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陈琳?
    推荐

    一个书友清单里遇到这本书,很幸运看到这本书,19岁是我父亲肝癌走的那年,当年的我没有太多情绪,好像那时的我就接受了,他就到这里了。至始至终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以至于我都怀疑我自己是不是“太无情”,但是我自己知道,他永远永远在我心里。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水尤凼凼
    推荐

    《遗愿清单》—向死而生 如果生命只剩一天,你会做些什么?想一想,列一张清单,把想做的都做完就不再遗憾了。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且行且珍惜! 我们总是避讳谈论生死,觉得它离自己很远,但新闻上或身边突然的意外、疾病、灾难又在提醒我们世事无常,同行的人随时会离开,身边的人不停挥手告别,留下叹息和不舍,头也不回的走掉,好像从没有来过,靠回忆活着。对于死亡这个命题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更珍视当下对健康和幸福的拥有,正视当下面对的困难和险阻。 作者说:“我从不奢望长久,只希望活得彻底,充分燃烧,展现出纯度。不停上演生老病死,物质世界的变幻无常和岌岌可危,我已知道它的苦,所以应该快乐而不复杂地参与它的游戏。”《阿甘正传》里妈妈临死前对他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一件事。”正确认识死亡,理解死亡,接纳死亡,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认识到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 常言道:死生之外无大事。越是敢于去想去假设生死的问题,就越容易活得更宽容、真实、轻松、坦然、淡定、愉快,也越知道珍惜。所以,没有人承诺过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所以,当灾难与不幸来临,我们也应当接受。如何破解?好好的生,好好的死。 “考上大学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找到工作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做完这个项目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熬到管理层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等孩子大了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退休以后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等这个病治好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要是有下辈子,一定就可以好好享受了。" Thompson说,生命这般短暂,已经很不公平了,有一天就好好地活一天,把一天当好多天活,或许是我能做的最赚的事情了吧。”不再为难自己,不再逃避现实,不想过去未来,就活此时此刻,反而快乐一点,任何感受都可以,才让今天特别起来。 在《黄金时代》里有一句话:“人这一生,可以选择的事很少,没法儿选择怎么生,也没法儿选择怎么死,我们能选择的,只有两件事,这一生怎么爱,这一生怎么活。”我会认真的爱我所爱,哪怕受伤;我会努力生活,哪怕不堪。 人的死亡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医院的死亡证明,这是生理的死去;第二阶段是葬礼的举行,这表示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死去;第三个阶段是这个世界上,当最后一个认识你的人离开,那这个人就是真正的离开了,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人会认识曾经某个人的存在了。“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么,如果被别人记得,也就值得活这一世了。 书中写到∶“死亡是生命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它从来都不是突然来到我们生命中的,探索和亲近它可以看到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的东西,它是反映生命意义的一面镜子。”由别人的故事,探寻出自己对生命、生活的思考,能更坦荡从容。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喜乐忧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I.《遗愿清单》——爱也许是我们活着的最终意义 影片采用主人公回忆录的形式进行拍摄,像是一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打着盹温和平静地讲述一个故事,也许讲着讲着他便到了另一世界。这个故事里有悲伤,有喜悦,有无奈,有遗憾。 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山中,四周寂静无声。影片一开始便抛出了怎么看待和评价一个人生价值的话题,有人说是由他为这个世界所做的贡献来衡量;有人说是由他的信仰所决定;也可以是爱;甚至有人认为人生本没有意义。而影片中的主人公认为是由他人心中的自我来衡量。 老富翁爱德华·科尔,在公立医院的私有化改造事业中获利颇丰,他为节省成本,规定病房"一房两床"。虽然此做法备受争议,但性格强势的科尔不以为意。岂料他不久被检查出罹患癌症,本欲入住单人病房的科尔在舆论压力下只得与另一位病人--老卡特同处一室。而老卡特是一位汽车修理技师,因身患癌症,多次住院。老卡特博闻强识,将三个子女培养成才,但代价是牺牲了年轻时要做历史教授的梦想。 影片围绕着两位老人如何完成遗愿清单,如何理解生死,如何感受爱来展开。 对于爱,两位老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老富翁爱德华·科尔曾经结婚多次如今却孤身一人,身患癌症住院没有家人探望,而老卡特时时有爱人、儿子前来探望,病床周围贴满了家人送来的祝福和礼物。家人满满的爱,似乎让他忘掉了死亡的威胁,可是当老卡特意识到他最多只有一年的时间的时候,他开始恐惧,他想逃离家人的爱。 科尔一开始对同一病房的卡特没有任何兴趣,随着两人一起交流化疗带来的身体的疼痛。科尔开始对卡特产生了兴趣,两位老人在病房中结下了友谊。科尔偶然发现了卡特的"遗愿清单",他决定运用自己的力量,让那些纸面上的疯狂构想一一实现,去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 于是两个老人开始列出自己的遗愿清单。但是现实比影片更残酷的是,我们普通人可能连认识大富豪的机会都没有,跳伞、环球旅游我们可能根本无法实现。但是我们心中肯定有自己的清单。 卡特带着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和科尔一起开始了完成遗愿之旅。 曾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 一些宿命论者会认为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便决定了我们何时离去。对于死亡,我们都知道那是我们最终的归属,可是我们还是对世间有太多的留恋,我们妄图选择不去想,然后死亡便不会存在,或者说是便不会那么快来临。 但是我们突然被告知死亡的时候,并认清这个现实的时候,影片中的主人公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首先想的就是努力去弥补人生的遗憾, 想一想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什么,是否还有机会去实现。 人生,也许就是由一个遗憾又一个一个遗憾累加组合而成的,我们总以为我们有时间去实现,当你突然被宣告即将死亡的时候,就会意识到也许这些遗憾终究将成为遗憾。 他们去尝试体验身体的极限,如高空跳伞、纹身、极速飙车,挑战喜马拉雅山。在旅游间隙,科尔仍要享受性带来的身体愉悦感。他们在一片寂静的星空中,讨论神灵,讨论信仰;他们非洲草原感受生命原始的力量。 在埃及金字塔,两个人坐在夕阳下,讨论死亡。关于死亡,古埃及人有个美丽的传说,当他们的灵魂到达天堂入口时,神灵会问两个问题,来决定我们是否能进入天堂。第一个问题,你这一生中感受过喜悦吗?第二个问题,你有给他人带去过欢笑吗? 对于第二个问题科尔想起了自己带给女儿的伤害,虽然他知道女儿恨他,可他不后悔当年搞定家暴女儿的男人的事情。 在印度参观陵墓,他们开始轻松讨论,自己以后是土葬还是火葬的问题,甚至带着玩笑思考,火化时自己是否能感受到火焰焼身的疼痛,土葬时是否还有铃铛的墓穴发出求救信号,甚至想冷冻自己的尸体。这些看似荒诞,却道出了我们对于生的留恋,对于死的恐惧。 爱情,亲情,也许这是我们在离去时无法割舍的情感。卡特在孩子们长大之后,意识到了空虚,还有和妻子相遇时心动的爱情,如今激情早已被磨灭。但是遇到诱惑,他还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婚姻,抑或是爱情。但是可悲的是,当卡特回到家想和妻子重温相遇时爱情的喜悦时,他突然病发,紧急送去医院,然后被宣告死亡。 他的人生终究还是留下了遗憾。 科尔最终选择了去见自己的女儿,并获得了家人的爱。他按照卡特的遗愿把他的骨灰装在了坚果罐子里,埋在了景致最美的地方——喜马拉雅山顶。多年以后,科尔的骨灰也同样装在了坚果罐子里和卡特相伴。 影片中关于人类挑战自然极限之后的感受的描述,让我久久不能忘却,生与死也许都是我们存在的方式。不同的是,一种是用感受,一种是用心灵。 “站在世界的顶端,他感受到了永恒的寂静,就像世间一切声音消失了一样,然后他听到了大山的声音,就如同上帝的声音一样。” 影片讲述完成遗愿清单未免落入俗套,但是关于人生价值的思索,以及对死亡的理解,让这部影片升级为人生终极话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 影片最后回归到如何去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问题,当一个人死了,它的心灵却向世人敞开,接纳一切,包括死亡。 关于信仰,关于灵魂,关于肉体,关于死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活着,我们却可以赋予其意义。而爱也许是我们活着的最终意义。 II.临终关怀 那年她19岁,在异国他乡——荷兰,她的朋友得了肝癌,疼得忍无可忍,再三请求19岁的她,给朋友签署安乐死同意书。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她狠心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 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后半生,在经历了PTSD——创伤应激心理障碍以后,她逐渐悟出了人生的意义: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 她叫纪慈恩,也是《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一书的作者。 一位22岁年轻的的姑娘,却在临终关怀医院做着临终关怀的服务,时不时地感受着“死亡”摩肩接踵而至,而这些都需要她强大的内心与大爱,令读者赞叹。 本书中记录了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例举了十二位“关怀者”的人生故事,印象较深刻的有几位。 {壹} 第一位是“忘记死亡,专注飞翔”七十多岁的骨癌患者齐奶奶。 齐奶奶不需要人照顾,对“长命百岁”也没有期待,她对世间似乎充满了眷恋,但又可以放手。她是一个独立的老人,她不靠外界任何东西活着,她的世界就是她自己。 在得知自己患上不好的病,并被医生宣告还可以活半年,进入生命的倒计时。 可是她在医院都呆两年也没有死,便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趁着还能走,去完成一些曾经的惦记、未曾完成的、未实现的目的。 齐奶奶双眸闪着光,平静而祥和地向作者告别,她决定了,她要去游四方,看世间万物,赏心悦目的心乐之事。她快速地收拾好她的东西,打包好行囊,准备出院。 作者很惊诧于齐奶奶的举动,因为进了这家临终医院患者,从来没有“出院”之说,最终的去处也只有那个唯一的出路——死亡。 此后,齐奶奶跟随一个环保组织,一边做环保活动、宣传,一边去不同的地方旅行。至此,还与作者做了某个约定,每个月与作者寄一明信片,以示旅游的地方,并表明齐奶奶是安全的。若是收不到明信片了,说明她已经不在世间了。 看到此处,读者心中早已经汹涌彭拜,泪目。是不是离别得多了,离别也成为一件平凡的事。 医生的话你永远只能听一半,无论任何时候,生命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她活得很通透,洞悉世事,善良且仁慈,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是冷静的,坦荡面对死亡。 齐奶奶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战胜了癌细胞,通过医学手段复查,癌细胞死在了她的体内。虽说是个生命的奇迹,但却逃不过衰老,岁月是无情的,九年后,她没有痛苦的在自己家中安详的去世了。 齐奶奶完成了她的愿望,实现了与死神赛跑的赢家,虽去世却无遗憾! 九年的时间,再一次验证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中,这九年的时间,也是她最高光的时刻。 衰老,也是每个人的宿命。 或许任何人、事都是如此,我们为此伤感、难过、思念,都是正常的,但最终,我们都会接受,这就是人生吧。 {贰} 第二位是“生命的馈赠”的小蕊,她是个患了严重的先天疾病的小朋友,出生的当天被遗弃,她唯一的出路就是肾移植——换肾,她住在医院苦苦等待配型相同的肾源。 小蕊在医院里被告知,再不换肾,挺不过半年了。这期间,她的病情反反复复,恶化并加速了她的病情。大多时候,她有气无力的睡着,双眸里写满了她的渴望,她想活下去,真让人心疼! 不论如何,小蕊换肾这方是在等着捐肾方的死亡,只有这样小蕊才能换肾,得以延续生命。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捐肾一方又何尝不是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延长生命,她的父母和我们一样,也希望她i活下去?! 等待着,矛盾着...... 经多方努力,好不容易等到适龄、配型相同的肾源,最后,对方家属却不愿意捐赠肾源了。后来,在持续寻找肾源的阶段里,配型合适的倒是有,现实是对方家属不愿意捐献!这对于几岁的孩来说,结果真的很残忍! 其实,在特定的时间里,换肾与捐肾两方都在经历心灵的挣扎,以一方的死亡获得另一方的生存,捐不捐肾无关乎道德情操!要怨也是小蕊自己的命吧,再能等一等……或许,医学科技发达了,单位时间里换肾,再也不是双方都难受的事儿,也许还能研发出更好的靶向药吧。 让我们最感动的是,小蕊因为对方拒绝捐献而死亡,而大家还是一致决定将小蕊的器官全部捐出去。 来过,就不会真正离开。 死亡是一次结账。 或许每个人都终将为自己所做之事买单。 {叁} 第三位是22岁富有爱心的作者本人,她独自领养一名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孩子(真真)做养女。 我们在想,22岁的我们在干嘛?读书、工作或者是正在求学中,我们要养一个孩子尚且不容易,更别说是一个患病的8岁孩子,这其中需要投入的精力、时间等真不是一般人能够付出的......佩服作者勇气、爱心、毅力! 而这个8岁的孩子早熟且任性,一不高兴就会摔东西,歇斯底里,像一个神经病一样。 作者正视和接纳了孩子的一切喜怒哀乐之情绪,并给孩子一个建议: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可以站在镜子面前,看看自己。 我喜欢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欢你是这样的。你的情绪和我无关,这是你的世界,只和你自己有关。 半年之后,孩子就不那样了。 我们能理解的真正的母亲是:孩子与你无关,她的世界观与你无关,你希望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应该牵扯到她身上,你们俩是两条平行线一样的陪伴者。在她真正独立起来前,你搀扶着她走,不是代替她走,当她真正可以自己做选择的时候,完全相信她,交给她。 孩子与母亲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轨道,在生命的途中,各自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人。 生活,“生”是命运,所以,一定要配得上“活”。 活得不快乐,本质上源于自己的无能。一个人,应该有力量将自己从一切沉重的、老旧的、无精打采的事物里拔出来,用不断的尝试、探索,发现世界的不同,给自己新的血液,生命不会给人任何一种自己医不好的伤。 很多时候,是人们的胆怯让事情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所谓的命运。 生命是有它的定数,到这里了,就让它到这里。不纠缠,不勉强,不牵绊,怕是我们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如果生命注定要离去,将朝向阳光送别你。 凡真心助人者,最后没有不帮到自己的。世间最好的爱,就像一线阳光,它纯粹而轻盈,却从不索取。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太多该做、想做却无法做到、完成的事。 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得益于其他人的恩泽。而这与欠债于某人并不相同,我们拥有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每一个人。 人生也许会瞬息万变,因此每一个让你人生步入正途、稳步前进的人,都应该感激,不管他们饰演的角色如何卑微。 只要给予别人友情和爱,那么你近旁的人就不会轻言放弃。无论哪种友情和爱的表示都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木槿汐
    推荐

    这本书,真的非常不错,很值得细品,无论是以平和的心态承认和接受死亡,还是承认和接受其他各种事情,这都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Qin🍊
    推荐

    涵容死亡,是对生命真正的敬畏 看完这本书已经有几天了,一直未能迟迟下笔写点什么。原本作者提到的死亡、临终关怀离我很远,而今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死亡。今年5月20日,我奶奶离开了我们!以前从来不避讳说出“死”这个字,但是对于奶奶,我心里始终不愿意用这个字来描述她的离去!于我而言,奶奶佝偻着拄着拐杖孱弱而又有力地向前踱步的背影永远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看到作者提到的临终关怀的时候,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和家人在面对奶奶离去的时候的表现。当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的时候,奶奶已经明显呼吸很困难了。奶奶大概也是感应到自己已在弥留之际了吧,她用尽全身力气努力用沙哑的声音喊道,她要回去,她要回家里去!而在这一刻确实是难以抉择的,作为晚辈,我们想尽其所能地抢救奶奶,让奶奶在医院输着营养液,插着氧气管维持她岌岌可危的生命体征!站在奶奶的角度,我们也深知老一辈人落叶归根的殷切渴望,对于已无药可医的人死在除家里外的任何地方是具有很大排斥心理的!但是我们最后集体决定让奶奶留在医院度过她人生的最后一刻,因为我们不忍心,只要是奶奶还有一口气在,我们怎么能坐视不管呢?这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让人不忍直视!我们选择了让自己心里好受,忽略了奶奶回家故去的夙愿!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去微博上又搜索了作者最近的生活状态,得知她患了脑瘤,但她仍旧坚持运动,乐观而又顽强地活着!生活中处处充满意外,你永远不知道死亡和病魔什么时候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唯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努力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久啊久
    推荐

    【2021.42】让我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死亡,以及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恐惧源自何方。不少观点都挺受启发,对于活出怎样的人生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即使如此,依然还是会害怕死亡啊。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一苇
    推荐

    很棒一本书,刷新了死亡的观念。读了这本书,死亡虽然还是可怕,但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了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手可摘星辰
    推荐

    站在死亡的面前,看清楚它,接纳它,然后好好地活,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好好地死。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沙漠之舟
    推荐

    看别人如何站在路的终点,再来看我正在行走的路。 就像作者书中所说,我不会为了体验死亡或者献爱心或者带着其他目的去做志愿者,至少现在不会。误打误撞看到了这本书,刚开始阅读也没打算阅读完时,不巧遇到了生活上的一个冲击,于是带着低迷的心境短时间内读完了。 收获: 做个善良的人,不要做坏事和违心的事情,否则在你临终时你可能会恨死你自己。 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当下想做什么时尽可能去做,不要留有遗憾。 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不要管天管地管别人如何。先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家人负责。 死亡不会“身披袈裟”很有仪式地出现,它可能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你身边。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因为明天和死亡谁先到来还真不一定。 世间没有定法,不要被标签和社会定义限制住你的人生。成功有很多定义,如果把自己套在世俗的眼光里去追逐你不想要的人生,等到人生终点时,你会不会后悔没有痛快自由地活过?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渐行路远
    推荐

    每次读这类书心情都很沉重! 大家都害怕提及死亡这个话题,本能反应都会恐惧,逃避!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多了解关于“💀死亡”。正视这个话题,迟早要面对的,好有个心理准备。 人,怕死,不想死,都是因为留恋这个世界美好的事物,不舍得放下。可是死,那是自然规律,见多了就是人生常态。好好活着就珍惜时光,到死那天就不遗憾。 如果人生知道哪天会死就会活着有心理负担。所以很多人一听说得癌症就觉得自己离死亡的期限不远了。 而不知道自己哪天会死去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希望与追求,这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 小时候,听到陌生人死了,家人都不会要我们看,让我们躲得远远的,怕我们小孩子被吓倒。因此,一般陌生人死亡了,我们都不敢靠近。其实,也没那么可怕,都是心理作用了。 直到渐渐面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离去,才觉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必须面对!不会害怕,就是会痛苦伤心,难过! 多读这类书有好处,摆正心态,活得明白,死不遗憾!接受事实,生命本来就是个奇迹,奇迹般的来到这个世界,那就精彩的离去,圆满结束这一生,享受过程就足矣!哪怕是不完整的一生也得从容淡定面对。 无论痛苦与幸福都得平静面对,修心!行善积德,当下活着就珍惜现在拥有的事物与身边的亲朋好友。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龚梓鸿
    推荐

    死亡是一个悲观的话题,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是接受死亡的和解才引领她走出人生苦难的泥潭中,一个人越害怕什么,就更应该去尝试什么,然后去爱上它,渐渐地去绽放自己人生的璀璨 作者的语言中,有好多感慨,犹如丘比特之箭般,穿过我深沉的幽伤,有好多说不出的惆怅,但又能激起在心潮中遗失已久的希望,人生如果一定会经历什么,那就祈祷大家都不要留下遗憾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紫嫣
    推荐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1202‬‬年阅读NO.10《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 实话说,读这本书的心情很复杂。毕竟作为一名肿瘤患者来说,书中的有些故事,有些情景会触痛我的回忆和担忧——它们是对过往的痛苦的部分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走向死亡,与其恐惧,不如过好每一天。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死亡或许离我们每个人都很遥远,也从未体验过死亡。但人到中年,看着身边的长辈一个接一个地离开的时候,我就愈加真切的感觉到:我的生命中,再也不会有他们的存在了。他们不是我的至亲,自然就没了那些深入骨髓的痛,但我还是清楚地知道,他们是永远的离开了,永远的!于是,想起来的时候,我依然会有些难过。 同理,当我不得不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恐怕最最难过的还是我的骨肉至亲。到那时,我该如何消除恐惧,他们该以何种心态送走我?我希望他们能学会纪慈恩所讲的方法,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平静地告别,这一世的旅程已到此结束,我即将开启的,不过是下一段的旅程。他们或许有眷恋,有不舍,但时间到了,就该走了。我或许也会有遗憾,有不舍,但终究是来过,足矣。 希望我们都能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个课题,并且修好它。所以,真诚地推荐阅读这本书。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小武
    推荐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要尊重他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生死这种大事,不能轻易对已经得了绝症的人做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面是为了延长他生命的长度,实际却让他遭受了肉体和心灵的创伤和疼痛,即便你们是最亲近的人。 书里的核心观点是要我们正视死亡,与心里的恐惧握手言和,不能谈死色变,多一点了解,少一点猜测。但反观自身和周边,路还很远,除了作者这种经常接触死亡的职业,必须要熟悉它,经常经历,生死观才会超脱常人,才能冷静地看清一些事情,绝大多数的我们,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遇到了也意味着大限将至了,人生苦短,活还没整明白,谁又会去关心死呢?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心暖暖
    推荐

    对于临终事宜,再也没有比一个喜欢并投入她所正在工作的人更好的解读了,真实自然,平静安宁。纪慈恩能做到的也许有很多我们做不到,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做任何事其实都是为了我们自己,这是对的啊,能并喜欢且想做多少就去做多少,不勉强,正确面对自己,正确面对别人,正确面对自己与别人有可能要面对的一切事情,就是最好的。谢谢纪慈恩!对于我,真的是特别生动特别宝贵的一课。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cilantro
    推荐

    这是一本听完的书,最近事情很多很烦,压力也很大,来自朋友的来自家人的负面情绪让我这个轻度HSP(高敏感人)真的心很累,可能是死亡这个命题太宏大了,比起生死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小事。小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容易情绪波动,就像在家门口,每天爸爸妈妈下班那个点,打开门的那一刻心情是怎么样的,我的心情就是怎么样的,我很容易哭很容易大笑就是这么容易被影响。但是随着慢慢长大,遇到的事足够的多,就可以学会去控制,足够多的其他人的一个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情绪就可以去抵消一部分负面的情绪,就像这一本书中每一个故事,我带给我的都是乐观的力量。

  •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周桂芳
    推荐

    作者纪兹恩十九岁的年龄,在荷兰给自己好友“默默”签了安乐死同意书,此后遭到不理解唾骂及各种攻击,导致自己得了应激性精神障碍,住进医院。出院后毅然选择做临终关怀服务,十年里接触服务几十名临终病人,有老人也有儿童。在工作中对人生及死亡有了透彻的认识及感悟,关怀了别人,治愈了自己。 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问题,但不是每个人对死亡都能有正确的认识。读本书助人认识理解死亡就是一个自然生理现象,坦然面对,人生更能来去自由,放开了更能使人愉快渡过临终过程,也许某种程度上可以延缓死亡的到来。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字相比,经历更使人赞叹!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