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2022加油
    推荐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共收入了余华12篇作品。余华自己的介绍是“这是我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充人不安的。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 所以,按照余华在此本合集里的理念,他是想用自己的记忆,去描述最贴近生活的现实。只是,这种现实经过余华的描写,并没有让我觉得安心,我反而感觉到了一种荒诞。对于真实的怀疑。 因此,我感觉余华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生活不真实,所以,余华曾说“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而当意识到小说的现实和生活的现实的不同以后,余华开始用自己的手法,通过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语言和结构,去具体的表达出来。 准备稍微介绍分析一下这些短篇,拙见,只是便于让书友参考,抛砖引玉。 正文: 一、《空中爆炸》 一如既往的荒诞风格,用古怪的词句和句式牵连剧情,让读者一面不明所以,一面又被那些节点一样的词句牵着走向剧情。 这是属于余华的现实,他以冷静的笔调描述婚姻里的一种情形,用自己的文字挖掘到了极限,具有鲜明印记色彩,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 例一: 他在狭窄的过道里东张西望,就像是行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里。 感觉在过道里还像行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这就是荒诞。但是这种荒诞又会引人深思,因为漆黑可能代表着这个家庭的漆黑,或者其他什么。 例二: 不是我不愿意,是我妻子不愿意。她不愿意,我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我可以跟着你走,但是我这么一走以后就没法回家了,她会把我锁在门外,不让我回家。 这种叙述平淡的有些荒诞。感觉这个妻子更像一种安逸的代表,而唐早晨,则是动荡的代表,“我可以跟着你走,但这样的话,我就没法回家了,她会把我锁在外面。” 例三: 你想一想,你要是勾引了我,李树海会有多痛苦,李树海你说对不对?” 这种献身说法,大概就是一种强行荒诞的表达。荒诞很奇怪,正正规规放到那里,看到的人却总是会胡思乱想,因为它与那个环境格格不入,所以显得剧情凹凸有质感。 小说最后,他们一起喝酒,发泄,啤酒瓶在空中相撞,发出爆炸,感觉这种爆炸,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宣泄。不过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只能隐隐约约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班里要打架,叫上了你,你们十个人拿着十种武器,弄好了口号,排好了队列,拉好了赞助,系好了鞋带,然后雄赳赳气昂昂,气势汹汹的奔向对方,准备大干一场。可刚刚到那,拉你们去打架的人却突然说,今天是星期天,他们不上课。 可能就是这种感觉。 二、《蹦蹦跳跳的游戏》 这篇文章很短,但个人很喜欢,感觉表达出了一种无力的悲伤,平淡的悲伤。那种苦难刷过后,留在沙滩上的感觉。 用蹦蹦跳跳来贯穿一个小男孩死亡的过程。然后又用蹦蹦跳跳串联出林德顺的瘫痪。演绎了两种冲突的悲伤。 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三、《为什么没有音乐》 这是一个本来看起来没有多少特点的小说,但读到最后,突然有一种很有特点的感觉。余华的巧妙很构思。当我们通常的创作总是在寻找到意义或者总要在创作中找到某种意义时,余华已经抛开了这种传统的大众化的思维方式,用冷静的态度,去挖掘生活中平淡事情的真实。正是这种平庸的现实让他的小说引人深思。 文中的马儿是老实的,本分的。可是他却爱上了薄情的女人,并且为了她改变自己的生活,任由女人一点一点的践踏马儿的尊严。 另外,感觉余华在起名字上也煞费苦心了。马是自然界一种温顺的动物,平时忍气吞声供主人骑乘。但在关键时刻,马也不会是“一动不动的”。马终会扬起他的蹄子。 其实我还是动了……” 四、《阑尾》 很荒诞。讲述两个孩子因为想看父亲的英雄,反而让父亲落下了病根。孩子的初衷是好的,完全相信权威(老爸)的话语,没有怀疑,所以,根据孩子(被引导者)的心理,他们当然会被拖上剧情。阑尾?有点像。很荒诞,但又感觉合理合据。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谁都不能拿着自己的意见,去强势改变其他人的思想。 五、《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故事围绕白痴,嘲讽的众人,以及一条狗的情节展开,并通过层层递进把这个情节最后推到高潮。真讽刺,现实世界里的阴险狡诈以及恶人不断,使一个“白痴”从不愿放弃自己的姓名,直到最后甘愿放弃自己的姓名,对现实荒诞的对抗。 六、《炎热的夏天》《在桥上》 这两篇,余华全都一改前几篇文章的风格,从刻骨式穿透、嘲讽、荒诞,转入到颇为温和、精致的叙述中。情感上的变迁,并不是随时都可以任意表露出来的,尤其在夫妇之间。而恋情中的犹疑和决断,则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心灵过程。 这两篇作品提供了两个感情变化的模型。 七、《他们的儿子》 自80年代中期之后,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物质生活,享乐主义思想更为年轻一代接受。父母在以往艰难生活中所养成的节约到几乎吝啬的生活观念和下一代享乐主义思想形成强烈反差。大概是这样。 八、《黄昏里的男孩》 故事讲述的是水果店主孙福,抓到了一个因为饥饿而偷拿水果的男孩,并在众人的关注下,冷漠的处罚男孩的过程。只是小说在最后又急转直下,开始讲述摊主孙福的悲惨故事。温情脉脉的叙述一改前文风格。 黄昏里,那个可怜的男孩,因为命运的困苦,去偷水果充饥,因而换来了孙福的毒打和羞辱。而故事最后又介绍说,这个施暴者有着同样可怜的过往。 个人感觉。这更像是表现了一种善恶的定义。或者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关于受虐者和施暴者的转化、底层人民的互相为难。 多点温情吧。冤冤相报,不如拥抱温暖。 最后 我以前说过,看书一种很私人的东西。因为当一个人看一本书时,他的经历阅历会跟那本书结合,形成一个专属于他的感悟。所以,没有好与不好,只有理解的角度。 另外。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总是会在作品里沾染他那个时代的色彩。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发展方式。所以,说拙见都是过了。只能算个人笔记。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流离一生
    推荐

    他喜欢别人响亮地叫着他的名字,他总是热情地去答应,他觉得这镇上的人都很给他面子。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两只过冬的刺猬Λινγκ
    推荐

    很简短的小说,语言很朴实却透漏出了现实写照,有些语言看着又很不堪,像赤裸裸。说不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黄昏里的那个男孩,也许那个年代思想如此,但是如此对这么一个饥饿的小男孩,未免也太无情了。黄昏的那个小男孩儿~疲惫而绝望的向西去了,直到在黄昏中看不到他的身影~消失其中~~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小帅晗
    推荐

    12篇故事把痴,嗔,怨,爱,欲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婚姻,情爱,教育,人性……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潸然泪下。每个故事都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自然而然地发生,并无刻意描写,更贴合人的心理,平淡且真实,无不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以及体制的弊端。暗喻颇多,意犹未尽。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莉安
    推荐

    五星好评✨ 赋予时代以小说的声音 赋予人生以小说家的视角 这本《黄昏里的男孩》,是余华的早期作品。里面收录了12个中短篇小说,讲述了同时代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如果把故事看做调色筒,作者笔下的婚姻在我看来是巴西咖啡色,既有苦涩的隐忍和憋屈,又有中度酸味的猜忌和争吵,口感复杂 滋味难灭。 作者笔下还有底层人互相为难的故事,阅读起来应当是一片入目的碳灰色,带着呛鼻的灰尘扑面而来,让你有种感官的不适,文字间不见血的残忍,那种碳被灼烧到极致痛苦后化成灰烬的感觉。愤怒吗?不是,悲伤吗?称不上。 倘若形容一下生命消失的故事,则像黄昏色,感到一种安详,一种渐渐深沉的绝望。 世间百态,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度都任君自调,读起来各有所见,旧故事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人眼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喜欢「黄昏里的男孩」那一篇 讲述了一个偷苹果的小男孩被摊主折断中指,遭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后,精疲力尽地消失在黄昏里的故事。 故事很冷,拎起来很重。 作者好像只用了苦这种调味料下菜,品尝起来,每一种食材都是苦的,又因为食材之间的不同,使得这种苦下料的时候,呈现出各有所苦的景象。 在这个故事里,男孩是非常直接的苦,生理上的苦,为饥饿之苦,为剁指之苦,为,为死亡之苦。摊主是非常深沉的苦,人生经历上的苦,为丧子之苦,为失妻之苦,为孤寡之苦。 两种苦痛交汇在一起,两个人看起来是施暴者与受虐者之间的关系, 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可互相转化的,彼此催生的关系,不幸加不幸,催生出更大的不幸。这样的碰撞,谁尝了不说难受。 文学诞生于苦难之中,诗意因为苦难而显得深厚,艺术是苦难天生的诠释者。 每一个时代都值得用笔触去记录,我们有那么多的文学大家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我们可以借其作品去观察和思考社会的那么多面。汪曾祺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平实温暖的人间小调,路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炽热质朴的人生面貌,余秋雨让我们明悟什么是情理交融的人世哲理,王小波让我们读到什么是狂欢个性的人间情爱,而余华,则让我们品味到什么是凌冽血腥的人间百态。 如调色筒般的苦难人生,书中有12种,却远远不止12种。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梦的彼岸
    推荐

    不是每个公主都会遇见自己的王子,不是每个给你温暖的人都是善良的,不是每份妥协和退让都会换来理解和包容……戛然而止的大反转,常常让人措手不及,但后味却很浓烈。这就是所谓的现实吧,所谓兄弟,所谓婚姻,所谓崇拜……酸甜苦辣咸,皆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心怀感恩,好好生活。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匆匆
    推荐

    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笔下的小故事塑造的市井人物生动真实,引发思考。能够从描写中感知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形体语言的细致解读,使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趣有戏。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发条橙子330
    推荐

    十二则短篇,互不关联,但风格比较一致。 作品虽然均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很多现象、很多感受依然是闷头一棍、猛烈一击,总之,很多时候,读着读着,我会停下来、楞一会儿,让自己平静。 余华,一如既往的爱用四字短语,貌似絮叨的文风自成一派,有时令我想起王小波,也不知他俩到底谁影响了谁,抑或是别的伟大作家比如毛姆、加缪之类的影响了他们二位。伟大的作家都是用文字致敬与相爱的。 对了,还有一个新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这次阅读,越往下读,越觉得余华的这些短篇,有一种非常奇异的特质。他始终用一种极超现实的方式,无论是文字的风格还是情节的架构,荒诞离奇、无常诡异,但每一篇却又毫无例外的反映现实,并且是现实得不能再现实。这么矛盾的对立,他是怎样融为一体的呢? 我找不出答案。 于是,唯有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来慨叹余华那深不可测的文学功力。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Mamba
    推荐

    喜欢这种带着讽刺又深刻的短篇,小说比喻尤其精彩,情节有的很荒诞,但又符合实际。余华总是不动声色地写人世残忍,文字如刀,干脆有力!余华就是保证,值得推荐!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
    推荐

    董卿在朗读者说:他的文字冷静透着力度,就像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 我觉得这是最合适不过的形容,像医生的手术刀,剖开人心,红的黑的,鲜血淋漓,尽显眼前。像法医的手术刀,剖开真相,是非对错,美丑善恶,拷问人性。 余华的书注重细节,很多人物之间,一举一动的细节,从细节突显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情,和当时的环境。我喜欢这种有细节的书,像是看一场无声电影,精彩,又耐人寻味。 但其实我每次看他的书之前又是犹豫的,究竟要不要“自虐”。答案自然而然的,每次都是书赢。 余华说,他的书之所以语言简洁,是因为他认识的字少。但他总是用最简洁的,去透漏更多,更深刻的东西。我不反感华丽,但我更喜欢这样的“接地气”。 言归正传说这本书,《黄昏里的男孩》12个故事,都发生九几年,余华通过12个故事,反应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夫妻,家庭,朋友,人与人之间。 这本书和第10个故事同名,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以为,这会是一个暖心的故事,黄昏,男孩,温暖。但显然我读余华的书还是少,还是不够了解他,还抱有幻想。 我忘了,黄昏的众多喻意中,还有悲伤。男孩的众多喻意中,还有弱小。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用心读的书。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北霭
    推荐

    “每个乏味的观众都以为自己离戏台太远了。”小说看多了,理解到虚构与现实并没有清晰的边界。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推荐

    每个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茧里面是一颗千穿百孔的心。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坚强,直到你除了坚强外别无选择。路,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走,钱,只能靠自己分地赚。看清了人情冷暖,尝遍了世事心酸。赖的时候,学会了独立。没人心疼的时候,学会坚强。把微笑扬在脸上,把委屈藏在心里。最后修炼成一个百毒不侵的自己。但越坚强,越不被体谅。越假装若无其事,越容易遍体鳞伤。如果有人依赖,谁愿意咬牙硬撑。如果有人心疼,谁愿意强忍眼泪。你也想有一个人,为你遮风挡雨,陪你风雨兼程。 愿你学会坚强,但不必逞强,愿你无需有人疼仍有幸被人懂。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推荐

    “即使是摔一跤,小孩子也只有在周围看到大人的时候才会哭” 小时候磕磕碰碰都会放声大哭,再后来心碎成很多块,我们却把它摆出来,然后自地对别人说:“看这像不像饺子馅?”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成长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斝揯
    推荐

    生活犹人,阴晴不定。 作者用荒诞、赤裸的文笔讽刺了社会上该有的社会现实。 每一篇故事都代表着不同生活上的影子 光下透明着、夜里闪躲着 无处可逃、上演着人们按着剧本的生存而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人性的善与恶、贪与恋、禁与欲 并存、相共,毫无例外!

  • 韩国研究二十年(全5卷)
    风马
    推荐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共收入了余华12篇作品。余华自己的介绍是“这是我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充人不安的。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 所以,按照余华在此本合集里的理念,他是想用自己的记忆,去描述最贴近生活的现实。只是,这种现实经过余华的描写,并没有让我觉得安心,我反而感觉到了一种荒诞。对于真实的怀疑。 因此,我感觉余华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生活不真实,所以,余华曾说“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而当意识到小说的现实和生活的现实的不同以后,余华开始用自己的手法,通过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语言和结构,去具体的表达出来。 准备稍微介绍分析一下这些短篇,拙见,只是便于让书友参考,抛砖引玉。 正文: 一、《空中爆炸》 一如既往的荒诞风格,用古怪的词句和句式牵连剧情,让读者一面不明所以,一面又被那些节点一样的词句牵着走向剧情。 这是属于余华的现实,他以冷静的笔调描述婚姻里的一种情形,用自己的文字挖掘到了极限,具有鲜明印记色彩,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 例一: 他在狭窄的过道里东张西望,就像是行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里。 感觉在过道里还像行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这就是荒诞。但是这种荒诞又会引人深思,因为漆黑可能代表着这个家庭的漆黑,或者其他什么。 例二: 不是我不愿意,是我妻子不愿意。她不愿意,我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我可以跟着你走,但是我这么一走以后就没法回家了,她会把我锁在门外,不让我回家。 这种叙述平淡的有些荒诞。感觉这个妻子更像一种安逸的代表,而唐早晨,则是动荡的代表,“我可以跟着你走,但这样的话,我就没法回家了,她会把我锁在外面。” 例三: 你想一想,你要是勾引了我,李树海会有多痛苦,李树海你说对不对?” 这种献身说法,大概就是一种强行荒诞的表达。荒诞很奇怪,正正规规放到那里,看到的人却总是会胡思乱想,因为它与那个环境格格不入,所以显得剧情凹凸有质感。 小说最后,他们一起喝酒,发泄,啤酒瓶在空中相撞,发出爆炸,感觉这种爆炸,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宣泄。不过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只能隐隐约约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班里要打架,叫上了你,你们十个人拿着十种武器,弄好了口号,排好了队列,拉好了赞助,系好了鞋带,然后雄赳赳气昂昂,气势汹汹的奔向对方,准备大干一场。可刚刚到那,拉你们去打架的人却突然说,今天是星期天,他们不上课。 可能就是这种感觉。 二、《蹦蹦跳跳的游戏》 这篇文章很短,但个人很喜欢,感觉表达出了一种无力的悲伤,平淡的悲伤。那种苦难刷过后,留在沙滩上的感觉。 用蹦蹦跳跳来贯穿一个小男孩死亡的过程。然后又用蹦蹦跳跳串联出林德顺的瘫痪。演绎了两种冲突的悲伤。 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三、《为什么没有音乐》 这是一个本来看起来没有多少特点的小说,但读到最后,突然有一种很有特点的感觉。余华的巧妙很构思。当我们通常的创作总是在寻找到意义或者总要在创作中找到某种意义时,余华已经抛开了这种传统的大众化的思维方式,用冷静的态度,去挖掘生活中平淡事情的真实。正是这种平庸的现实让他的小说引人深思。 文中的马儿是老实的,本分的。可是他却爱上了薄情的女人,并且为了她改变自己的生活,任由女人一点一点的践踏马儿的尊严。 另外,感觉余华在起名字上也煞费苦心了。马是自然界一种温顺的动物,平时忍气吞声供主人骑乘。但在关键时刻,马也不会是“一动不动的”。马终会扬起他的蹄子。 其实我还是动了……” 四、《阑尾》 很荒诞。讲述两个孩子因为想看父亲的英雄,反而让父亲落下了病根。孩子的初衷是好的,完全相信权威(老爸)的话语,没有怀疑,所以,根据孩子(被引导者)的心理,他们当然会被拖上剧情。阑尾?有点像。很荒诞,但又感觉合理合据。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谁都不能拿着自己的意见,去强势改变其他人的思想。 五、《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故事围绕白痴,嘲讽的众人,以及一条狗的情节展开,并通过层层递进把这个情节最后推到高潮。真讽刺,现实世界里的阴险狡诈以及恶人不断,使一个“白痴”从不愿放弃自己的姓名,直到最后甘愿放弃自己的姓名,对现实荒诞的对抗。 六、《炎热的夏天》《在桥上》   这两篇,余华全都一改前几篇文章的风格,从刻骨式穿透、嘲讽、荒诞,转入到颇为温和、精致的叙述中。情感上的变迁,并不是随时都可以任意表露出来的,尤其在夫妇之间。而恋情中的犹疑和决断,则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心灵过程。 这两篇作品提供了两个感情变化的模型。 七、《他们的儿子》 自80年代中期之后,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物质生活,享乐主义思想更为年轻一代接受。父母在以往艰难生活中所养成的节约到几乎吝啬的生活观念和下一代享乐主义思想形成强烈反差。大概是这样。 八、《黄昏里的男孩》 故事讲述的是水果店主孙福,抓到了一个因为饥饿而偷拿水果的男孩,并在众人的关注下,冷漠的处罚男孩的过程。只是小说在最后又急转直下,开始讲述摊主孙福的悲惨故事。温情脉脉的叙述一改前文风格。 黄昏里,那个可怜的男孩,因为命运的困苦,去偷水果充饥,因而换来了孙福的毒打和羞辱。而故事最后又介绍说,这个施暴者有着同样可怜的过往。 个人感觉。这更像是表现了一种善恶的定义。或者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关于受虐者和施暴者的转化、底层人民的互相为难。 多点温情吧。冤冤相报,不如拥抱温暖。 最后 我以前说过,看书一种很私人的东西。因为当一个人看一本书时,他的经历阅历会跟那本书结合,形成一个专属于他的感悟。所以,没有好与不好,只有理解的角度。 另外。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总是会在作品里沾染他那个时代的色彩。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发展方式。所以,说拙见都是过了。只能算个人笔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