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

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
    前世男友
    推荐

    王国维曾有人生三境界说,我读红楼的过程,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层:宝黛爱情——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读红楼,是把它纯粹地当成一本小说来读,尤其爱情小说。我中学第一次接触红楼梦,也正是对爱情懵懂却又向往的年纪。 宝黛爱情是红楼梦里的一条主线,两百多年来,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宝黛爱情悲剧也赚足了少男少女们的眼泪。 就像我们很多人的青春一样,最美好的爱情,往往无疾而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大概是所有青春恋人心中永远的遗憾。 看到宝玉黛玉一桌吃一床睡,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心里替他们高兴雀跃。看到宝黛闹别扭,生龃龉,有不虞之隙,求全之毁时,又时时替他们捏了一把汗。 常被宝黛爱情所感动,感动宝玉挨打后仍不忘使唤晴雯送去两方旧帕,感动黛玉之心从进贾府开始便在宝玉身上落地生根,视为生命,未有一刻暂离。感动两人互诉衷肠时的欲说还休…… 这时的我,很青涩,不成熟,眼中的世界依然是非黑即白的,会羡慕宝黛之间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也深恨那些破坏宝黛爱情的人,因此会不喜欢宝钗、袭人。 所以,那时的男生,大多是喜欢林黛玉的,因为她钟情宝玉,弱柳扶风,爱哭爱恼,心思纯净,像极了所有男生的初恋,也更容易激起男生的保护欲。 看到宝玉混在一堆女儿丛中,不用读书,心生羡慕。看到黛玉葬花,令人怜惜。看到探春起社,深敬其雅。看到湘云醉卧,宝钗扑蝶,宝琴立雪,惜春作画……觉得大观园就是个青春王国,充满了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 那时读红楼,全无悲念,眼中只有爱情,只有美好,却从未意识到,青春如此短暂,就像一场终会醒来的梦。 第二层:家族兴衰——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一场大梦醒来,发现早已长大,慢慢成熟懂事后,再读红楼,就看出一丝悲凉,似乎它不仅是“大旨谈情”,更写兴衰败亡。 红楼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看似都是赫赫扬扬近百年的豪门望族,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像贾府这样的国公府,在历经近百年后,也已经走了下坡路,“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 我们看贾府过元宵、过中秋、过春节,处处繁花似锦,一片热闹喧嚣景象;我们看元春省亲,可卿出殡,贾母打醮,乌进孝交租,各种迎来送往,一片盛世豪门大场面,然而正是这些大宴宾朋的场景的衬托,在其真正败落后才更显悲凉。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曹雪芹用到了极致,他用乐景写哀情,伏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却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伴随着家族灭亡的,还有那一干青春好儿女。 原来大观园,在家族盛时是青春王国,在贾府没落时,便成了葬花冢,乌托邦,是唐寅诗里的“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也是贾瑞所持风月宝鉴的两面。 正面看似风月,却是红尘之幻象,亦代表着盛世繁华,而反面之骷髅,正预示着衰落和败亡,是人生最终的本相。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正因为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贾府子孙,或不喜读书,只在內帷厮混,或流连勾栏瓦舍,眠花卧柳,或败亡人伦,无视纲常……贾府有这些“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的败家子孙,终至落得“家亡人散各奔腾”的结局。 这时的我,仍在读书,也从贾府的败落看到了一个事实,富贵之家,不读书,只靠祖荫,尚且有败落结局,更不用说普通家庭了,尤其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廉价最便捷也最公平的一条路。 试想,如果贾宝玉、贾环等人,都能像贾兰那样,在母亲的教导下,专心读书,又或者贾珍、贾政、贾赦等人,能够做一个真正合格的长辈,也许贾府都不至于那么快迎来“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结局。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更没有什么王权富贵可以永享万年。相对于贾府这些不学无术坐吃山空的不肖子孙,我更佩服贾元春、贾探春等为家族做出个人牺牲的薄命女子。 秦可卿死时托梦王熙凤,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其实何止王熙凤,钗黛湘哪个不是?这时候才忽然明白,红楼梦不仅写爱情,写兴衰,曹公亦借此谱写了一曲封建末世下的女性赞歌。 第三层:看破世情——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蒋勋曾说把红楼当佛经读,这话在看破红楼世情的人眼中,毫无疑问是准确的。 红楼梦是世情小说,亦称人情小说,它写的是一段人情世故、世态炎凉故事,脂砚斋曾批“坐透红粉关,打破胭脂阵。”然而,世人多如那通灵玉,在人间久了,亦被声色货利所迷。 其实,曹雪芹在一开篇就通过好了歌以及解注告诉了我们答案,这书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以及曹公耗尽心血所要世人懂的,便是甄士隐出家前解读的好了歌。 有过生活阅历的人,再看红楼,满眼慈悲,再无浮华,无喧嚣,无贫富,无差别。我不敢说自己全懂,却早早地体会到了世情冷暖几字背后的悲凉。 曹雪芹晚年曾“举家食粥”也曾“朝扣富儿门”,深知生活艰难,亲历世态炎凉,在见多了“路有冻死骨”后,曾经贵为富家公子的他,又何尝不是昔日的“朱门酒肉臭”? 很多人将看破世情等同于出家,其实不然,看破世情,即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而不再是为了名利汲汲营营,为了钱财死抓不放,为了富贵荣华耗尽一生。 人生到头来,其实是一场循环,你方唱罢我登场,贾府败落了,贾雨村等新贵会粉墨登场,然而他也注定不会长久,“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取而代之的还会另有其人,正所谓“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诗里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红楼梦里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可见,荣辱盛衰,自古而然,谁也逃不脱。 与那凡心偶炽,要下人世经历一番富贵荣华的顽石相比,我反而更佩服那一僧一道,早已参破世情,因而认为“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正如红楼梦曲子所唱: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三境界,是我十多年来读红的真实感受,也明显感觉得出,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从关注人人向往的爱情,到对家族兴衰的意识觉醒,到历经一番人世的看破世情。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让我们看待身边事物的态度和焦点也随之而变。 红楼梦写爱情,写兴衰,写人情,洞察人心,人性,每读一次,都有不同收获,值得一读再读。

  • 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
    不器
    推荐

    想当初,祖功荫余,圣眷正隆,宁荣两府,楼台亭榭,莺歌燕舞,聚了多少富贵风流。现如今,天恩渐消,显赫门楣,骤然衰落,去散诸多,凄凉哀婉,感万千愁苦一日临头。 红楼一梦,高楼起,高楼塌,寓千年荣枯。叹世事,终究难圆满。只需谨记,若为人上人,勿笑脚下草木贱。若身微位卑,莫怨大浪忽来打浮萍,浮生如鱼,熙熙攘攘,各有各际遇,再多铁门槛,终成土馒头。 说到底,天道自然,人事起落不定,莫悲,莫叹,莫心酸。往后岁月,恪守本心,当一路纵马一路行,才不枉把这脚踩在了人间地。

  • 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
    芳草
    推荐

    原谅我,直到31岁才真正读完了《红楼梦》。 手机上看的,四五十个小时,看完后眼睛酸涩得要命,心里竟空空如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禁不住地扯了题外话,嘱托我教的这些孩子们一定要看看《红楼梦》,现在看不了的话,以后一定要抽时间去看下,这样的经典真的不可以错过。我喃喃自语,好后悔年轻时不曾读过,所以年少时的感悟便全部错过了,而今读来,竟是这般苍凉。我知道我还未读完,我会十遍八遍一读再读,直到能放下才好。其实,我心里明似镜,我只会越读越放不下。 夜色朦胧,秋风习习,走在车来车往的大桥上,远远近近的霓虹闪闪烁烁,心里竟有一种梦的感觉,一切都是梦,不是吗? 林黛玉死时的凄凉,贾宝玉最后的出家,薛宝钗的孤独终老,王熙凤后来的力不从心,元春看似富贵背后的寂寞,迎春婚后的悲惨,探春的远嫁,惜春出家时的义无反顾,史湘云失去佳偶的痛心,妙玉的屈辱,香菱对命运的百般无奈,晴雯走时的不甘心,紫娟上吊前的无所适从,金钏投井时的冤屈,甚至尤二姐吞金前的认命,尤三姐自刎前的绝望。 看到最后,心里竟只有一个字,空。曾经的繁华落尽,一切归于尘埃,当一切尘埃落定,万事皆空。 看完红楼,觉得之前看过的小说都弱爆了,一部红楼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小说,换句话说,红楼里任何片段的提取就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或描述浓浓的儿女情长,或教会你身边的人情世故,或告诉你现实的世态炎凉,或静静讲述每件事情的前因与后果。直到现在似乎才终于明白以前怎也不能理解的红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来说说我一直来的偏见。一直不肯看红楼,最大的原因在于对只言片语的误解,觉得自己并不喜欢林黛玉般的哭哭啼啼,又不大喜欢薛宝钗般的功利,更不喜欢贾宝玉的粉面油腔。所以,便一直以为红楼不是我的菜,我倒更喜欢西游中唐僧的善心帅气和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原来,有些东西真的只是自以为的,你不去真正接触,怎会知你所以为的离真相隔了十万八千里。认清一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别人的嘴巴。认清一本书,亦是如此。 一直以为贾宝玉是个花花公子的代表。原来,贾宝玉实乃真情实意的男子,这样的品质在那个随意践踏女性的年代甚为可贵,尤其在荣府宁府的大染缸里。丫头金钏含辱投井,家人几两银子随意已打发,便再也无关。女人的命就如草芥,何况只是个丫头。可只有贾宝玉在她死后一周年的日子还记得给她偷偷烧柱香,这样的男子难道不值得爱吗?晴雯被逐出荣府后,贾宝玉偷偷去看她,在她死后,又给她写祭文,你能说他有假吗?对林黛玉的死,他又怎可能去释怀?最后,他若不出家,又该如何解除他心中萦绕的歉疚呢?他又不忍心去看薛宝钗担心,即便心中悲痛欲绝,还是顾及薛宝钗,怕她多想,怕她不放心。他实则是太爱这些世间的女子了,在他眼中,无关贵贱,无关贫富,这些在当时大逆不道的思想,又怎容他继续走下去?他该是偶然降临到世间的一天使,走上一遭,便该离开。 原来,林黛玉绝对堪称大家闺秀,大方知礼,才情斐然,虽然有些小性子,但真是这样才体现她的真性情。从不虚伪,直来直去,淡泊名利,这样真性情的女子贾宝玉怎会不动心?原来,她的哭哭啼啼只是为了还前生欠下的甘露之情,她虽得贾母深宠,却依然小心翼翼谨慎入微,你能说她是太多心吗?看到她死时的凄凉,就可以明白她的处境远不是贾母口中的深宠,再怎么说,也不过只是个外孙女而已,她的地位又怎能和贾宝玉能比?林黛玉死时恰是贾宝玉大婚之时,他们心中更重要的是贾宝玉的婚事,而非林黛玉的死亡。由此可见,林黛玉的谨慎并不是多此一举的,实则是冷漠现实所迫。 再来说薛宝钗。说真心话,我真的并不喜欢她,而不喜欢她极大部分原因就在于现实中自己做不到她那般世故得体和圆滑,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作怪。是的,她太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心里自有自己的打算且运用得恰如其分,你说她精明也好,功利也好,然而不过也是那个年代道德之下的产物而已。有时,我会想,若荣府不曾没落,那么薛宝钗也许就是下一个王夫人或贾母。她会在那种生活下如鱼得水。我甚至会想,如果薛宝钗嫁给的不是贾宝玉,而是那个甄宝玉,那么她一定会夫唱妇随幸福美满,只可惜她算盘打得再精,精不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只能像李纨一般守着孩子寂寞一生。 爱极史湘云这个女子,大大咧咧,又豪爽洒脱,可为什么给她也是个如此悲惨的结局?我希望的结局史湘云嫁给一个普普通通的但知她懂她的人携手一生才好。然后比较喜欢的就是探春,探春最后的结局虽是远嫁,但我觉得她比其他姐妹们倒都要更好些,终于摆脱赵姨娘的阴影,没有家庭的负累,而她本身又有能力又实干,必定会得到夫家人的认可和喜欢,所以她应该会在远方幸福一生吧,希望如此。 纵览这些书中人物的命运,似乎是偶然,却也是必然。女人命运的悲哀,从古到今作品中绵延不断,从诗经中《氓》中就可见一般,似乎女性悲剧从来都是作品中最主要的话题,看到最后,不禁凄凉难耐。从来都是描述女性悲剧,借此揭露社会种种,可是从未有作品,尤其男性体现出半点同情之处。唯有红楼里的贾宝玉,他是个真正怜香惜玉的男子,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眼睁睁看着身边如花的女子一个个香消玉殒,却无能为力。最后只能选择出家,可是女性命运的悲剧永远在继续着。 人生,命运,世事,都无常。最后的最后,你又能抓到些什么?不过茫然一片空罢了。看到最后,好难过。 红楼,待我再读,希望能有新的开悟。

  • 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
    昨日宝物🍒
    推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有各自标榜的思想核心。《三国演义》在于“忠”,《水浒传》出于“义”,《西游记》基于“诚”,而《红楼梦》标榜的一个字是“情”。 曹雪芹先生开篇即说本书“大旨谈情”。从秦可卿(情可轻)到秦钟(情重,情种),无论情是一种什么状态,都没有好下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秦钟得趣馒头庵,却因重情而夭逝黄泉路。宝玉爱情婚姻不顺,黛玉焚稿断痴情,宝钗苦守空房。其他如尤二姐吞金而亡,尤三姐饮剑而逝等等,丫鬟则有晴雯抱屈夭风流,司棋撞墙殉情等等。 你看,作者似乎在讲爱情不值得。 读完本书后,在网上看了大量前人的品评,大多都在讨论“爱情”,而我读完却无太深的感触。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离爱情更远了。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贾母为宝玉择偶的表现:贾母的择媳标准是女方的模样和性格,其他不论,不讲究对方的出身高低、富贵:“不管她家根基、富贵”,“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而现代成年人的感情恰恰把根基放在最首。不看将来看过往,不看本事看家世。 身边很多朋友开始面临父母的催婚了,但每次询问她们相亲的后续都是不满意。没有共同话题、没有相同爱好,陌生的两人坐那里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想想这可能也是我以后不得不去面对的境况就浑身不自在。😔 唉~ 不得不感叹一句,还是年少时的爱情最纯真哇。哪有这么多的附加条件,只要我喜欢就可平山海、振日月。 而书中的黛玉就是年少时的我们,对待感情认真且吝啬。宝玉多问多看其他妹妹一句一眼就会开始拐弯抹角地挖苦人。每每看到黛玉酸人的时候,我都哭笑不得,太小气却也真切。 黛玉的爱是清澈纯粹而彻底的,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反观宝钗,更像是成年后的我们。考虑各种因素——家庭、父母、能力……唯独略了自己。宝钗也许对宝玉有情吧,但不是爱情。是某种不得已而将就的情感,而我不愿意将就。将就的结局也许都会如同书中那样形同陌路、相隔万里吧。我是个感情中的自卑者,若不是对方强烈的动心和喜欢,我哪有什么优点可以让对方在我身边留很久很久呢? 说来确实有些悲观了。也许是刚刚看完本书,还沉浸在宝黛悲剧中无法自拔吧。而这也恰恰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红楼。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他们看到了繁华落幕,看到了柳谢花红,看到了东山再起,看到了芸芸众生,而我只看到了自己一生的孑立影子和绕不过去的感情轮回。

  • 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
    丁一
    推荐

    最近,女友在读《红楼梦》,为了有得聊,我也跟着她一起读。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我远远跟不上她的进度,比如我读到第十二章的时候,她已经读到二十几章了。因为,我们有着不一样的阅读习惯,她说读《红楼梦》,就真的只读《红楼梦》,而我则是有许多没读完的书,每次完全凭兴致或精力选择一本来读。 这是两种典型的阅读习惯,我非常钦佩的一位清华哲学系同学,曾经跟我提起过曾国藩读史书的时候,非常有毅力,能够坚持每天读十页。曾国藩在修身十二法中还讲过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回想起来,我在中学和本科的时候,都是读完一本书,再读另一本的。然而,我并不是因为像曾国藩那样有毅力,而是因为当时主要读小说,很容易欲罢不能。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即使读一些其他类型的书,也能做到“读书不二”。 但是,这样可能就会有问题,比如我高二的时候读卢梭的《忏悔录》就比较“痛苦”,因为卢梭这本自传比较长,而我又没有那么喜欢,却花了很多时间“坚持”看完了。在《巫士的穿越》中,塔夏莎讲述过一段相似的经历: “塔夏莎,你不会为乐趣而阅读吗?” “不幸的是,我也只为了知识而阅读。”我说。 我告诉克莱拉,我的阅读乐趣在小学时就夭折了。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拥有一家书籍经销公司,他习惯把一箱箱已绝版的书送给我父亲。我父亲会审查它们,把文学性的书给我,说我必须在学校的功课之外阅读它们。我总是以为他要我读每一个字。尤有甚者,我以为我必须读完一本后,才能再读下一本。后来我才很惊讶地发现,有些人读书是同时读好几本,根据他们的心情喜好而随意选择。 大家读书无非几种原因:有人为了乐趣,有人为了知识,还有人为了求智慧。今天早上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觉得我读书像在钻井,而他读书则更像跑步。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觉得我读书比较费劲,而他更多是乐趣和享受。 他的观察很有意思,确实如此,我现在读书更多是所谓的求智慧,所以,会读得比较慢、思考得比较多,可能别人看起来就比较费劲。 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中,描述过史铁生读书的习惯,恰恰是我期望的一种境界:   你说为什么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你真的自杀过,真的因为写作而活下来,你的结论和加缪一模一样——那时候你还没有读过加缪呢。你就是因为这样想啊想,使劲地想,才把好多问题真正想透了,真的是融会贯通,像你这样的傻人总是用傻劲。我曾经嘲笑你看书慢,好几次,我发现你在前一页书边上写的话,正好是作者下一页写出的,我说你干嘛不往下看,结论就在下面,干嘛停下来自己想,非这样事倍功半——其实那恰恰是事半功倍,那些由亲历悟出的,那些经历了苦苦的思索悟出的,融在血液里,不光更丰富更有力,而且还会生长,成为经久的营养。你知道这才是傻子最聪明的地方,傻子就是这样超过聪明人的。 不过,也不能说我读书就感受不到乐趣,有所感悟时也是会非常快乐的。而且,我有时候也会单纯因为乐趣读书,特别是拿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书(比如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希米的《让“死”活下去》),我甚至会一口气读完。但是,因为太喜欢了,我又会不断重读,以至对这些书的细节都非常熟悉(以及它们跟其他书的关系),这就又会给人特别钻研的感觉。 南怀瑾老师讲到读书的时候,提到过孔子说的“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深得我心:   孔子讲研究《易经》“玩索而有得”,用玩的啊!这里“索”就是探讨。我认为孔子用“玩索”这个词用得好极了!真的噢!读书要轻松,真正的学问要轻松,不要像你们那么认真紧张。 我是从小爱读书,这是一辈子的习惯。我读书有一个经验,不同种类的很多书都摆在桌上,这边是佛经啊,或者很严肃的书,那边是小说啊,其他乱七八糟的也有。读到某个地方读不通了,想半天想不通,我就丢开,抓起一本小说来看看,或者像诗啊词啊来念一念,过了一会转过头来再看,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就读懂了。这就是读书玩索。 史铁生在《诚实与善思》中,还有一段关于阅读的思考:   读书也是一样,不要多,要诚实;不在乎多,在乎善思。孩提之时,多被教导说,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近老之时才知,若非善思,这习惯实在也算不得太好。读而不思,自然省得出去惹事,却容易养成夸夸其谈的毛病,说了一大片话而后不知所云。国人似乎更看重满腹经书,但有奇思异想,却多摇头——对未知之物宁可认其没有,对不懂之事总好斥为胡说。现在思想开放,常听人笑某些“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虽褒贬明确,却似乎位置颠倒。“道可道,非常道”,“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读书所求莫过知“道”。而知也知之,识也识之,偏不入道者,真是“白瞎了你这个人儿”。 所以,如果读书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乐趣(像我女友读《红楼梦》),不妨像曾国藩说的那样“读书不二”。但是,如果是为了知识或智慧,也许同时读多本书更好一些。这样更能够不时停下来、跳出来思考,而且也有利于消化和回顾。 在《朝霞》的前言中,尼采表达了对读者的期待,不妨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这篇前言是一篇迟到的前言,但并没有迟到太多——毕竟,五年或六年又算什么?一本这样的书,一个这样的问题,是不能速成急就的;无论如何,我们二者——我以及我的书——都是lento(慢板)之友。 语言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最重要的: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它是词的金器制作术和金器鉴赏术,需要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地工作;如果不能缓慢地取得什么东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在今天比在任何其他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在一个“工作”的时代,在一个匆忙、琐碎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在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干掉每一本新的和旧的著作的时代,这样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不啻沙漠中的清泉,甘美异常。——这种艺术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以好的阅读,即,缓慢地、深入地、有保留和小心地,带着各种敞开大门的隐秘思想,以灵敏的手指和眼睛,阅读——我耐心的朋友,本书需要的只是完美的读者和语言学家:跟我学习好的阅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