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辗转于饭桌之间,辗转于等待与等待间,或饮茶或打边炉,开餐前或餍足罢总有些散碎时间,索性就读读有烟火气的散文。这本散文精选,也颇贴合。梁实秋的散文是闲谈式的,烟火之气,世情百态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淡泊自适的生活况味。虽然家境优渥,但是讲美食却未着眼于钟鼓馔玉,而是勾栏市井。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豆汁儿”“炸丸子”“烧饼油条”原本是街边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吃,难登大雅之堂。虽说“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那女。”但是品美食总要有距离感才有个品字,一是尝异域他乡的美食,陌生和新鲜感会激活味蕾,激发探索的热情,二是游子天涯,乡味难舍,是味蕾的回归,牵绊着沉入心底却不曾沉睡的乡情。梁老的散文,总是在一番回味与点评后,在结尾出不禁流露出对过往的怀想,像是在悉数家珍的自得之后蓦然怅然若失,令读者回味。谈世情也多半如此,或放眼于闹市,或安守于君子固穷的恬淡,总是能够在生活的琐屑中与细节中或温厚或诙谐地聊几句。有国难当头的从容,有日常交游的闲散,有独居自处的旷达,但是也总会念及穷苦百姓的凄苦,恻隐叹惋。这样的句子,也往往是在文末,在回忆的欢欣中后,落笔于不幸者的哀吟,令人“心有戚戚”。温儒敏在《散文史上的周氏兄弟》中说:“鲁迅写血性文章,肃杀中有浩歌奔涌。”,温先生也笑谈,说谁也不会说在家里无聊读读鲁迅。鲁迅的文字是振聋发聩之音,凌厉之中又饱含温情,饭席间还真读不得。而梁实秋,这个鲁迅的“死对头”在文风上走得是另一条路,温厚闲适,平白风趣。鲁迅的文字读在深刻,梁实秋的文字读在闲情。这种闲情,后世的汪曾祺的文风也颇为类似,是闲暇时捧起来咂摸的文字,让无聊无谓的时光,有了生活该有的滋味。读一篇,再夹一片鱼片,蘸上豆豉油和葱姜丝,入口慢嚼,才有了“嗜”的感觉。
这本书有五个部分组成,在每一部分下都展示着不同的光景,有警察、小过年、糖葫芦等等各种人事物。在简单流畅的语句下描绘出梁实秋看到的景色、品尝过的美食、交往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发表出独特的见解,着实有趣。
儒雅,诙谐,机智。经历过的人事风土,好也罢不尽如意也罢,都是回不去的留恋。
梁实秋的文字还是那么好看,让人手不释卷的地步。看骂篇的时候有些想法,已经不记得了,书法一篇在最后,倒是想起,如今很多练字的,不为实用,只为形似,和学写难得糊涂同理。 当然,如今大都打字了,钢笔字也和曾经的毛笔字一样,都不用了,也是一个原因。没有实用主义,可不就只剩下慢悠悠的模仿,只是那不叫书法。
“人不读书, 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 对人则语言无味。”这本书写了日常琐事和个人感悟,好像和我们的生活有一些联系,使人感到温暖。
先生写的是记忆里的美食,其实也是思乡的情愫。作为一个久居上海的山东人,我也总是想着家乡的凉粉,蒸海鲜、包子锅贴水饺和馒头。只是跟先生比回家更容易些。
这本书看了前面几页,天呐,真的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更勾起了我吃的欲望。也激发了我想试一试做美食的热情。虽然仅仅是对生活饮食,生活习惯和一些家乡习俗日常的介绍,但却值得我们去了解,了解不同的习俗,也回忆和珍惜我们曾有和现有的生活。
梁先生语言幽默风趣,是我喜欢的类型。了解了一下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感觉听戏和篆刻都很有意思,如果可以的话,也想尝尝那些吃食
一本杂记,随性淡然,悠然自得,真是感叹作者察觉周围变化的敏锐度。前半部分北平吃食和生活琐记尤其精彩,全是有滋有味的生活,听戏看报餐饮,过年婚礼丧事,家长里短却丰盈耐看。无奈,现在的生活容不下一个慢字。
如题,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老先生真是人间值得呀,好多民间传统、传说都跃然纸上,年近30坐标东北,家里的传统多多的传承却不知其意,读书的意义就是这样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姥爷说:吃全得,穿二八,赌一半,漂白搭。书里吃喝描写淋漓尽致,炸丸子仿佛就在眼前,以前的人食物和生活都没有现在方便多样,却精益求精。百年老店也是全在那招牌经过岁月的洗礼,人生也是一样吧,总要抓住一个自己最突出的特点,这也许就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契合点。 借用“落字成暖,一生念安”,这种小闲文真是营养丰富,鸡血加满。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落字成暖,一生念安。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自1949年离开大陆,却未曾想到这一去便是和大陆的永久别离。 先生晚年,随着时间推移,其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浓厚,汇集成一缕难以消除的乡愁。乡愁,在先生的许多文章中都有凸显,是梁实秋个人情感中难以抹掉的很重要的一面。梁老文字平实而又温润如玉,也展现了一代文人梁老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志趣以及对回不去故乡的眷眷之情。《人间一趟 尽心而已》中的小食,与汪曾祺一样优美闲适,看得发馋,更有比汪曾祺还浓的怀念与乡愁。对生活起居、情趣消遣的描写,更体现出梁老清雅脱俗闲逸超然超然的气息。
防疫封闭严管期间,不得外出。 看一个个老先生娓娓道来些许陈年旧事,妙哉!
梁实秋先生语言太幽默有趣,作为我的浙江老乡,他从小在北平长大,有南方人没有的北方生活乐趣。他生长于中国变化巨大的民国时期,又赴美留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很深刻的见解,贯通古今,畅晓东西。 也许正是因为看过了外面的世界,才会对我国生活中依旧存在的问题有这样切身的体会。在写人写事写物的三辑里,有很多共鸣。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增长,2022迈向新征程,国人的素质和修养同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提升,但是在许多方面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梁实秋先生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处于快节奏的内卷生活下,我们所缺乏的或者说丢失的东西。“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是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以梁先生这样积极的态度笑看忙碌的日程琐事,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无用之事”,找到自己独特的乐趣。
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由于何种缘故,心中必然升起一股乡愁,觉得家乡的一切都比外乡可爱。同时,这种乡愁往往随着岁月的增加,变得更加浓烈,以至于到了非回不可的地步。 神奇的是,当踏上家乡的土地,愁思似乎立即得到了缓解。我国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记得,他在文章里说道:“我是北平人,我生长在北平,祖宗坟墓在北平。然而一去三十余年,春秋迭年,必有去故之悲。” 因此,在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里,处处可见对故乡北平的怀念。这部《人间一趟,尽兴而已》,就收录了来自梁实秋先生的68篇经典散文。其中,既有《烧饼油条》《水晶虾饺》《薄饼》这样的美食描写,也有对故人旧事的回忆。 关于过年 快过年了,外在的游子都想回乡,和家人团聚。然而,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一方面是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在提高,过年的美食平日里也能吃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过年需要走亲访友,吃吃喝喝,年轻人都过得太过麻烦。 当然,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因为有红包可以收,至于人情往来,那就是大人的事了。不过,梁实秋先生在《过年》这篇文章中坦言:“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因为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早睡的孩子来说,的确是种煎熬。 后来,由于父亲比较开明,家里去除了很多旧习,梁实秋先生就不再为守岁和磕头拜年而烦恼了。他可以去逛厂甸,买自己喜欢的旧书。另外,放风筝也是梁实秋先生最难忘的娱乐活动之一。 关于北平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在北平,饺子又被称为“煮饽饽”。除了除夕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时至今日,这种习俗在北方依然很常见。 北平的冬天很冷,所以要早早地准备取暖的东西。比如,煤球、硬媒、柴火等。最好看的还是雪景,一夜风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只不过,路上的行人瑟瑟缩缩,急匆匆地走,很少有赏雪的雅致。 北平的零食小贩倒是不少,他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卖的小吃也很丰富。像豆汁儿、灌肠、面筋、烧羊肉、烫面饺、炸豆腐、杏仁茶、豌豆糕、元宵、菱角、糖葫芦等。对于这些零食小吃,梁实秋先生可谓如数家珍。 关于母亲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还是子女对父母的爱,都让人倍感温暖。然而,越是亲近的人,越不敢轻易下笔,梁实秋先生就是如此。在小民女士的要求下,才有了《想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诞生。 梁实秋先生的母亲姓沈,是杭州人,从小跟着哥哥们一起读书。后来,由于结婚较早,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也就失去了进修的机会。结合那样的年代来看,这样的母亲也算是有文化的女性了。 在天冷的时候,母亲每晚都会给自己的几个孩子掖被子。虽然梁实秋先生不知道母亲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但那种温暖的感觉却是不言而喻的快乐。由于母亲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她的休息时间其实很少。 母亲很爱她的家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乡音也没能完全改掉。母亲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还是学生的梁实秋先生,每星期回家都能吃到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这道菜。有时候,母亲高兴了,也会以花生为下酒菜,喝上几盅。 透过这些情感真挚的文章,我们可以近距离了解梁实秋先生的人生,也能够感受到生活是有温度的。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这样的暖心回忆,支撑着我们勇敢前行。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愿世上的所有人都能被岁月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