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Beatis
    推荐

    看到九十六岁的杨绛先生也会说读书这里通了那里又堵死了,那我们还怕什么呢?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如来
    推荐

    关于人的命运,杨先生说,很多人喜欢去算命。 有算得准的,也有算的不准的,如果人真的有命运,那么算不算都是一样的,不算也罢。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丙戌年
    推荐

    一向认为老人的智慧是很有发人深省的意味的,有些语言让人有种瞬间醍醐灌顶的感觉,基于世面见得少,这种感觉持续不了太久,望自行慢慢修炼与参悟吧。伴随着一位世纪老人一生一页页的翻篇,疑团未消,新的思考纷至沓来。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风轻云淡
    推荐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流年
    推荐

    极力极力极力推荐!杨绛先生的文字正如她对待人生的态度——淡定而从容。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的心沉静下来,慢慢品味杨先生对人生的思考。这本书是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预感即将离开人世)时对鬼神、人性、灵与肉等的思考,极具启示意义!从她的文字中可见杨绛先生的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她主要翻译西班牙文学,尤其是《堂吉诃德》,而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她对孔孟、论语等的见解。前半部分是哲学思考,后半部分是对前面的“注释”,即用故事来对之前的论述升华。最使我感动的是《她的自述》,别人的转述,真人真事,穷苦人的一生啊!真叫人感慨!而从后面多篇文章来看,杨绛是深知人民底层艰苦生活的,她的文字就有一种穿透力,我读到后面眼眶湿润,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深有所感……   增订版的增加了杨绛先生与记着的问答,她的回答里有关于婚姻和教育的思考,对我们当下绝大多数人都是有重大启示意义的!最感动的,莫过于她与钱锺书的感情,那一句“我爱他,胜过我自己”真的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了!她的学识修养、她的爱情婚姻、她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杨绛先生,当真是我们所有女性的楷模啊!   附加上一段杨绛先生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寒菊
    推荐

    走在人生的边缘,向后看,百年人生只留下回忆了;向前看,心静如水,只能把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准备回家、回家……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城铁
    推荐

    首先,非常非常敬佩杨绛先生96岁高龄还可以写出条理如此清楚的书,100岁时的访谈也是思路清楚,顶礼膜拜! 不过,我私下认为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杨绛先生的书中排在最后一名的,特别是前半部分。我想一定是我太浮躁太浅薄,领会不到作者的深意。 最棒的是秀秀的自述那篇,依旧是我喜欢的杨先生,写的真好,尤其是那句“为了钱,吃苦;有了钱,没用。我活一辈子是为了啥呀?”为了啥呀?这本书没能给我满意的答案,其实是我奢求和妄想了。哪有统一的答案啊,也不可能由别人给出答案,只有你自己的。清楚也罢,糊涂也好;拼搏也罢,消沉也好;青史留名、遗臭万年也罢,默默无闻、籍籍无名也好…… 2021-10。 #千书计划# NO.10。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三原色
    推荐

    借用杨老的一句话:我个子小,力气可大,啥也不怕。—无所畏 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舍忍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推荐

    2021.5.1 成长8 天性和良知 人的良知是什么?人的天性是什么? 杨绛先生说“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 人是有灵魂的,人如果没有灵魂,那便只是一副躯壳罢了;人是有个性的,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不同,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是有本性的,食色性也,灵性良心,每个人都有双重本性,即善与恶。 良知和天性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灵与肉。人,在一方面有灵性良心,在另外一方面有血肉之躯。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当我们的肉体克制了灵性良心,我们便走向了物质世界,迷失了灵魂,肉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享受,我们便被迫承受灵魂的煎熬,陷入冰与火两重天的世界,苦苦挣扎,无法自拔。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默默无闻的人都做到了克制住“小我”的肉体而让灵性良心占上风。尽管绝大多数人达不到十全十美,但那又何妨?美玉尚有瑕疵,瑕不掩瑜,何况人呢?人是血肉之躯,虽带些缺点,却更富有人情味。 只要我们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不错了,即是我们的灵性良心占了上风,克制了肉欲。 人生实苦,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是够苦的。我们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时,别人就利用我们,欺辱我们。我们稍有些才德品貌,别人就嫉妒我们、排挤我们。我们宽容大度吧,别人就侵犯我们、损害我们。 人需要锻炼,“想求得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不能偏心眼儿。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我们想要保护自己,就得时时开启防御模式。我们想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在此同时,我们还得需维持实力,时刻准备斗争。我们想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做好被伤害的准备。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如鬼谷子所言,做到“知世故却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善自嘲而不嘲人。”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厉害,你得比他更厉害,他圆滑,你得比他更狡诈。也似博弈时,谁的后手多,谁的赢面就大,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后手,可对方同样无从知道我们的后着。 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人生是一场修行,这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经过锻炼才能“炼出纯正的品色来。” 愿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在生活这片波涛汹涌的海洋中,把人生的一叶扁舟驶的越来越稳,平衡好我们的良知和天性,做个幸福的人。 ———— (以下个人看书总结和体会,觉得文章长的可略过)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块内容,前篇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天性,人的良知,人的命和命运,人类的文明,人生,人的价值;中篇是随笔,大多是回忆录,写的杨绛先生生活中的人、事、及物,让我接触了和我们一样可爱又活泼,有着幸福美满家庭的杨绛先生;后篇是采访篇,关于教育,生活,爱情和容忍等话题,杨绛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看第一篇内容时,我觉得杨绛先生的观点很成熟,有自己的看法,是个有主见的女子,对人的行为、思想、价值等等有深刻的见解。 看第二篇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觉得杨绛先生和我们一样,是个真正在生活的人,甚至可以说有点和我一样,有点皮,嘿嘿,但又觉得好像没什么啊,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吧。看的时候,我竟然冒出了个奇怪的念头:是很普通的生活回忆,不少人都会有这种经历啦,是不是有点名人气息重了的感觉。 看到第三篇时,我悟了,杨绛先生思想境界是真的很高,一生都在学习着,不断充实自己,为国家做贡献,她是一个好女儿,她是一个好妻子,她是一个好母亲,她是我们中国的脊梁骨之一,她的格局很大,我应该要向杨绛先生看齐,为人、处世、待物等等方面,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鱼得水逝,而相互忘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 读书虽千时,却觉不一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书兮书可知?不求甚解,但求沉醉。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Bill
    推荐

    每每读完杨绛先生的书,都有博学和童真之感,先生在96岁高龄写出这本书,竟然没有一丝的阴沉,令人钦佩,先生的博学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身体里,让一个小小的身躯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先生的童真让生活的变迁成为了童话故事的素材,走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意犹未尽,向前看庭前花开 面对人的问题,先生是这样说的,人一方面有灵性良心,一方面又有个血肉之躯。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不和谐的两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争,有斗争必有胜负。胜者或是消灭对方,或是制服对方,又形成统一。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统一之后的“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 面对命的问题,先生是这样说的,人能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 烈士杀身成仁,忠臣为国捐躯,能说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们是倾听灵性良心的呼唤,宁死不屈。如果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宁死不屈,是坚决的选择,绝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面对人生的修炼,先生是这样说的,黄金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人了解自己,是不是容易的,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灵性良心的锻炼,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得宽容,允许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 孔子爱音乐,往往“礼乐”二字并用。“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仲尼燕居》)这就是说,感情当用合适的方法来控制,并由音乐而得到发泄和欢畅。 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面对人生的价值,先生这样说,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若说考验,就该像入学考试一样,同等的学历,同样的题目,这才公平合理。 我尊重一切宗教。但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惭,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彼岸花
    推荐

    期待读这本书,是看到了书中一些惊艳的句子,摘录一些段落: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 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人情好逸恶劳,斗来斗去,疲倦了,就想歇歇了。而人之常情又不肯认输。倦怠了,就对自己说:“行了,可以了”,于是停止了战斗而对自己放松了。我们往往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就是说,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虽然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实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够明智,不自觉地宽容了自己,都自以为已经克制“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为难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实他们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照不见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 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己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查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憧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有这种想头了,原来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keeper
    推荐

    又读了一本杨绛先生的书,关于一位百岁老人的自述,真是可爱极了! 前半本自问自答,讨论人生的价值、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而后者指向死(鬼神的故事着实吓到我了[晕]),这位百岁老人慢条斯理地清点着自己灵魂的行囊,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准备开始一场新的旅行。后半本是散文和百岁答问,印象最深的是秀秀的故事,看似很平淡的自述,读起来却很揪心。 最感动的还是这位百岁老人对生活的热爱: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better myself in every way,过好每一天。[呲牙]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悦㶈
    推荐

    我惊叹于先生在九十六岁的高龄思维还如此清晰敏捷,书中的引经据典想必是阅读了很多的书籍,查阅了很多资料。 想来或许学习、阅读和思考是保持大脑活力的良方。   这本书是杨先生对生死、鬼神、人的本性以及灵与肉的思考,杨先生找来很多的资料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却可以引起读者的很多思考。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就是先生的大智慧。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推荐

    后面部分杨绛先生豁达和积极的,我愿称之为“生命力”的态度让我很是感慨,不是那种心潮澎湃的感慨,用先生的话说,是“平静如水”的感慨🙏。期颐之年的先生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和逻辑的清晰,👍。杨先生文字真诚且朴实,跟我印象中读《我们仨》的感觉差不多。 大力推荐哇💪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吴相兵
    推荐

    在看完插图和自序以后,再读这本书默然生出一种亲切感,就像一个慈祥的老奶奶正给你讲故事。写作时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上,向前看就是死亡无需再看,向后看活了一辈子,很多东西有感悟,如有关人的问题、神和鬼、灵与肉、命与天命等,她开始和自己讨论,无关学术、无关这个热闹的世界,而是对一些看懂了东西进行表述,就像一个普通的老头,夕阳下,躺着院中树下的摇椅上,眯着双眼回忆自己曾经的过往一样,平淡无趣却满是味道,因为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意;也像月光下,纳凉的庭院里,正被孙辈缠着讲故事的老人,在述说那些自己的过往。 人生这个话题被谈论的很多,讲哲理的、摆事例的、做批判的,有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的,也有用别人的事例加以剖析的,更有引经据典的,各有各的道理。 很多人讲:我读了很多书、见过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懂了很多道理,但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两个层次的:悟和行,也可以说的是“知和行”。首先“悟”的程度,跟自己的性格脾气、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所处境况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懂了”是个很宽泛的词,是一种自我意识,首先你不一定真的懂了,其次你懂的也并不是真的道理。其次是“行”的方向。要按照悟到的行,然而的行的过程中又有新的问题,必须不断修正。要不然就成了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自己的路、穿新鞋走老路。 “怀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了解他的生平,而是读他的作品。因为每一部认真铸就的作品,都饱含着作者最真实、最深刻的思想精粹。” 对于这边书里的论点,我自觉还没有读懂,也可以说有些观点还不认同,可能是读的还不够深入、也可能是阅历还不够,因为这个话题有点大,涉及的东西也挺多。当然也就不敢妄自评论,就当做是对杨绛先生暮年对人生进行思考的一个了解吧。读其书,知其人,让我对人生多了一点思考。 挺喜欢杨绛先生文章最后的自语:人生像是一场修行或者说修炼,在红尘中炼本事,修心,磨砺出自己的信仰。人经过顺人情又合理的锻炼,最终超脱“小我”。或许不如“尧舜”之德,却必定或多或少留下成绩。尤其在岁月的婆娑下,却是老而弥坚。到老了,锻炼了一辈子,能留下些成果,也算是不虚此生。 “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在思考了人生这个大话题后杨绛先生站在人生的那头,一路淡定从容的走到了边上,更加从容而淡然。 对于我们来说,走在人生路上,既可以向前看,看看来时的路,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也可向后看,看看前路如何,所以更加应该珍惜,多读多思多悟,要不然我们就会因为过往的烦恼和对未来的迷茫,耽误了当下的幸福。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