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Joshua·Kim
    推荐

    跳着读的,越读越迷糊,简直是一种折磨,不读了,再过几年再见吧,反正现在我是没耐心读下去了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广洞
    推荐

    对于按时间的次序注视和延续渴望得到的心爱肉体的人,它们又是那么地残酷,他渴望得直至企盼它的毁灭。因为一旦死去,时间也便退出这具肉体,而对已经作古的她的回忆,那么淡漠,那么黯然无光的回忆也消失了,并将很快变成对它们仍在折磨的他的回忆,然而在他身上,当对一具有生命的肉体的欲念不再供养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将以扑灭告终。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Iris
    推荐

    当我在少年时期,我曾无比迷恋《红楼梦》,可能有三四年左右的人时间在反复的阅读...在每个睡前进行阅读。曾占据我无数的心灵旅行的时间。那时候,我常在想,等我哪天有了足够的时间,我就要阅读《追忆似水年华》,我和好友在书店漫游时,我常瞩目那套厚厚的、三册一体的此书。而今天,终于卒读,在一个弥漫雨雾的江南之夜。 这一年的时间,在断断续续地在读这本书。没有像高中时以为的、用大块的时间,而是零碎的、容易被忽略的时间。在地铁上、等待时、吃东西时,有时我便进入到这本书中来,我仍真切地感受着作者等待母亲上楼来道晚安时那种期待,看到斯万追求奥黛特时的无法理解,然而,我就像作者一样,当我越进行到最终,我越能体会何为追忆似水流年。因为我蓦然发现,正是我们对于这种情感地无比留恋,对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情感,对于过去所思所想所爱的一遍遍重看与反思,我们才真正地活着。 此外,阅读带给我那么多快乐,让我忍不住分享某些段落时自己当时当刻的感受。而当其他人赞同我的感受时,我又再次体会到那种神奇的时间感:何以非同时、同地的陌生人,可以和我共享此刻微妙的情感? 而对于感受的沉溺,让我从终日投入的工作中偶有释放。我意识到自己进行可以立竿见影的反馈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照顾自己有时虚无缥缈的感受又何尝不重要呢? 作者无疑是坦诚的。我无疑愿意同他一起坠落在某些词语、段落、节奏所带来的真实里。嗯,亦再一次动摇我何为真实的假设。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Hawkeye
    推荐

    还是喜欢寻找图书馆的《追忆似水流年》万一有旧的借书卡上写着“藤井树”呢😘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小半儿
    推荐

    卷帙浩繁,行云流水,平生周遭事娓娓道来 宏篇巨制,惟妙惟俏,世间众生相呼之欲出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小白
    推荐

    标题党进来的你们要失望了,今天讲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小说里的“我”是最近最想谈恋爱的对象,致命吸引力但是又必然分手。 有吸引力的原因是有病,分手的原因还是有病。 这本书是我觉得死之前一定会看的书,因为但凡是个喜欢文学的人都绕不开的作品。但是以前始终没想过什么时候看,因为好像需要找一个特别合适的时间短。220万字的书,从字数上讲有点烧脑(红楼梦60万),但是其实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比红楼梦简单得多。 这本书情节复杂度可能都没有超过《欢乐颂》,的确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但是他揉来搓去的一些情绪和心理活动,真的又不是快节奏下的心境能消化的。 看了以后的感觉是,还会再看的吧,好的书就是这样,审美纬度太多。 考古——20世纪初的法国贵族什么样,沙龙怎么组织的?室内乐是怎么样的?贝多芬流行不流行?亲王公爵男爵地位谁高? 审美——名画,音乐,风景,服饰,家居…… 感情——同性之爱,地位悬殊之爱……作者的感情线,青春期的任性之爱,成年后因嫉妒而起的“囚禁”…… 整本书基本上就是一个超级作胚的自我剖析,细密精确到每一个人物的谈话。你会觉得“我”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在审视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带着讽刺冷静的眼光,然而这个“我”做出来的事情往往也固执可笑。 “我”看到地位崇高性格古怪的男爵爱恋一个年轻的阶级地位如同的男子,被年轻男子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式几近卖淫。 而“我”呢,分析了别人的种种人生经验之后,就过得好自己的生活了吗? 这本书有名在被称之为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根据我今天找siri问来的意识流的含义,这是个心理学的名词,主要讲在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而是时时刻刻的处于流动变化当中的。 所以乖乖,这本小说也可以当成一个“神经病患者”的自我剖析,而且这种剖析可能还相当具备普遍性。 “我”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有钱但是不是贵族),成人后经常出去贵族的沙龙,体弱多病,经常失眠,但是博览群书,文学天赋和审美情趣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仰慕过不同种类的贵妇和少女。 “我”对女友的爱带着非常多的矛盾之处,在日常的相处中已经感到对她的厌倦和腻烦,她的存在让“我”警惕正在和可能失掉的“自由”——比如独自去威尼斯旅行,比如更多的参加沙龙…… 但是“我”对情敌的嫉妒却加深了占有欲,她生性放荡而善于撒谎,她渴望同性之爱欲又擅长假装肯定“我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不停地玩分手和猜忌的游戏,终于让女友出逃…… 这种感情和心理的解剖很残酷,毕竟躺在手术台上的人,有翩翩公子的“我”。 想和这个人谈恋爱,因为太高难度。感情复杂度够高,又特别真实,这一秒是喜欢的,而下一秒可能就是腻烦。只是足够诚实就足够伤人。“我”囚禁了别人,又要别人心甘情愿享受“被囚禁”,保护这个男人可怜的自尊心有如走钢丝,走的好当然是轰轰烈烈,但是整理皮箱留一封短信离开的时候,就是远离闹剧的真诚。 书写的伟大之处是有悲悯之情,无关于主人公自己或者自己,关照的是每一个夜深人静还愿意自我发问的人。看别人的错误和成功,也未必行得好脚下的路,所以生而为人无法偷懒,路要自寻。 再一难能之处是回忆的详实,今天在办公室听同事讨论十岁女孩儿会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原因就是走过的路,也未必记得气味与温度。我们十岁过,虽然时代在变,我们也记不起十岁时喜欢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所以那些在回忆里能详实记载对母亲依恋的男孩子的心理过程的人,就是牛人。 我十岁的时候四年级,物欲和攀比之情尚未发掘,但感情已经萌芽,我记得那个笑我把衣服落在操场上的同学,我会沮丧风筝比赛时风筝线缠在了一起,新来的数学老师没有语文老师美,但是她会单独辅导我有难度的题,突然会觉得和她近一点…… 偶像剧不会讲这些,所以有趣。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Sirius.
    推荐

    且忽略评论区一堆抱怨呻吟之词 读完第一部分,我是觉得挺享受的,我并没有觉得作者是长篇大论,絮絮叨叨,反而是他在极力准确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我想应该有不少读者也会在作者的文字中产生共鸣,并深感自己就无法描述出这样的感觉,同时惊叹作者用词之神奇,比喻之巧妙,描写之形象。 我觉得读意识流小说,不能像读其他作品一样太过功利,非得读出些什么哲理啊中心思想啊,而是应该享受代入作者意识体验的过程,作者在观察,你也在观察,作者在思考,你也在思考。意识流动的过程,与意识的回环往复,更值得去细细体味,达到一种细水长流的沉浸感,最终得到什么并不重要,只需要代入其间,好似一滴墨水滴入一缸清水,从格格不入化于无形。 只是看到评论区一片哀鸿有感而发,千万不要被评论区吓到,要有自己的主见,读书从来不是顺应潮流,而是顺应内心。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风狂
    推荐

    《追忆似水年华》  法  普鲁斯特 每个人都有自己懵懂无知的童年和年少轻狂的岁月。其中有快乐的有不快乐的。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验,都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与体验的分享者,让我们常常回忆也值得珍藏。 本文以“我”为轴心,发生在其身边的人和事,曾经的种种偶然发展成必然。我们的人生不也是用这样的线条进行编织,穿梭交叉,重重叠叠,把它编的越来越厚致使在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交点与其他交点之间形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回忆网,只需要我们作出联络上的选择的吗?这些种种就变成了作者的智力素材。 本文作者的追忆中有真实故事,也有个人事后思考。他的童年回忆和青年爱情给予那段时光的清晰而深刻,使我时不时的从故事回到现实,回忆的参照物也会让我们回到同一时期。在文字中能明确的感觉到普鲁斯特对于时间飞逝而无能为力的沮丧感和悲伤之情。而当我们自以为时间给予我们的宽裕何其多!因而对它漠视和冷淡。此时的我能感同身受。 作者以回忆作为一幅素描画,而后再添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让画面完整且丰满,画面的寓意与画者本人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他细腻的情感与敏感的思想使文字丰富新奇而场景美轮美奂。这是他给予文字的翅膀,“与宫殿的情况一样,大运河和里亚托桥一旦剥去了构成它们个性特征的那层思想外衣,就化为一堆普通的物质材料”。他的想象力可想而知!为了抓住内心的瞬间,为了寻找那种颤抖的感觉,他常常探究每一次悸动与某些偶然存在的东西,以致对内心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索。普鲁斯特在剖析和探索自己心灵的同时我相信读者们在照镜子,也想抓住即将失去的瞬间。这也会使我们对内心的敏感和细微的思想跳动做出深刻的研判。 从作者的笔下能给人一种年轻时的喜新厌旧之嫌,见异思迁之感,得到而不珍惜没得到又渴望之意。或许这才是少年会有的爱情? 他在描写社交方面给予浓墨重彩一笔。从中使我觉得所有的社交理所应当地把虚伪作为必要之物,身份地位与阶级固化是基本准则。透过作者给的一束光芒,望见阴暗空间的所有秘密和他本人对某事的所有思考。窥一角而知全貌。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Sally
    推荐

    “……寒意犹存的料峭的清风,让它为一早就守候在门口的两只彩蝶吹开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 如果你看得懂它在说什么并且喜欢这样的写法,就捧起这本书看。要不然还是离远点好,会浪费你很多很多宝贵的时间。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万毅
    推荐

    前后看了一年多,就像下了一礼拜的雨那么长,细腻到纠结的情感和文字连绵不绝。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一笑百泰
    推荐

    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是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或越在渊
    推荐

    关于文笔风格,癸巳双十日,秋水提到适合意识流。仨字以前一瞥而过,当时未曾多想。十一月十三日,素履之往提到叙事风格像汪曾祺,印象老者文风轻笔。甲午五月十七村正又提意识流,有普鲁斯特,川端雪国,三岛由纪夫忧国。并有看法,大意为写作原本求简洁,到了意识流,思想的随意性自由性转到笔下不受束缚。并引雪莱所说,最好的作品就是灵感,写作实际是毁坏的过程。最好的作品心在浑然天成,他对意识流的认识我赞同,附带追加,诗一样的文字。乙未六月十七日,美茜提到枕草子,像清少纳言。八月廿二日,清影醉月提到乔伊斯,阅余当年尤利西斯笔记,有天成之说,自己心知与自己思维方式,还有诗的影响有关。廿七日梭梭妹有言,以为我陕南人,提及三人,其中有李佩甫。羊的门,全村人在呼伯出殡那天,为呼伯献上他喜欢的声音。李氏辛辣,梭梭谓我有文字功底与描写能力,两者望尘莫及。至于她为何错提及的莫言当作汉中才子,一直不愿去问。 读追忆似水年华始自藏书馆,第一次读了三分之一,因藏书升级,札记又国榷丢失之痛。再读亦是藏书馆,进度70%。去年为给儿子打样,也是走过留下痕迹,去年十一月至今,夜一刻至今应为403篇,今天全书完成。 札记不如初读灵动,不连续读,没有初读的心无旁骛。三卷以后,愈来愈烧脑,触目可及的沙龙,令人烦不胜烦。生活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再读,这一遍粗读有时一目十行,其中谈艺,涉音乐美术建筑文学,不知地方甚多,耕夫老兄所言不敢轻易触碰,多源于此。 普鲁斯特与尤利西斯比,二人皆可为意识流派大宗师,至于喧哗与躁动的作者,没读英语文本,留待以后细品。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aven
    推荐

    也许这是我读的时间最长的一部小说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似水年华,当我们逐渐老去,追忆往昔是唯一能做的了。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安迪
    推荐

    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文学大师普鲁斯特的经典巨著。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共有七卷,将近三千页。小说以叙述者马塞尔的口吻,回顾了他一生的时光,包括在贡布雷、巴黎、威尼斯、巴尔贝克的生活,包括他与吉尔贝特和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小说塑造了上百位人物,写到了许多历史事件,但最主要的还是主人公对于时间的感受,是他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想象、期待、欲望和嫉妒,以及他最后通过写作实现的救赎。《追忆似水年华》属于一种瓦格纳式的整体艺术,不仅是小说的主题无所不包,这些主题也交织在一起,从而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和谐美感,令读者沉浸在普鲁斯特的笔下,获得纯美的享受。在世界文学史中,仅仅依靠这部小说,普鲁斯特便可与荷马、莎士比亚、歌德等伟大作家平分秋色。 面对岁月流逝,生命变老,我们能做什么? 可以说,文学史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起居,作者的遣词造句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如辛弃疾的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中国文学史中关于“叹息”的倒影。我们习惯伤春悲秋,这里固然有民族性格的因素,不过,民族性格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恐怕还是文学的影响。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命题:面对岁月的流逝,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也许镜中的面庞镌上了时间的痕迹,但是在我们心中,还藏着另一重时间,而它能让我们重新变得年轻。这就是无意识回忆。也许因为我们品尝到一道美味,曾经的岁月就会完整地浮现在眼前。因为回忆,我们得以在时光的隧道中任意穿梭。

  • 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alfalfa
    推荐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唯一的天堂就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这本书很细腻,的确是在这套书首次出版的50年内无出其右的创意写法,意识流,主体思想情感和客体变换流转的交织。有几个版本首先挑这个版本看是因为看到了许渊冲参与了翻译这个版本,所以先看这个版本。从中文就可以看得出最初的法语原著肯定也是“连篇累牍、枝干交错”看来阅读速度和阅读材料的难度是很成反比的,这本书我看的很慢很慢,连续看了一个月,100多个小时才看完。原来,爱情、痛苦、嫉妒、回忆、权势、熟悉、艺术、哲思……的确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一切无论好坏终将成为回忆,我们还有勇气溯游而上吗? 部分书摘: 人总是生活在实际经验和想象中间,对于我们认识的人,总想深入猜想他们如何生活,而对那些我们只能猜想如何生活的人,又渴望能认识他们。 您是知道的,我本人没有任何种族偏见,我认为种族偏见不符合时代潮流,我很想与时代同步前进。 但是,语言的另一条规律要求不时地有一些新表达方式问世,就像一些疾病,出现后不久就销声匿迹,以后再也听不见有人谈起;在同一个时期内,可以听到有人不约而同地使用这些表达方式,但谁也不知道它们的由来,可能是自然产生的,也可能是偶然,就像一种美洲野草,一次偶然的机会,野草种子粘在旅行毯的绒毛上,然后又落在法国一条铁路的斜坡上,就在法国发芽生长了。然而,正如有一年布洛克对我谈起他自己时说过的一句话(“那些最可爱、最杰出、最有地位、最苛求的人发现,只有一个人他们认为是绝顶聪明、讨人喜欢和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我布洛克”),我从一些和他素不相识的人嘴里也听到过,只不过是把布洛克换成他们自己的名字罢了,同样,听到“当一个人有了……称号”这句话之后,又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呢? 因为在所有能够旅行的种子中,玩笑这颗种子的翅膀最结实,能传播到离发源地很远很远的地方。 男人谁不知道,如果一个要他供养的女人对他说:“我们不要谈钱。”这句话如果拿音乐语言来说,应该被看作一个“停唱的一拍”;如果她以后又说:“我很伤心,因为你经常不同我讲真话,我已忍无可忍了。”他就应理解为:“是不是有另外一个男人在供给她更多的钱呢?”何况这还是一个和上流社会的女人相接近的荡妇使用的语言。流氓说的话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了。但是,德·诺布瓦先生和德国亲王尽管不熟悉流氓,却习惯和国家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国家虽然伟大,但也是一个自私和狡诈的东西,只能用武力和利益把它征服。为了私利,国家可以杀人。而杀人也常常是象征性的,因为对于一个国家,在打和不打之间稍有犹豫,就可能意味着“灭亡”。可是,因为这一切都没有写进那些黄皮书或白皮书、蓝皮书中,人民通常是和平主义者;如果人民参战,也是出于本能,出于仇恨和怨愤,不像国家元首,他们作出战争的决定,是因为得到了诺布瓦的警告。 阿尔贝蒂娜的顺从在使我不再因她们感到痛苦的同时又把尘世的美归还给她们。拔掉了心中的嫉妒这根刺,这些女人对于我已毫无伤害,我就有闲情逸致欣赏她们,爱慕地注视她们,以后也许是以更亲密的方式。在幽禁阿尔贝蒂娜的同时,我便把所有这些在散步中,在舞会上,在剧院里微微作响的绚丽多彩的翅膀还给了宇宙,但它们对我来说重新变得具有诱惑力。 光滑平展的蓝色大海在四周拍击出轻微的响声。在海滩的阳光下,置身于女友之中的阿尔贝蒂娜是最美的一个。那是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在辽阔大海的这个习惯的背景下,她,受到欣赏她的那位夫人珍视的她,就这样冒犯了我。这个举动具有决定意义,因为那位夫人也许回到了巴尔贝克,她也许注意到阿尔贝蒂娜已经从发亮而又嘈杂的海滩上消失了;但是她不知道这个少女住在我家,唯我独尊。蔚蓝色的汪洋大海,忘记她对这位少女的偏爱以及转而偏爱其他人,沉溺于阿尔贝蒂娜对我的当众凌辱,把她禁闭在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牢不可破的首饰盒中。于是,对这个女人的仇恨咬啮着我的心;对阿尔贝蒂娜我也同样仇恨,然而仇恨中却夹杂着对这个备受赞赏、秀发迷人的美丽少女的倾慕,她在海滩上放声大笑就是一种冒犯。羞耻、嫉妒、对最初的欲望以及闪亮的背景的再度回忆重新赋予阿尔贝蒂娜以她昔日的美,她从前的价值。就这样,我在她身边感受到的有点沉重的烦恼与一种令人战栗、充满奇妙的形象和怀恋的欲望交替出现,这要看她是在我卧室中待在我身旁还是重又自由地待在我的记忆里,在海堤上,穿着色彩鲜艳的沙滩服装,置身于大海的音乐演奏之中:阿尔贝蒂娜时而像是魔鬼缠身似的退出这个环境,而且并没有多大价值,时而重又置身其间,逃离到一个我无法知道的过去之中躲避我,在那位夫人、她的女友身边冒犯我,喷溅的波涛或者炫目的阳光,阿尔贝蒂娜就像某种具有两栖特性的爱人,或者置身于海滩或者回到我的卧室。 是的,如果说多亏了遗忘,使回忆没能够在它和现时之间建立任何联系、设置任何环节,如果它依然停留在它的位置、它的日期上,如果它在谷底峰巅保持它的距离、它的孤独,那么,它会使我们突然呼吸到一种新鲜空气,因为这正是我们从前曾被呼吸的空气;这种比诗人们枉费心机力图使之充斥天堂的更纯净的空气只有在已曾经呼吸过的情况下才可能给予那种深刻的更新感,因为,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了的天堂。 当然,乔治·桑的“笔”,用老爱说书是用“警人之笔”写成的布里肖的话来说,她的“笔”在我看来绝非如母亲以前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一支神笔,母亲的文学情趣后来也随我而产生了潜移默化。然而,那却是我无意中使之带上电流的笔,就像中学生闹着玩儿常做的那样,而现在,贡布雷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我很久以来已不再注意到的数不清的小事全都轻轻松松地自己跳将出来,一件件一桩桩首尾相接没完没了地连成一气,吊在磁化的笔尖上,还带着回忆的战栗。 “这些人真算得上礼贤下士,能同他们一起过一辈子定是很愉快的。” 我们假装的种种无动于衷的表现,我们对他撒得那么自然的谎言、与我们自己撒的如出一辙的谎言所感到的全部愤慨,简言之,每当我们感到不幸或被人抛弃的时候,我们仍不断地对心爱的人诉说的一切,不仅对心爱的人,而且在见到他之前没完没了地对我们自己诉说的一切,有时还会高声说出来,打破房里的宁静:“不,真的,这样的行为实在叫人受不了。”或者:“我曾想最后接待你一次,并且我将不否认这件事使我挺难受。”把这一切引回到所感受到的已离得那么远的真实上来,这是对我们最珍惜的一切的毁灭,这在我们同自我单独相处的时候,在写信或采取行动的疯狂计划中,造成了我们同自我的炽烈的交谈。 因而,青年中最优秀、最聪明和最超凡脱俗的这部分从此只喜爱在伦理道德、社会学,甚至宗教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他们以为那便是衡量作品的价值标准,从而重蹈大卫们、谢纳法们、布吕纳蒂埃们的覆辙。贝戈特笔下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实际需要深刻得多的反躬自省才写得出来,可人们不喜欢他的作品,却喜欢一些正因为艺术水平较低才显得比较深刻的作家,他文字上的故弄玄虚无非为了迎合凡夫俗子们的口味,就像民主党人把芸芸众生捧得天花乱坠一样。然而,一旦爱问个究竟的智者愿意着手评一评艺术作品的价值时,那里面一点值得肯定、经得住推敲的东西都没有了:你想怎么说它,就能怎么说它。而真正的才华却是一宗经天纬地的财富,后天获得的万能的品质,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它存在于思想和文笔的表面状态下,评论界便依据这些表面状态评定作者。它把一个并不带有新启示的作家捧为先知,因为他口气专横,并对在他之前的流派表示明显的轻蔑。评论界的这种谬误是那么顽固,致使作家大概会更愿意接受广大读者的评判(如果读者能够理解艺术家,包括后者在他们不熟悉的研究范畴作出的努力)。 生活在什么地方筑起围墙,智慧便在那里凿开一个出口。因为如果说不存在医治单相思的药物,人们却能从确认痛苦中逸出,哪怕只是从中引出它包含有的后果。智慧并不考虑没有出路的生活的那些封闭局面。 幸福的岁月即是虚度的年华,我们等待痛苦,以便进行工作。先决痛苦的概念与工作的概念联在一起,当我们想到要构思一部作品首先得备受痛楚,我们就会害怕每一部新作。而由于我们明白了痛苦是我们在生活中能遇上的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就会毫不畏惧地想到死,简直就像想到一种解脱。 而我自童年时代以来,由于接受了某种既来自我自身又来自其他人的决定性的影响,一直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致从所有那些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上,我第一次发现时光的流逝,从对他们而言的时光流逝联想到我的似水年华,我不禁大惊失色。而他们的本身并无好恶的衰老却在告诉我老之将至,令我大为伤感。而且,老之将至还在通过话语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宣告,它们每隔几分钟对我来一番棒喝,就像终判的号角。 自我下楼的那天以来,世上已经没有哪种东西、哪种幸福,不管是来自朋友的情谊,还是由于著作的进展或荣誉的希望,在照到我身上的时候不像个苍白之极的大太阳了,它已经没有力量使我感到温暖,让我生存和给予我些微欲望。然而,不管它多么苍白,对于我这双情愿合上的眼睛它还是太亮了,于是我把脸转向墙壁。 如果这份力气还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绘那些人(哪怕把他们写得像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是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 交际场中更是景物已非,有人沦为乞丐,有人早己死去。他决定用文字将这些回忆记录起来,找回了失去的时间。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