看惯生死,但是对于史铁生,却不得不服,他的主治大夫感叹道:“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把疾病交给医生,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 这就是史铁生! 三 人生若觉不幸运,劝君读读史铁生。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黑暗的时候读他,会看见有星光从天而降; 在痛苦的时候读他,你会发现,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难道不苦吗?可是他却一直笑着面对; 在高兴的时候读他,你会发现,这高兴恰是由于曾经悲伤过,因而显得很美。 若命运给人苦难,就是为了看人笑话,那么史铁生可能反过来笑了命运。 或许他也曾想过命运的不公,但后来他醒悟:“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他的文字里,处处都充满着对神、上帝、佛、残疾和黑夜的思考,无论是《务虚笔记》,还是《病隙碎笔》,或者是《昼信基督夜信佛》,都从来没有断过。 他的文字让人看到:人就是人自己的神,神的完美,就在于人对于完美的无限追求中。 虽然他的身体被上帝摁下来,只能坐着看这个世界,但是他的精神,却昂扬地站了起来。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的爱人陈希米看着史铁生的照片,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忘了你说过的下辈子还要娶我。 史铁生不是还在吗? 他的轮椅,他的地坛,他的书,他的陈希米,都还在! 那不就是他吗? 四 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观点,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质。 后来被诗人汪国真总结成一句诗: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苦难有没有价值? 一定是有的,不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会说:“我就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还有很多哲人,都把苦难当成是对精神的淬炼,更重要的是对于信仰的践行。 史铁生自己也说,亚伯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因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苦难,他都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信仰。 史铁生的生命,在旁人看来无疑是充满苦难的一生,然而他自己,也不过是把苦难当成检验自己生命的一种工具罢了。 他的书中随处都可见他对于苦难的思考,随便举两个例子: 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对着苦难不断思索,终于得到关于苦难的哲学,得到了关于残疾的哲学,人生来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带着残疾的,因为“人所不能者即是残缺,即是残疾”。 也终于得到,正是人是不完美的,所以才有了神的完美。 他终于看见了神,看见了那人性当中潜藏着的神性,看见了人在不完美之中寻求完美的信仰之光。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