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在我们熟悉的山东高密,又会迸发出怎样的新的力量呢?
莫言,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晚熟的人》这个题目很吸引我,因为我自认为我也是个相当晚熟的人,以致现在我还会喜欢童话,喜欢漫画,喜欢幻想,喜欢天真,喜欢简单的人,简单的事,遇到复杂我是容易犯糊涂的,当然也不排除笨笨的原因[捂脸]。所以我就特好奇这本书到底会给我怎样的启示。 这本书一共收录了莫言12篇中短篇小说。故事主要都是发生在莫言生活过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北方农村,有阶级矛盾,有个人成长,有勾心斗角,有悲欢离合,故事简单又不简单,我只粗读了三,四篇,后面几篇都是听完的,所以不是很认真,也是第一次读完一本书自认为看得懂但看完后又一片空白的感觉😇😇😆😆😆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莫言式人物阶级矛盾厉害的时候,是遇个傻子要去欺负打一下(这倒也挺勾起我儿时相同的回忆,我们那一大帮小孩子也是对邻居家的傻儿子群起而攻之,不过和莫言笔下不同,是我居然被傻子打着了,现在回头看看真的是咎由自取的感觉),看个电影争主权要开个打,受不了气要狠狠地打。打得热闹得很,打得半道休息,吃把蒿草,打到末尾撒泡黄尿。总之有点悲壮,有点原始里的蛮横,也有种生命狂野的旺盛。可能这个比较热闹,所以印象深一点。对了,还有最后一篇很是悲苦。 就这样吧,最后不得不说花了我36个书币,我居然很心疼。不过里面这三段话还是很喜欢,值得细读。 莫言经典语录: 1,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较晚熟,并且被劣人催熟,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善良与赤城,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一个孤独的人。 2, 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你又傻又呆,别人权衡利弊时,你一片赤诚,一把年纪了才开窍,仿佛那些年都白活了。我所理解的晚熟:其实并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龄幼稚,没有哪个人真正天真如白纸,而是一个人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过生活的黑暗面,但依旧选择纯良明朗。 3,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后,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所以说人总是越活越平和,我们称之为成长;成长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等于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改善自己。
这本《晚熟的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匠心打造。有人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十年莫言都将不会有作品出现,然而,他的笔却从未停下来过。 这本书是中短篇小说集,里面包含了12个短篇小说。而《晚熟的人》是其中一篇,也是本书的同名篇章。 莫言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用“莫言式”的手法和语言,捕捉着当代的生存状态。在他的很多篇小说里面都有写道“高密东北乡”、“镰刀”、“打铁匠”。这本书也毫不意外。 为什么莫言的每一本书里都会有一个“铁匠”的角色?对此,他给了这样一个答案,也正是因为这个蕴含哲理的答案,让我决定把这本书看完。 “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 一句读起来拗口的自白,却隐含了深刻的哲理,道尽人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莫言抛弃了原来那种奇异历史的书写,那种绵长、纷繁的画面感消失了,再也没有类似《红高粱》中那种长的令人喘不过气的描写。 这一次,莫言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笔力着意更加浅显易懂,仍旧给读者带来那种一边觉得奇幻,一边又倍感真实的无措之感。 整本书的12篇故事里,最喜欢的应该还是《晚熟的人》、《表弟宁赛叶》、《火把与口哨》。 Part 1.以莫言的身份自嘲切入文章 在《晚熟的人》中,作者以自己获奖后的真实身份加入,写的是自己获奖以后,给高密东北乡带来的影响,以自嘲、反讽的手法,写尽了这些年所面对的尴尬和无奈,颇有纪实文学的味道,同时又像极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莫言在这一个篇章中说道:🌵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他们是被劣人所催熟的, 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他们又傻又呆, 当别人权衡利弊时,他们一片赤诚 ,当别人心机用尽,他们灵魂开窍,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内心还会保持善良与赤诚。 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晚熟”这个概念放在人生和处世的角度上,装傻装到底还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放在文学创作的角度,是不想过早地故步自封给自己定型,要不断地突破自己,求新求变,延续创作的生命力。 Part 2. 以当下的视觉写尽百味人间 这本书中以反讽的形式,涉及消费名人、网络红人、混世文痞、眼高手低、社会风俗等等,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看似着墨不多,却犹如一个个巴掌打在现实的脸上。 在《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两个篇章当中,《诗人金希普》中的金希普是一个文痞,拉大旗作虎皮四处招摇撞骗,却有着他的生存空间。《表弟宁赛叶》中的宁赛叶是一个自视很高、牢骚满腹、对他人的成功充满羡慕嫉妒恨的负能量角色。 这两种人都是我们现实中随处可见的存在,让我们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同时,那些金句读来都像是一个个的巴掌: ①“这是我们的诗人,金希普,俄国有个普希金,中国有个金希普” ②“告诉你吧,表哥,我卖谣言!对,我卖谣言” ③“你以为我写的真的是一头驴吗?不,我写的是人。在我们的前后左右,每时每刻,都有一些像黑白驴一样的阴阳人,他们察言观色,他们趋炎附势,他们唯利是图,他们见利忘义。他们没有良心,却挥着良心的大棒打人;他们没有道德,却始终占据着道德高地。他们在人和驴之间频繁转换,驴脸上挤着人的微笑,人身上长着人的皮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你说,我们怎么能服气?” Part 3. 魔幻风格与批判讽刺结合,可读性很强 《火把与口哨》是这部小说集最有艺术水准的一篇小说,它延续莫言传统的创造特点,着力刻画人生的荒诞与悲苦。 《火把与口哨》中的三婶,因家庭出身被人欺负,丈夫死于矿难,儿子被狼吃掉,女儿因被家人误会喝农药自杀,在多难的命运面前,三婶制定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在杀死一窝狼之后,决绝地死去,小说写得饱满、充实,人物栩栩如生,场景也动人,结构上也安排得非常好。 这一个篇章读完让人意犹未尽,反复回味。一边回味一边感动到流泪。 Part4. 总结: 我理解的“晚熟”大抵就是“大器晚成”。这里的“晚”不一定指的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姗姗来迟,而是厚积薄发的力量。颇有一番“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的意味。 当你有一个坚定地目标时, 认真努力就对了, 这样的话, 你人生的最坏结果, 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祝你❤️,也祝我❤️。
不想说精彩不能说精彩情感方面不愿说精彩,最后一章故事太悲剧太凄惨了,不知道是不是真实,反正我看的入神忘我了,为里面的人物而悲痛,已经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故事了。 无论是映射真实里的生活人物还是别的,但莫言描写的人物形象很生动,
写在2020年的尾巴 当莫言的新书出版,意外的惊喜,迫切的想要读完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它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只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晚熟的人”。“晚熟”好像自己身上的一个标签,为了这个执念必须要拜读一下。 这本书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读完了,但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细细品,书摘的结尾也一直停留在“未完待续”中。年底啦,还是想把2020的事儿留在2020。其实我一直不愿意读长篇小说,因为太长了。但是读到短篇小说又总觉得意犹未尽。坦白讲,这12个故事,已经记忆模糊了,但对于晚熟的人确实多了一丢丢的思考。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的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这是在网上流传最火的一段话,然鹅,我在书中并未读到。不知是不是访谈时说的话,或是网友总结的,还是当真像书友说的“可能很多流传的‘某某说’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哈哈哈! 其实这段话,我第一次读到就觉得不妥。并不是善良的人就一定晚熟,而是晚熟的人,大多人生比较顺遂,经历较少,所以这样的人心灵更加澄澈,行事方式简单,通常被认为是单纯善良的人。也正是因为涉世未深,使得他们为人处世之道略逊,偶尔也会吃亏,吃的亏多了,可能也会渐渐成熟吧。我们总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总会长大的,然鹅真的不是这样的。让人真正成长的不是时间,而是经历。那些被世俗眼光看作不够成熟的人,往往是因为以前的人生太过幸福了,这样的人的世界是真的简单,这样的人是真的纯粹。 而人活着,不可能永远不经世事,成熟,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经历。 个人认为成熟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性的,另一种是被动型的。归根结底,都是经历。可能那些成熟的人,心里往往装了更多的故事吧。我想说说所谓“被动”即“催熟”,催熟他们的也并不一定是劣人吧。像我和PC哥,我们都是晚熟的人,或者说对于人生这个大课题开题比较晚。但是催熟我们的人是真的很优秀的人呐。PC哥的改变源自他的一位室友,室友桌子上摆满了书籍,人家的日常就是读书、学习,耳濡目染之下,PC哥也开始走上了学霸模式不归路,越来越多的开始思考人生,精进成长,我想这也算成熟的一方面吧。 2020年,是我迅速成长的一年。物质上的失去,精神上的丰盈。YH说,你毕业这么多年,才刚刚明白这些。任外人怎样的劝说都没用,只有自己亲历之后,触碰到了某根神经,就好像被钥匙打开了门锁一样,叮!开窍了。然鹅,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蓦然回首,又是一年,岁月以相同的方式经过每个人,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经过了岁月。早熟或晚熟,个人认为并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一种人生,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惟愿自己能守住赤子之心,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在这个纷绕的尘世上,能够学会在舍弃中淡泊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