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未来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中国的未来
    林小鹿
    推荐

    读到后来还是忍不住哭了,三十六岁,本来可能到达顶端的人遇到癌症也是无计可施的,他那么悲痛,那么坚强,充满希望又满怀失望,他来过,努力奋斗过,拥有过一个女儿,他的血脉会流传下去。他虽死去,灵魂长存,我觉得使灵魂长存的方式之一就是著书立说,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做到,致敬一切与癌症搏斗的人类,他们真的很勇敢。

  • 中国的未来
    周宇标
    推荐

    一本好书。读它是一个虐心的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纸上的文字,而是真实文字后面的生命,没办法跳读,也没办法检索阅读,因为不舍得,只想不漏一字一句的往下~读下去,去体会那即将逝去的生命,坚强的意志、面对的困苦中的取舍……

  • 中国的未来
    Shirley 🌻
    推荐

    四年前看的书,想再推荐一下。 这是保罗(Paul Kathathini)的遗作,中文译名叫《当呼吸化为空气》。书中保罗讲了他自己因何弃文从医,经过12年的努力成长为神经外科医生,眼看就要成为斯坦福神经外科教授,却得知自己罹患癌症,而且是肺癌晚期,从接受到迷茫再到笃定的艰难历程。 这也是保罗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医学以及医生这个职业的思考,还有对基督教、科学、无常、生与死,存在主义哲学,还有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探索。 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死亡,只是不知道这天何时到来而已。而对于医生来讲,天职就是为病人拼尽全力,抗争到底。保罗在他作为医生的岁月里就是这样做的。即使身患绝症,他也选择回到住院医生的岗位,虔诚地对待每一台手术,每一位病人。 保罗认为医生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是非常神圣的,道德义务是有重量的——有重量的东西就有引力,所以道德责任的引力又将其拉回手术室。他对自己说: “我无法前行。但我仍将前行。” 从医生到病患,从死亡的见证者到亲历者,保罗终于有了对于医者的职责的顿悟,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毕竟,不切实际的乐观只能带来排山倒海的痛苦。现代医学并不能解决很多病症乃至死亡的问题。人类是生命体,就该遵循自然法则。 保罗应该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对于文学的痴迷,对诗歌的热爱,还是在手术中的完美发挥和仪式感。他深知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作为病患的日子里,保罗发现,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 整本书中,保罗没有说教,没有煽情,没有鸡汤,只是坦诚平静地讲述着。 正如他的妻子在书的最后说到,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

  • 中国的未来
    Hayley
    推荐

    忘了从什么地方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只记得这本书是作者临死前完成的一个作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和思考生与死的意义,这是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知道作者为何弃文从医,既然对文学感兴趣,为什么放弃了呢。 抱着好奇的目的,我就此打开了这本书,也从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作者热爱文学,热爱思考,但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从道德的角度来讲,比起行动,思考实在是微不足道。”当他无法从文学中获得对死亡深刻的认识时,他觉得直面死亡也许可以帮助他寻找到生命的内核。 因此,他在做医生时,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帮助病人和病人家属更好地理解死亡或疾病。 可惜这样一个技术高超、道德感强的住院医师却在35岁时诊断出肺癌,之前为未来做的计划、准备、付出,全都付之东流。 但书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他是如何面对死亡和生活,如何看待亲人和妻儿,如何抉择文学和医学。 那些思考都让我觉得,只要能坦然接受死亡这件事,生活就会照常继续,如果无法释怀,生活也会天翻地覆。而一个人太孤独也不好,有人陪伴,是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所以,作者给妻子留下一个孩子,不至于让妻子太过悲伤和孤单。 在这本书,我真切感受到世事的确难料,计划赶不上变化,之前的付出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要死了,那还值得吗? 如果是当下觉得重要的值得的,那就值了吧。

  • 中国的未来
    WINNIE
    推荐

    好书,好书(好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书了) 向死而生! 这是一场和保罗的对话, 这是一场关于死亡和人生意义的浅谈和启思,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肯定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致敬保罗(来自《卡伊利卡》) Then fancies fly away(一切虚妄过眼) He’ll fear not what men say(他不会在意他人所言) He’ll labour night and day(他会昼夜不停劳作) To be a pilgrim(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保罗的墓志铭(来自《朝圣者的行进》) —2022年1月3日,宿舍封闭中。

  • 中国的未来
    L
    推荐

    他把自己的灵魂真正的想法不加掩饰地洒落在字里行间了,看似不可企及充满自信的人身上,是二代移民家族期待的背负,有强大的同辈压力,有不顾一切繁衍的欲望,有不甘..就是很真实的人性。

  • 中国的未来
    凱薇
    推荐

    當呼吸化為空氣,驀然回首,這一生 你是否無悔 作者已逝,但行間字裡,無不透露出對生命的尊重、敬於生命的意義。你敘述著你的一生,同時將你所理解的生命意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此,獻上我最大的敬意。 難過的是,這本書像是沒有結尾,後記換成妻子的文字時,一切戛然而止,因一顆星,已隕落。

  • 中国的未来
    Robin.
    推荐

    当呼吸化为空气时,回望一生,你虚度了吗? 我已经年近半百,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宁可每天顶着大大的黑眼圈和眼袋,也不舍得早睡;明知道老花镜的度数越来越深,也不愿放下手中的书。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第二遍,很短,如果连续阅读,你完全可以一晚上就读完。往常看书,我很少读前言和后序,但这本书,我推荐大家一定不要错过除英文原文外的任何一句文字,因为他们对于读懂和加深认识,都有帮助! 年轻时,也曾肤浅孟浪过,但是随着阅历和阅读,愈发觉得自己知识的浅薄和认知的狭窄,愈发渴求,愈发觉得时间宝贵。大量的时间花在闲聊、刷视频、碎片阅读、发呆、无效社交……不吝于浪费生命,在这点上,我无比同意鲁迅! 现在的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睡前反思自己,今天是不是有虚度的时光,如果有,明天尽量杜绝或弥补。 对时间和生命长度的珍惜上,我已经近乎苛刻:尽量不做单纯的体力劳动,家务活或者运动的时候,一定会听书(微信读书);一本书中有自己不了解的知识领域,如果感兴趣能接纳,尽量这本读完后去了解相关知识;相比50岁的同龄人,我难得的对未知领域有好奇心和一探究竟的毅力。 再来说说这本书,书的作者英年早逝,太可惜了,他在医学和文学领域都相当出色。医学与文学的关系一直很紧密。学过医的好作家不少:契诃夫、毛姆、鲁迅……保罗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果专职写作,他定会成为很棒的作家。 这本书是他的遗作,好的文笔顺畅而完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由于他身份的独特性,完美诠释出医生与患者的双重视角下的看法。 这是一本极富质感和感染力的书,我想但凡读过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改变一些,起码,再虚度光阴的时候,会有些许的内疚……

  • 中国的未来
    Muse💋洪淼淼
    推荐

    当一名36岁的精英神经外科医生,罹患肺癌且脑转移,当他同时拥有患者和医生两个视角,他会如何看待生与死?神作,强烈强烈推荐! ❤️也读过很多医生写的书,比如《只有医生知道》(超推荐)《绝对爆笑之弃业医生日志》,但是从来没有哪位医生把死亡讲的这样富有感情。就像同样是历史,茨威格是用灵魂在呐喊,而其他人,就只是旁观。自身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就像我的爷爷,早年面对奶奶过世,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不要对我费力抢救,但当年老时,面对尿毒症的侵蚀,他一直在奋力抓住那微弱的生的希望。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懂得,才更有力量。 🧡读这本书真的是令人又哭又笑。 -(和大体)割舍不下的联系要简单很多。一次,教授给我们展示捐献者罹患胰腺癌之后留下的满目疮痍,问:“这人多大年纪?” “七十四。”我们回答。 “我也是。”他说着,放下激光笔,走开了。 (。•́︿•̀。) -想到了父亲。医学院时期,露西和我都去过他在金曼的病房,跟着他查过房,看着他安慰病人,同时又告知他们各种不确定性。有个女病人,做了心脏手术,还在康复期,父亲问她:“你饿吗?我给你弄点吃的,你想吃什么?” “什么都行,”她说,“我饿死了。” “嗯,那龙虾和牛排怎么样?”他拿起电话,给护士站打过去,“我的病人想吃龙虾和牛排,现在,马上!”他转身看着她,面带微笑,“在路上了。不过可能看起来像火鸡三明治。” (๑‾ ꇴ ‾๑) -住院医生的手术技能高低,要从技巧和速度两个方面来判断。你不能粗枝大叶,也不能慢吞吞。从你第一次缝合伤口开始,要是花太多时间去死磕精确,助理们就会在一边讽刺:“哎哟喂,我们遇到个整形外科的!”或者:“你的策略我明白:等你把伤口的前一半缝完,后一半自己就愈合了!事半功倍——实在是高!” *^o^* 💛因为要预习的缘故,我先看的结语(就已经热泪盈眶了)。其实按顺序阅读,读完全书再读结局,就像和一个朋友从相识到相知,再告别,肯定会更感动! 💚微读的一个bug——点击角标直接跳转,虽然比不能跳转要好(因为跳不回来了),但是实在没有浮窗款科学啊。

  • 中国的未来
    暖暖
    推荐

    从一个医生 到 医生患者 的角度,告诉我们几件事情 1,面对病魔,不要恐惧和愤怒,更不要抗拒,坦然去接受。如书中所描述的:“他也曾经历愤怒和恐惧,却不为消极的情绪所恼,而是敞开心扉,对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眼泪,坦陈面临的困境,接受别人的帮助。我想这种毫不避讳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勇敢坚强,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能毫不懈怠地去完成梦想,甚至承担起保护所爱之人的责任。身体已然垮掉,灵魂需要拯救”。 2,我们每个人最后都会化为空气,要活在当下,珍惜每分每秒,热爱生活,关心家人和朋友,去做自己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像《大鱼海棠》里面写的,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经历了几次轮回,才换来这个旅程。而这个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胆一些,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

  • 中国的未来
    欢乐马
    推荐

    保罗的前半生出了宽度,深度,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活出了多半人没达到的高度,取得的成就,惊叹竟然有如此精力旺盛的人,短暂的后半生,依旧努力向死而生,看完遗孀的后记,我已热泪盈眶。感谢!

  • 中国的未来
    One piece
    推荐

    你无法想象别人的痛苦,除非你穿上别人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可是即便如此,我仍然无法体会我那些年纪轻轻就遭遇急性白血病,乳腺结节,各种癌症的朋友和家人们的痛苦。 有时候在长期不断地生病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悲观,难过,还有烦躁,有时候为了劝慰自己,也会想幸好不是什么大病,除了生病比较多,我手脚健全,已经很满足了。 我只能做到生小病时候转念这种小事,但是我没想到,也没付诸于行动关于我的人生意义。因为我预期着我的未来还有几十年,还可以一切慢慢的来。其实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就拿这次的新冠疫情,那些不幸死去的人何曾想过自己会遭遇这一遭,他们在没得新冠之前肯定跟我一样,预期着自己还有一段很长的人生路。但是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我不敢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经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且我不敢肯定这种变故不会发生在你我他身上。 我很认同这句话: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可是总还是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比如我还有很长的人生,我现在得养活自己,我问自己,究竟什么时候,我才会把自己真正的放在第一位,什么时候,我才有勇气和智慧去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这些重要的事是切合实际的嘛?等等 总感觉自己思想负担很重,希望在这一呼一吸中,能放轻松,找到自己内心的笃定。

  • 中国的未来
    Jason李健
    推荐

    学习的最大动力。 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探究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承认个人的局限性。 但没有什么人能完全包揽人类所有的认知。认知产生于我们所创造的,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永远不可能完整全面。 赋予做事的意义。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心绪似乎也渐渐澄澈明净,对于死亡的那些虚妄的担忧,也变成了勇敢和笃定。 保罗可贵的品质之一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工作有道德上的意义和价值。 虚名浮华不是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在生命的终点线前,回看人对虚名浮华的追逐,会发现这些都只是捕风捉影而已。 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不要害怕转弯。既然忠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也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只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就好。何况生命本就充满变化,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也时刻都在发生转变。 爱他人也是生命意义。 亲朋好友也是让我的生命值得一活的原因之一。人生来孤独,须得有人并肩同行。谢谢你们,让我不怕死,更不怕活下去。谢谢你们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然而,有个小东西是有笃定未来的,保罗只有一件事想告诉她: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一切虚妄过眼, 不在意他人所言, 昼夜不停劳作, 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我想保罗没有消失,他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就像呼吸化作空气,保罗也化作晚霞或者清风,但他曾经短暂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要过爱他人,有勇气,有贡献的人生。

  • 中国的未来
    不良人
    推荐

    这是一位医生在生命逝去前对生命的解读。他,聪明、睿智,拥有医学和文学的学位,即便在医学领域,他也拥有多个分科的学位。所以,这样优秀的存在,在将死之前留下的文字,带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眷念与爱,多少让人觉得遗憾与无奈,感动又奋进。 后来我想,文学与医学是一样的存在,它们对于生命的珍视与珍重,由它们的存在本身检证。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一切意义、概念都是人类构建的,所以,意义是消解的,可是,看到纯粹的人与事时,为何还会哭泣流泪,因为他们诉说的是不要那刻意营造的意义,只追求追求本身。 他,从小就热爱文字与文学带来的思考冲击,一度以为会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可是当文学给不了他对于生命的探求时,他走上家族医学之路。他在那个空间,救治过、送走过病人,也是医生,也是病人。我感叹,即便已被确诊为癌症病患,他的主治医生、他的同僚仍旧认为他还是医生,可以从事医学之路,可以得到想要的offer,可以还是那个可以治疗病患争取多挽救一条生命的存在。感动的,是没有人太过在意癌症,仍旧给他体面与尊重、支持与鼓励,还有爱。 在不能继续治病救人时,他终于有时间书写,书写对生命的珍视、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家人亲朋细致的关怀。我想,对于任何人,无论遭遇什么境况、处在何种绝境,不要做伤害生命与人格魅力的事。我今天想明白,我的那些感动,尤其小人物努力拼搏的感动,源于他们珍爱、尊重自己以及自己的抉择,也许夜深人静时,会质疑、会犹豫,但是新一天来临时,他们还是那样的他们,勇往直前,斯嘉丽最让我心醉的地方,难道不是她的坚毅与每一天都新的开始吗? 好好的活,好好的呼吸,也许在离开的时候,那些意义才是意义,才是存在的价值所在。

  • 中国的未来
    韩冬梅
    推荐

    正好这几天的课程内容里涉及到了正确的生死观问题,我给学生推荐了这本书。如何面对死亡,是我们的文化里谈得比较少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了解比较少的问题。我们的教科书上写的都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类的话,让人感觉好像为什么而死才是最重要的,真的是这样吗? 我当然认为生命可贵,应该好好珍惜,无论为了什么,自己选择死亡也应该是无奈之举。我不喜欢鼓励人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的做法,尤其是政治目的,然后再冠以什么仁人、义士等等高大上的称呼。 但是如果职责所在应该怎么办?比如士兵。我想,这就是自己的选择吧,选择了某种职业,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为此而牺牲生命的人应该获得社会成员的敬意,但并不能因此而鼓励人牺牲。 生命好像漫长而又短暂,一天天过着好像遥遥无期,但也可能突然之间就戛然而止;生命好像极其顽强,很多人在生活的夹缝里艰难求生,像极了春天原野上的小草,但有时却又极其脆弱,脆弱到像一缕青烟,风一吹就散了;生命好像很沉重,生活的各种压力像一块块巨石,压得人喘息不得,但生命有时也很轻盈,放下所有的执念,只深深地体味活着…… 但是死亡就在前面,或远或近。健康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死亡,也看不透死亡,说的想的都是局外人的话。一旦与死亡直接遭遇,才能真的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我现在无从知道,但是我欣赏保罗的态度。 当死亡不请自来,就与它和解了吧。有限的时间里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不强求。当人力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就顺应天意吧,随着它去了,不挣扎。免去自己的痛苦,也免去拖累亲人长时间的歉意。 可是,那个时候自己能彻底做得了主吗?自己能彻底放下吗?这些问题,我无法回答。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