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美刀
    推荐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豆瓣9.1高分图书!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Orange🍊
    推荐

    2022年1月29日 诗织被杀害了3次,一次死于凶手,一次死于警方,一次死于媒体。这本书看下来心里真的很难受,就像之前看《房思琪的秘密乐园》一样,全程压抑,但还好能遇到像作者清水洁这样有良心、善良、坚强的记者。希望网民们每一次在网上发声之前都问问自己是否对那个事件足够了解,也希望我们生而为人,都能做一个善良、坚强的人。

  •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武小若
    推荐

    20220202大年初二,很喜欢对称的数字,平日里不经意看手机屏幕,恰巧遇到对称的时间也会随手截图,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言归正传,送走牛尾巴迎来萌虎头,才终于读完,过程缓慢又焦灼,明明知道结局,却不愿意放过点滴细节。 追求真相的记者清水洁,敬业执着让人佩服,总有一些人,穿越荆棘坚持正义,孤立无援也绝不妥协,总有一些人,饱含激情全心投入,去追寻人生真正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为何,短短几十年自己定义,别人嘴里的永远是酸到流口水的葡萄。 对于工作,努力上进会有急功近利的声音,关键结局无法把控,很有可能真就不尽如人意,仿佛与躺平的人相比吃了亏,因为不劳而获,因为劳而不获。但看着身边过了四十岁的领导以及混日子的同事,那个精气神,总觉得努力点积极点,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纵使得不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认真过担当过,自己的人生负责过就够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男人是一个家的支撑,务必事业为重,过早躺平过早无望,当等待的结局诚然最终结局,仿佛注定实则虚之,机会稍纵即逝,没有时刻准备真的很难抓住,毕竟竞争激烈。这个工作确实是普遍意义上的认同,一种底气,对于家庭对于子女,是良性的影响,哪怕确实徒劳也积累了经验,也不会是没有参与过的空白,和旁观来的纸上谈兵。 人的热情不再,事倍功半,洋工磨多了,想突然利索,也是事与愿违,自以为的占便宜却也吃了亏,所谓便宜下的时间,真正用到提高自己的寥寥,真有目标明确追求卓然,则另当别论,毕竟真通透得不多,大部分除了羡慕模仿,多是东施效颦的无奈。

  •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Effy
    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被誉为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台版又名《被杀了三次的女孩》。这是一个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无辜女孩被变态男友骚扰恐吓,女孩数次向警方求救,警方却坐视不理。无良警方加无良媒体污名化报道,更是让受害人再死后还要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然而女孩唯一的幸运便是遇到了清水洁,这个自称“三流记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是他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最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然而距离“桶川”案发生已有二十多年,这个世界上却依旧不断地重演“诗织”这样的事件。由恋爱关系引起的诽谤恐吓,跟踪骚扰、暴力甚至杀害事件在全国乃至全球屡见不鲜。那么在法律层面究竟如何界定? 看得过程真的很愤怒很痛苦很绝望,因为世界有太多太多的“诗织”,然而却不是谁都会遇上清水洁。 愿这样的事件不要再发生了!

  •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逝夜
    推荐

    我穿过熟悉的街道,一如往常骑着自行车抵达了桶川车站,就在我弯腰想要将车子锁在车站附近的人行道上时,一种无比强烈的剧痛从我的后背向我的全身蔓延开来。我呼喊,嚎叫,转向背后,却只看到一个身高一米七,留着短发,身穿蓝色衬衫的肥胖男人,手持军刀毫不犹豫地刺向了我的左胸,随后他一脸怪笑地向车站的反方向逃去。虽然我不清楚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这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在我脑海中幻想过无数次的景象,无数次让我从梦中惊醒的情景,终于在这一天到来了。长久以来的提心吊胆,寝食难安,心怀愧疚以及那些长久以来的执着、坚持和不断鼓足的勇气终于也像我的生命一样达到了终点。一瞬间,周围的声音仿佛被什么东西从这个世界抽离,我感到蕴含在生命之中的力量正随着我胸口和后背汩汩流出的血液一点点流逝而去,熟悉的天桥和地铁站依然矗立在我眼前,却又逐渐消逝于昏暗。蓝天不在清澈,阳光不再刺眼,空气的味道因附着一股浓烈的血腥气而变得不再熟悉。我无力地蹲坐在地上,向我涌来的人群奋力的张着嘴,脖颈的喉结不停地上下抽动着,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摇晃我的身体,可我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我想,我再也看不到春季的樱花,听不到夏季的蝉鸣,这是属于我的季节,它曾充满对生活的向往却又毫无预兆地戛然而止。我并不为自己感到悲伤和惋惜,反而心底却为我的爸和妈感到庆幸,他们给了我这二十年来幸福的每一天,而我却害得爸妈这么不幸,如今我再也不用痛恨自己。我只祈求时间在我身上流逝的慢一些,容我的生命还能于指缝间残留一瞬,以这一瞬让我将爸和妈的回忆定格,翻于不断萎缩的视线和逐渐暗淡的色彩之上。在意识完全模糊前的一刻,在生命完全流逝前的一刹,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全部的爱与感激在心底终于喊出了这几个月以来自己始终想说却没能吐口的那句话——“爸,妈,对不起!” 如今再不会有任何声音在我的房间里响起,除了时钟还在滴答作响。 “世上是有无可奈何的事的。而死亡,就是再也见不到那个人。” 最早我是在一个经常讲各种疑案和奇案的视频up主的分享下得知这起桶川跟踪狂杀人案件的。应该说,这个案子最开始并未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年在茶余饭后和漫漫长夜看过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案件不计其数,其中有惨无人道的,也有诡异离奇的,可这个案子既没有扑朔迷离的案情,也没有的变态极恶的凶手,甚至在凶案发生前被害人就告诉了朋友凶手是谁。没有意想不到的转折,没有巧妙奇绝的诡计,没有不为人知的隐情,被害人被人杀死在人头攒动的地铁站口,唯一的嫌疑人就是真凶。这种“平平无奇”的案件根本引起不了我的兴趣,当时我甚至不明白这个up主为什么要分享这样一个案件。不过有趣的是,这个案子虽然不吸引我,但我却对破案的关键人物,一名记者的名字——清水洁,印象深刻。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与我一样,平时喜欢看一些侦探推理小说,我在看到作者姓名的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岛田庄司笔下的侦探——御手洗洁。(名字相像又有些奇特)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起初还惊讶于这个案子居然也能出书,但当我读完此书后,我才发现这个案子远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本书的作者也如上述的侦探一般,走访调查,监视取证,最终吹散案件的迷雾,使得真相得以大白。 案件的始末,本书的作者清水洁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得极其清楚了,很多up主也做过关于这个案件的视频,感兴趣的书友可以从网上找一下相关视频,在此我便不再赘述,仅谈谈我对这起震惊全日本的案件的一些感受。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第一次是犯罪,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这是猪野诗织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所讲的话,同样也是我读过的最血淋淋的腰封。 往后余生身为父亲的作者都要凭借回忆和照片来追忆自己的女儿。他再也感受不到她骑在他脖领上的重量;再也见不到她撒娇时古灵精怪的模样;再也不能陪伴在她身旁听她袒露心扉;再也看不到她踮起脚尖得意洋洋分享内心喜悦的脸庞。所谓残忍,我想,不过如此。 诗织的第一次死亡: 我不太懂心理学,也做不出小松和人那般疯狂的行径,所以我很难分析他因何如此对待诗织,我不想像警方和媒体那样被偏见所左右,所以不准备以简单的“变态”作为他的注脚。可我知道一个正常人,是不会每隔三十分钟就向情侣打电话,不管对方周围有谁,都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诅咒对方,甚至如果电话没被接通,就会骚扰她的家人或朋友;可我知道一个正常人,是不会收买情侣的朋友,不会安排其他男人,来监视自己对象的一举一动,要他们随时向自己透露女友的行踪;可我知道一个正常人,是不会在对象家周围到处张贴带有她照片、信息以及带有“等你来援交”字样的黄色传单的;我还知道一个正常人,是不会向对象的亲属家和工作单位发放1000多封恶意污蔑对方是“赌徒”,蓄意造谣对方“在外包养情妇”的信的…… 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说出“这样你还是要跟我分手的话,我会把你逼到发疯,让你遭天谴。你爸就等着被裁员,家破人亡吧。我会动用我的人脉,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把你彻底搞垮。你听好了,我才不会自己动手。只要有钱,自然有人愿意替我效劳。”这样丧心病狂的话。可就在小松和人目中无人的叫嚣道:“我要把诗织搞到没办法过正常生活,要逼她下海卖身,要叫部下轮奸她,搞烂她的身体,把她逼疯。”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好像没有人能帮助诗织摆脱困境。她的父母只是普通职工,根本不是从事色情行业有黑道背景的小松和人的对手,她的朋友不是被收买,就是被小松和人的跟踪行为害的神经紧张的普通人。他们想要寻求警方的力量,可警方却消极办案,对案情不闻不问。小松和人罪行的不断成功,让他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哪怕只有一次碰壁,挫挫他的锐气,结局可能都会不一样。遗憾的是,直到诗织离世,甚至离世之后,小松和人都依然是胜利者,至少他从未受到过法律的惩罚。 说来让人感到心寒,可事实却又偏偏如此: “如果被害人有任何过错,他们唯一的错,就是相信这个社会是安全的,在那一瞬间身在那个地点。” 诗织的第二次死亡: 当诗织家带着确凿的证据前往埼玉县上尾署报案时,警方非但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说出了“收了人家那么多礼物,才说要分手,做男人的怎么会不生气?你自己不是也拿到一堆好处了?这种男女问题,警察是不能插手的。”这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话。尽管诗织一而再、再而三地拼命向警方传达自己目前的险境,甚至有遇害的可能,但警方却只把跟踪和污蔑当成情侣之间的闹别扭,并未因此采取行动。甚至还有一名刑警来到诗织家,要求撤销报案,既没有告知撤案的理由,还谎称“要告的话,随时都可以再提告”。可日本《刑事诉讼法》明确写有“告诉一旦撤销,就不能为同一个案件再次提告。” 身为刑警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在清水洁揭露警方失职之后,媒体曾问及此事,警方为保面子,矢口否认,称是有人假冒警察。守护辖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是警察最重要的任务。然而上尾署却因为查案很麻烦,想要减少报案数量,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和面子,一次次的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他们抹黑诗织,抵赖指控。小松和人一直想要毁掉诗织的名誉,他自己没做到,可却由警方和媒体联手达成了他的心愿。 凶案发生后,警方一开始是朝随机杀人的方向进行调查的,可当嫌疑人浮出水面之后,警方却根本没打算好好对待诗织被杀害的案件,警方对诗织 “如果我被人杀了,就是小松杀的”的遗言充耳不闻,而是忙着篡改报案笔录、制造假的文件,扣押诗织的遗物,以备日后以此逼迫诗织的父母放弃索赔。虽然为此案成立了上百人的命案组,动用了上千人的警力,但却没有人积极地去抓捕凶嫌,甚至行凶者落网之后,他们依然不打算将案件调查个水落石出。因为一旦曝光诗织是被小松和人杀害的,那就证明警方是因为对恐吓报警的忽视,才导致了诗织的死亡。 警方所有不可思议的行为中最不可原谅的是,案发当时,警方在警署内“扣留”了诗织的父母十多个小时,害他们连女儿的最后一面都未曾见到。父母在警署内接到女儿的死讯,震惊无比,悲痛欲绝,可警方却还不断让他们填写各种文件,直到最后都没有让他们看到女儿的遗体。如此丧尽天良的做法与小松和人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难怪本书一经出版,民众便集体要求警方谢罪。 这个案件最让人觉得难以忍受的地方在于,明明已经知道行凶者和幕后黑手的相关信息,明明已经出现了许多目击证人,明明已经洞悉了跟踪狂集团的生活和工作范围,这起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杀人案却依然险些酿成悬案。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案件的破获之所以大费周折并不是因为凶手有多么的狡猾,具有多么出色的反侦察能力,更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多么不可撼动的社会背景,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警方的无能。本书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警方不作为的愤怒,出动上千警员在知道行凶者外貌特征的情况之下连对方的影子都没看到,甚至在对方可能出现的地方都没有部署警力,幕后真凶居然还能在凶案发生后在警方眼皮底下继续开新的店铺。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本书表达了自己对警察体系繁复推诿的现状那种深恶痛绝的厌恶和鄙视,揭露出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并最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诗织的第三次死亡: 作者在文中写道:“社会案件的采访很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坠入黑暗。我们总是在一连串的陷阱当中,摸索着进行采访。如果弄错一步,就会把读者导向错误的方向。”读完此书后,我们知道清水洁并非危言耸听。“案件追查不到加害人,报道的中心经常就会偏向被害人。”当案件进展不容乐观时,媒体就转而揪着诗织的穿着不放,以“普拉达的背包”和“古驰的手表”等带有歪曲受害者形象的内容大做文章,甚至还给诗织扣上“酒家女”和“迷恋名牌”的帽子。不对一个人评头论足,本应是成年人最基本的教养。对广大群众而言,猪野诗织只是个闻所未闻的女孩,何况她还是被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害的受害者。媒体似乎想要为诗织塑造成一个死有余辜的形象,群众不明就里的也跟着舆论的浪潮,肆意地说着有关“被害人自己也有责任”的话语。莫泊桑在《巴蒂斯特太太》中写道:“老白姓是没有慈悲心的。”他们可以用言语杀死一个悲惨的人,自然也可以用吐沫抹黑一个善良的人。媒体只顾蜂拥报道政府机关公布的信息,至于这些信息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强大的媒体力量知道民众的好恶,知道民众的兴奋点,他们懂得操控民众的情绪,懂得控制民众的思想,所以我们从这个案件中,不难看到媒体驱动着错误的信息,能够践踏殆尽多少美好的事物。有意思的是,那些所谓记者俱乐部的媒体,明知被害人的冤屈,却甘为警方的鹰爪,无人敢站出来维护正义,可当警方逐渐被舆论的浪潮裹挟的无法翻身时,这些主流媒体的风向却发生了骤变,像陷入狂喜般大肆抨击起县警来。 全书在作者一连串的疑问中画上了句号。不!不应该是疑问,而是质问。是质问杀人凶手和跟踪狂集团么?好像不是。是质问埼玉县上尾署么?好像不是。是质问主流媒体么?好像也不是。质问的究竟是谁?或许这个问题本就没有答案,又或许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只是夹在了自己的无奈、心酸、哀恸与扼腕的悲诉罢了。 这本书被誉为“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因为它不仅还原了案件的细枝末节,还抨击了警察、司法系统在处理此类事件上的敷衍、怠慢,反思了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作者清水洁也因这个案件而声名大噪,一跃成为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标志性人物,甚至曾有电视台同行艳羡的说道,“太厉害了。只要能做出一次这样的报道,就可以心甘情愿地退休了。”可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使得清水洁在这个案件中“脱颖而出”?为什么他会成为命案告破的关键?最重要的,为什么会是他?他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可以早早守候在桶川站附近详实地记录下命案发生时的一切。非但如此,命案发生之时,他还在家里享受着休假带来的闲适。当他赶到案发现场,已有诸多记者在他之前赶到了这里,他不是媒体俱乐部成员,因此自嘲是“三流”媒体的他是无法从警方那里获知案发后的第一手信息的。 清水洁在书中反复提到每当自己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时,幸运女神都会眷顾自己。当自己在采访之初苦恼于无法获取更多命案信息时,岛田和阳子出现了;当自己忧愁于无法和警方建立联系时,T先生出现了;当自己烦恼于在调查过程中几经碰壁时,渡边出现了;当自己无法得知小松和人下落时,佳织出现了……除了这些,清水洁有着信任自己的领导和任劳任怨的帮手,尤其是摄影师樱井,为了拍到嫌疑人,他“连日不断监视,视网膜几乎都快烙上那道门的形状了。”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有许多人对我提供协助,顺利得近乎不可思议。”可清水洁的成功真的完全取决于命运的垂青么? 如果说岛田和阳子因为作者没有“丑化诗织”而决定铤而走险为他提供信息,如果说T先生是因为曾经和作者有工作往来这次是互相帮助的话,可为什么渡边愿意向作者泄密,透漏这帮跟踪狂集团的最新动向?是不是渡边在一开始选择泄密对象时,就看到了作者为这个案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辗转多地走访取证,保护诗织的朋友同时也是线索提供者的岛田和阳子的隐私不被侵犯,这一切渡边是不是都看在眼里,就像他在暗中窥视作者,并指导他让他将照片放在灌木丛和自动贩卖机中间那样。渡边是不是因为清水洁的努力才决定向他吐口的?命运或许在你眼前是出于偶然开启了一扇窗,但实际上,可能是你在其他地方的努力,带动了气体的流动,为你推开了遮挡阳光的这扇窗。你以为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其实可能是你坚持信念挥洒的汗水以出乎你预料的方式实现的回报。“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起跟踪杀人事件得以破获,作者清水洁自然居功至伟,但若是没有樱井的帮助和T先生的协助,想必案件真相就会石沉大海,任谁也无力回天,而他们之所以义不容辞地协助他破案,是不是被清水洁的责任心和身上散发着的正直精神所感染的缘故,一如清水洁在KTV包厢里被岛田和阳子的那个“什么”所感染那样。 当警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懈怠办案时,当“一流”媒体只顾把政府机关公布的“公共”信息照本宣科地报道出来时,只有清水洁和他的同伴还在对命案穷追不舍,还在义无反顾地追捕凶嫌。他所用的方法并无特殊之处,无论是走访还是监视,亦或是其他手段,无一不原始朴实,无一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他只是一个时常抱怨没有休假和频繁出差,工作起来不分昼夜,畏惧手机铃声却又手机从不离身的普通新闻记者,仅此而已。正如作者所言:“我没有特别尊敬的记者,也没有从前辈记者那里特别学到什么东西,我的调查取材方法都是属于自己独门独派的……我只知道一种突破方法——挣扎到底。” 清水洁凭着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凭着他永不动摇的决心,凭着他不畏艰险的勇气,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我们每个人在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中都不缺乏成为英雄的机会,但最后成为英雄的人却寥寥无几。我想我们每个人在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坚持去做过某一件事,或出于信仰或习惯使然,可却或早或晚,不知从何时开始停下了脚步,放弃了坚持。 从清水洁身上,我又看到了那句话,“当你下定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情,整个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