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女儿中考后,在整理她阅读赏析书时,发现了几本我没看过的名著,女儿极力给我推荐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我记得,她当时她读这本书时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的,而她读其它的书都是断断续续的阅读,一本书有时要看上很长时间。看来,这本书确实很吸引她,以致于改变了她不好的阅读习惯,这倒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小时候,我看过《鲁滨逊漂流记》的电影,知道大概的故事梗概,在精读这部小说后,真的让我感触很深,发现了在鲁滨逊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看着小说,仿佛就跟着鲁滨逊开始了他的紧张、刺激的冒险之旅,这么孤独漫长的岁月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这些好奇和疑问,都引导我兴味盎然的读完小说。鲁滨逊本是出身中产阶段家庭,可以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但他年轻不安和喜欢冒险的心,让他铤而走险,进行航海探险。几次海上遭遇危险,侥幸脱险后,他仍然未改初衷,继续开始他所喜欢的航海,一次去非州的航海中,遇上暴风雨,船上的所有人除了他之外全部遇难,他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 海上孤岛。 凭借着及时从大船上转移出来的物资,开始了在岛上的孤独生活。他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恐惧绝望,到后来,凭借着自己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运用他勤劳、智慧,依靠他的坚强、乐观、勇敢,他逐渐过上了自给自足,非常安逸满足的日子。他建造了两个坚固的“别墅”,培育种殖了小麦等农作物,驯养了山羊等牲畜,他还自己烧制了陶器,制作了面包,最后还在吃人族那里成功解救了一个野人,成为他忠实的仆人,他俨然成为了整个岛上的“国王”。 鲁滨逊的创造能力真的让人惊叹,只要是他在生活中想用的东西,没有他做不出来的,而且经过多次的改进,都是越做越精致。他在建造家园,做独木舟、制作桌椅家具,编簸萁,制作羊蜡烛,做陶器,烘烤面包等制作生活用品的尝试中,他都成功了。这些不仅让他生活得安逸、舒适,更让他乐在其中,体验到他前所未有的快乐、满足和成就感。 鲁滨逊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超强,他到岛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有着做不完的“工作”,生活节奏非常有规律。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岛上生活了20多年,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整天无所事事,那会上这个人无聊的发疯。而鲁滨逊总能找到要干的事,雨季无法外出,他就在山洞的房子里编筐,做椅子桌子,为了调剂生活,每天一定会出门打猎;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环岛旅行,去探险一些他未曾涉足过的地方,他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鲁滨逊的乐观精神和感恩心态也很独道。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案,当心情苦闷走入死胡同时,他会换一种角度重新思考问题,放下包袱和烦恼;他发明了一种让自己心情得到安慰的方法:把好事与糟糕的事分别列项统计,做一个收支表,最后计算出好事赢余的多,让自己得到宽慰;当他遭遇不幸时,他会认为其实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觉得他还是躲过了让他更加不幸的可能。他总是用乐观积极的思维去思考,即便是流落到荒岛,孤独一人,他还是感谢上帝让他远离了灾难,感谢命运对他的安排。 鲁滨逊的聪明智慧让人佩服。他及时的在大船被毁坏之前,从大船上转移了许多生活用品;当他发现葡萄无法保存和运输时,及时在雨季来临之前,在树上凉晒了200多串葡萄干,做为他每天的早餐;当他环岛旅行时,遇到海流旋涡,他站在高处观察旋涡的流向和产生的原因,得以安安全行进;他在靠近海边的地方选择大树,制作独木舟,并用挖沟引流的方式将大船引到海上;当他猎捕山羊时,发现山羊的眼睛的生长方向只能向下看,他就每次站在山上成功捕获在山谷中吃草的山羊;为了保护他的庄稼,不受牲畜、飞鸟的破坏时,他想出了一系列聪明的保护措施;当他高烧患病时,他想到了运用用烟叶和酒来对抗疾病。文中,有太多方面体现了鲁滨逊超乎常人的智力,他善于观察、分析、思考,总能遇见一些可能发生的灾祸并及时避开,这使他在一个有野兽野人出没的岛上安全生活了28年。 除了鲁滨逊上述几个突出品质让我赞叹外,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书中多次提到《圣经》,鲁滨逊从最初不相信上帝到最后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那是他流落荒岛后,在一个无意的机会:到大船上拿其它东西时,发现了这本《圣经》。之后,这本书陪伴了鲁滨逊28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让他在没有人交流的情况下,语言和思维能力都没有退化,精神也有了寄托。而且,每次当他陷入苦闷时,《圣经》中的话,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带他走出了心灵泥沼,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种宗教信仰的精神支柱,对于流落荒岛的鲁滨逊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是指一盏指路明灯。 鲁滨逊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真的是最聪明、最具创造力的生命,人的潜能会在极其坚苦的环境中被无限可能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能改变世界,只要不放弃、不等待,美好的生活都会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只要保持乐观、积极、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在什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总体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我毕竟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心存感激。
作为家里的老三,一心想着云游四方...你选择了你想要的生活,然后命运选择了你~~
写于十八世纪的本书,字数虽多,但内容总结起来,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太过简单又无法让读者体会到真正的经历。高度概括,就会显得没有血肉与性格。 在违背了“舒服的”中产阶级父亲的意愿后,作者踏上天性注定的航海。然而海上运气极差的作者,首先被俘虏为奴隶,逃跑并带走一位奴隶后遇到一位慷慨守信的船长。在船长的帮助下,在巴西立足,成为早期的种植园主。 然而再次由于那“可悲的天性”,在缺乏奴隶的情况下,冒险出海非法购买奴隶而失事。暴风雨下,最后大船撞到了海岸,整船人跳上小船,只有作者一人被冲上了海滩而活命。但天无绝人之路,用来交换货物的船上有作者所需的所有物资。由此开始了作者的荒岛生活。 起初由于物资丰富,作者建立了山崖营地。由于在雨季下海,作者在一次暴雨中着凉生病。 在此他濒临绝境,幸好有烟叶相救。在这段经历中,作者开始了反思,想到了感恩,想到了上帝,也开始看圣经。此后,作者在生活中一直对照上帝的指引和恩惠,最终相信上帝拯救了自己,给予自己这样的环境,和反省的机会。 作者首先偶然获得了水稻和小麦,创造工具,吃上了面包和米。再后来,由于火药不在充足,作者开始圈养山羊,喝上了羊奶,吃上了奶酪。过上了仿佛是上天造化一样的“文明”生活,让作者成为了一个几乎诚挚的信奉者。 然而,在海边遇到了人类脚印,不安使作者充满恐惧和抱怨,失去了信仰。不安的生活过了几年,作者知道了对方是食人部落后,再次感激上帝让自己没有一开始就落到食人族之手。这样的庆幸,让作者再次真诚的信奉上帝,成为上帝的子民。 后来,作者在对食人部落偶尔上岛吃人时,拯救了一位俘虏。这时,作者已经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年。幸好,这个俘虏是一个忠诚的品行良好的青年。教导仆人星期五学会了英语之后,作者开始给星期五灌输宗教信仰。再此过程中,作者在此加深了对宗教和圣经的理解。并且相信了“牧师”存在的合理性。至此,作已经无暇的信奉了基督教,接受了所有的形式。 在之后,作者与星期五拯救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一名失事在岛边的船上的西班牙人。让星期五的父亲与西班牙人去引领剩下的西班牙人时,有一艘英国大船进入小岛。凭借智慧,帮助危难之中的船长夺回了大船,借机回到了欧洲。 回到英国后,找到了曾经的慷慨船长,得知了自己在巴西的种植园变成了丰厚产业和资金。经过处理,作者卖掉了种植园成为富翁,并且合理的给予相关恩人与亲人的回报。后来娶了一位妻子,但是生下二男一女三个孩子后不久,妻子便去世了。作者曾回到小岛,对岛上留下的沉船上的西班牙人,以及英国大船上的背叛者的领地,进行了再次进行分配。那里成了作者的领地。作者成了一个有见识且聪明的老人,但是作者仍有再次冒险。 本书作者并不是一个真正乐观的人,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绝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渴望。这种渴望,即使在悲观状态下,也会努力生存。 围绕的主线,就是作者对宗教的信仰过程,从不相信,到开始印证;从相信,到经过考验;从教导别人信仰圣经,到作者对圣经认知的升华。而整本书的主题,就是感恩与忏悔。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本书的内涵不够深刻。或许我们并不信奉基督教,不觉得应该都归于上帝的帮助,也无法全盘接受这样的信仰之路,但这也是一条认知之路,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方式。 但是这本书本身缺少对小岛之前的经历的描述不多。这让作者的反思与忏悔显得苍白,甚至有些观点在今天的价值观里是错的。违反父辈的劝阻走向了苦难,这不是有多值得悲哀的事情,或许这本书本并不是一个正面的故事,存在的缺陷,只是让我们多方反思。 再次回归到作者,我常常觉得反思与感恩是连在一起的,并且错误越深远,反思越深刻,感恩也就越恳切。但是本书我没有完全感觉得有多精细的描写痛苦,也没感觉到反思的位置有多正确,单纯的就是在“捧”圣经,而不是对灵魂的忏悔和认知。这本书,只有圣经,没有正义。
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岔道,跑来看《鲁滨逊漂流记》这本被木心先生极力赞扬的英国著名文学读本。 鲁滨逊·克鲁索,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不听从父亲的安排,开启了自己喜欢的航海、冒险生活。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小男孩,当身处危险时刻,他有多懊恼,后悔没有听父亲的话;而当真身陷困局时,又有勇气和智慧摆脱死亡,从不向一切困难低头妥协。不能想象他一个人在一个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将人类的生存智慧无限延展、发挥到极致:制造各种工具、种植、养殖、酿造、烘培,和食人族斗智斗勇。最后竟然重新返回英国,只能说里面有很大的幸运成分…… “漂流是历经人世的沧桑,而孤岛是救赎之地。” ——丹尼尔·笛福 是不是每个男孩都一颗冒险的心?!这险也冒的也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