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般是因为文章只是访谈记录,缺乏更详实的关于社会的政治的家庭的等大的背景的介绍,以及群体数据的分析,所以不清楚文章中的案例群体有多少,占比多少,不够客观有些主观化了。不过,虽然评价一般,但是值得阅读一番,特别是女性同胞,这本书里涵盖了女性陷入困境的大多数情况,需要警醒,特别是因为婚姻,因为结婚而离职在家做全职然后遭遇婚变需要重新适应社会而陷入困境的情况,现在女性受教育率都比较高了,辛苦求学并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因为结婚生子放弃了之前的积累。时隔多年后再返职场所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45岁以上女性。所以结婚需谨慎,离职全职更需谨慎。我们所在的社会除了知识教育外是忽视常识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所以导致不管男女看问题与处理应对问题甚至变故的能力和抗逆力不足,因为社会生态系统混乱,缺乏足够支持而陷入困境。 社会与政治个人较难改变,庆幸在中国,虽然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社会扶贫还是做得相对到位,文中出现的情况在中国没有如此严重,女性的命运有较大自主性。依然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对于生活作最坏打算,留有退路。
让她们讲话 作者:王小拉 这是我的第一个选题,在审读样书的时候,熬夜读完心里好闷,不仅为书中女性的命运,同时也是因为惊觉——这不就是我吗?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我必须做出这本书。 在做这本书之前,我的上司帮我求助了社内资深的编辑,让他们做一个简单的审查,看看这个选题有没有不符合出版规范的问题,一个要我们再慎重一点的资深编辑在最终审稿的时候给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我当时觉得能做出版,很好。买下这本书之后发现它后来入围了书店大赏的非虚构单元,再后来这本书出了漫画版本,漫画直接又抓人眼球,在日本销量很好,希望她们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到。 这本书的作者中村淳彦曾经是成人杂志的编辑,他一直在进行成人女优和风俗业的专访,在书的开头他说在他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也有想喊出“她们并不是性玩具,而是人”的冲动,也曾经因为个人的价值观而同情过她们。经验是剥夺者也是馈赠者,记者的专业惯性让他从猎奇、同情的访问者成为一个倾听者,书里的文字几乎没有主观视角,只转述她们的故事。这是我很珍视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因为她们不仅是数据中的零点几,不仅是大标签下的一个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所以她们的个人化叙述很重要。 这本书的前身是日本《东洋经济新闻》的连载,这个连载历时三年,记录了几十位女性的贫困经历,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也有对其中一些被访者的后续采访,记录她们在被采访之后的生活,是一个拉长时间的讲述。 这本书封面就要定稿的时候,一位同事看着封面的女孩子,说:“感觉她也不贫困啊。”我默默想,这也是这本书必须出版的理由之一。有一些女性,她们“看起来”——并不贫困。在这本书中作者也讲述了“专栏的内容刊载出来以后,收到留言说都有手机了还能称之为贫困吗?”的事情。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为“经济学界良心”的阿马蒂亚·森说贫困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缺失;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提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面对变化和波动的脆弱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发言权缺失。每个人对于贫困的感知不尽相同,因此很多贫困被隐藏了起来,问题也就由此滋生。这本书中展现了很多种不同形式的贫困: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硕士毕业生交不起孩子的学费,前外交官员夫人借居在阁楼上,交不起煤气费用,刚刚进入大学就负债累累的花季少女……她们的经历如此真实而具体,在看过之后,不禁会想:何谓贫困?又为什么? 书中没有做学术性分析,但是也指出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奖学金制度的不完善,对于贫困人口支援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在赤身裸体的世界直接反映出的日本社会男性的优势地位…… 这本书的封面没有做任何夸张的工艺,就是一本静静的叙述。美编说用封面的黄色做一个环衬,让读者眼前一亮,我上司一看到这个设计眼前一黑,以为是装帧出问题了,来问我为什么只有一个黄色的前环衬。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很难去面对一个明亮的颜色,所以这本书最后是三页留白。
8.昨天看完的一本书《东京贫困女子》,这应该是一本纪实采访录,看完给我很多启发。 一开始看到那些日本妇女的贫困生活,总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们自己造成的,后来看多了各种高学历高收入的妇女也沦落到贫困阶层后,我渐渐明白主要是日本的社会制度不合理,对女性歧视很严重。 在日本的很多妇女家庭一旦遭遇变故,比如父母生病或者去世,自己离婚或者患重病,生活很快就会陷入贫困,尤其是年纪大了再步入社会重新找工作的,即便以前有高学历现在也很难找到工作。 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对老人的福利还是有保障的,导致看护业需要很多人手,工作量也巨大,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工作量导致身心疾病,无法工作再次陷入贫困。 这样的现象以后也会慢慢出现在我们国家一些发达城市吧,所以国家鼓励生育,推行各种政策降低教育焦虑,但为时已晚的感觉,似乎经济发达的国家几乎都会向着那个方向发展。 所以呢,作为一名妇女,要避免自己陷入贫困,我要努力工作,不要轻易做大的抉择,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安顺遂,还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关键是不要把任何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尤其是男人,一切都要靠自己!!!
人的一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行为并非是自身的意愿,当有更好的方式,绝对不会选择去妥协,但时间不会等人,每分每秒的经过都让人为生存,别无选择。 所以人为生活贫困的痛苦接受一个新的方式,希望生活有所改变,可有的改变是会让人迎来新生,而有的改变只是逃离今时的痛苦,踏入一个新的痛苦当中,人会纠结,深陷,不能自拔,妥协的人默许一切的发生,丧失活着尊严的同时满足活着的需求,有的是满足于物质,但精神会因此而崩溃,痛不欲生,用死亡作为生命的结束。 家庭成为注定,环境难以改变,身在此家庭,生长在此环境的人,需要向命运低头,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决定,选择的道路并非是人能一直行走的,道路没有过错,只是人承担不住行走的压力。 人有很多,未来会越来越多,这些人都会有学历,有文化,有能力,有态度,积极的工作,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向一个好的出路,因为人太多,如似言之大学生多,毕业工作难找一样,从开始的积极到意志消沉,从想象的大展手脚到现实的举步维艰,人会知道不是努力就会成功,残酷的现实让人绝望,压力,尤其是自认为杰出不凡的人,会经历打击。 但这是人生必修课,在无身份背景之下,人会面对多种选择,但每个选择都走的不远,所以人需要去面对,面对这个逃避无法解决的现实,以及自身的处境,坦然接受一切的可能,不断的尝试着,当认准道路不需要在意争的人有多少人,因每个选择争的人都不会少,但坚持最后的人会少之又少,人想要出最终的结果,就经历时间成为这少之又少的一员,而非知难而退,到未来的别无选择。
这是一本以东京贫困女性为专题的访谈录。她们中有因原生家庭贫困,为了完成学业和偿还高额助学贷款而被迫堕入风俗业的女大学生。 有为了养育孩子没办法找到全日制的工作而陷入极度贫困的单身母亲。 ...... 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为看顾重病亲人而从中产和富裕阶层坠入贫困的两位女性。 一位是中产家庭出生,履历优质的前官员夫人。她原本家庭富裕,丈夫常年派遣海外,为了照顾子女辞掉了原本稳定的“在编”工作,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后母亲病重,她将个人重心和大量的家庭财产投入在母亲不可能被治愈的癌症上。长此以往,刚开始时还安慰和支持的丈夫渐生不满,最终闹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地步。随后母亲离世,丈夫离婚,她的一双儿女也因各种原因和她断绝了联系。她被这个家踢了出去,长期的主妇生活让她已无法再重回曾经的高薪岗位,只能靠打零工租住在随时会因欠缴电费而断电的阁楼里,努力维系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另一位是为了看护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辞掉稳定工作,还花光所有家庭存款的单亲母亲。自己成绩优异的女儿也因为存款的耗尽被迫从优质高中退学,没能顺利考入目标中的大学。从此与踏入稳定生活的敲门砖(学历)失之交臂,毕业后只能和母亲一样靠打零工为生。 不惜一切的救助自己的至亲,却将自己家的庭拖入贫困的深渊,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样的做法。 于伦理道德我们无法弃重病的至亲于不顾。但家庭的纽带也会将这条绳子上的其他人一起扯下来,甚至牺牲下一代的未来作为代价。 贫困的陷阱无处不在,我们像在丛林里的猎物,稍有不慎就会踩中坠入。 在读这本书前,曾在B站看过一个专门跟拍穷人,帮助穷人实现一个愿望的日本综艺。他们中有因为生育过多陷入贫困的家庭;有因职业规划错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而陷入贫困的个人。 他们的贫困不是一句“不努力”可以概括的。错误的选择,当下的政策,环境的裹挟,年龄、学历、疾病...太多复杂的因素杂糅在一起。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一旦跌入贫困陷阱,就再也无力爬上来。 东京都的繁华依旧,贫困的人们在霓虹照不到的阴影下,苟延残喘,渐渐消失无踪。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本书没有给到解答,但他纪实性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