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

  • 1

    ="有数——普通人的数字生活纪实"

    有数——普通人的数字生活纪实

    数字原野工作室

    《有数——普通人的数字生活纪实》是第一本关于数字中国的微观实录。由一群青年记者与学者田野调查而来,是一群写作者全方位书写数字社会横切面的真情实感。历时一年,这些年轻人将目光和脚步投进乡村、小镇、县城、城市以及世界。通过讲述“人”的故事,呈现出一个复杂多元、多变丰富与数字化共振的“非典型”中国。

  • 2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赫伯特·马尔库塞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3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 ” 诞生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 4

    ="20几岁要懂得的社会常识大全集II"

    20几岁要懂得的社会常识大全集II

    蔡亚兰

    本书选取了最为基本、最为必要的社会常识,内容涉及与人相处、识人、社交心理学、人脉、办事、送礼等方面,为20几岁的年轻人提供一剂处世良方,一个智慧锦囊。

  • 5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2版)"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2版)

    理查德·德威特

    本书是广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人文通识读本,一本大开脑洞、训练思维、自我成长的书。书中介绍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根本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等。涵盖了科学史上对世界观产生冲击的历史事件和哲学主题。科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如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变迁,作者探讨了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本书纵论西方科学两千年,探索科学的起源和本质。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阅读、了解的关于科学的历史和哲理,并助其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在互联网时代,世界观是年轻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有助于年轻人认知升级,帮助年轻人大开脑洞、给个人成长赋能。本书也有益于企事业单位掌握科学和创新规律、助推重大科技创新,大幅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 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著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新教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新教教徒却是例外?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列举了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与新教盛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 7

    ="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

    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

    费伟伟

    好的稿件是反复加工、精心修改出来的;好的编辑应该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匠人。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工作期间有关编辑、改稿的思考与经验总结,结合具体实例,从文章立意、写作技巧、谋篇布局、词语锤炼等六个方面,对好稿的最终成型做了细致且深入浅出的分析,旨在与业界同行分享并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 8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

    蕾切尔·西蒙斯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

  • 9

    ="巨人的工具"

    巨人的工具

    蒂姆·费里斯

    美国知名作家蒂姆·费里斯制作的“蒂姆·费里斯秀”(TheTimFerrisShow)是美国成功的播客节目之一。在每一集节目中,蒂姆都会采访一位美国当前某个领域的精英人士,包括我们熟悉的阿诺德·施瓦辛格、赛斯·高汀、托尼·罗宾斯、彼得·蒂尔、约克·威林克、凯文·科斯特纳、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凯文·凯利、保罗·柯艾略、布琳·布朗等。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采访合集。作者蒂姆·费里斯讲自己看作一个实验者,收录进本书的智慧都是经过他个人亲自检验的。基于这些采访内容,蒂姆将所有人的成功秘诀进行了分类与提炼,并归纳出“健康”、“财富”与“智慧”这三大工具,而且这三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这三大工具可以被看作一个三脚架,而成功、幸福的生活正是建立在这三元素相互平衡的基础之上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灵活整合,制订专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

  • 10

    ="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

    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

    弗朗西斯·福山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 11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梁晓声

    作者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上的寄托与精神上的充实,探寻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各阶层的现实生活寻找他山之石。作者以独特的经历和生活感受,从现实与精神两方面对社会各类问题进行了凝练,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状应该抱有怎样的生存态度。虽然该书于20年前出版,但是它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被稀释,对当下仍有借鉴意义和警示意义。而且,此次出版对原作进行了最新的修改和增订,拉近了时代,丰富了内涵,使这部力作更有现实感和可读性。

  • 12

    ="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文库)"

    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文库)

    丁瑜

    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最佳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最佳行动策略。

  • 13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

    真正读懂麦克卢汉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 14

    ="人口大逆转"

    人口大逆转

    查尔斯·古德哈特 马诺吉·普拉丹

    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科技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本书重点关注人口结构和全球化对金融和实体经济长期趋势的影响。现有研究对此的分析一般是聚焦于国家层面,尤其是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沉重的养老负担。但该书两位作者认为,聚焦国家层面可能无法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从而找不到有效应对之法。在该书中,作者认为,过去三十年的低通胀乃至通缩,主要源于世界人口红利(比如中国和东欧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和全球化红利。但是,人口老龄化和逆全球化的叠加,将会逆转之前的趋势,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包括通胀和利率的高企,高负债经济体面临的困境,不平等的缩小,民粹主义,债务融资等。这是一本趋势类的书,与现在大部分书不同的是,它从全球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仅仅限于一国。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跨国的合作。对关心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 15

    ="倦怠社会"

    倦怠社会

    韩炳哲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作者的论述终以一个社会愿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